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战争能力:
工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差距

量化战争能力

再没有什么事情像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样,使得西方主宰世界的局面变得如此清楚。一支小小的英国舰队在中国长驱直入,威胁要切断向北京运送粮食的大运河,并迫使清政府做出了丧权辱国的让步。根据随军的罗伯特·乔斯林(Robert Jocelyn)勋爵的记录:“军舰向定海小城舷炮齐发,房倒屋塌、木头相撞、人们呻吟哀号的声音在岸上回荡。我方的炮击持续了9分钟……我们在一处废弃的河滩上上了岸,除了几具尸体,一些弓和箭、折断的矛和枪,这片地区什么都没有了。”

中国人很好地接受了教训。“所有共产党人都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毛泽东在一个世纪后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事实一向如此,战争能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社会发展指数来说,幸运的是,许多因素——历史学家对记述战争的痴迷,强制性军事档案的保存,艺术赞助者们喜好被描绘成武士,普遍存在的以武器和盔甲陪葬的风俗,堡垒考古的清晰度——结合在一起,意味着我们能够相对较好地了解很多历史背景下的战争的不同侧面。我们在对战争能力进行量化分析时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概念方面的挑战,而不是资料缺乏。

人们尝试着度量战争能力,这就像战争本身一样古老。几乎所有开战的决策都包含某种对社会之间相对军事实力的评估(即使侵略者往往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而防御者往往低估了本方的实力)。20世纪时,有一系列军事方面的行家里手和门外汉都曾试图设计出一些演算法,供将军们预测战争结果。

这些量化者中的第一位,某种程度上也是最具影响的一位,是博学多才的弗雷德里克·威廉·兰彻斯特(Frederick William Lanchester)。他不仅是英国最重要的汽车工程师之一,还写过一本关于空战的先驱性的书,提出了一系列微分方程,来预测空战的结果。自那以后,兰彻斯特的方程被发展成为量化战争消耗的通用法则。

兰彻斯特方程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曾反复受到批评。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美国陆军退役上校特雷弗·内维特·杜普伊(Trevor Nevitt Dupuy)研究出了一套更为复杂的“定量判断模式”,须使用不少于73种变量。但最近10年,已经有一种简单得多,也令人信服得多的替代方法被设计出来了。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对潜在的未来战争进行量化,并且都受过历史上实际战争的数据的检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之间,或者地理上相距甚远、历史上从未交战的社会之间比较战争能力,困难要大得多,但是社会发展指数所必需的。专业军事人员经常用儿童游戏“石头剪刀布”来形容作战系统是怎样运行的:A系统(比如说使用步枪的步兵)会强于B系统(比如说使用军刀的骑兵),而B系统强于C系统(只有大炮的炮兵);但是与此同时,C系统又强于A系统。因为军事能力总是依赖于环境的(也就是说,建立武装部队是为了在特定的地理和政治条件下,与某种具体类型的敌人作战。善于对付某种类型敌人的部队,也许不善于对付其他类型的敌人)。这种因时间和空间不同而结果变化极大的比较,必然比能量获取或社会组织那种广泛的比较要抽象得多。

战争能力的比较,归根结底一定是对社会可调动的破坏力的衡量。“破坏力”是指社会可投入战场的兵员数量。这种力量又会因武器的射程和火力、可调动兵力的数量和速度、防御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而发生改变。而且,这些基本的要素——都理所当然地在许多时候和许多地方得到了很好的记录——一定要与一些没有得到很好记录,但同样重要的因素结合起来。这些因素包括士气、领导能力、指挥和控制能力、清楚地理解战略的能力、行动力、战术原则、组织学习能力,以及经济、后勤、思想和政治等方面更广泛的参数。

技术问题令人望而生畏,但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战争游戏的研制者们(既有专业军事人员,也有业余爱好者)就一直在努力想办法,要将扑朔迷离的复杂现实简化为可供比较的数值。总的来说,军事史学家菲利普·萨宾(Philip Sabin)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商业化战争游戏通常试图复制过多细节,但与社会发展指数非常相似的是,这些游戏的重大贡献是使得假设变得清楚明确了。

一些游戏发行多个版本,模仿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战争,为跨越时间和地点思考战争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起点。例如,电子游戏公司GMT的系列游戏“历史上的大战役”,包括公元前第二个千年西南亚的战车大战、公元前3世纪和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的战争、同时期印度的战争和13世纪蒙古人的战争等各种战役变体。至少在战术层面上,游戏允许启人深思的比较,不过,像所有这样的规则系统一样,这个游戏最大的价值也许仍是系统在似乎运转不灵时提出的问题。

原则上讲,社会发展指数所需要的跨历史比较应当与实际历史背景下的比较没有差异,但实际上,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会使情况变得极为复杂。譬如所谓的军事革命,就经常是设计出新的作战系统,使旧系统根本无法与之匹敌。这方面最著名的事例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这种装备了大量武器和更厚钢板的战舰,是英国于1906年投入使用的,目的在于让以前所有军舰都被淘汰——只是因为海军战术的变化,才使得这种新式武器融入了旧式战舰仍然重要的系统里。

甚至对现代最致命的武器——核武器——来说,也是如此。核武器的破坏力远比非核武器大得多,但它们并非无可匹敌地更具破坏性。核武器的威力是以千吨或百万吨TNT(三硝基甲苯)当量来衡量的,这一事实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破坏力使先前历史上的一切都相形见绌。在1942~1945年3年的轰炸中,美国空军第八航空队总共才向德国扔下了70万吨炸药;而在1961年万圣节那天,苏联试验的单一一颗炸弹,即所谓的“沙皇炸弹”,威力相当于5 000万~5 700万吨炸药。到1966年时,单独一颗苏联SS-9Ⅱ型导弹就可以携带相当于2 500万吨炸药的弹头,是美国“二战”期间轰炸德国的全部炸弹的破坏力30多倍;到20世纪70年代时,苏联总共部署了255枚这样的洲际弹道导弹。

然而,核武器的破坏力仍然可以和常规武器在同一个天平上予以衡量,正如放射性尘降物的毒害作用能以拉德来衡量,并与毒害作用较小的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对比一样。而且,像1906年后建造的无畏舰级军舰一样,核武器也被融入了更广泛的作战系统中,而这种作战系统依然依赖于1945年之前就在使用的武器类型(尽管以高得多的效率形式)。核战争是不可想象的,但并非不可衡量。

社会发展指数在衡量战争能力方面最大的困难,是将2000年的武装力量与之前阶段的武装力量的关系予以量化。1900~2000年,战争能力的飞跃实在太巨大,难以衡量;而1800~1900年,战争能力的变化也可称之为飞跃,尽管幅度不那么巨大,但也同样难以衡量。

一方面,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计分系统内将最高分250分打给2000年的西方,那么在估计1900年的战争能力时,在百分比上就会有相当大的误差幅度,更不用说1800年或任何更早的时期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破坏力与以往的差距实在太巨大,1800年前的分数会极低,也就意味着就社会发展指数的实际分数而言,误差也会极小。如我们将看到的,我为这些问题提供的答案,意味着1600年之前甚至没有任何作战系统能得到0.2分(也就是说,不到当代分数的千分之一);而1500年之前,甚至很少有作战系统能得到0.1分。战争能力像城市规模/社会组织一样,是能量获取的功能之一,一旦能量获取水平达到了每人每天100 000千卡,只需在边缘处有一些小小的变化,就会刺激战争能力向上激增。衡量战争能力对社会发展指数的主要贡献,是强调了工业化的20世纪和21世纪与所有先前的社会之间的巨大鸿沟。

西方是军事霸主吗

20世纪的变革

对于现代西方军事实力有很多评估,我主要依赖的是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每年出版的《军事平衡》( Military Balance ),该书提供国家投入、军力、素质和后勤等方面的数据。

美国自“9·11”事件后又加大了军备投入,但即使在此之前,美国的军力就已经傲视所有对手了。公元2000年,美国可以代表西方获得满分250分。有很多国家在武装部队服役的军人人数上超过美国,俄罗斯的核武库也比美国大了几乎一倍,但美国在战争所有其他维度上都占有巨大优势,已经远远打破了平衡。美国军队的装备和供给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好得多,训练和领导也强于大多数国家,机动性也很强。美国有11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完全主宰着全球海洋,美国空军在天上也发挥着同样作用。美国的核弹头及其运载工具也更加可靠,一般认为比其对手俄罗斯威力更大。

一旦我们从2000年回溯到1900年,量化战争能力的最大困难就出现了。1900年的西欧武装力量的数据记录很好,也很容易获得,但为1900年的西方计算一个相对于2000年的西方的分数,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军事系统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2000年的军队比1900年要大,尽管并没有大许多。在某些方面,基本武器是相似的——1895年投入使用的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准确射程为大约500米,枪口初速为每秒733米,而M16步枪(1963年装备于美国陆军,但其改进版在2000年仍是常规武器)的准确射程为550~800米,枪口初速为每秒948米。然而,差异却超过相似性:M16步枪每分钟能发射700~950发子弹,而李–恩菲尔德步枪通常每分钟只能发射二三十发子弹(在测试条件下,其发射纪录为每分钟38发)。一把普通的M16步枪或者AK47突击步枪,比1900年的最好的重机射速都要快得多(马克沁重机枪每分钟只能发射450~600发子弹)。而最早的大致相当于M16或AK47步枪的德国MP18轻机枪,直到1918年才投入使用。

军事史学家通常将现代大炮的出现定为1897年投入使用的“法兰西75”。那是一种75毫米口径的膛线加农炮,配有长驻退机,意味着炮手们不需要在每次发射后都添加炮弹。这种炮的发射速度可以达到惊人的每分钟15发炮弹,射程达7.5千米。现代更复杂的大炮射速要慢得多。美国陆军最新式的榴弹炮——2005年投入使用的155毫米口径的M777——每分钟只能发射2~5发炮弹;然而,这种钛炮非常轻,可以装载在飞机上,射程达到24~30千米,而且,当使用“神剑导引炮弹”时,其圆径概率误差可达到24千米内只有5米(也就是说,50%的炮弹将落在距目标只有5米的范围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导武器的革命已经使每一门现代大炮的价值都超过了1900年时的数十门大炮,而运输机械化、通信手段和电子控制方面的先进同样令人惊叹。

在海上,1900年最强大的武器是新式钢铁装甲蒸汽动力的战列舰(“战列舰”一词是1892年最早开始使用的),通常排水量达到15 000~17 000吨,航速达每小时30千米,可装载4门12英寸口径的大炮,能发射400千克重的炮弹,射程将近23千米。1906年后,无畏号不仅配备了更重的装甲,还增加了6门12英寸口径的大炮,而且航速还提高到了21节 。1911年后,各国海军又纷纷用石油代替了煤作为燃料。所有这些改变都具有革命性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所有这些军舰与当代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排水量100 000吨,最大航速每小时56千米,可航行20年无需添加燃料,可载90架飞机,打击范围在700千米以上)之间的差距,使得20世纪早期所有连续类型军舰之间的差异都相形见绌。

20世纪战争革命最惊人的部分无疑发生在空中。飞机最早用于军事是在1911年,当时意大利在与土耳其交战时使用了轰炸机和侦察飞行。这些早期飞机与2000年最精密的军用飞机(即1989年投入使用的B-2隐形轰炸机)之间的差距,足以令人窒息。B–2隐形轰炸机的航程达到11 000千米,巡航速度为大约每小时900千米,且它实际上是无法探测的,能够穿透任何防空系统,发射精确制导的炸弹或者10兆吨以上TNT当量的核武器。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比较各个时期的武器火力、军队机动的速度和范围,以及武装力量的无数其他维度。例如,人们普遍认为从1900~2000年,大炮的威力提高了20倍;从1918~2000年,反坦克火力提高了60倍。但是为20世纪全部变化打一个具体的分数,却要难得多。

表5.1 自公元前4000年以来的战争能力(以社会发展分数衡量)

年代 西方(分) 东方(分) 年代 西方(分) 东方(分)
公元前4000年 0 0 公元前/公元1年 0.12 0.08
公元前3000年 0.01 0 公元100年 0.12 0.08
公元前2500年 0.01 0 公元200年 0.11 0.07
公元前2250年 0.01 0 公元300年 0.10 0.07
公元前2000年 0.01 0 公元400年 0.09 0.07
公元前1750年 0.02 0 公元500年 0.07 0.08
公元前1500年 0.02 0.01 公元600年 0.04 0.09
公元前1400年 0.03 0.01 公元700年 0.04 0.11
公元前1300年 0.03 0.01 公元800年 0.04 0.07
公元前1200年 0.04 0.02 公元900年 0.05 0.07
公元前1100年 0.03 0.02 公元1000年 0.06 0.08
公元前1000年 0.03 0.03 公元1100年 0.07 0.09
公元前900年 0.04 0.03 公元1200年 0.08 0.09
公元前800年 0.05 0.02 公元1300年 0.09 0.11
公元前700年 0.07 0.02 公元1400年 0.11 0.12
公元前600年 0.07 0.03 公元1500年 0.13 0.10
公元前500年 0.08 0.04 公元1600年 0.18 0.12
公元前400年 0.09 0.05 公元1700年 0.35 0.15
公元前300年 0.09 0.06 公元1800年 0.50 0.12
公元前200年 0.10 0.07 公元1900年 5.00 1.00
公元前100年 0.11 0.08 公元2000年 250.00 12.50

我选择的2000年与1900年的西方战争能力的比率为50:1,这样产生的1900年西方战争能力的分数就只有5分(与2000年的250分相比)。很显然,这个分数跟瞎猜差不多。如果选择100:1的比率,则1900年的得分为2.5分,也许同样是个说得过去的猜测。不过假如比率是25:1,1900年的得分就会是10分,就不大可能了。

这一误差幅度比整体社会发展指数的误差(见第七章)要大得多,但2000年西方战争能力的分数与所有较早阶段的分数之间的巨大差距,意味着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2000年之前的所有分数减半或翻倍,也不会使指数出现任何可以辨别的差异。表5.1、图5.1和图5.2运用我估计的数字,展现了自公元前4000年以来东方和西方战争能力的分数。图5.3和图5.4则展现了如果我们将对2000年之前的所有估计减半之后得到的分数。

在纵轴上使用对数标尺使得差异更明显,所以图5.2在对数-线性轴上显示了我计算的分数,图5.4以同样方式显示了修订后的数字(即2000年前所有时期使用的都是减半后的分数)。修订后的数字当然使20世纪的破坏力比我的估计大了一倍,但是将2000年以前的分数减半的主要结果,并不是增加了现代/前现代的反差,而是使得公元前100~公元200年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变得极小,以致无法衡量(而我的估计则相反,显示出罗马帝国的战争能力稍强于汉帝国)。结论必然是,对2000年与1900年之间战争能力的比率的任何合理的估计——无论是50:1,还是100:1,还是只有25:1——对于更大的社会发展指数都没有什么差别。

图5.1 公元前3000~公元20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线性-线性标尺)

图5.2 公元前3000~公元20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对数-线性标尺)

图5.3 公元前3000~公元20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以线性–线性标尺标绘,将2000年前的所有分数减半)

图5.4 公元前3000~公元20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以对数-线性尺度标绘,并将2000年前的所有分数减半)

1500~1800年欧洲的军事革命

1800~1900年西方战争能力的飞跃与1900~2000年的飞跃,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也非常巨大。武器的射程、精度、射速,抛射的力度(因炸弹的发明而威力更大),军队的规模,运输的速度,以及后勤保障能力,在整个19世纪都普遍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然而,纯技术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其的应用。据军事分析家斯蒂芬·比德尔(Stephen Biddle)计算,1800年左右时,如果一个拿破仑式的千人步兵团向另一个步兵团发起冲锋,针对每一个攻方士兵,守方大致能打两发子弹;如果一个世纪后重复同样的步兵团攻防,那么就将有200多发子弹射向每一个攻方士兵。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从1815~1918年,军队在战斗中的伤亡比例实际上呈下降趋势,因为战术家们采用了新的作战方式,使得部队暴露在敌人直接火力下的机会降到了最低。

法国人于18世纪90年代发明了“全民动员”,使得军队规模扩大到50万人——将近1900年世界最大军队的一半了——但是其主要武器滑膛步枪比1900年的步枪效率就差远了。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拿破仑步兵每分钟也只能打大约4发子弹。滑膛枪的子弹可以射到400米开外,但射程一超过50米(最多75米)就很不准确了,只打一个单发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处,甚至在打不超过75米的目标时,也只有多人齐射才有命中把握。在18世纪的一次演习中,步枪手们射击60米外一个宽达30米的目标,只有不到一半人命中。

滑膛大炮,尤其是能发射12磅 重炮弹的大炮,每分钟能发射4~6发炮弹,有效射程达到500米,于1800年开始成为战场主宰,但滑膛炮仍然远不及1900年的膛线炮更有效;平射弹道的炮弹是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普遍使用的。

1800年最好的军舰,比如英国皇家海军的胜利号(1765年下水),在顺风的情况下航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5~17千米,但在恶劣天气下就要慢得多。胜利号载有104门炮,总共能发射大约1吨实心弹丸,射程大约为2 000米。该舰与无畏号出现之前其他拥有钢铁装甲、蒸汽动力、炮弹和鱼雷的军舰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

又一次,将军事系统的复杂性概括为一个单一的分数,是件非常主观的事情,但我认为1900年和1800年西方战争能力的比率大约为10:1,1800年的得分为0.5分。这个猜测的误差可能像我对1900年的猜测一样大(或者说与拿破仑时代的步枪单发的准度差不多),真实比率也很可能是20:1。如果相对于2000年的战争能力,我对1800年和1900年都高估了,那么我们也可以不给2000年打250分,给1900年打5分,给1800年打0.5分,我们完全可以在给2000年打250分的情况下,给1900年打2.5分,给1800年打0.13分,就像图5.5(线性-线性图)和图5.6(对数-线性图)所显示的。但是即使像现在这样把1900年前的分数大大减少,对整体社会发展指数所产生的影响也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所涉及的绝对数值实在太小了。

图5.5 公元前3000~公元20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将以线性–线性标尺标绘,1900年之前的分数降低之后)

图5.6 公元前3000~公元20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以对数-线性尺度标绘,并将1900年之前的分数降低之后)

由于迈克尔·罗伯茨(Michael Roberts)以及最重要的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的先锋性工作,1500~1800年这段时期已经广为人知是“欧洲军事革命时期”,其特点是陆海军规模、效率、火力和到达范围的巨大增长。然而与1800~1900年的变化相比,这些军事革命实际相形见绌,不过它们仍然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军事能力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火器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一些社会利用了这些变化,是促使军事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使用火药的武器在14世纪20年代就到达了欧洲,但过了100年,它们才开始在陆地和海洋的战场上变得重要起来。甚至在1500年,火枪手们的发射率还在以几分钟打一发子弹,而不是一分钟打几发子弹计算,而他们的枪只在非常短的射程内才有效。特别是在英国,长弓在训练有素的弓箭手手里,每分钟能发10箭,精度可达200米,不少士兵都不相信,弓将不再是最优越的武器。而在骑兵最为重要的大草原上,直到17世纪,弓仍然在战场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甚至早期的火绳枪也能发射比箭要重的抛弹(滑膛铅丸),因此有更强的穿透力,但火枪的主要优势是对枪手的技能要求较低,不像弓箭手那样需要学很多技巧。正如意大利的拉文那战役(1512年)、马里尼亚诺战役(1515年)和比科卡战役(1522年)所证明的,在适宜环境下,众多火枪是可以战胜弓箭和长矛的。早在1490年,威尼斯就决定用枪来取代十字弓,到了16世纪60年代时,英国人对长弓的喜爱已经确定无疑地被普遍认为不合时宜了。1594年,荷兰陆军发明了队列战术和火枪齐射,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效率(尽管他们的战术需要更多训练和管理)。17世纪30年代,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向世人展示了这种新办法的威力有多大。

17世纪,燧石发火装置极大地提高了火枪的发射率。18世纪插座式刺刀的出现又使火枪手同时能发挥长矛手的作用。大炮的进步更是迅速。到1494年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时,火炮已经使中世纪的石制堡垒失去了作用,但到17世纪中叶时,更复杂的土木工事又重塑了防守方的优势。

18世纪晚期组织方面的进步——尤其是法国在陆上发明了纵队进攻和军队的部门结构,英国在海上进行了战术革新——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绩效,但是最大的变革还是在组织方面。当时最强大的西欧国家法国,1500年时能够组织四五万人的军队;1600年时能组织8万;1700年时为40万;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时率领的是60万大军。海军的增长要缓慢一些,1700~1800年,英国(当时最强的海上强国)、西班牙和俄国都将其现役军舰数大致涨了一倍,而法国的舰队在1689年路易十六入侵英国的计划失败后,实际上萎缩了。这段时期开始时,奥斯曼土耳其的陆海军实力都还是西方最强的;但到结束时,军事力量的天平已经决定性地倾向了西欧方面。

将如此众多而复杂的信息转化为西方战争能力的单一分数,又一次需要动用非常主观的猜测,但是1500~1800年的变化,尽管有革命的性质,却明显比1800~1900年的变革要小得多(更不用说与1900~2000年相比了)。西方战争能力在16世纪大致增长了50%,在17世纪增长了100%,18世纪又增长了50%,在整个军事革命时期实力涨了4倍(与之对比的是,我估计19世纪涨了10倍,20世纪涨了20倍)。从1800年的分数0.5分向后推,1700年的分数大致为0.35分,1600年为0.18分,1500年为0.13分(见图5.7)。

图5.7 1300~19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

从恺撒到苏莱曼(公元1~1500年)

大多数军事通史学家认为,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前半期,西方的战争能力总体下降了,在后半期恢复。但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伯纳德·巴克拉克(Bernard Bachrach)在其一系列研究中,提出后罗马时代的西欧军队比其他历史学家设想的规模更大,更多地由步兵主宰,更善于远程作战,更多采用围困战术而不是直接战斗。然而,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观点,我还是追随主流意见:西欧的军事力量自200年后开始下降,400年后下降得更快,600~800年时极其衰弱,然后缓慢恢复,1300年后复兴开始加速。倒是没有什么迹象表明14世纪黑死病肆虐后,在军事方面出现了堪与能量获取和社会组织相比的衰退。

然而,尽管战场上有重要变化,比如由于能够得到更大的马匹和马镫,使得重型骑兵兴起,伊斯兰军队中马上弓箭手的效率也在提高,但公元500~1300年战术的持续性更引人注目(实际上自公元前700年后的整个2 000年间,战术都没有什么大变化,因为普遍都在使用铁兵器和骑兵)。基本的军事要素——铁兵器、金属盔甲、步兵和骑兵结合的战术、箭术、围城机械、划桨结合风能的战船——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几乎没有变化,真正的变化是在后勤和组织方面。

公元前1世纪30年代,罗马共和国大约有25万武装人员。他们被编制在效率极高的军团内,得到前现代世界最出色的后勤系统的支持。他们(大部分时间)由优秀的职业尉官和士官领导,即使他们的高级军官——特别是在共和国时期——有时不尽如人意。

公元3世纪的危机后,军队扩大了,在4世纪中叶时可能达到了大约50万人。关于晚期罗马军队的素质,存在很多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任务的性质变了,从边境防御转向了纵深防御,随之引起了组织上的变化,卫戍部队和野战军的差别越来越大,后者采用了比早期帝国军队更小的单位和更多的骑兵,所有部队也都更加依赖机动兵力。

有些旧说法称卫戍部队效率低下,可能言过其实了,但从2世纪60年代的安东尼瘟疫到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罗马军事力量恐怕的确严重衰退了(尽管还不是灾难性的)。

从阿德里安堡战役到609年波斯国王霍斯劳二世入侵拜占庭帝国,由于人口下降加上行政结构破碎,西方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进一步下滑。到7世纪时,军队萎缩到只剩下几万人。阿拉伯人之所以得以迅速征服了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大部,更多地要归因于帝国结构的瓦解,而不是哈里发的军事力量有多么强大。

整个西方中世纪,军队始终规模很小、组织涣散、供给不力,人数基本不到罗马帝国军队的1/10,效率更不值一提。中世纪的欧洲军队有学者仔细地研究,但没有得到那么透彻研究的拜占庭军队,特别是伊斯兰军队,在大约630~1500年也许仍很强大,尤其是在土耳其军队配备了成千上万名强悍的马上弓箭手后。

西欧的十字军于1099年奋力攻占了耶路撒冷,拜占庭军队也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总体而言,10~15世纪,优势在土耳其人一边。1527年,土耳其苏丹苏莱曼大帝据称能召集75 000名骑兵(大多数是弓箭手)和28 000名持枪步兵,另外还有野战炮兵。尽管他在1529年未能攻克维也纳,土耳其军队仍然是16世纪西方最强大的军队,很可能在17世纪还继续领先。同样,土耳其海军尽管在1571年著名的勒班陀战役中也吃了败仗,但直到1600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始终是基督教势力在地中海上的一个强劲对手。

将所有这些历史简化为战争能力的分数,又一次需要将每支军队所面临的具体任务抽象化,但一些基本结论应该是合情合理的。1500年西方最大的军队的规模仍然比罗马共和国晚期或罗马帝国早期的军队要小得多,并且远不及罗马人技艺娴熟;但是火器威力的增长(尤其在攻打堡垒时,庞大的野战军与轻骑兵相结合,如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使我怀疑苏莱曼大帝的军事实力恐怕最终赶上了恺撒的军队。

如果给1500年西方的战争能力打0.13分,那么给1年打0.12分,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认为罗马军事力量直到4世纪时仍然很强,然后骤降的普遍看法是正确的,我们也许可以认为300年时有0.1分,到600年阿拉伯人征服前夕时暴跌至只有0.04分,到1200年时又反弹至0.08分,然后于1500年更快地攀升至0.13分(见图5.8)。[认为罗马的分数应该稍高一些(比如说0.13或0.14分)或稍低一些(比如0.10和0.14分似乎更为合理)的历史学家们,也可相应地调整300~1200年的分数。]

这些数字与历史文学中的定性估计是相一致的。然而,其中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抽象性和主观判断,反对者也许不会接受。这就是说,图5.9展现了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所有前现代时期战争能力的分数,包括恺撒时代和苏莱曼时代的分数,以公元2000年的视角看时都太小了,对它们进行任何可以想象的调整,都不会对社会发展指数造成多少影响。而且这还不是因为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军事力量超乎寻常而造成的人为假象。图5.10显示,即使从1900年的视点来观察,1~8世纪西方军事实力的变化都仍然小到可以不计。只有当我们从1800年的视角(如图5.11)回望时,我们才能看出早期分数间明显的高下。即使我们将600~800年的分数翻倍,或者断定罗马的战争能力直到1600年而不是1500年才被超越,那也没有什么不同。

图5.8 1~15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

图5.9 1~20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

图5.10 1~19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

图5.11 1~18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

早年的战争(公元前3000~前1年)

公元前最后三个千年,将我们从埃及第一位法老纳美尔的时代,带到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时代,人类的战争能力有了相当显著的增强。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战场上的主要进步也许要列上:公元前第三个千年时,青铜武器取代了石制武器;公元前2500年,重型步兵兴起;公元前1600年左右,马拉战车普及;大约同一时代,合成弓(反射弓)取代了单弓(整片弓);公元前1100年后,铁制武器取代了青铜武器;公元前900年左右,骑兵出现;公元前700年后,三桨座战船普及;公元前600年后,方阵战术兴起,并不断得到改善;公元前400年后,扭力弹弩和更大的战船(四桨座和五桨座的大帆船)出现;公元前300年左右,堡垒得到完善;公元前200年左右,更灵活的步兵战术得到发展。

对于军队组织方面的进步,我们也可以列出同样的单子:专门的战场阵形最早的迹象出现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至今所知最早的常备军出现在大约公元前2350年,职业战车手出现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由税收支持的常备军出现在公元前750年之后,专职水军出现在公元前500年之后,罗马人对征兵制的改革发生在公元前400年之后。军队规模也显示出同样的上升途径:大约公元前2350年时,阿卡德国王萨尔贡号称麾下有5 400人;公元前1274年加低斯之战时,交战双方分别投入了大约30 000名步兵、5 000辆战车;公元前845年,跟随亚述国王萨尔玛那萨尔三世出征的有10万人;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时出动的也是10万大军(准确的数字有争议);公元前3世纪40~60年代罗马和迦太基大战时,动用的水军兵力也以10万计。

图5.12展示了3种用数字表示公元前3000~前1年战争能力的结果。我给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战争能力打了0分,并不表示我支持曾经一度流行的一种观点:国家出现之前的社会都是和平之地。这种理论已经被彻底否定了。0分纯粹是技术上的问题,反映的是社会可用的破坏力太小,发动不了足以记录在社会发展指数上的战争。

图5.12 估计公元前3000~前1年西方战争能力的3种结果

我们当然可以从其他假设起步,比如说,从我们至今听说的第一支常备军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时间,公元前24世纪开始计分,但没有明显理由重视这些假设中的某一个而忽视其他。我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计0.01分,纯粹是因为这是一个便利的整数,但是也没有其他看似合理的假设能使社会发展指数显示出任何比较明显的差异来。

图5.12中最上方的线,显示了公元前3000~前1年按简单的算术增量增长的战争能力,中间的线显示了按几何量级增长的战争能力(即以每世纪8.65%的稳定增长率增长),最下方的线显示的是我对变化率的估计。(从公元前3000年的0.01分到公元前1年的0.12分,算术曲线和几何曲线都不是平稳上升的,因为涉及的数字实在太小,而最低分数是0.01分,上升线都不可避免地是曲折的。)

算术增长显然不符合实际。那意味着到公元前2200年时,阿卡德国王沙尔卡里沙里和埃及法老佩皮二世的军队(大部分人有青铜武器,但也有一些士兵只有石制武器,步兵几乎没有盔甲,军中没有战车或骑兵,只会构筑非常初级的防御工事)可以得0.04分,简直与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的军队(有铁制兵器、反射弓、骑兵和骆驼部队,会构筑坚固的城堡)一样强大了。那还意味着公元前1300年时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军队(可得0.08分),像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的军队一样威武了。这两种结论都是绝对不可能的。

几何曲线似乎要可信得多,尽管该曲线掩盖了公元前1200~前1000年的崩溃,肯定过于简化了事实。公元前2200~前2000年的崩溃也对战争能力有巨大影响,但是又一次因为那个时期的分值太低(只有0.01分),无法在图中将衰退显示出来,除非我们假设公元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战争能力跌回到国家产生之前、青铜利用之前的水平,这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我估计的增长率走向与简单化的几何曲线相差甚远。我的曲线在公元前3000年后缓慢起步,在公元前1200~前1000年的黑暗时代有所下降(从0.04分降至0.03分),继而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早期有一次快速增长。(无论在几何曲线上还是估计曲线上,公元前400~前300年的分数都是相同的0.07分,倒不是因为这段时期战争没有发展——这个世纪的军事水平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重装步兵和三桨座战船发展到了亚历山大大帝和迦太基时期的各种武器协同的战术和五桨座战船——而是因为要把极小的数字凑成整数:公元前400年的分数恰好勉强超过0.07分,而公元前300年的分数不足以进到0.08分。)

几何曲线和估计曲线都显示,公元前13世纪,也就是国际时代的国王们似乎正要将东地中海地区变成一个单一大帝国的时期,当时的战争能力大致处于公元7世纪所跌回的相同水平(0.04分)。公元7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都在分崩离析,阿拉伯的征服者们正企图夺回他们先前的领地。估计曲线还显示,古代的战争能力在约公元前900年时恢复到公元前13世纪的水平,当时诸如阿达德尼拉里二世等亚述国王也建立起大帝国。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我提出了这些看似合理的结论。最后,我的估计还表明,公元前200~公元200年罗马的战争能力与公元1300~1500年西方的水平非常接近——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人应该会认同这个观点。

图5.13 公元前3000~前1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

难以评估的东方

2000年东西方的军事平衡

2000年东方最大的军事强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尽管获得其军事力量的大体数字非常容易,给东方的战争能力打多少分却困难得多。

2000年时,美国与中国在市场交易率方面的投入比超过20:1,在购买力平价率方面超过9:1,美国核弹头数量对中国的优势超过25:1,洲际弹道导弹超过10:1,核潜艇为14:1,航空母舰编队为11:0。两军主战坦克的数量大致相当,但美国坦克的质量远比中国好得多。在从卡车到直升机在内的所有其他武器上,美国都占压倒优势。就总体技术能力而言,美国领先得甚至还要多。西方的军事主宰当然不是全面的,经常有分析家对美国海军是否敢在台湾海峡与中国众多潜艇和反舰导弹直接对抗表示怀疑;但中国在其近海之外几乎没有施展其军事力量,而美国却像个巨人一样跨坐在其他国家上。

公元2000年西方的战争能力显然比东方强很多,但究竟强多少?据我所知,很少有人试图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一个单一分数。最广为人知的数字比较恐怕要数国家实力综合指数(Composite Index of National Capability,简称CINC)了。这是国际关系方面广为应用的一个计分系统,旨在标示每个国家的硬实力在世界上所占的百分比。其分数可回溯至1816年,但只能用于进行国家之间的共时比较,不能衡量历时性的能力变化。

不过,CINC所衡量的国家实力比我此处要查究的战争能力要广泛得多。该指标给每个国家打分,是根据其人口规模、城市化程度、钢铁产量、能量消费水平、军费开支,以及其军事人员的总数。按照CINC,2000年时,中国(16%)已经超越了美国(14%),尽管两个大国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军事不平衡。

战争游戏设计者詹姆斯·唐尼根(James Dunnigan)在他的《如何作战》( How to Make War )一书中,采用了非常不同的办法,给不同国家的“战斗力”打不同的分数。他对陆上实力和海上实力分别打分,在两个项目上都将美国定为榜首。在陆上,美国得2 488分;中国排第二,得827分。在海上,美国得302分,中国排第5,得16分。(英国排第二,得46分;俄罗斯排第三,得45分;日本排第4,得26分。)

如果我还继续沿用在社会发展指数中使用的技巧,只关心东方和西方最发达的地区,那么采用唐尼根的数字,将使公元2000年时西方和东方战争能力的比率大致为:陆上3:1,海上19:1。如果我们将陆上和海上的分数相加,那么美国就是2 790分,中国为843分(比率为3.3:1)。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对陆上和海上实力等量齐观,将美国在两个领域的分数都转换成125分,同样合计入我在此使用的250分系统内,那么中国的得分为48.17分(陆上41.55分,海上6.62分),西方和东方的比率则略高于5:1。

唐尼根没有解释他的分数是怎么得来的,但如果西方和东方战争能力的比率在3:1~5:1这个范围的话,必然要设想投资收益是递减的,因为美国的军费开支远远超过中国,2000年时双方的比率为9:1~21:1。在技术的复杂精密性方面也应大大加权,因为美国占有巨大优势的是复杂的技术密集型武器,如洲际弹道导弹、反导弹系统、隐形轰炸机、精确制导导弹和航空母舰,而不是诸如冲锋枪和手榴弹之类的简单武器。美国在电子战方面领先多少,还须继续观察,但2010年和2012年其分别利用“Stuxnet蠕虫病毒”和恶意程序“火焰”发动的网络攻击分别获得成功,表明美国的优势相当大。

美国及其盟友在击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低技术敌人时所遇到的困难,表明唐尼根的假设有其价值,但也有证据显示,这些困难既源于战略和原则的失误,也与西方战争能力固有的局限性有关。还有一些军事分析家认为,投资实际上是收益递增的,在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完善和信息传输系统越发精确的驱动下,军事革命已经给作战方式带来了极大改变,程度不亚于现代早期欧洲的军事革命(速度却要快得多)。1991年和2003年对伊拉克常规部队“一边倒”的战争,证明这种观点也有其价值。军事革命似乎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国与国之间交战的方式,扩大了西方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战争能力方面的领先优势,但对于占领和安抚战败国却没有多少影响。

公元2000年的西方和东方战争能力的对比大致为20:1,比唐尼根提出的3:1~5:1要高得多。这将是历史上西方和东方战争能力最为悬殊的比率,甚至使19世纪和20世纪的比率都相形见绌,但是,公元2000年时东方和西方军事力量方面巨大的技术差距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我的估计是合理而准确的,在社会发展指数上,与西方的250分相比,2000年东方的战争能力只能得12.5 分。如果唐尼根的估计更准确,那么2000年东方可得48.17分(图5.14中估计的“低分数”)或75.54分(“高分数”)。

图5.14 对公元2000年东方和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不同定量估计

东方的现代军事革命(1850~2000年)

19世纪中叶,现代西方作战系统传到太平洋地区,是东方军事史上意义最深远的裂变。中国军队使用火器比西方时间更长,但没有跟上西方自15世纪使用火药武器后的前进步伐。日本则相反,使用火器相对较晚,却在16世纪成为变革的中心。然而,日本统一并放弃了丰臣秀吉的扩张政策,意味着日本军队自17世纪早期到19世纪早期没有打过大仗,于是日本火器发展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停滞了。

1840年和1850年,当西方的海军远征舰队分别来到中国和日本海岸后,中日两国均仿效起西方的军事实践来,但日本对新挑战的适应要成功得多。日本政府于1873年引进了欧洲式的征兵制度,并于19世纪70年代末废除了武士制度,继而先后按照法国和德国的路线建立了陆军,按照英国的路线建立了海军。1880年时,日本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陆军只有71 000人(只相当于德国陆军人数的1/6),海军舰船总吨数只有15 000吨(相当于英国海军的1/40)。但到1900年时,日本陆军有234 000人(几乎相当于德国陆军人数的1/2),海军舰船总吨数达到187 000吨(几乎相当于英国海军的1/5)。

日本军队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894~1895年他们在侵略中国时,表现出了对西方军事思想、纪律、组织(和硬件)的精通。1900年,日本军队在围剿北京的使馆区的义和团时扮演了主要角色。1902年,英国认识到与日本结为海上同盟,是保证其在太平洋事务上继续发声的最好办法。1904~1905年,日本在对俄国的战争中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胜利(尽管这场战争差点导致日本破产)。虽然日本的战争能力比欧洲所有主要强国要弱很多,但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性强国了,也许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抵御欧洲人武力的非西方国家。

日本在1914~1915年和1941~1942年战争中的惊人胜利,都是在西方列强耽于欧洲战争而无暇旁顾的情况下取得的。日本在《凡尔赛条约》中得到了它觊觎的大部分利益(尽管它在条约中加入主张种族平等条款的要求落了空),然而当它在1942~1945年不得不面对美国的认真抵抗时(即使美国只是将太平洋战场列为二级前线),东西方战争能力的持续差距就彰明较著了。

日本在1945年被几近全面地解除了武装(尽管到20世纪末时其海军又一次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地区性力量),但中国在1949年结束其内战后,重新成为东亚强国。中国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也付出了惊人代价),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取得胜利,在1964年成功试验了其首颗原子弹。然而,人民解放军的训练和专业化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其组织、理论和装备方面的严重缺陷暴露无遗。邓小平于1979年启动了军队现代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国军费开支开始大幅增长,在10年间涨了4倍,在接下去的10年内又涨了4倍,尤其强调加强海军,并对美国及盟友潜在的压倒优势形成不对称反应。到21世纪20年代时,中国的军费开支也许会赶上美国,但在2012年时,东西方的军事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东方的战争能力在整个20世纪一直落后于西方。日本军队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与西方军队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赫的战绩。中朝军队和越南军队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与欧洲人和美国人的战争中也占据了上风。但在所有这些战争中,东方军队都得益于一个现实,就是在西方人的眼里,这些战斗都发生在争夺欧洲的大战争中的二级战场,西方的重点先是与纳粹德国的争夺,继而是与苏联的争夺。东西方战争能力的差距在1900~1940年有所缩小,但仍然很大,而在接下去的60年中又进一步拉大了。

为1900年东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打一个分值,没有2000年那么难。如前面提到的,1900年时德国陆军对日本陆军的优势在2:1以上,英国海军对日本海军的优势将近6:1,而且无论陆海军,欧洲军人的素质也要高得多。我估计1900年时西方和东方之比大致为5:1。1900年西方战争能力的分数已被定为5分,意味着东方的得分是1分。还有更深的含义,东方的战争能力在20世纪增长了12.5倍,而西方增长了50倍,东方2000年的军事力量比西方1900年时高出2.5倍。然而,假如我们采用唐尼根估计的数字,也就是东方的军事能力在2000年为48.17~75.54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相应接受一个更高的增长数字(即东方的战争能力在20世纪增长了50~75倍),这似乎太过分了。

火药时代的东方战争能力(公元1500~1850年)

新近的一系列研究使得中国2 000年帝制以来历史上关于东方战争能力的大致轮廓已经相当清楚了。主要的难题又一次是打一个精确的分数,但是在东方,涉及的数字(因而也就是合理的误差)在大部分时期甚至比西方还小。

将1900年之前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直接进行比较,是件虽不精细但却仍然可行的事情。到1800年时,西方已经显然要强大得多了,也许在1500年时,也就是西方军事革命开始时,就已经更为强大了。明朝在必要的时候,的确有能力召集庞大的兵力(尤其是在15世纪上半期应对草原战争时),但没有像欧洲人一样有效地利用火药技术。

16世纪时,西方的大炮已经确定比东方的优越了。明朝政府也许早在16世纪20年代就见识过一些西方的大炮了,但即使这样,他们到16世纪40年代仍然对这种大炮很感惊奇。那时日本的军械师已经非常高效地仿制出一些这样的炮,不过数量仍然极少。甚至在16世纪中叶扭转了抗倭战争局面的著名的戚家军,拥有的火枪手与同时代的西欧军队相比也少之又少。他们的枪通常都造得很粗糙,往往会自爆,这使得枪手们不敢离自己的武器太近,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瞄准。戚家军的人数从来没超过10 000人,对海战的影响远比对庞大的明朝陆军的影响大。戚继光实施的一些新的海战备战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明朝水师自15世纪早期以来衰退得非常严重,手忙脚乱地付出了许多仓促的努力,才建立起一支部队,于16世纪90年代与朝鲜水师联手打退了日本的进攻。陆军也同样如此。例如,北京的禁卫军到1564年才用铅制炮弹替代了泥炮弹,到1568年才(像欧洲人一样)改用了铁制炮弹;直到15世纪70年代,戚继光才采用了将轻型炮装置在由柳条栅栏围护的手推车上的办法,就像1444年匈牙利人在瓦尔纳与奥斯卡人作战时使用的那种车。

16世纪明朝的战争能力无疑比哈布斯堡帝国要弱得多(更不用说奥斯曼帝国了),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小小的荷兰共和国还要弱。我提议1600年给东方打0.12分(西方为0.18分),在丰臣秀吉发动朝鲜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与中国持平,东方1500年只能得0.1分(西方为0.13分)。这意味着中国的战争能力直到1600年左右才达到罗马巅峰时期的水平,尽管那时候人类使用火器已经有三四个世纪了。

中国的战争能力在整个17世纪是处于上升状态的。1696年,康熙与准噶尔游牧部落作战时,带了235门重型炮(每门重4~5吨)和104门轻型炮(每门重40~400千克)。但欧洲人的战争能力增长得更快。我估计1600~1700年欧洲人的战争能力翻了一番,从0.18分增至0.35分;这段时期东方的战争能力只增长了25%,从0.12分增至0.15分——意味着康熙的军事实力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0.12分)和哈布斯堡皇帝腓力二世(0.18分)之间。

1750~1800年,中国和日本的战争能力都急剧下降。1800年时,清朝拥兵85万,其中25万据说是精锐的满洲旗兵。不过,相对于其庞大数量,我们必须指出其素质、组织和后勤自康熙时代起就在全面衰退。尽管乾隆皇帝因十大军事胜利而在1792年自封了“十全老人”的光荣称号,但实际上他的军队在缅甸、越南和尼泊尔都蒙受了惨重损失。

当罗伯特·乔斯林勋爵(我们在本章开头曾引用过他的话)于1840年观看中国陆军和水师的行动时,东方和西方在武器和组织方面的差距已经非常巨大了。英国军官阿尔明·芒廷(Armine Mountain)在一个著名的比喻中,称中国军队就像是14世纪傅华萨(Froissart)所著《英法百年战争编年史》中的插图,“恰好是他的老版画的主题所呈现出的生活、物质和色彩,不知不觉地跨越了好几个世纪,和所有现代的习俗、发明和改进一起在我眼前浮动。”

我估计西方的战争能力从1300年的0.1分增至1400年的0.11分。如果这个估计是可靠的,而且阿尔明的判断也是可靠的,那就意味着在1700~1840年,东方的战争能力从0.15分降到了大约0.11分。我猜测阿尔明夸大事实的成分极小,于是在1700~1800年,在欧洲人的战争能力增长了将近50%,从0.35分增至0.5分的同时,中国的战争能力却下降了25%,从0.15分降至只有0.12分(日本的军事实力则降得更低)。

这意味着1800年清朝军队的战斗力还不及1600年之前不久与丰臣秀吉作战的明朝军队,不过多少比在克雷西战役、普瓦捷战役和阿金库尔战役中厮杀的骑士和弓箭手们强一些。这也意味着东方的战争能力在19世纪增长了10倍,才使得日本在1900年得到了1分(见图5.15)。

图5.15 1500~1900年,军事革命时代的东西方战争能力

中华帝国和游牧时代(公元前200~公元1500年)

中国在2 000年帝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内,战争能力都强于东方(甚至世界上)的任何对手,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外,与我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称为“游牧异族”的民族有关。

总体而言,我用于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4个特点的分数,都显示出存在相当大的冗余,然而有非同寻常的社会形态来抵消这一趋势。草原游牧民族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这些群体通常在社会组织和信息技术方面都得分极低,在能量获取方面也乏善可陈,但在火药时代来临之前,只有最为高效的农业帝国才能在战场上胜过他们。

在东方,农业帝国显然在大约公元前100~公元100年达到了这一水平。当时汉朝军队经常能击败匈奴军队,然后在7世纪,唐朝军队在与突厥对峙时甚至取得了更大的优势。然而,直到1700年后,随着火器得到了巨大改善,清朝军队才真正控制了草原。在中原王朝占优势的这些时期之前和之间——即大约公元前200年、200~500年和800~1500年——草原游牧民族的军事实力强于任何农业国家。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最强悍的草原社会在社会发展指数的战争能力方面,也许平均能得到大约0.1分(浮动为±25%~50%)。最低分(也许是大约0.06分或0.07分)出现在公元头两个世纪,当时罗马、波斯和汉王朝都成功地压制了新的游牧大帝国在草原上的崛起,最高分(可能为大约1.3分,大致是匈奴的两倍)则出现在成吉思汗时代。

这意味着成吉思汗的蒙古游牧部落的武力可能已经超过了罗马帝国,甚至可能与1500年左右的奥斯曼帝国不相上下了。当然,已经无法证明这样的看法是否正确了,但帖木儿的确曾在1402年轻取了奥斯曼军队,并认为他的游牧部落的实力足以在1405年推翻明王朝。另一支蒙古军队的确于1450年俘虏了明朝皇帝,假如他们愿意的话,也很可能攻陷北京城。不论有多少参考价值,“历史上的大战役”游戏也假设成吉思汗的军队在战术上优于恺撒的军队。

然而,尽人皆知的是,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在试图将其战争能力转化为政治权力时,都极其困难。只有拥有“半游牧”背景的民族才有可能成功建立统治王朝,如6世纪时鲜卑人建立了隋唐,12世纪时女真人建立了金朝,17世纪时满族人建立了清朝。完全游牧背景的征服者,如13~14世纪的蒙古人,似乎在进行统治一个农业帝国所必需的文化调整时感到太困难。因此,对于整个公元前200~公元1800年,我只给中国的战争能力打分,而不计游牧民族。

东方军事史上这段时期的大致轮廓还是相当清楚的,尽管精确打分又是一个主观的问题。我将从15世纪说起,回溯至公元前200年。

公元1400年,就在郑和远航和永乐大帝征伐草原前夕,明朝的军事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皇帝号称统率着一支有3 500条船的近海船队(其中有1 750条战船、1 350条巡逻船和400条武装运输船)和一支120万人的陆军。但实际上,军队的规模要小得多,不过在1414年对草原最大的一次征伐的确投入了大约50万兵力。明朝的战争能力无疑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要强(我给奥斯曼帝国打的分数为0.11分),但恐怕不及13世纪中期蒙古人鼎盛时期,因此,我为1400年的东方估计的分数是0.12分。

到1300年时,蒙古人在夺取了全中国后,军事实力比13世纪中期巅峰时可能有所下降,但依前现代的标准依然令人生畏。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甚至重建了中国水师,修复了自13世纪中期就处于失修状态的战船,据说还在1274年派遣了4 500艘战船,搭载15万士兵远征日本。我为之打0.11分,稍稍低于明朝早期全盛时期,但这只是猜测;估计为0.1分或0.12分也是合理的。

尽管宋朝有不尚武的名声,但在10世纪晚期,其军队仍在迅速发展。据说997年太宗驾崩时,宋军有65万之众;1022年仁宗时,兵力接近100万。11世纪的王安石变法引发了财政危机,使得领军饷的职业士兵逐渐减少而民兵开始增多,削弱了整体力量,但军队依然强大。1081年时,正规军有32万人,还有同样数量的勤杂人员,得到庞大的中央军械库的支持。甚至在12世纪二三十年代,朝廷仍然能向战场上投入10万~20万兵力。

12世纪的南宋统治者为了与女真族作战,大大加强了水师,制造了更大的战船,包括能抵御风浪的明轮船,还研制了许多新武器,如弩炮、火箭和喷火器等。12世纪的明轮船有可能长达60~90米,配有8个轮子,可载700~800名水手。到12世纪30年代时,最大的船的长度超过了100米。到1200年时,一些船甚至装上了铁板,做装甲用。

1000~1200年,宋朝的军事力量显然比当时四分五裂的西方要强大得多。在西方,1000年时军事力量最强的可能是拜占庭帝国,1100~1200年是塞尔柱突厥。我给1000年的拜占庭打0.06分,给1100~1200年的塞尔柱人打0.07分和0.08分。我姑且建议给1000年东方的战争能力打0.08分,给1100~1200年的东方打0.09分。这意味着宋朝的战争能力即使在其巅峰时期,也不及罗马帝国。

然而,唐朝的战争能力更为接近罗马帝国。8世纪早期的文献显示,唐朝有大约50万军队,军队高度集权,有严格的纪律,有长期服役的专业化部队。

唐朝的军事力量依赖于将草原的重型骑兵与6世纪北魏、北周及其继承者隋朝发展起来的大规模步兵结合了起来。这一过程始于5世纪早期鲜卑征服中国北方大部,5世纪晚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其进程,但即使到了6世纪30年代,10万人仍被认为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直到6世纪晚期,随着中国北方的巩固,才产生了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589年,隋文帝征服南方时,曾在长江流域屯兵518 000之众,并得到有5层甲板的战船的支援。这种战船可载800人,装备有尖刺状的伸臂,可固定住敌方的战船,并供本方士兵登上敌船(令人惊讶的是,听上去很像罗马人在公元前3世纪60年代晚期制造的带有乌鸦吊桥的五桨木船)。

在隋朝建立了庞大的水军,于589年统一中国,于612~614年与高句丽进行了灾难性的战争后,唐朝水军逐步缩小。然而,保留的规模依然算是很大,因为没有国家能从海上对该帝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至少到755年前)中国的国内和平也不要求江河上有庞大的武装存在。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需要船只,当7世纪60年代与朝鲜的战争重启后,强大的唐帝国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建造或征用数以百计的船只,发动大规模战役。

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极大地削弱了唐帝国。763年11月,一支吐蕃军队竟然攻破了长安城,而且在接下去的两个世纪里,中国的军事能量都消耗在连绵不断的内战和算是部分成功地抵御吐蕃侵袭的战争中。在中央权威崩溃后,各藩镇还保持着自己的军队,但即使最大的藩镇(例如平卢军)的军队人数也不到10万。而且藩镇的军队普遍装备、补给和统领都很差。

在5世纪早期鲜卑统一中国北方之前,军队规模都相当大,但都远不及唐朝时期战斗力强。例如,公元279年,晋朝召集20万大军和支援战船征讨长江以南地区。这场战争与隋文帝于589年在同一地区为同样目标而发动的战争非常相似,但晋军的人数只是隋军的40%,且组织水平更接近于汉朝而不及隋朝。

在接下去的200年里,骑兵主宰了中国战场。出土文物、陶俑和墓中浮雕提供了大量关于武器的信息,显示4世纪时骑兵普遍使用了马镫。很多坟墓中出土的物证都表明冲击武器和马的护甲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应用,说明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

虽然200~400年的战争能力显然有重大进步,给这段分裂时期打分却仍然不容易。东方的军事力量从来没有衰落到西方7~9世纪的羸弱水平,国家的基础设施始终得以保存。即使在4世纪,5万~10万人的军队也比比皆是。尽管攻城器械基本上从北方军队中消失了,但南方的堡垒依然坚固。400年后,军事实力增长得比以前更快。从我给600年的隋朝军队打0.09分回溯,我给500年打0.08分,给200~400年这段时期打0.07分。

变化极小的分数遮掩了重大的变革,但除非我们将公元600年的分数推得更高,我们就不得不或者(像我那样)设想公元200~400年的变化没有大到能在指数上显示出来,或者认为分数在公元200年后的某个时候降到了0.07分以下,然后又迅速攀升了。0.06分将相当于西方在6世纪早期或大约公元1000年时的水平,但我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的印象是,在整个分裂时期,东方的战争能力仍然高于那些水平。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公元9年)的战争能力还要更高。公元前3世纪的大战,催生了交战双方都动辄上万人的大规模步兵部队。他们娴熟地运用围城技巧和后勤保障手段,还开创了大量的军事理论。

公元前200年时水军还很弱,因为控制江河湖海没有什么重要意义;骑兵也是如此,而且许多军队都还在使用青铜武器而不是铁制武器。然而,在接下去的两个世纪里,铁制武器逐步取代了青铜武器,随着主要战争从中国军队之间的内战转变为抵御匈奴游牧部落的战斗,骑兵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长。

西汉军队的规模是起伏不定的,公元前200年后随着皇帝削藩,军队人数有所下降,但为了打大仗,此后又有所攀升。如公元前97年武帝出击匈奴时,就派出了14万步兵和7万骑兵。不过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东汉王朝(公元25~220年)于公元31年废除了普遍征兵制,并认真开始在帝国核心地带实行非军事化。到公元1世纪50年代时,汉帝国的军事制度改为将大量军队(通常都是处于帝国极松弛的控制下的盟国骑兵)驻扎在边境地区,帝国核心地带只留下一支规模极小的常备军,大约只有4万人。

汉朝军队的战斗力似乎始终没有达到罗马帝国军队的水平。我为公元前100~前/公元1年的汉军打0.08分(罗马巅峰时期为0.12分),然后公元100~200年稍降一点,为0.07分。对这段时期的大部分估计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当前的证据条件下,即使将西汉的得分提高到0.1分,也不为过。不过,除非我们认为汉朝的军事实力实际上与罗马势均力敌,否则不可能将东方的战争能力分数改变到足以严重影响社会发展指数的程度。

公元前200~公元1500年西方和东方战争能力曲线(见图5.16)的形状显示,在火药革命爆发之前,恐怕任何国家(包括最强大的草原联盟)都不可能使其军事力量超越0.1~0.12分。尽管进行跨越漫长时间和广袤空间的广泛对比极其困难,但铁制兵器武装下的罗马帝国军队、唐朝初期军队和明朝初期军队的战斗技能,似乎的确是达到了大致相同的水平。较而言之改进指挥与控制、加强后勤的空间都不大了,因此也不可能比这些时段的水平再高很多了。

图5.16 公元前200~公元1600年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

中国早期(公元前1600~前200年)

正如对西方早期战争能力的分析一样,在指数中可能出现的极小分数只能对图解产生影响(见图5.13)。

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中国史前时代使用武力的证据,但直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早期,我们才看到金属武器的经常使用,以及我们可以合理地视为国家级战争的军事组织的迹象。依照我对西方早期战争能力采用的原则,我将最低的分数0.01分给公元前1600年,这与通常被认为与商朝的到来相关的一些事件是大致相符的。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期东方的战争能力,与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西方核心地带的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战争中通常使用青铜武器,参战人数只有几千名,都是没有盔甲的民兵,没有骑兵或战车,也没有专门为打仗建造的船,只有非常简单的防御工事。

东方和西方战争能力的时间滞差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晚期急速缩小了。这大概与战车从中亚向这两个地区的推广(大约公元前1800年传至西方,公元前1200年传至东方)大有关系。商朝晚期的战争似乎比商朝早期规模要大得多。按照甲骨文上的标示,商朝的远征军通常大约有3 000多人,但至少有一次,商王武丁和夫人妇好召集了10 000人。到公元前1200年时,这些军队已经用上了战车,但似乎局限于主要将战车用于军官的车乘。公元前1200年时战争能力的增强足以将分数提至0.02分。我估计西方的分数是在公元前1800年时升到了0.02分,说明东方和西方军事力量的差距缩小到了大约600年。

在西方,军事变革的步伐在公元前1500年后加快了。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王国中,战车部队成为主力,在高度集中的统领下,越来越多的专业化部队建立了起来。西方战争能力的得分在公元前1400年增至0.03分,公元前1300年增至0.04分。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晚期,东方似乎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军事能力加速增强的时期。到公元前1000年时,周朝也大规模地使用起战车来,就像自公元前1500年起的西方军队。据(公认是将近1 000年后编撰的)《史记》记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在推翻商朝的战争中,统率了45 000名步兵、6 000名盟军和300辆战车。即使实际数字只有一半,这支军队按照西方公元前1500年的标准,也相当可观了(尽管不会给公元前13世纪的西方国王们留下什么印象)。因此我提议给公元前1000年的东方战争能力打0.03分。

周朝军队在公元前10世纪似乎更加壮大了,并使王权跨过了渭河,扩展至黄河流域。然而,在公元前957年周昭王在汉水流域遭遇惨败后,国家开始分裂。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体系打分无疑是武断的,但公元前1000~前900年周朝军力的增长不足以使得分升至0.03分以上,但公元前850年后国家陷入的混乱却足以使得分降至0.02分。

军事力量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和晚期迅速而稳步增长。最重要的变化在组织方面,从贵族征税征兵,并坐在战车里指挥自己的部队,转为统治者征税,征召自由的农民组成大规模的步兵部队。公元前7世纪时,10 000人的军队仍被视为庞大。然而,到了公元前6世纪晚期,主要的军队能召集到50 000人,而一个世纪后,最大的军队的人数还会再翻上一番。

公元前5世纪时,中国学者以能投入战斗的战车数量来衡量国家的大小:千乘之国(1 000辆战车可能只是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投入城濮之战的战车数量的一半)为小国,万乘才是大国。然而,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军队的规模呈爆炸式增长。我们的文献资料提供的数据(达到了60万)经常受到怀疑,但到公元前250年时,秦国无疑能一次性投入数十万兵力。铁制兵器直到公元前200年后才普遍使用,但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前3世纪,我们也看到了战车被骑兵取代,围攻战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建起了泥砖长城,以抵御草原袭击者。

在图5.13中,我标绘的东方战争能力的分数在公元前700~前100年是稳步增长的,从0.02分增至0.08分。这无疑是过分简单化了,增长率在公元前400年后很可能加速了,但鉴于涉及的分数实在太小,目前这样标绘,比插入停滞时期和骤变时期,随意性似乎要小一些。

工业革命改造枪炮

跟社会组织一样,战争能力也是能量获取的功能之一。能量获取水平稍微提高一点点,通常就能引发战争能力的巨大增长(见图5.17和图5.18)。

图5.17 公元前14000~公元2000年西方能量获取水平与战争能力的对比(以对数-线性标尺标绘,以社会发展分数衡量)

图5.18 公元前14000~公元2000年东方能量获取水平与战争能力的对比(以对数-线性标尺标绘,以社会发展分数衡量)

东方和西方一样,战争能力在经过了一段增长缓慢得在发展指数上难以衡量的漫长时期后,又突飞猛进了一段,在大约1 000年间(西方为公元前1800~前500年,东方为公元前1200~前100年)从0.01分跃升至0.08分。继而在接下来的将近2 000年间,东西方的战争能力又都似乎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也许可称之为“硬天花板”的上限,即0.08~0.12分(见图5.19)。

在0.08~0.12分这个范围内,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经历了多少不同的道路。在东方,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波峰(公元前100~公元100年、公元700年、公元1400年)被崩溃(公元200~400年、800~900年)分开。每个波峰都比前一个要高(公元前100~公元100年为0.08分,公元700年为0.11分,公元1400年为0.12分,在大约1500年经历了一次轻微的下跌后,于1600年又恢复到这个水平)。

图5.19 公元前500~公元1600年,军事上的“硬天花板”

前现代时期的西方战争能力经历了一段更富戏剧性的历史,从公元前500~前100年(如前所述,图中公元前4世纪那段时间的线是平直的,只是为了将极小的分数凑整)相当平稳地增长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0.12分,然后又一路下跌,到公元600年时降至0.04分,公元800年又开始平稳上升,约于15世纪40年代突破了0.12分的上限——此时正是从奥斯曼土耳其前往勃艮第、法兰西和英格兰的枪手们开始实验新武器和新战术的时候。

图5.19恰好说明了早期现代欧洲军事革命理论家们的观点:枪是欧洲军事腾飞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是枪使得15世纪时的欧洲军队在很多重要方面超越罗马帝国成为可能,然而是战术、后勤、指挥和控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才使得新武器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正如肯尼思·蔡斯(Kenneth Chase)所指出的,这些变革之所以始于欧洲,尤其是西欧,而不是中国、印度、伊朗或土耳其,是因为:(1)欧洲距草原较远,这使其难于维持较大规模的骑兵部队,意味着其战场上保留着大量运动缓慢的步兵,因此发射较慢的枪仍是有效的;(2)欧洲有大量筑有围墙的城市,使得大炮有较大的用途;(3)欧洲在政治上四分五裂,意味着战事不断,因而革新是有益的。

表5.2 约1400~1700年促成军事革命的因素

步兵 城市 分裂程度
基督教世界 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
伊斯兰世界 比较重要 不重要 比较重要
东方 不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表5.2粗略总结了地区差异,将欧亚大陆幸运纬度带上的地区分为3部分,分别是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和东方。在伊斯兰世界(大致从巴尔干半岛到印度),步兵经常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但草原骑兵通常起主宰作用,很少采用战术,因为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虽然印度在政治上有些四分五裂,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埃及及其他邻国都进行过长期的战争,但政治争端并不像欧洲那样剧烈。东方则相反,壁垒森严的城市是首要的军事目标,但除了1592~1598年在朝鲜发生过大战外,鲜少发生国家间的战争,主要的战争是在中国的边防军与草原骑兵之间进行的。中世纪晚期和现代早期,欧洲发生军事改革的诱因要比欧亚大陆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大得多,所以是西欧人最先开发了火枪和火炮的潜能,并为进行更现代化的战争而组织社会。

这就是说,组织效率不可能将现代早期的战争能力在社会发展指数上再提高哪怕1.0分。只有工业革命和将自然科学手段运用于运输、供给和火力,才能做到这点。将图5.17和图5.18,与图4.2和图4.3对比,就可看出工业革命对战争能力的影响比对城市规模要大得多。 EpvSy4EgzIbjGBN7F/qO67YoVTGqqlteK8gIq0pDsepiCbSN2+QnSue1wl/pNU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