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宝准备迎娶梅洁的冲击波未消,梅家悔婚且气病张大发的新闻原子弹再次引爆,而且威力似乎比前者还大了许多。大多数村民都在替张宝一家惋惜或打抱不平,包括此前的羡慕嫉妒恨者。刘赛仙把自己闷在屋子里整整两天没有出来,也没有粒米进肚。张家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接二连三地发生这种事情?即使我算得不准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结局呀?他甚至想到,是不是张家的坟地有啥毛病?

张家到了张大发这辈尚未出五服的哥们有三位,除了他还有张大贵和张大强。哥仨中张大发年岁居中,他管张大贵叫大哥,称张大强为小弟。张宝则称张大贵为大爷儿,在华北许多地方把大伯叫大爷儿、大娘叫大妈,绿野县就是这样。张大贵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叫张卫中,女儿就是张卫华。张宝这次婚姻上的遭遇与张卫中上次情形几乎同出一辙,只是女方悔婚的理由不同罢了。那件事不光刘赛仙清楚,许多村民都亲历了它的前因后果。真的太惨烈了!

事情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978年冬季。绿野县为了深入贯彻抓纲治国的战略部署,组织了规模浩大的青龙河清淤工程,全县36个公社18万社员顶风冒雪奋战在工地上。大洼公社的正副工程总指挥是公社党委书记谷武生和副书记娄新奇。我由于自幼喜好画画,这时已调到县文化馆美术组工作,没有亲身经历这场苦战。后来听社员们讲,在这次工程之初,娄新奇即提出了“早晨五点半,中午地吃饭,正时正晌拼命干,关键时刻连轴转”的口号。让人们见到他,便不由得想起了电影《半夜鸡叫》中那个虐待长工的周扒皮,于是在私下里人们就不再叫他娄书记或娄新奇,一律以周扒皮而代之了。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搏,上宽600米、下宽200米的新河床在多数地段已经显现。然而,地处青龙河南部的光棍窝大队的工段,由于先期赶上了密如蛛网的苇根;后又遇到了硬似钢铁的僵石层,开掘进度远远地落在了兄弟村的后面。高出左右近两米的平台,像个狭长的孤岛俯卧在河床中。光棍窝村的老少爷儿们从来没有现过这种眼。从干部到社员人人心中都憋着一股火,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加快着施工速度。可是谷武生和周扒皮仍不满意,于这天晚上把光棍窝村党支部书记柴缺德叫到指挥部,三人密谋了许久,决定再次使用谷武生的“撒手锏”,以解决工程进展不平衡的问题,确保在全县拿第一、夺红旗。

转天后半夜飘起了雪花。天色透亮后,西北风更加狂暴地咆哮着,雪越下越大,广袤的平原上一片苍茫,天地间看不到一抹暖色。冲锋号“嘀哒哒嘀……”地吹响后,光棍窝大队社员又成帮结伙地回到了自己的工段。“文革”以来,全县乃至公社农田基本建设会战一律采用了这种军事化管理。数十万民工的起床、吃饭、上工、休息,全部以号声为标准。尤其那令人振奋的冲锋号一响,人们必须立即投入“战斗”,哪怕你吃半截饭也要扔下饭碗;拉半截屎也得赶快系上裤带。否则,就是违犯军纪,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放眼绵延三十多公里的青龙河清淤工地,镐飞锨舞,人声嘈杂,堤岸上一面面褪了色的彩旗在风雪中呼呼地抖动,一排排有些破旧的巨幅标语牌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张宝走到大堤上,一股与天奋斗的豪情油然而生:“望飞雪,满天舞,巍巍群山披银装……”

“好一派北国风光”,田大牛、米三彪、海津生,还有那柴抗美、阴克亮也扯开嗓子吼了起来,“山河壮丽,万千气象……”

张大贵走到张宝跟前,劝阻他别唱了,听说这样板戏全是江青搞的,让公社干部听见了弄不好就得挨批。张宝笑着点了点头,柴抗美却嚷嚷道:“咱根红苗正的,怕啥?”张大贵满脸尴尬。张宝抬腿踹了柴抗美一脚:“滚,去你妈的!”

开始干活时间不长,一股两三丈高的旋风裹挟着焦黄的枯叶和皑皑雪屑越过青龙河堤,朝着河床斜冲了过来,所到之处,人们纷纷朝它唾骂着。因为我们这块传说这种旋风是野鬼孤魂的化身,如果任其侵袭是会中邪的。旋风消失之后,周扒皮带领两个小分队员怒气冲冲地来到张大贵身旁,紧随其后的是大队书记柴缺德。

“把这个历史反革命分子给我押到堤上去!”周扒皮扯着叫驴嗓子吼道,“这个老东西不愿意大干社会主义,就让他靠边站着去!”

一名小分队员迅速将手中提着的一尺多高、两尺多长的牌子套在了张大贵的脖子上。牌子是马粪纸板做的,上面用墨汁写着“历史反革命分子张大贵”,而且在“张大贵”三个字上还打了个红叉。之后,两名小分队员一人用一只手抓起张大贵的一条胳膊,另一只手掐着张大贵的颈部,朝河堤上走去。在场的所有社员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弄懵了。谁也不知道张大贵又犯了什么新罪,或者是出了啥差错。张卫中放下手中的小车,大步冲向小分队员。张大财眼疾手快,紧跨两步把张卫中拦住,低声而又严厉地说:“你去找死呀?”

“唔……唔……”嚎叫的西北风扬起缤纷的雪片,狠劲儿地抽打着工地上的社员。柴缺德甩掉黑色棉大袄,虎着脸高声喊道:“都他妈的给我像回事地干!谁敢偷懒别怪我姓柴的不客气。”说着,抄起张大贵刚才使用的那辆大斗车“身先士卒”了。

揪斗所谓的“阶级敌人”,原来这就是谷武生的“撒手锏”。据说此招一出,往往攻无不克。我记得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闭幕不久,大洼公社就发起了清挖胜天大渠的战役,社员们一如既往地起早贪黑苦干在工地上。腾龙台大队为了争取提前竣工,组织社员们昼夜施工,一位从北京回乡改造的小工商业主嘀咕说,照这样下去还不得累死呀?恰巧被在该村蹲点的周扒皮听到,谷武生与他决定立即召开全社批斗大会,以此为契机大批促大干!这个小业主经不住反复折腾,在一天深夜悄悄地吊死在工地旁的柳树上。就是在今年的春天,为了推广给小麦扎眼施肥新技术,谷武生在大会上公开宣布:谁要是行动上不积极,我就把你当作新生资产阶级论处!一项普普通通的生产工作上升到如此的高度,怎么能不令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也正是由于谷武生善用这把利器,县里有关领导很看重他,因而也原谅了他的一些“小节”问题。传说他在高上地区某公社任书记时,曾与该社的一位女知青乱搞两性关系,因为女方精神紧张把他的那个玩艺给锁住了,谷武生越是着急越拔不出来。人们发现后,急忙把他和那位女知青用被子裹好送到县医院。经过大夫的一番调治,才把两人慢慢分开。好在这位女知青决意坚持是自己主动的,谷武生只是受到了党内警告的轻微处分,之后被调到了这远离县城的大洼地区。如果换上别人,县里不摘掉他的乌纱帽才怪呢!

张大贵在河堤上面朝河心猫腰撅腚,两条胳膊尽力向后扬起,做着典型的“喷气式”。这种被批斗的姿势相对他来说,虽算不上家常便饭,但也是驾轻就熟了。如果算上这次,张大贵此生已经挨过四轮六十八次批斗了:第一轮发生在“文革”之初,当时全国上下一窝蜂地揪斗地富反坏右,曾在国民党军队担任过排长的他,理所当然地成了大队和公社批斗的重点对象;第二轮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不知不觉地被作为上批下联的对象,搭上了林彪和孔老二的黑车;第三轮是前年昙花一现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本来开始没有波及他,后因他无意中说了一句“邓小平能打仗,淮海战役就是他亲自指挥的”,便被当作刘邓的孝子贤孙揪上了批斗台。从那以后,他就甘愿把自己当成哑巴,再也不敢在公众场合说什么了,哪怕是与政治没有任何关联的话。可是,今天这是为什么呢?他实在是想不通。

张大贵长得身材魁梧,四四方方的脸庞棱角分明,即使是在这数九寒天也不戴帽子,短而粗的头发如同钢丝一样支棱着。每当在这风雪连天的时候,张大贵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1939年的仲冬。那一天也是这样的漫天飞雪,他和村里另外两名年轻人在木口镇上教学的张志光老师带领下,到河南去寻找抗日队伍,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他也会想到在1942年初的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关键阶段,与他同时参军的两位老乡相继牺牲,在阴沉沉的天空中飘散着细密雪花的那天,杀红双眼的他与战友们冲入敌阵,他一口气刀劈了五个日本鬼子,自己的大刀卷了刃便换上敌人的三八大盖,终于击退了日寇的进攻;同时还会想起1948年冬季的淮海战役,当时的中原冰天雪地,他所在部队被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一带。在说服连长无望的情况下,他率领全排弟兄趁夜偷偷地跑到了解放军的前沿阵地。记得是一位营首长接待的他们,告诉他你们这是起义,是为人民立功的壮举。这位首长曾策略地询问他,是否愿意留下来继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功?他那时由于思念家中的父母和妻子,也由于厌倦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便选择了领取路费回家。谁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选择不仅没能照顾好家人,反而使父母和妻子随他担惊受怕了大半辈子。特别是妻子莲妹,自幼生长在长江边上的鱼米之乡,在抗日战争的一次军地联谊会上使他俩结下了不解之缘,背井离乡地来到了这个陌生而寒冷的北方。可以说一天福没有享,便在“文革”中期的一次陪斗中先他而去了。好像是老天爷显灵一样,头一天夜里,莲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从相识到结婚生子、从南方的温柔到北方的严酷、从今生到来世,谈了许许多多,直到公鸡打鸣她才在他的劝说下休憩了片刻。记得莲妹最后叮嘱他也似是相互勉励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必须把孩子拉扯大,让他们成家立业。

张大贵将视线移向了正在施工的人群,透过纷纷扬扬的雪花,他首先看到了张宝,这个孩子仁义啊!虽然年岁不大,但是看到谁家有困难都主动帮忙,办起事来也是有板有眼的,不像柴连任、阴克亮那帮嘎小子,只知道变着法地发坏;也不像张大强两个儿子张银、张铁那样势利,自从“文革”以来就没有认过他这位大爷儿;他还看到了梁品良、刘二虎、田大牛、刘治河、米三彪,这几个年轻人也好,从来见面都是大叔长、大叔短的,无论公众场合,还是私下里都没有歧视过自己。这时,又一股旋风卷着雪雾冲上河堤,紧紧缠住了张大贵。待雪雾散后,他用力眨了眨眼,继续在河床中仔细搜索着。张大贵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卫中和卫华哥俩在相貌与性格上分别秉承了他与莲妹的优点:卫中生得身材高大,棱角分明的国字脸上装饰着一副端庄的五官,温和中透着刚烈;卫华长得身材娇小,肤色白皙,文雅漂亮,颇有些江南美女的气质。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农历腊月十八,就是儿子成婚的大喜之日了。儿媳妇家住芦苇店,叫王素华,是用女儿卫华换来的。双方已经定好,等到王素华嫁过来之后,卫华就嫁给她的哥哥王素财。这种换亲的形式,在当时农村成分不好的家庭之间就如人们都得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裳那样普遍,算不上丢人的事情。只是王素财长得有些黑矮,两个虎牙由于生长茁壮,常常露在嘴唇之外,即使刻意遮掩也会有一截黄黄的牙尖不服从约束。卫华与他成亲着实是委屈自己的女儿了。他还看到卫华曾偷偷地哭过几次,但表面上却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张大贵心里像针扎得一样难受,可是谁让咱们家庭出身不好呢,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打一辈子光棍儿,张家这支人在他这一代绝户吧?即使孩子他娘在世也会这样做的,相信她在九泉之下也会谅解他的。张大贵在心里念叨,莲妹,你再等等我吧,待我把孩子们的终身大事操持完,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到地下与你会面了。莲妹,你在阴间可要保佑咱们的孩子们,千万别在这节骨眼儿出啥闪失,别让儿媳妇一家知道我又挨斗啊!

“普及大寨县,全党总动员,嘿哟嘿……”一阵“嘎、嘎”的电流声过后,工地高音喇叭里传来了张振富、耿莲凤的男女声二重唱,把站在喇叭底下不远处的张大贵吓了一跳。

张大强听到这首歌曲,像成年的叫驴嗅到草驴的味道,立刻来了精神:“好,唱得好!要不人家吃香的喝辣的,你们听听这嗓子,多响亮!”

“狠抓革命促大干,嘿哟嘿,要把祖国广大的——”歌声唱到此处戛然而止,又是一阵刺耳的电流声。接着,广播里传来了工地广播站女播音员瓮声瓮气的声音:“社员同志们,大洼公社广播站、大洼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现在开始广播。首先播送一篇特别报道:黄龟窝大队党支部在公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部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阶级斗争促进工程进度。

“这次青龙河清淤战役打响后,黄龟窝大队历史反革命分子张大贵不服改造,煽阴风,点鬼火,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致使工程进度远远落在了其他村队的后面。经公社党委和黄龟窝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今天及时将这个历史反革命分子揪了出来,交给群众批斗。现在,这个大队的社员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干劲倍增,迅速掀起了大干的热潮……”

张大贵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王素华,还有他爸王有粮、他哥王素财肯定正在这工地上干活,肯定也会听到这篇报道的,肯定……已经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张大贵只觉得眼前一黑,栽倒在雪地上。

经过半天的休息,特别是大伙劝解,张大贵的身体基本恢复了。但是,精神仍然提不起来,时常两眼盯着工棚的顶子发呆。张大贵在担忧张卫中和张卫华的婚姻大事,他的这块心病是不易除掉的。我们国家与欧美一些西方国家和地区不同。传宗接代这种思想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欧美一些国家对生育实行鼓励政策,生下孩子就给钱。大概是在2008年,我看到一个资料,俄罗斯每生育一个孩子国家要补助一万多卢布。即便这样的优惠政策,一些年轻人仍然对生孩子不怎么感冒,致使该国的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可是我们国家就不同了,因为数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人之行,莫大于孝”,而孝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娶妻生子,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民间,又广泛流传着多儿多女多福寿的说法,众人对于儿女们的婚事就格外在意,以至于把它摆在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地步。聚蟹沽的云百富听说独生子的未婚妻无端毁了婚约,当即气血上涌,不治而亡;鲤鱼淀的于连中由于出身不好,年过三十没有媳妇,最后在父母的劝说下讨了个疯老婆。所以,张卫中、张卫华的婚姻大事不完结,换句话说,王有粮家不给他吃那颗如期为儿女举行婚礼的定心丸,他张大贵这个精神就不易提起来。

为了加快施工速度,让张大贵提早从漆黑的阴影中跳出来,张宝与大队团支部书记娄生产组织了青年突击队,迅速削平了光棍窝村的孤岛,如期完成了施工任务。可是社员们谁也没有料到,就在这时,工地广播站再次发表了一篇报道加评论。对光棍窝大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促进工程进度”的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说什么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都不可放松阶级斗争这根弦;只有把阶级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广大革命群众的劲头才能鼓起来。战斗正未有穷期。在今后的“抓革命、促生产”中,全社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一定要更好的贯彻英明领袖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认真学习借鉴光棍窝大队大批促大干的先进经验,切实用政治工作推动生产的开展。这无疑给张大贵尚未痊愈的伤口又撒了一把盐,也暗示着张大贵随时都可能作为一个靶子接受批判。

刘二虎骂道:“放你妈的屁!要不是看在大贵叔的分上,非得给你们磨蹭到明年夏天再完活。”田大牛气呼呼地说:“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要是知道他们这样胡说八道,咱们才不会卖这么大的气力呢!”张宝的心里更不是滋味,他本想为张大贵腾些轻,没承想却给周扒皮、柴缺德的脸上贴了金。见到张大贵愁眉苦脸的样子,张宝、张凤和梁品良等你一言我一语地劝导着,张宝说:“大叔您尽管放心好了,卫中的婚事不会出事的。咱家历史有点问题,素华嫂子家庭出身也不是多好啊,凭着她家的条件到哪里去找卫中这样的好姑爷去?”

农历腊月十二下午,咆哮了半个多月的西北风,终于累得只剩下了喘息的力气,黄白色的太阳温和得似慈祥的老太太,照得万物暖意融融。光棍窝大队的社员们胜利从清龙河清淤工地撤回村中。第二天早晨,张大贵一家三口老早起来草草吃了两块高粱面馍馍,喝了一碗玉米粥,就开始收拾屋子,布置新房。由于这次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打得异常艰苦,生产队破例为全队社员放假两天。这真是天赐良机啊!张大贵感到或许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这个把月来,自己虽然遭到了批斗,但是工程提前完成,赶在了卫中大喜之日的前面;自己正愁没空准备儿子的婚事,队里就放了假。一切皆顺呀!他眉开眼笑地说:“咱们必须利用这一天把所有应该办的事情办停当,不然以后找大队请假还得费口舌。”

当太阳懒洋洋地爬到一竿子高时,张宝、张凤、田大牛、刘雪儿、回乡知青梁品良也悄悄地赶过来帮忙。张凤还带来了一瓢爆玉米花和炒黄豆,说是腊月初一大爷儿全家都在工地上,肯定没能吃到这东西,是爷爷特意留给他们的。按照我们这块老人们的说法,“腊月初一蹦一蹦,又没灾来又没病”,如同接种感冒疫苗在一个时期内不得感冒那样,吃了这天炒的“花子”全年都吉利。本来布置新房的活计就不是很多,张大贵见到屋里屋外又添了这么多人手,都在这里忙活也是窝工,便从黑乎乎的两节柜中掏出了积攒多年的40元钱,让张卫华与张凤、刘雪儿到供销社去购买喜烟、喜酒、喜糖以及毛巾香皂之类的物品。直到三位姑娘迈出堂屋走出院子,张大贵还一再叮嘱张卫华:千万别把钱弄丢啊!

待姑娘们走后,大家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放开心情聊开了。

“大叔,卫中这门亲事您没有找刘赛仙掐掐吗?”田大牛问张大贵,“这可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马虎不得哟。”

“现在这社会还时兴这个?”张大贵马上应道,“我这个人历来对封建迷信不感兴趣,啥也不如遇到个好媳妇。”

事实上,张大贵在与王有粮家初次约定“换婚”之事时,他就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深夜,提着半篮子鸡蛋偷偷摸摸地找过刘赛仙。张卫中确定腊月十八这天与王素华完婚,就是刘赛仙依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给择的。但是,张大贵哪能公开这件事情啊!再给他两个胆子他也不敢。如果让大队干部知道了,非得把他那段老账翻出来一块算不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自己受罪不说,耽误了孩子的婚事那可了不得!记得从刘赛仙家里出来时,他还在千叮咛万嘱咐刘赛仙,今夜这事一定要保密。即使有人吓唬您哄骗您,也绝对不能说出去。

张大贵故意岔开了话题:“我说大牛侄子,你说话也得加些小心呀,别让柴缺德、温七九他们抓住啥把柄,到时候要影响个人的前程啊!”

田大牛满不在乎地答道:“咱们一个庄稼小子,讲啥个前程后程的,到年岁能混个媳妇有口饭吃就行了呗。”

“你这样讲有些道理,你没听说过‘丑妻近地家中宝’这句话吗?这男的找媳妇就得找寒碜的,叫什么“三心”型的,就是在家用着顺心,让人看着恶心,出门在外放心。如果你娶个天仙似的媳妇,像出溜屁的媳妇杨春花那样,八百六十个人都惦记着,到时你想看管都看管不过来,说不一定哪天就给你戴顶绿帽子。”梁品良边说边把脸从田大牛转到了张卫中,“卫中兄弟,我还忘记问你了,咱们弟媳漂亮吗?”

张卫中苦笑了一声说:“漂亮个啥呀,和猪八戒他二姨没啥区别。像咱们这种人家能找啥样的?脱了裤子一瞅是母儿就行呗。”

“其实这女人的丑俊与才能和品德并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男人娶媳妇不能光图人漂亮,主要还得为了挑家过日子。”梁品良继续着他的话题,“具体到人家大人物那里,找媳妇则是为了奔事业,没听到孔老三说诸葛亮、朱元璋找对象就专挑有才的丑女,结果婚后果然帮助他们成就了大事业。”

随着院子外飘来的银铃般的欢笑声,张卫华和刘雪儿每人提着个布包,张凤抱着个纸箱子回到家中。进屋后,张卫华连忙打开自己提的布包,掏出一包“永红”牌香烟,抓了两把块糖放在炕上:“来,大家辛苦半晌了,先休息一会儿,抽支烟,吃块糖。”张宝说:“别了,大爷儿给你们操持婚事,挺不易的,还是等到迎亲那天再用吧。”

“瞧你说的,啥时抽烟吃糖还不都是为了庆贺;再说,我刚才让卫华有意多买了些,就是为了先招待你们的。”张大贵说着便动手撕开了烟盒,分别递给张宝、田大牛和梁品良每人一支烟,然后自己也点燃了一支。剩余的人不会吸烟,张卫华分别给他们剥了一块水果糖。

张大强早晨放下饭碗本来也要到张大贵家,却被他媳妇刘富莲拦住了。张大强的理由是哥哥家娶亲嫁女这么大的事情不照个面,会让人家耻笑的。刘富莲脸色一沉说:“你以为他家是啥好出身呀?那是历史加现行的反革命,没看到这次在工地上又挨斗吗?别人家跟他走动不显眼,我们这当家子就不同了,那叫划不清阶级界限。”张银也极力反对他爸爸到张大贵那里去:“我看这中央甭管谁当家,这阶级斗争也放不下。你们看着吧,下次农田水利大会战时他张大贵还得当靶子,谁跟他走得近早晚得沾包。您不怕啥,还得为我们的前途想想吧?”

为了张大贵家的喜事,身为外姓人的孔老三私下却忙活了小半天。当他夹着写好的大红喜字和对联走出家门时,恰巧撞见柴缺德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温七九、大队长梁直和支委娄丰田。柴缺德问:“我说孔老三你这兴冲冲的是干啥去?”孔老三抿嘴笑了笑没有吱声,尽管奔前赶路。

“站住!你不说我们也猜得到,你肯定是给张大贵家送对联去。”温七九替孔老三做了回答。

孔老三回过头来,仍旧笑了笑,继续朝张大贵家走去。柴缺德大声喊道:“我说孔老三你可注点意,别整天地跟着地富反坏们跑,到时候别怪我把你划成阶级异己分子。”梁直说:“让他去忙吧,谁家办喜事不都得贴对联呀?他孔老三不给写,张大贵也得央求别人写。”

孔老三大名孔宪文,今年53岁,身材消瘦,长方脸庞,淡眉,细眼,塌鼻,小嘴,讲话语调平缓,天生一副慈祥和善相。他天生好干净,在老式棉衣的外面常要罩上一身洗得发白、胳膊肘儿和膝盖处打着补丁的藏蓝色制服。孔老三幼时曾上过三年私塾两年新学,后来由于他父亲做买卖受了骗,连带家中的几亩薄地也赔了出去,不得不终止了学业。到1949年土改时,他家已彻底破落,成了名副其实的贫农。别看孔宪文的学历不高,但始终没有丢下幼时学的那套儒家伦理,又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在光棍窝村也称得上是文墨人了。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兴起时,他仍以姓孔为荣,时常在背地里为孔孟之道辩护几句,甚至说什么中国字就是孔子造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没有他家这位老祖宗,中国人全得是文盲。因为他根红苗正,大队干部也不好与他计较。然而,从这时起,人们方知孔圣人还有孔老二这个雅号,也是从这时起,村里人便称孔宪文为孔老三了。

瞧着孔老三远去的背影,娄丰田说:“也不知怎么搞的,现在人们的阶级觉悟越来越低了。我看上面对于这些事,也不照前些年那么叫真儿了。”

对于孔老三的到来,张大贵一家连声称谢,张卫华忙着为他点烟剥糖。孔老三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今天写这对联和喜字都觉得比平日带劲,连我家的那口子都夸哩!张大贵满脸荡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青龙河工地所积存的那些痛苦和担忧,此时在头脑中才算彻底消失了。这么多的乡亲们都不把他挨斗的事当成啥事,想必王有粮一家也不会介意的。

在屋内人们谈笑之时,屋外突然刮起了狂风,天空一下子变得昏黄起来,院子内的一团枯叶在风中像老鼠似的四处乱窜,被风卷起的沙尘打得窗户纸发出“沙沙”的响声。王巧嘴夹着个红色包裹迎着风沙闯进院子,刚刚迈过堂屋的门槛,便大声地骂了起来:“你说这王有粮办的叫啥事?眼看着闺女就要出阁,小子就要迎亲,日子也定妥了,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却说变卦就变卦了,这事儿办得也太缺德了,让我这老脸往哪搁啊?”屋子不大,王巧嘴的骂声立马灌进了人们的耳朵,大家立时停止了说笑。

“他大婶你说啥?”张大贵怕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又问了一遍。

“他王有粮家反悔了,不愿意与你家换亲了。”

“为啥?还不是因为你前两天在工地挨批斗的事。你不同意也就罢了,还一个劲儿地埋怨我有啥事儿蒙骗他们了,给他们找了个现行加历史反革命的家庭,别说孙子得跟着背黑锅,恐怕连重孙子生下来就得戴个小反革命的帽子。”

张大贵的身体和表情当即凝固了,面容严峻得像木刻泥塑的一样。

“去他妈的!”张卫中拽起张卫华她们刚刚买来的结婚用品,狠劲地摔在了地上。“老子这里还没说不同意呢,他们家却先放屁了,一家人长得都像丑八怪似的,还觍着脸子挑我们呢!”

“大爷儿,卫中哥,你们也不要太着急,面包会……”张宝打算劝说一下,但话只说了半截又咽了回去,他觉得在这种场合儿那些话显得太苍白无力了,甚至有些嘲讽之意。

张大贵已经两天零一夜半没眨眼睫毛;张家房顶上的烟囱也整整六顿没有冒烟了。直到这天中午,张卫华才为大家熬了一碗白薯玉米粥,但是任凭孩子们怎么劝,张大贵也不动口,他真的是没有半点食欲。张大贵面色灰绿,皱褶下垂,目光呆滞,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从昨天中午到现在,他一袋接一袋地嘬着他那旱烟袋锅。他在为自己当年的选择而后悔;为因自己的历史问题使父母和妻子过早去世而内疚;更为自己的问题牵扯到孩子甚至有可能再往下影响一代代人而绝望。如果在儿子这一代断了烟火,他张大贵就成了张家这一支子的罪人了!傍晚时分,他磕磕绊绊地来到了村东头王巧嘴的家,此刻正巧她的丈夫刘大山和儿子刘哨到村东的坑塘中去破冰捞鱼,以为过年备些荤腥。儿媳李二丫上午去了娘家,到现在还没有回来。真是天赐良机,张大贵期盼的就是单独与王巧嘴谈件事情。一进门,他便“啪”地给王巧嘴跪下了。

“他大叔,你这是为啥呀?”王巧嘴大吃一惊,连忙猫下腰搀扶起张大贵,“有啥事,咱起来说,您这么一大把的年纪,我可担当不起哟。”

“您必须先答应我的要求,不然我就一直给您跪下去。”

“行,您说吧,只要我能办到的。”

“您再给卫中、卫华找个同意和我们换亲的人家,对方家里穷些,人长得丑些,什么样的成分,我都不在乎,只要不嫌弃我的出身就行。”

“这事包在我身上了。我说他大叔,您尽管把心放进肚子,就凭咱侄女和侄子那长相也用不着发愁。”王巧嘴用力拽着张大贵的胳膊,试图把他从地上扶起来。

王巧嘴过了春节就是五十有三的人了,但是身板的硬朗程度仍然不减当年。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说话办事比一般年轻人还要干脆利索,人们说她那两片薄嘴唇能把干鱼说得乱蹦。正可谓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王巧嘴的丈夫刘大山也是个能说会道、善于随机应变之人,因而村中遇到婚丧嫁娶之事,常常找他操持,充当主要忙活人的角色,在我们这地方俗称“大了”。后来村里为了落实上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刘大山便成了首任会长。刘哨能言善辩,与他父母的这种基因不能说没有关系。这些年来,王巧嘴凭着她的这张嘴给青年男女搭建了不少鹊桥,她也因此成了大洼一带出了名的媒婆。张大贵把儿女终身大事托付给她,算是进对了庙,拜对了神。

张大贵抬手把王巧嘴的两只手从自己的胳膊上慢慢挪开,使劲地给王巧嘴磕了三个响头,郑重地说了声“拜托了!”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她家。

当太阳急匆匆地钻进地平线时,张卫中和张卫华已经做好晚饭,放上炕桌,正在耐心地等待着张大贵回家。为了让父亲尽快走出这次王有粮家毁婚的阴影,也为了给陡然消瘦变老的父亲增添些营养,张卫华特意到小卖部买了两块酱豆腐、一个咸鸭蛋,温了一壶前天买的喜酒。他们感到父亲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人世间的苦辣炎凉他都尝到了,而温暖和甘甜却从未沾过边。哥俩商量好了,今后要好好孝敬父亲,即使外面再寒冷,也要给他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哥俩说着,说着,又扯到了自己的婚事上。

张卫中说:“咱爸也太在意咱俩的婚事了,你没听占京讲在外国许多地方流行独身,一些青年有条件也不结婚吗?还有的结婚也不愿意要孩子。这种事在咱们国家怎么就不行?好像人活在世上,如果不结婚生子,就见人矮三分,死后也没脸去见祖宗似的。没想到这次咱还没有说啥,她王素华倒不愿意了,说句实在话,要不是看着老爸可怜,我才看不上她呢!”

张卫华说:“我也感到与王有粮家换亲,吃亏的是咱家。和他们家相比,咱们除了爸有点历史问题外,哪方面不比他们家强?你看他们哥俩那副德行,三寸地丁高,比红高粱面还黑的脸,将来不一定就能找到对象。”

张卫中曾听到村里人议论过刘治河暗地里追求过张卫华,但他没有弄清事情的真假,也不知道妹妹的态度。平心而论,他是喜欢刘治河的,既聪明伶俐,又为人正直,相貌也长得不错,俊眼浓眉,颇有些像稍后走红的武术演员李连杰。从哪一点上来看,都要比王素华的哥哥强百倍。想到这里,张卫中对妹妹说:“等父亲回来咱们跟他好好谈谈,今后不能再张罗着换亲了,甭说双方没有什么感情,让外人瞧着也不好看。”

张卫华点点头表示赞成。但是转念一想,不行,自己作为姑娘找婆家不算啥,可哥哥的对象哪那么好找啊?哪个换亲的不是因为男方是“老大难”,才走这条道啊!张卫华笑了笑说:“哥,我看这事咱们还是听从爸爸的安排吧,可不能再惹爸爸生气了。”

张卫中兄妹俩坐在炕上左等右等也不见父亲回家,屋外的房屋树木都成了墨色剪影,做好的饭菜已经散尽了热气。哥俩不禁由着急逐渐地变得不安起来:父亲去哪了呢?估摸着有八点多了,到谁家串门也该回家了。张卫华对张卫中说:“咱们不能在家里傻等了,分头去找找吧!”

张卫中去了平时与父亲有些交往的几户人家;张卫华径直去了张宝家,之后又到刘雪儿家,大家都说张大贵没有来过。张卫中兄妹俩在街上碰头后,又与张宝、张凤一起来到王巧嘴家。听了王巧嘴的情况介绍后,一股不祥之兆袭上人们心头。

当大家在张大贵家的坟地找到他时,已经是后半夜了,圆圆的月亮吊在西南方的上空,几株枯榆树在寒风中呜咽,没膝的野草在无言地颤抖着。张大贵僵硬的身体仰卧在妻子坟旁,脸上露着安详的面容,身子的左侧放着仅剩下几滴残液的敌敌畏药瓶。事后我推测,张大贵是在昨天傍晚从家出来时,就偷偷地把农药掖在了怀中,在进王巧嘴的院子之前,又把这瓶农药藏在了街边的柴火垛里。当张大贵离开王巧嘴家后,便取出这瓶农药径直来到了张家的坟地,进而避开了儿女的视线。他是怀着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有怨恨尘世的复杂心情喝下这瓶农药的。在那一瞬间,张大贵仿佛看到了在王巧嘴的撮合下,儿子娶了一位像他母亲一样贤惠漂亮的媳妇,女儿嫁给了一个知情达理、不像他家这样有着历史问题的家庭。而这一切,又都是缘于他这个历史反革命已经作古,今后子孙后代再也不会遭人白眼,再也不必低头走路,再也不会为婚姻之事发愁了。他用手擦了擦嘴角说:“亲爱的莲妹,你嘱托我的事已经安排好了,你是不是感到孤单了?这下好了,我来陪你了,咱俩就在这儿世世代代地住下去,玉皇大帝安排咱俩转世也不上去。因为那里太纷繁、太复杂、太残忍了,我们就在这没有人迹的地方住上它一千年、一万年。”

张卫中和张卫华跪在张大贵的身旁哭得死去活来。夜色深沉,北风呜咽,在场的人无不在低声抽泣。突然,张凤发现张卫华停止了哭声,无力地倒在了父亲尸体上,她赶紧与张宝抱起张卫华,用力地掐着她的人中,直到张卫华渐渐地恢复了神志。

刘来顺走进他叔叔刘赛仙的屋子时,不禁打了个寒噤。仅仅两天多一点的时间没有见面,他的瞎叔人瘦了一圈不说,面色苍白得蒙张布就可以哭了。刘赛仙这两年刚刚忘掉了张大贵家的不幸,张大发家的遭遇又朝他胸口捅了一刀。疼痛、自责、现眼,乃至于怀疑自己那一套“生意经”,乱思杂绪搅得他头晕脑涨,欲睡不能。刘来顺得知刘赛仙已两天未动烟火,立即到村里的小卖部买来了两袋方便面和一个咸鸭蛋,逼着他叔吃了。恢复精气神后,刘赛仙非得叫侄子领着他到张大发家的坟地去转转。

“叔,您说这风水不好真的能给家人带来灾祸吗?”

“那还用问吗?阴阳宅的凶吉历来与家族的兴衰有很大关系。我的老师讲,在清朝光绪年间,咱们县城西关的李家很有名望,上至朝廷六部大员,下到知州知县,居官者达二十多位。后来县上来了一个姓孙的知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被民众越级告到他的顶头上司——籍贯西关的李知府那里,结果孙知县的行为遭到了李知府的严厉批评,并且责其退还了部分赃款。”

“这与风水有啥关系呀?像姓孙的这种狗官就得有人管他。”

“你听着!这位孙知县对阴阳宅的事情非常精通,早就听说李家坟地风水特别好,一日悄悄地到那里一看,果然气派非凡。他转悠了两圈,发现这块坟地属于鸡地,而鸡头正在西关的粮食市场。你们说这鸡守着粮市,能不飞黄腾达吗?孙知县眼珠子一转,以整顿市场秩序为名,在粮食市场的北侧也就是鸡地的嗉囊之上,建了一座巨大石碑,刻上了粮食交易的条例,在石碑的顶部雕塑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老鹰。

“哎,这鸡最怕的是鹰。”刘赛仙叹息道,“就这样这李家被罢官的罢官,被流放的流放,时日不多就彻底败了家。”

在张大发家的坟地里,刘来顺详细为刘赛仙介绍了坟地的方位、树木、四周的地形地貌以及每座坟头的朝向。刘赛仙掐着手指嘀咕了一阵,说:“没大碍,这没有大碍就好啊!也不知道这会儿大发的病咋样了?” zUxRD8TmLEzYcWmg8XRvLNwuedP+zHl2EiihgqEnFrPzxm3jmhBKDM0jg4l4J9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