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雍也第六

《雍也》是《论语》的第六篇,一共包括三十章。本篇主要记述了孔门众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教导。孔子特别称赞了颜回的好学,也批评了冉求的不努力。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 ,以临其民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①南面:就是脸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从君主到地方长官都面南而坐。

②仲弓:冉雍。子桑伯子:人名。

③简:简单,简约,不烦琐。

④居:为人,居心。

⑤临:面对,面临。有治理的意思。

⑥无乃:难道不是。

译 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记录的是仲弓和孔子间的对话。孔子赞赏仲弓有当卿大夫治国的才能。同时仲弓也很善于学习:在问老师问题的时候,能在夫子的简短答复上有进一步的阐发,并得到了先生的首肯。关于“简”,仲弓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办事可以简要以方便百姓,但为人不能太随便。做人上严肃认真,做事抓住大体要害直截了当,既能不失于轻率,又能实现办事高效。通过仲弓这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夫子对弟子的臧否是何等的精到。

仲弓回答孔子的那番话今天仍对我们深有启发。如何把握事物的度?简单明了当然很好,做事能不能太草率简单呢?在眼下这个越来越精致的社会里,稍微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全盘性的溃败。细节就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民国时期的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曾经在厕所写了一条“不可随处小便”的便条。后来,便条被一个喜欢他书法的内务兵收藏了起来,他把每个字剪下来,稍加变动,就成了“小处不可随便”。这个条幅成了内务兵的座右铭,于先生知道后对他大为赞赏,一个小兵从此得到了重用。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能不慎重嘛!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迁怒:迁,转移。指的是自己不如意或受了气,却对别人发火;也指所受了甲的气,却拿乙出气。

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译 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圣人的智慧

如果说一个人质美文雅,文质彬彬,那么此人可谓人之佼者。

虽说质美与天赋有关,但后天影响极其重要;文雅完全出自后天之学。故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虔敬修养主要通过学习来获得。颜回好学,能够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其境界之高至今无人能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领导,威风凛凛,因对工作不满意,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把怒气发在无辜者的身上,于是手下人对其望而生畏。这种人有两种,一种是才识过人,急别人所不能急,因礼仪修养欠缺,故经常发火;另一种是才识一般,且居上不宽,加之为礼不敬,故对他人求全责备,似乎唯有他才先天下之忧而忧。第一种人是质胜文的表现,第二种是质与文修养均一般所致。“不贰过”则是智的表现。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如果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要么这个人是智力有问题,要么这个人的修养太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好这两点的人确实凤毛麟角,所以加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子华使于齐 ,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 ,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

原思为之宰 ,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

①子华:即公西赤。

②冉子:即冉求。粟:谷子,小米。

③釜:古代容量名。一釜相当于六斗四升。

④益:增添,增加。

⑤庾:古代容量名。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

⑥秉:古代容量名。一秉合十六斛,一斛合十斗。

⑦适:去。

⑧周:救济,周济。

⑨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译 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拉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清·无款·孔孟故事图之冉子请粟

▶圣人的智慧

助人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雪中送炭,其二是锦上添花。孔子选择前者。孔子认为救济周济别人,应该帮助最困难最需要的,至于那些已经很富有的,就不要再给了。原宪在孔子家做了一段时间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粟做报酬,原宪推辞不接受。孔子开导他,你不需要,可以分给那些需要粮食的邻居乡亲啊。世间的财富本是世间人所共有,孔子对待财富的观念仍然是通达无私的。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注释

①三月:泛指较长的一段时间,并不一定指三个月。

②日月:指较短的一段时间。

译 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圣人的智慧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门中是其他弟子学习的楷模。

要进行“虔”之修养,必须有颜回那样的恒心,方能得到圣人之真传并有所发挥。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一个人抱定一个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成就,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有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现实中的浮躁之风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有些人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故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不是说这些人就没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业,而是这些人的意志恒心出了问题,不愿踏踏实实走向成功。还有一种人,事业上一鸣惊人,但不思进取,最后落得穷图四壁,这也是意志恒心不坚定的结果。

清·无款·颜回像

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注释

①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当时鲁国的执政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帮助他推行新政。

②何有:何难。

③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于世,德行和颜渊并称。费:季氏的一个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④汶:齐鲁之间的大汶河。

译 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是讲孔子弟子从政的事。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其弟子从政的能力,孔子不遗余力地做了推荐。他分别称赞了仲由、子贡、冉求三人有果断勇敢、通达事理、多才多艺的优点。后来,三人都在鲁国为官。季氏也想让闵子骞出来做官,但是闵子骞不愿为季氏而背弃鲁国国君,果断地拒绝了。

任用贤才是任何一个团队想要发展的关键。孔子生逢末世,自己的政治才能很难施展,但他却乐于培养贤才,使自己的学生能够尽力为国家服务。可惜鲁国执政者不愿重用孔门弟子,否则鲁国的衰亡也许不会像后来那么快。在孔子当世的春秋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人才流动和争夺现象,楚才晋用就是其中的典型。子路和子羔都曾在卫国为官,这也是当时人才使用的一个特点。事实上,孔子的这三位弟子均在鲁国从政过,并表现出不凡的从政才能。人的性向各异,能力不同,但只要针对自身实际强化自己的专长修养,定会有所作为的。作为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也要注意,通才固然好,但毕竟是少数,专才固然偏,虽没有统揽全局之能力,但只要才尽其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特别在信息社会和专业化特别发达的今天,一个人的力量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中显得微不足道,只有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项既定事业。所以我们对待人才应量才使用,切不可求全责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dān):古时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食(sì):饭。

译 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宋·无款·孔子弟子像卷之公西赤像

▶圣人的智慧

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不幸的是他只活了三十九岁。颜回去世后,孔子发出了“天丧予!天丧予!”的悲痛欲绝的呼声。本文大致都是颜回死后,孔子对颜回的回忆和评价。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多才多艺如冉有,机智善辩有子贡,孔子只肯定颜回好学,这真是个无上的荣誉!孔子认为颜回有极高的修养:从不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误绝不再犯。这是其他弟子不可企及的地方。颜回对“仁”的理解和体悟很深,他能够长期恪守“仁”的准则,而其他的弟子只能短期内做到罢了。颜回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吃得很简单,住得很简陋。别人都无法忍受,他却开开心心,自得其乐。真是难得的贤人啊!

先秦以后,颜回就是儒家内部经常讨论的问题。宋明理学里就有著名的命题“孔颜乐处”,到底孔子颜回他们开心快乐在什么地方呢?颜回身上那种好学不倦、安贫乐道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的精神特征就是“烦”。于间说生活就是“网”,我们被笼罩在这个大网里活得并不轻松。难免有不顺不快,于是就想发泄一下。情绪总有起伏的时候,但是颜回告诉我们不要迁怒,不要对不该发火的人发火。男人在外边受了气,也不应该向老婆孩子发火,这样只表现了你的软弱和无能,同时又伤害了最关心和爱护你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是很高的修养,让我们认真学学孔门的典范颜回吧。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注释

①说:通“悦”,喜欢,爱慕。

②画:划地为界。这里指冉求划地自限,不求长进。

译 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圣人的智慧

毛泽东年轻时曾写过一副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正是孔子这段话的有力诠释。好高骛远易半途而废,因为力量不足,能力不足;望而生畏易停滞不前,因为信心不足。冉求不是力量不够,而是消极的自我暗示阻碍了他的前进,这是他对自己低估的结果。

在人生道路上,事业的成功与人的才能的比对值是多少,这很难用数学方式来计算,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当半途而废时会沮丧委靡,而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就会失去信心望而却步,后一种情况就是孔子所讲的“今女画”的结果。所以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自知之明是前提,尽力而为是基础。必须有这样一种理念: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黔驴技穷的无奈,当力量还没有竭尽之时,绝不放弃。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城邑。

②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来成为孔子的弟子。

③径:小路,这里指邪路。

④偃:即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

译 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圣人的智慧

关于澹台灭明“行不由径”的具体表现,无史料可查,但此人的才能不可低估。最初孔子对其小节上的表现有点不满而看不起他,故开始没有收他为徒。虽然澹台灭明行不由径,但“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说明他对礼仪制度还是心知肚明的。此章说明加强修养,可不拘小节,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放纵自己。由此得到这样的启发,现实生活中的怪癖之人,未必就是修养差的表现,这可能与其个性有关,或者与其生活习性有关,但只要他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就不要干涉和指责他。同时我们也应有这样的观点,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不同个性,人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 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这句话耐人寻味,借事喻义的手法也令人叹为观止。孔子通过这句话是要教育人们,人不能出不由户,人也不能行不由道。第一个反问答案可能有分歧,一般来说人要由户而出,但也有例外,如贼,可能由窗而入,由窗而出,也可能上房揭瓦而遁。故孔子紧接着提出第二个反问,为何不沿着这条道走呢?因为不沿着正常之路走的人不是正人君子。通过这样两个反问,很生动地告诉人们,要做正人君子,就要坚守正道。

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 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圣人的智慧

孔子所谓的“质”指的是未经过文明熏陶的人的先天本质。古人没有礼乐文化,因而其行为是人的本性的表露,故称之为“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年轻人,对待学习心浮气躁,鄙视传统礼仪文化,个性张狂,我行我素,真如“野人”一般,故“质胜文则野”。孔子所指的“史”,即古代史官,咬文嚼字,书生气太重,有时太酸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类似之人,受礼仪约束太重,书呆子气太浓,性格拘谨,做事呆板,有时也太迂腐,故“文胜质则史”。文和质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孔子很重视的“礼乐”属于“文”的范畴。其实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都是偏重于“文”的方面。孔子也看到了“礼乐”的某些弊端。他强调文与质一定要相匹配,不能偏废。就像真正的君子不仅要精通各种礼仪,而且还应该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一样。要做到不背离君子之道,必须勤于学习古代的典籍制度,同时还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文明社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好呢?这就是孔子讲的“文质彬彬”,即内在的文采与质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既个性鲜明,又文采飞扬,这才是君子之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所提出的加强自我修养,重点在于不断学习,但是关于自身修养的学习又有层次的不同。孔子对待学习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知道学习,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占的比重很大。因为不学习无以立身,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出人头地的需要,为了自我前程的需要……总之不得不学。第二种是爱好学习,此类人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第三种是以学习为乐者。这种人不仅仅是出于爱好而学,更重要的是视学习为生命的一部分,学则乐,不学则忧。同样,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青少年、壮年、老年,与这三个年龄段相统一,大多数人经历着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学习层次。在青少年时期,无论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还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多数人是为“迫”而学,故知之,是一种他觉阶段;在壮年时期,由于“而立”和“不惑”之年的丰富阅历及工作上的需要,加之心理上的成熟,多数人可以说处于了好学阶段,曰好之;到了老年,多数人的景况处于稳定状态,儿女成人,老人安康,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总觉得空荡荡的不充实,“知天命”的内部动机促使老年人开始学习,且处于一种乐学的状态,曰乐之。

壮年的好学,是因为工作需要让其产生了兴趣,故为了精益求精而好学,即实用让人产生了兴趣;老年的乐学,是因为没有压力,精力又充沛,学而充实故快乐。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①知者乐水:水流动而不板滞,与智者相似。

②仁者乐山:山岿然屹立,仁者守志不移,故两者相似。

译 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圣人的智慧

怎样有效地学习呢?孔子认为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就学习某种东西而言,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以它为乐才能参悟上乘。传授和交流学问的对象也要有所选择,中等智商以上的人才可以跟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商以下的人是不能跟他谈论的。孔子把自己欣赏的上层士大夫分为智者和仁者。智者的聪明就像流水一样,不滞于形,川流不息。仁者的坚毅如同那巍峨的高山一样,挺拔屹立。智者头脑活跃喜欢运动,仁者心境沉着喜欢安静。智者看透世相笑口常开,仁者与世无争健康长寿。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既然水有如此高的品格,那么智者当然会喜好水,并把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得似水一样,所到之处无不利万物而不争,成果显著。故智者善动,并以利万物,成绩斐然而快乐。《周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涵养深厚,其品德似山高,如地厚,心胸宽广,宠辱不惊,故仁者乐山,处事沉稳。由于其品德威望重如高山,给人以生命永存的美好印象,故仁者寿。智者之乐与仁者之寿,与前文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同一个道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佳的才能区,关键是你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李白是个天才的诗人,然而却缺乏最基本的从政能力,终日想着做卿相平天下的他结果只能四处碰壁。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里,适当的取舍就显得很重要。只有先成为专才,才有成为全才的希望。

宋·无款·孔子弟子像卷之闵子骞像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①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②陷:陷入。

译 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仁者做事情,先努力克服困难,最后取得成果才有意义。宰我问孔子的这个问题有些刁难的意味,孔子明白宰我的意图,告诉他君子是有头脑的,是不可以草率行事更不会被愚弄的。人的确有太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我们渴望外在的某种力量来助己一臂之力,可是最终发现解决所有问题的还是我们自己。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不如增强自己的力量,真正自己把握命运。孔子把仁者君子面对此种情况时应具备的品质告诉了他,即君子好学,对于神秘的东西可以先观察一下,如果没有探索的必要,他是不会钻牛角尖陷进去的;君子善良,但应该直且智,虽然一时被骗,但他不会被欺骗者牵着鼻子走,他会凭着自己的智慧做出合理的判断,是不会受别人迷惑的。

清·无款·孔孟故事图之问病伯牛

子见南子 ,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①南子:宋国的美女,卫灵公的夫人。卫灵公年老昏庸,南子实际上掌握了卫国的政权。为人淫乱,名声极坏。

②矢:通“誓”,此处讲发誓。

③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 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圣人的智慧

很多人针对本段内容妄猜孔子与南子有苟且之事,这不太好。如果孔子真做了见不得人的事,那么他的“圣人”之誉恐怕后人不会为之加冕了。虽然孔子主张“男女不杂坐,不同枷,不同巾栉,不亲授”,但孔子从礼仪角度出发,南子要会见他,他不得不从,但从孔子的毒誓和他平时的为人修养来看,孔子绝对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是知书达理之人,是正人君子,这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知书,还必须达理,这样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修养。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 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清·无款·孔子圣迹图之子见南子

▶圣人的智慧

子贡善于经商,且腰缠万贯,用现代话说,他是一位富商,很有钱财。但子贡不是一个骄奢淫逸之人,也不是一个守财奴,由于长期受孔子教育熏陶,也想做一个仁人,于是就结合自身实际向教师请教一个问题,虽未直言自己要如何做,但其实就是向老师请教自己这样富有,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不是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仁人?孔子很清楚弟子的心思,同时也很赞赏子贡的这种想法,于是从三个层次进一步教育弟子:一是你做得很对,如果这样做,恐怕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做不到;二是做一位仁人,其方式就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富有还要让别人也富有,即“富而好礼”,才是仁者之范;三是仁者做事不是高喊口号,也不是只有做轰轰烈烈之大事才算仁者,只要为人以忠,都是实践仁德的重要方式,从另一个方面说,做一个仁者并不难,平凡之中也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伟大,关键是做好事能持之以恒。从孔子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是非常实际的,其教育内容绝不会给别人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作者运用此段话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其用意在于告诉人们,加强“虔”之修养,达到仁德境界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平凡的小事做起,都会有所成就的。 hTrK4HxCaR9ojq9G17mBQc9bczSLK4ZfIO5mX8iXWPB59i6eBAnVUsJVWHgP+c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