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兵势第五

本篇可以说是《军形篇》的姊妹篇。“形”是运动的物质,“势”是物质的运动,《军形篇》主要讲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兵势篇》则分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着重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的态势,正确地变换战术和灵活地使用兵力,出奇制胜,歼灭敌人。

原 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 1 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 2 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 3 ,以奇胜 4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 5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 6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7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8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西周·龙纹戈

⊙通长18.5厘米,宽11.5厘米,重0.26千克,直内,宽胡,栏下三穿。胡援交接处饰一夔龙纹,巨夔张口怒目,有弯曲角,凶猛刚烈。夔身细长,两足,夔尾上卷。

注 释

1形名:指古时军队使用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工具,这里引申为指挥。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2奇正:古代兵法常用术语。一般说来,一般的、常规的为正,特殊的、变化的为奇;战术上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为正,侧击为奇;明战为正,暗袭为奇。

总之,在人们意料之中为正,出乎人们的意料为奇。3以正合:曹操注:“正者当敌。”即言以正兵与敌正面交战也。4以奇胜:曹操注:“奇兵从傍击不备也。”

即言出奇制胜。5声不过五:古代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合称五声。6色不过五:古代五种原色,指青、黄、赤、白、黑,亦称正色,其余为间色。7味不过五:古代味分酸、甜、苦、辣、咸五种,并以此为原味。8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此句指示敌混乱在于我之严整,示敌怯懦在于我之勇敢,示敌软弱在于我之坚强。

译 文

孙子说:要做到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如同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关键在于要组织编制好;要做到指挥人数多的军队作战,如同指挥人数少的军队作战一样,关键在于用旌旗金鼓发布信号来指挥进攻与后退;全国军队如此之多,一旦遭受敌人的进攻,而要使其保持不败,这就需要将“奇兵”和“正兵”战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军队进攻所到之处,如同以石击卵一样所向无敌,这就需要采取“避实就虚”战术。

大凡作战,一般都是以“正兵”抵挡敌人,用“奇兵”夺取胜利。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他的战术方法就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周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一样从不间断,循环往复,就像四季的交替那样不停更迭。乐音只不过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然而这五个音的变化排列,却会产生出千变万化令人百听不厌的乐曲来;颜色只不过红、黄、蓝、白、黑五种基本色素,可是这五种色彩变化调配,就会产生绚烂无比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来;味道只不过酸、甜、苦、辣、咸这五种,但是这五种味道混合变化,却可以制造出千滋百味来。作战的形式不过“奇”和“正”两种,可是,两者的组合变化却是不可穷尽的。“奇”和“正”的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转一样,无头无尾,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水流以飞快的速度奔泻,能把石头冲走,水冲击的强大力量就叫作势;凶猛的飞鸟,以飞快的速度俯冲,以致能搏杀鸟雀,这就是节奏有力、速度迅猛的缘故。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出击时的节奏是短促有力、锐不可当的。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如同触动弓弩把箭矢突然射出一样。

战旗纷纷飘扬,人马纷纭混杂,虽然战斗很激烈,也必须使自己的部队不发生混乱;在混乱的情况下打仗,必须把队伍部署得阵形圆整,使敌人无隙可乘。在一定条件下,“乱”可以由“治”产生,“怯”可以由“勇”产生,“弱”可以由“强”产生。“治乱”是组织指挥的问题;“勇怯”是破敌之势的问题;“强弱”是军事实力的问题。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要伪装造成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会为其所骗;给敌人东西(如物资、用品),必然引诱敌人前来夺取。用小利去引诱调动敌人,以自己预先布置的兵力趁机袭击敌人。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注意力会放在“势”上,而不是动不动就责备苛求下属,但却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制造出于己有利的态势。善于“任势”的指挥官,在指挥将士作战的时候,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块一样轻松自如。木头和石块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比较稳定,而放在陡峭倾斜的地方就容易滚动,方形的木石一般比较稳定,圆形的最容易翻滚。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在交战中能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情形,就如同一块圆形的石头从几千尺的高山上滚下来那样势不可当,这就是军事上所谓的“势”。

秦·铜矛

经 典 案 例

|淝水之战

提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一方面,它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另一方面,这场令人错愕不已的战争,所引发的影响和余波远远超出了其战争本身,当时的政治格局可以说因这场战争而发生了变化,大分裂、大混乱的局面经此愈演愈烈,直到两百年后的隋朝才重新进入统一的时代。

千百年来,人们对“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耳熟能详,苻坚的狂傲自大和谢安的下棋谈兵,也成为百谈不倦的故事。

淝水之战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前秦军队有近百万之众,反而被不足十万的东晋军队打败,并且指挥这场战争的还是当时前秦赫赫有名的明君苻坚,他率领手下的部队东征西讨,统一了整个北方。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史学家认为,东晋对前秦的胜利是一场偶然性压倒必然性的胜利,是历史开的一个小玩笑。

从军事学的角度来看,东晋的胜利是否真的具有偶然性呢?前秦苻坚因何而败?要想探讨这场偶然性战争结局背后的必然性,还得从头说起。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瑯琊王司马睿在公元317年建立东晋,定都建康,统领着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走马灯似的称帝建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最后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并且势力不断扩张,占据了长江以北和汉水上游的地区,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由此,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志,想一鼓作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吞并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中国。

东山捷报图

⊙《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说的正是淝水之战胜利之后,谢安听闻捷报之后喜不形于色而泰然自若的故事。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率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禁卫军三万,共九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南下,进军建康,另外,梓潼太守也奉命率领水师七万从巴蜀顺江而下。据史载,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也得意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大敌当前,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东晋王朝内部也意见不一,最后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赢得了上风,决定奋起抵抗。谢安还因此举荐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先锋。当时的东晋兵力不足,战斗力最强的是八万号称“北府兵”的部队,全部被派到第一线,迎击秦军主力。另外还有两支部队,一是胡彬率领的五千人的水军前往战略要地寿阳增援,另一支是江州刺史桓冲率领的十万晋军防守在长江中游,阻止巴蜀军顺江东下。

十月十八日,苻坚之弟苻融率领前秦先锋部队攻占寿阳,奉命前往支援的胡彬还没到就得到寿阳沦陷的消息,只好退守硖石,等待与大军会合。苻融又继续攻打硖石,派部将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固守硖石,很快便粮草用尽,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士兵被前秦捉住,求援信落到了苻融的手中。这样,晋军兵少缺粮的信息很快就被前秦掌握得清清楚楚。

得知了这个情况后,苻坚决定速战速决,以防晋军逃跑或固守不出,损耗前秦军队的实力。于是苻坚将大军留在项城,率领八千骑兵赶往寿阳。

苻坚到了寿阳后,派遣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前往晋军大营劝降,希望能兵不血刃地令东晋屈服。心向晋室的朱序一到晋营,不仅没有劝降,反而将前秦军队的情况全部提供给谢石,并与谢石交换了作战的意见。原来,谢石认为前秦军实力强大,准备坚守不战,以持久战拖垮敌人后再伺机反攻,这是军事谋略上的“先守后攻”、“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朱序却提出了相反的建议:前秦军队虽然有百万之众,但大多是由被前秦征服的各个少数民族组成,与前秦士兵还没有融为一体。并且这么庞大的部队还在行进中,难免有些首尾不继,如果等到集中在一起,恐怕晋军难以抵御。现在可以说是最佳时机,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狠狠地挫一下他们的锐气,对以后的交战是非常有益的。谢石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决定听从朱序的意见,改变作战方针,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十一月,谢玄派部将刘牢之率五千精兵夜渡洛河,袭击前秦洛河大营,拉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刘牢之进攻之前分出一部分兵力迂回到前秦军阵的后面,切断了前秦军的后路,自己强渡洛水,猛攻前秦阵营。措手不及的前秦军腹背受敌,惊慌失措,没有抵抗多久就溃不成军,主将战死,官兵如鸟兽般四散逃命,1.5万人在此战中丧生。

洛河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于是水陆兼程,直抵淝水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前秦军隔水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察看晋军,只见晋军布阵齐整,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也被他当成了晋兵,不由得有些心惊胆战,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来历。

当时前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针对前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的特点,以及苻坚自恃人多势众轻视晋军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前往前秦军营,用激将法游说苻坚:“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而不是要速战速决。如果稍稍后撤军队,使晋军渡过江来,然后决一死战,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将领都反对后撤,而苻坚却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趁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以骑兵突袭,杀晋军个措手不及。于是,苻坚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兵士们不明白后撤的意图,刚摆好的阵势一动就全乱了。谢玄见机率领八千多骑兵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夹杂其中,大声呼喊:“秦兵败了!秦兵败了!”这一下,前秦士兵全都信以为真,转身竞相奔逃,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主将苻融急忙骑马到阵前阻止,以图稳住形势,不料战马被乱兵所惊,他在混乱中被晋军杀死。失去了主将的前秦士兵越发混乱,溃不成军。

前锋的溃败,引起了后续部队的惊恐,结果一下子形成了连锁反应,后面的士兵纷纷向北败退。兵败如山倒,前秦士兵一路溃逃,如同惊弓之鸟般仓皇,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这就是著名的典故“风声鹤唳”的来历。

晋军紧追不舍,前秦士兵慌不择路,一路风餐露宿,死在逃跑途中的士兵占了总数的十之七八,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洛阳。

淝水之战中,前秦军被歼灭和逃散的共有七十多万人,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很快瓦解,再次分裂成无数的小政权。两年后,苻坚为部将所杀,曾经煊赫一时的前秦政权随之灭亡。

谢安像 A0xyZJXm8/LmSPaOnnzJYze8CkgAtFDenmhCGXb+sRQ/nD/+wgtrFROoYXWC81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