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 2
去体验一下其他劳动者的生活

前年我到朋友的一家公司玩了一个月。回来后,老师们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如果是在私营企业,我们学校绝大部分的人,大约百分之八九十,会被开除。大家不爱听。我看了老师的QQ群,大部分发言都是老师如何受到社会的忽视以及各种不公等等,鲜见老师讲到教学中的问题,即使讲到,我发现也很幼稚,不懂得分析各种现象的原因,更不懂得提出解决方法。至于一方面痛恨社会作假,另一方面自己又经常作假;一方面痛恨学生不学习,另一方面自己也不学习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我跟学生说,如果我儿子和爱玩不爱读书的同学走在一起,我会反对,但我还是会适度允许;如果是和一个爱发牢骚,但又缺乏行动的人在一起,我肯定是非常反对,因为这样的人散布给人的是心灵的毒剂。

另外,在此应该感谢王老师。我在朋友的公司玩的这一个月,把教育诊疗的方法用在了招收员工方面。其中有一个人,我根据她的材料断定这个人和她自己的父亲接触较少,没什么感情,做事缺乏条理,感情远多于理智,对人对事三分钟热情,数学不良,语文尚可……她的介绍人大为吃惊,因为我讲的与她的实际情况全部吻合。我建议不要招收这个人。对于公司里的其他人,我则根据平常的观察,也一一告诉我的朋友哪些人不久后会离开,哪些人有什么优点,哪些人有什么缺点。在我离开公司后,我的朋友也发现了我提到的问题,我的预测基本上都变成了现实。(海蓝蓝2895)

○ 点评

由海蓝蓝2895老师的上述发言我想到:可能还有一种更好的教师培训方法,那就是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各行各业去打工,看一看别人都在如何生活。领导不安排,教师自己也可以像海蓝蓝2895老师这样,“下海”去游一圈试试。我相信大部分老师如果有了公司上班族的经验,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一定能达到一个新水平,起码会更客观一些。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很多人其实经常是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房子里,或自吹自擂,自我感觉良好,或自怨自艾,孤影自怜,一副“天下属我最不幸”的样子,非常可笑。以我的经验,想用言语说服这种老师很困难,让他们去体验一下其他劳动者的生活,他们就明白了。应该有人(官方、民间均可)发起和组织这类活动。

2013. 8. 7

那也应该让其他人来体验一下教师的工作。(Rdp)

我觉得Rdp老师这个建议有道理。确实,有些家长认为教小孩子没什么难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很专业的工作,也体会不到教师的艰辛。因此,让他们体验体验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必要。怎么操作呢?有很多学校都有所谓“家长开放日”,这挺好,不过往往搞得像参观或者像看一场演出,这就容易失真。我主张让家长看看教师的家常课,参与教师的日常活动。比如每学期可以安排几位家长走上讲台上课,判作业,带课间操。当然这应该是自愿的,不过我主张越是对学校意见大的家长,越应该动员他们“冲上第一线”一试身手。特别是那些只会片面指责教师的家长,可以极其虚心地对他们说:“我们真的水平不高,您看能不能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给我们做个榜样?”如果他们真的实实在在干了教师的工作,而且确有独到之处,那我们就向他们学习,聘请他们做顾问;如果他们发现自己上阵比教师还要焦头烂额,以后他们的态度就会有变化。请少数家长体验教师的工作,然后让他们在家长会上谈自己的体会,这岂不是很有特色的家长会和家长培训?

大家都学会理解别人,这个世界才能变得更美好。

2013. 8. 8

谢谢王老师!我觉得让别人体会教师的工作,应不仅仅针对一些“难缠”的家长,还应该针对经常批判教师的人和当领导的人,让他们体会一下教师的艰辛。(Rdp)

Rdp老师的这个意见,我觉得也有道理。所以我一直主张大学教授适当到中小学兼点课,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授们,不这样做根本不行。我还主张中小学校长都兼一点课。不是缺你这么一个教师,而是你自己缺少第一线的经验,容易指挥失误。据说最近中央军委规定团以下干部必须下连当兵,而且不准搞任何特殊化,此事我很赞成。有句话叫作“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说人一般是“在什么职位说什么话”;换句话说,人总是爱听对自己那个阶层或行业有利的话,而不爱听对自己所在阶层或行业批评的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有害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封闭,会使人变得很狭隘,情绪压倒理智,所谓“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克服这种狭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觉悟,就是经过教育,人们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学会将心比心——虽然我屁股在这里,但是我可以在心理上把屁股挪到对方的位置上去。这种人属于理性的人、觉悟比较高的人,事实上这种人不会太多。所以你在教育网站上看到的多是“为教师说话”,能站在学生立场、家长立场、社会立场上反观自身的人不多。对此我们不要期望太高,但也不要泄气,我的经验是,总会有一些老师是有反思精神的,教育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这些人身上。

克服这种狭隘的另一个办法是“挪屁股”,就是你索性到别人的职位上生活一阵,这样你的想法就会有些变化。大学教授到中小学兼课,校长兼课,团长下连当兵,都是这个办法的体现。当年我带学生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都是以“换位生活”促进“换位思考”,回想起来,很有收获,看到了自己在此之前很多的可笑之处。当然,我同时也看到社会上很多好的、不好的事情,这样一来,我对生活的看法才更全面。我赞成海蓝蓝2895老师的办法,建议老师们去体验一下其他劳动者的生活。当然,这应是自愿的,如果自我感觉甚好,或者离开校园更不自信,那就悉听尊便,反正“屁股决定脑袋”也不是新鲜事。

2013. 8. 8

我想应该是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看自己几斤几两,然后通过不懈努力,最后自己能达到什么程度就接受什么程度。实在达不到,就不要再去执迷不放手了。有些人是有潜力,或者在其他方面有才能,可是自己不知道,通过尝试、努力,也许就达成了预定的目标。有些人又太容易满足,我就这个料,我就这个水平,我也不求什么,什么都不努力一下就放弃了。这也不利于进步。(Coolcatcafe)

人应该有勇气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应该有胸怀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东西,应该有智慧来分辨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据说这话源自《圣经》,我觉得非常精彩。做到这三个“应该”皆非易事,第三个尤其困难。

我国有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隐含的意思是:人难有自知之明。物以稀为贵,贵者必然稀有也,显然自知之明不是“大路货”。可能有相当多的人到死也没有搞清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有的人一辈子高估了自己,有的人一辈子低估了自己,更多的人一辈子在某些方面高估了自己,而在另一些方面低估了自己。我观察周围的人(特别是教师),很多人是在自己本来就完全无法做到的事情上浪费着时间和感情,而他们本来能够做到甚至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却没好好做,糊里糊涂一辈子就过去了。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往往是从小就把人弄糊涂了,给了人们一个扭曲的、哈哈镜里的自我形象。

事实上,有不少人并没有真想了解自我的愿望,或者有愿望也不强烈,他们注定是一些随波逐流者。说得难听点,他们并不想活得更明白,“人生在世,马马虎虎”,他们觉得这样就挺好的。这种人,愚以为就不必非让他们反思自我了。你若让他们追问自己“我是谁?”,他们会觉得很累,你也累,话题太沉重,还不如侃大山大家都舒服。

所以我在这里只想对那些真想得到自知之明的老师们提点建议:如果真想了解自我,真想像Coolcatcafe老师说的那样,搞清自己究竟“几斤几两”,我想有这么几个办法。第一,不断进行各种尝试,什么都试试,试多了,就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有本事,究竟有多大本事了。第二,暗中和他人比较。自知之明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获得的,但这种比较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了解自我。我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不生气,我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我也不骄傲,对我来说,这两种情况都只是帮助我看清了自己而已。第三,请高人指点。你自己——当局者迷,高人——旁观者清。真正有水平的人往往能一语道破你这个人的特点,这对你认识自我很有好处。第四,看书。你把自己的情况与书中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就大概能知道自己才高几斗了。请注意,同事的赞扬,下级和学生的赞扬,还有各种奖状之类,这些东西有可能误导你,要冷静对待。不要把客气话和勉励之词当真。

2013. 8. 11 31lFoFp4L0s2dN3DDKN3X4ZD+WyEO2Dx3cwGVZaK2arhntzjdp8yOFHef/qGyN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