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蔡元培传略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生于一个商人世家。十一岁丧父,家境从此萧条。蔡元培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883年中秀才,1889、1892年相继中举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中日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学习外语,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中,蔡元培同情维新派,尤其佩服激进的改良主义者谭嗣同。他认为维新派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决心兴办教育,一度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1年到上海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参与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进行秘密活动的机关。

1903年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1904年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11月,将暗杀团改组扩大,修订章程,创立东南地区反清革命斗争的重要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6年春应聘任绍兴学务公所总理。1907年6月赴德,在中国驻德使馆工作。次年秋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学等学科。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擅权而辞职。不久旅居欧洲,从事著述。旅法期间曾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1916年11月回国,次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前后,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的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在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先后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北伐兴师后,他在江浙一带发起组织苏浙皖三省联合会,策动自治运动。次年2月北伐军攻占杭州,蔡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一度代理主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后,蔡元培与国民党右派联名发表“护党救国”通电,参加清党反共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任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院长、代理司法部长、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1928年8月,因不愿与蒋介石集团为伍,辞去所兼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定居上海,致力于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10月国民政府设立五院,任命蔡元培为监察院院长,他坚辞不就。1932年,同宋庆龄、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为争取民主、保障人权、营救政治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香港。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DRivsVNnpb/HrngL1cJT0aIcu8DyJZt8udMv3VnZXGIPCOd13TAGNEYj+htWkzM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