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了工业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信息化服务业等新产业。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两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仅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仅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两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提法,也是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提法。与两化融合相关的概念有:企业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现代产业体系、新经济。
(一)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过程。
两化融合与企业信息化是有区别的。推进两化融合是政府的行政工作,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而不是替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否则就越俎代庖了。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
(二)新型工业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所谓“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所谓“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所谓“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两化融合可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推进两化融合,可以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推进两化融合,可以催生出工业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信息化服务业等新的业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两化融合,可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新经济
所谓新经济,是指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称为“新经济”。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
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这种“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与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它还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目前,信息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改变着经济发展的规律。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715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占10%;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占46.8%;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占43.2%。我国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推进两化融合,可以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推进两化融合,可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层面进行融合。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面,如图1—1所示。
图1—1 两化融合的四个层面
(1)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它能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2)产品融合。
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例如,非遥控的普通飞机模型价格只有几十元,而遥控飞机模型价格往往是几百元,两者相差十多倍。
(3)业务融合。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受众大量增加,营销成本大大降低。
(4)产业衍生。
产业衍生是指两化融合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形成一些新兴业态,如工业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信息化服务业。工业电子产业包括机械电子、汽车电子、船舶电子、航空电子等;工业软件产业包括工业设计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工业信息化服务业包括工业企业间(Business to Business,B2B)电子商务、工业原材料或产成品大宗交易、工业企业信息化咨询等。
推进两化融合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即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来推进两化融合。
(1)区域层次。
主要是各级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两化融合政策,编制两化融合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区等建设,组织实施一批两化融合项目,开展两化融合培训和交流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了两批共16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其中第一批包括上海市、重庆市、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呼包鄂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唐山暨曹妃甸,第二批包括沈阳市、郑州市、合肥市、湖南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兰州市、陕西西咸地区(西安、咸阳)、广西柳桂地区(柳州、桂林)、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工作管理办法》,编制了《关于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2)行业层次。
主要是各级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进信息化与本地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融合发展,各大行业协会开展两化融合宣传、培训,发掘、总结、提升、推广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开展本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对本行业企业信息化进行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批准两批共12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第一批62个,第二批66个。这些基地涵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摩托车、船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家电等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与有关行业协会联合完成了钢铁、化肥、重型机械、轿车、造纸、棉纺织、肉制品加工7个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目前还在开展服装、水泥、建筑装饰、电解铝、纯碱、机床等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3)企业层次。
主要是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改造等环节推进两化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主要从应用的角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开展了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信用融资等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调查和发展报告》,正在组织编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
(一)两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工业发展对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提出了需求,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业务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两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如图1—2所示。
图1—2 两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二)两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两化融合的动力来自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和政府引导。企业信息化通常是两轮驱动的,即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一方面,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大、业务的扩展、市场的开拓、管理的精细化,对信息化会产生内生性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3G)、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创新信息化应用。政府在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正确引导,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要提高企业一把手及中高层领导的信息化意识。要积极发挥IT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在两化融合中的推动作用。
(三)两化融合生产要素替代模型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能源、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信息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信息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程度,可以反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例如,信息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可以节约工业用地;信息要素对资本要素的替代,可以减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信息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可以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信息要素对能源要素的替代,可以促进节能降耗(见表1—1)。
表1—1两化融合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
1.信息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作用
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宽裕,特别是人均土地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情况没有明显改观,同时不能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加上这些年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我国许多城市面临工业用地紧张的局面。
在珠三角地区,土地开发强度超过40%,高于国际上30%的警戒线。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达香港的两倍多。工业用地地价普遍突破60万元/亩,经营性用地地价突破1万元/平方米。由于工业用地短缺,深圳工业企业成规模外迁,引发深圳市政府忧虑。
信息化是经济集约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可以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而提高城市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对于低端制造业,简单地扩大再生产,并不能增加多少产值。但如果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则会在不增加工业用地的情况下,使工业产值快速增长。
2.信息要素对资本要素的替代作用
中小企业数量往往占一个城市企业数量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推动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普遍感到资金紧张。如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流动资金周转率是中小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信息化是其中一种解决之道。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安然地渡过了危机。许多企业通过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降低了市场营销和交易成本,拓宽了产品销路。一些企业通过实施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减少了库存占用资金,降低了采购和制造成本,提高了应收账款回款率。例如,张家口第一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在成功实施ERP系统之后,库存资金降低15%~40%,制造成本下降7%~12%,采购费用下降5%。
3.信息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作用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我国,劳务输出大省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生活成本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影响了这些经济大省的发展。而信息化是破解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对车间工人的需求明显减少。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不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产能。例如,宁波继明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之后,节省劳动力100人以上。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ERP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系统,员工劳动生产率由每年40.56万元/人增长到55.70万元/人,增长37.32%。
此外,信息化还可以促进管理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次,降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例如,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精减了35%,管理人员的比例由全员的14.2%降低到全员的6.4%。
4.信息要素对能源要素的替代作用
尽管“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
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原材料损耗,促进节能减排。例如,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地上衡和电子秤接入系统,织毯过程实现了自动进行半成品检斤,同时,自动和原材料出库数、产成品定额数对比,控制了原材料的消耗。原材料损耗就从每平方米0.2公斤降低到现在的0.03公斤,年节省原材料消耗170吨,节约资金340余万元。山东莱芜钢铁集团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吨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700千克标准煤/吨。新明珠陶瓷集团通过采用电脑自动化恒温控制的辊道窑,单位产品能耗比以前下降了20%~30%,而且产品烧成质量更好、报废率更低。
(四)两化融合梯度模型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后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而中国是在工业化中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这中间虽然存在一个时间差,但两化融合是发达国家和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发达国家比中国先行了一步。
在中国,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主要是为了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因此,首先,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的融合;其次,要推进信息化与为工业化服务或起支撑作用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的融合;再次,要推进信息化与其他产业(如农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融合(见图1—3)。
图1—3 两化融合梯度模型
第一圈是工业。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是最核心、直接相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轻纺行业、钢铁行业、医药行业、石化行业等,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生机。
第二圈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一般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物流、研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广告等相关服务。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是次核心、非直接相关的方面。
第三圈是其他产业。这些产业与工业发展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工业本身关系不大,如农业、旅游业、生活性服务业。
值得指出的是,图1—3中的圈层不是代表不同产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时间顺序,而是代表与工业化的相关性。两化融合梯度与产业的信息技术密集度有关。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密集度越大的产业,在圈层中越靠里。信息技术密集度越大,意味着这个产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融合,越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密集度较大的产业有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医药行业、物流业等。
(五)两化融合三性模型
分类推进两化融合,要分析不同行业两化融合的阶段性、迫切性和可能性,确定两化融合推进顺序和最佳时机。
两化融合的阶段性主要从该行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来分析。产业生命周期指产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包括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两化融合的最佳时机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长期。在成长期,信息技术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性作用,如产能的提高、管理的跟进等。
两化融合的迫切性主要从该行业在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该行业发展遇到的制约因素是否包括信息化因素,该行业对信息化手段的依赖性等方面来分析。
两化融合的可能性主要从该行业对信息化手段的依赖性,该行业的信息化人才情况,该行业所需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情况,该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水平等方面来分析。
(六)两化融合推进模型
推进两化融合一般要经过规划、实施、评估、优化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闭环,使两化融合发展螺旋式上升。
图1—4 两化融合推进模型
在规划阶段,主要是在现状调研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面临的形势和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编制地区或行业两化融合发展规划,制定两化融合建设方案,制定两化融合行动计划或年度工作计划等。
在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两化融合规划和计划,开展两化融合工程项目建设,如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培养融合衍生的新兴产业、落实规划和计划中的各项保障措施等。
在评估阶段,主要是对两化融合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开展两化融合绩效评估,开展两化融合工程项目后评价。
在优化阶段,主要是根据两化融合评估结果来调整两化融合规划,改进两化融合工作,改变两化融合重点等。
(七)两化融合转换模型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可以促进传统工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可以促进企业从传统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可以促进经济从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可以使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图1—5 两化融合转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