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前

大禹治水

原始社会末期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仍未能消除水患;鲧死后,禹继承父志,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长路。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特大的洪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田地,还淹死了许多人。为了解除水患,尧号召人们推举贤能的人去治理洪水。人们推举鲧,鲧治水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挡水的方法,挡来挡去,这边挡住了,那边的堤又冲垮了,结果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叫舜去检查鲧的工作。舜看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了,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找出了他父亲失败的原因,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他率领着益、后稷和大批助手,踏遍了当时闹水灾的地区,跋山涉水,测量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然后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制定治水的方案。

禹是治水工程的首领,他身先士卒,为群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长期的艰苦劳动使他的手脚长满了老茧,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脚指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

大禹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时,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别人都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工作,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能够叫爸爸了,他使劲地挥动着小手向禹打招呼。禹满怀深情地向妻儿挥了挥手,仍旧没有走进家门。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已经长到十多岁的儿子跑过来叫爸爸,禹爱怜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叫他告诉妈妈:治水的工作很忙,自己没空回家。说完又匆忙地离开了。

◆ 颐和园镇水铜牛

相传牛识水性,因此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水患,就铸造一尊铁牛沉于河底。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沉入水底,而是把它放在岸边。

禹治水采用了一套正确的方法:凿山开渠,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然后归入大海。那时,在今天的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是一座座高山,奔腾的河水到了这里找不到出路,就溢出河床,两岸经常是一片汪洋。禹认为这里是个治水的关键,决定凿开一个缺口,为黄河找一条出路。经过异常艰苦的劳动,山被凿开了,奔腾的黄河水通过缺口,欢快地向下游流去。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劳,就把这座山叫作龙门山,把这个缺口叫作禹门口。

相传,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得到过各方神灵的协助。一次,他走到黄河边,突然从水里跳出一个神人来,长着白色的脸,鱼的身体,送给他一张“河图”,上面详细画明了黄河流域的水流走势。据说,这位神人,就是黄河之神河伯。

还有一次,禹为了泄洪而凿通龙门山,偶然发现了一个山洞,里面黑漆漆的深不可测。禹点燃火把,走了进去。没走多远,他就遇到一头口衔夜明珠的神兽和一条不停地吠叫的青狗,引导他来到洞穴的深处。奇怪的是,黑黝黝的洞穴到了这里突然变得明亮起来,神兽和狗也全都摇身一变,化作了身穿黑衣的人形。他们引导禹拜见了一位蛇身人脸的神仙。这位神仙把一枚长一尺二寸的玉简传授给禹,要他用来测量天地,平定水患。这位神仙,就是伏羲。

禹在治水过程中也遭遇过阻挠。传说他三次来到桐柏山,山上都刮起狂风,飞沙走石,使治水工程无法顺利开展。禹派部下捉来桐柏山的山神。山神告诉他,这是附近的水神无支祈在捣乱。这个无支祈长着猿猴一般白色的脑袋、青色的身体、金色的眼睛、长长的脖子,力大无穷,行动敏捷。禹先后派了好几名部下前往,历尽艰险,终于捉到无支祈。禹命人用绳索拴着他的脖子,给他的鼻子穿上金铃,押送并囚禁在龟山脚下。从此以后,淮河水流顺畅,再也不闹灾了。

经过多年艰苦的治理,洪水终于退去了。舜退位后,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了禹。而禹也因为治水的伟大功绩,被后世尊称为大禹。

◆ 禹王图

南宋马鳞作。生活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大禹的相貌已无从考证。因为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可谓大智大贤,因此马鳞把他描绘成一位端方慈祥的长者。 1YT2SZnnGuFo6llSIY0yyBdQgcFMGGclOpBOPd6iFqldugQmg0WujojpZ+o6BF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