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一、 国外情况

(一)美国

1993年,美国政府批准了由联邦科学、工程与技术协调委员会(Federal Coordinating Council for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FCCSET)主持实施的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计划。该计划目标是研发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技术,以满足美国制造业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STC)又组织制定了美国AMT发展战略:支持国家实验室、大学与工业界联合研究开发先进制造技术;通过国家级工业服务网络,帮助企业快速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推广有利于环境的制造技术;积极实施与工程设计和制造相关的教育与培训计划。

1995年11月,美国正式发布了敏捷制造技术战略规划(Technologies Enabling Agile Manufacturing Strategic Plan)。1995—1999年,政府每年投资3000万美元。有3000多家私营企业、16所大学以及许多政府机构直接参与了此项计划。

2004年4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下一代制造技术倡议”(Next-Generat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NGMTI)。NGMTI将通过加速开发实施具有突破性的制造技术,支持国防工业基础的转换,最终实现以下目标:推广国家制造技术投资战略;通过投资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造技术,实现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的转换;快速交付用于国防与反恐的经济可承受的系统。NGMTI将制定战略投资计划,并通过工业界、政府论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宣传该计划,确保战略投资计划的实施。

(二)德国

1995年,德国政府、企业界、科技界和工会组织共同提出了Production 2000计划,该计划的执行时间为1995—1999年。面向制造的信息技术是其中的主要领域。

2000年1月,德国联邦教研部制定了“微系统技术2000+”计划,为期4年,旨在开发微系统技术和产品的实际应用,扩大微系统技术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微系统技术中采用大量材料、元件和技术来实现电子和非电子功能,使微系统技术智能化,并组成一个完整的微型系统。德国微系统技术在汽车与交通、电器电子、机械制造、精密机械与光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是德国政府执行资助政策所取得的成果。

2007年3月,德国推出了“ITK2020”计划,再一次强化了对信息技术领域研究资助的力度,目的是顺利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应用,以提升整个德国加强经济地位的能力。在2007—2012年,联邦政府将为此提供总额为15亿欧元的专项资助金。资助重点是能为德国经济带来绝大部分增值的领域:汽车技术和自动化、健康与医疗技术、后勤学、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与远程通信,以及能源技术和资源管理技术。

2007年5月,德国政府公布了“中小企业创新攻势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资助措施准则,目的是增强中小企业在尖端研究范围的创新潜能,增强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

此外,德国还实施了汽车电子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提高汽车的可靠性,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性,设计出节能汽车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日本

在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中,制造业发挥着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而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领导层更是总结经验教训,认定今后制造业仍是日本经济的核心和支柱。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了发展“新制造业”的战略构想。

日本的“新制造业”战略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迄今为止大体上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强调的是以IT技术改造现有的制造业,使其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功能更多,速度更快;第二阶段是2000年以来,开始强调“脱资源发展”。在第一阶段,日本“新制造业”战略的实质在于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日本的制造业,而在第二阶段其“新制造业”的理念已经上升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寻求制造业向智能型、生活型的转变。

二、 国内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以来,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两化融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两化融合正进入综合集成应用的新阶段。钢铁、石化、航空等行业涌现出一批关键应用系统实现综合集成应用的企业,其中有些企业在业务集成、管控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汽车、船舶、机械、有色、纺织、家电等行业的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四大关键环节的单项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关键应用系统开始综合集成。

信息化与研发设计融合正成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把信息技术“嵌入”到产品中,提高了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了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信息技术融入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缩短了研发设计周期,降低了研发设计成本。汽车制造行业已经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等技术,在研发设计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设计与管理。飞机制造已经从无纸设计过渡到设计过程和设计数据的全面管理。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实现了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ERP的集成应用。

信息化与生产制造的融合促进了工业的精益生产。我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重大设备研制和改造,开发出一批高档数控机床,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信息技术融入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有助于实现对生产控制的智能化和精准化,促进了精益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已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电子、烟草、机械、化工、汽车、电气等行业。

信息化与经营管理的融合成为企业管理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应用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可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在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型企业集团的管控能力大幅提升,中小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的融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水平,促进了商业模式创新。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了企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营销的效率。目前,我国大部分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都开展了网上采购和网络营销活动,有些实现了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应用。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5亿元,成为工业企业购销的主要渠道之一。

两化融合促进了两业融合(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正在重构工业的价值链体系。近年来,许多制造业企业逐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如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在信息化条件下,大规模定制成为现实。两化融合有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产品化。

两化融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信息化与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提高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也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许多地区都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增强了本地特色经济;通过培育、发展两化融合催生出的新兴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两化融合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内容。2011年4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分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主要措施四个部分,为今后一段时期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相继完成,地方两化融合推进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一些地方出台了关于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地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gI9k/Ag5kfwc5n+e01vxsNwtTOROFKj4negdc7oM9JXn702q/BMUKlGJWfrSMb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