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始计 1 第一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战争与计谋的重要性,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和“多算胜少算”的名言;二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以“五事”来估算战争中胜利的概率,以“十二诡道”作为实际作战中的指挥原则。

原 文

孙子 2 曰:兵 3 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 4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5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 6 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 7 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 释

1计:估计、计算的意思。这里指战前通过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分析,对战争的胜负做出预测和谋划。2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3兵:含义很广。《说文》:“兵,械也。持斤,并力貌。”《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申为战争等义。4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这里引申为纲领、常规、原则。五事,指后面谈到的“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5不畏危: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曹操注:“危者,危疑也。”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6曲制、官道、主用:曲,军队编制。制,指挥号令。官道,各级官吏的职责与管理。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7庙算:庙,祖庙。古代出师打仗是国家大事,一般会在庙堂举行一定的仪式,协商讨论作战的方针、策略,并预测、估算战争胜负。

译 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所以,要经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比较而去研究它,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畏惧危险。所谓“天”,就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所谓“地”,就是指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就是指将帅的才能,包括他的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一般都应该知道,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胜利。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的胜负。具体来说就是指:哪一方君主更贤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更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国君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计谋被采纳之后,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而装作不能打,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而装作向远处,要向远处而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引诱它;敌人混乱,就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要设法激怒它;敌人谦卑谨慎,就要骄纵它;敌人休整得好,就要劳累它;敌人内部团结,就要离间它。在敌人毫无防备之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之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能预先传授的。

开战之前,“庙算”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庙算”周密就能胜利,“庙算”疏漏就难以取胜,何况不做“庙算”呢?我们根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观察,谁胜谁败就很明显了。

春秋·作战方阵、圆阵示意图

经 典 案 例

|晋、楚鄢陵之战

春秋中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主要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进行,其他各大小诸侯国纷纷依附于这两个国家参与到混战中来。两国之间的大型的争霸战共有三场:城濮之战、邲之战及鄢陵之战,在前两次战斗中,晋、楚两国各有胜负,因此,第三次的鄢陵之战成为决定两国胜负的决胜局。

周简王十一年(前575),楚国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并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郑国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对当时诸侯合兵盟约的挑衅,而且也是为楚国势力北上打头阵,对此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五月,晋厉公任命栾书为中军帅,与齐、鲁、卫等国联合讨郑。楚共王听说晋国出兵,自然也不甘示弱,亲自统率楚军及盟国部队,以司马子反为中军帅,迅速北上救援郑国,两军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相遇。

当时晋国的盟军齐、鲁、卫还在开赴鄢陵的路上,没来得及与晋军会合。为此,楚军统帅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形势,认为晋国盟军还未到达,必不敢跟楚军进行交战,于是决定先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晋军,以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

当时正是农历六月二十九,恰值古代兵法上忌讳的晦日,但是楚军还是于凌晨利用大雾为掩护,快速逼近晋军营垒,希望能够与晋军速战速决。

当楚军突然逼近的时候,晋军兵吏一片恐慌,加上晋营前面有一大片泥沼,兵车无法出营列阵,情势对晋军相当不利。于是,在晋军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中军帅栾书主张固守阵地,以待援军到来,他认为“楚师轻佻,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而新军统帅郤至却持反对意见,他指出楚军有很多致命弱点,具体有以下六点:楚军中军帅子反和左军帅子重关系不好;楚王的亲兵中夹杂着一些老旧人员,战斗力不强;楚军列阵不整齐;随楚出征的蛮军不懂得阵法;楚军布阵于无月光之夜,非常不吉利;楚军布阵后,阵中士卒喧哗吵闹,秩序混乱。这些都表现出楚军希望速战求胜,士气骄纵,一旦战斗开始,如此杂乱无章的部队必然会互相观望,失去斗志,如果晋军趁这个机会发动进攻,一定能够后发制人,将其击败。

晋厉公采纳了郤至的意见,改变了先前防御的策略,在营垒中填平井灶,扩大列阵的空间,调动三军将士积极列阵迎敌。

两军对阵之际,双方都进行了战场侦察活动,楚共王身边有晋国叛臣伯州犁为其进行“战祷”,伯州犁一一向楚共王解释晋军活动的目的,介绍晋军阵营内的临战准备情况。而晋厉公也在楚国旧臣苗贲皇的陪同下,侦察楚军的动静。苗贲皇对楚军情况比较熟悉,他向晋厉公建议道:楚军的精锐集中在中军的王族部队,晋军据此应该先以精锐部队分击楚的左、右军,得手后,再合军集中攻击楚中军,这样一定能大败楚军。

春秋战车

晋厉公和栾书立即采纳了苗贲皇的意见,据此对三军做出调动,加强左右两翼的兵力,由其分攻楚军中薄弱的左、右军,然后再围歼楚中军。

楚共王未能判明晋军的作战意图,见晋中军兵力薄弱,马上率中军全力攻打,结果遭到顽强抗击。晋将魏锜更是张弓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楚军,使得人心浮动。而晋军则借势猛攻楚左、右两军,将其逼到不便通行的地方,令其更加被动。双方从清晨一直打到夜色降临,还未能分出胜负,但楚军损失惨重,公子茂也成了晋军的俘虏。楚共王只得收兵,决定次日再战。

当天夜里,楚军积极救护伤兵,补充战斗力,准备明日再战,而晋军方面也做出积极应对措施,秣马厉兵,准备来日再一决胜负。楚共王听到晋军备战的消息,心里不安,急忙召见子反商量对策。但这时子反却因喝醉了酒而无法应召。楚共王见统帅如此,不禁心灰意懒,自料再战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率军离去。

次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就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了。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LkbIkzL2puJw0/TYq4PyJnW8AskgtvJCd25iYk0+v2gt5k195H54LXktgLIT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