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兴登堡防线

观察者的角度往往要比当事人宏观和全面得多,因为他们可以看到整个战场的形势。卡尔逊注意到,由于日军占有炮兵和空中优势,中国军队防线的中心实际上一直在丢失,但这种丢失是一寸一寸的,也就是说并不足以撼动整体。

作为一个本身有作战经历的美军军官,卡尔逊完全能够分析出日军为什么会在进攻上缺乏成效。若仅就搏命程度而言,日本兵是没有什么话说的,卡尔逊甚至认为,战场上没有比日本兵更勇敢的了,这一点连中国兵都有所不及。日军的症结,主要还是指挥层缺乏变通和创造性,军队被训练得过死过僵,士兵只会按照固定程序打仗,当这一程序不起作用时,就不知道如何才好了。

日本陆军在进攻时的公式,就是那个“一炸二轰三攻击”。不是说不好,打个比方,如果七十四军不修筑坚固阵地,它实际上是有效的。问题是人家已经建好了防护掩体,并且知道如何在炮火停息后击退你的步兵,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继续重复“一炸二轰三攻击”,就显得有些过于脑残了。

近代以来,日本能够以亚洲国家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跻身于西方列强之中,缘于它在日俄战争中一举击败了俄国。曾几何时,日本的军事机器也被西方认为难以对付,但现在卡尔逊不得不说,日军其实只具备三流水准——以欧洲标准衡量。

三流的日军能够在中国耀武扬威,当然是由于中国军队更加不入流。恰恰因为这个原因,淞沪战场上防守者之顽强,同样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充分说明,原本世人眼中孱弱不堪的中国军队,已初步具备抗击打甚至反过来打击强敌的能力。

中国人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已经成为上海城里几乎所有人的焦点话题。卡尔逊佩服中国军人的顽强,但他却并不认为中国军队能够长期坚守下去。在中方参战部队中,最早一批出战的是德械师,就当时国内部队的实力而言是最强的。接着是第十一师这样的精锐主力,再便轮到了第七十四军等初出茅庐的次主力。问题是,再再然后呢,该怎么办?

在淞沪防线的背后,新的援兵还在不断到来,但这些增援部队显然已不是防卫的骨干力量。他们以新兵为主,尽管官兵们同样充满了抗战热情,浑身上下洋溢着民族自救的精神,然而缺少经验和训练是他们的致命软肋。毕竟,战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

卡尔逊不安地看到,来自各省的年轻士兵们充满活力地开上前线,可是没过几天,他们不是血迹斑斑地倒在深秋褐色的土地上,就是躺在用树枝伪装的医护卡车里,慢慢地被送往后方医院。

这一期间,陆续赴沪参战的日本陆军已达六个师团加一个旅团,并配属有数量较多的火炮和坦克部队。淞沪会战之初,日军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中方在上海的防御部署,他们只知道淞沪地区属于三角洲水网地带,重装备运动不便,所以一开始没有向战场投入太多重炮。

事实上,淞沪区域在战前即已全部工事化,从河岸、河堤、道路一侧,到村落、高地乃至土坟堆,都构筑有工事群。重要火力点的顶部还用木料、沙袋覆盖,以垒成土堡形式。有这样的工事群作为基础,只要驻防部队再加一加工,把战壕挖深一点,就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坚固的防线,日军的轻型和中型大炮很难予以摧毁。由于整个工事体系乃是根据德国军事顾问的意见所构建,所以日军称之为“兴登堡防线”。

吃过“兴登堡防线”的苦头,日本统帅部才想到要增加重炮,而根据前线作战部队的报告,淞沪战区现有的道路情况完全可以使用重炮。为了给步兵提供更为有效的火力支援,这次增援上海的炮兵部队中,就以重炮兵居多。

10月1日,在优势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日军突破了陆桥、刘家行阵地,中国军队逐步退至蕴藻浜南岸的大场一线。

尽管如此,日本统帅部对前线取得的进展仍不满意。当初陆军大臣(陆相)杉山元曾向裕仁天皇夸口,说只要三个月就可以解决“支那事件”,可是现在眼瞅着淞沪战役都已进入第三个月了,中国的全面抵抗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还有增强的趋势。

日军高层指挥官们越来越没有耐心。“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发表声明,说他的部队将“惩罚中国政府和军队”。10月7日,按照松井的命令,日军开始强渡蕴藻浜。 HcN6R2np1uvm9acmOwcerY3fHzdhyQb2/qBCvtoSaQAJYMBQtb7WE7iIjxl6Vq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