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 19
“我就这样做坏人,不做好人”

下面是一篇高中生的作文。

我的人生计划

再过两年我就毕业,我就可以自由了,但我现在已经不想读了,因为我总是很闷。即使我读到毕业,也是个流盲(氓)。

在(再)过三年,我就在这大街上偷东西、打劫。我就看那(哪)个有钱,知道他住在那(哪)里,晚上就去把他给劫了。一天劫一个,如果在这里混不下去了,就晚上劫银行干他妈一票,再转到广东去抢劫。

在(再)过三年我就二十多岁了,我就去广东,就住在一个没人住的地方,住在那里人在(都?)不知道,已把人却(?)的时候,我就把钱那(拿)回来,藏在人找不到的地方,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在这里不能天天干,几天才能干一次,因为这地方太大了。需要计划好才行,不然就会失败。去打劫大老板难的话,就把他的儿子抓住,然后再打电话告诉他老爸把钱送过来,不然就杀他的心肝宝贝,不要报警,不然……后面不说,他就乖乖送钱上门。就让他走,然后再放人。干了很多票,没被警察抓住就不干了,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在(再)过三年,我就坐在家里看风景美不美,比坐(做)老板还要威风,什么也不想,只在家待着享受时光,或在家里闷了,就出去玩。这才是快乐。

我在心里就这样计划,我就这样做坏人,不做好人。我的命运应该如此,谁也改不得。

教师批语:

从你写的东西里,看到了未来悲惨的命运。

如果你真的做了你说的事,那么就犯了:

一、盗窃罪(如果数额巨大,可处死刑、无期徒刑);

二、抢劫罪(如果抢劫银行,可处死刑);

三、绑架罪(可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想不劳而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还是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上吧。在学校里5天就待不住了,一辈子在监狱里很可怕。

(宏观教育思考arroyo转自搜狐网)

○ 点评

这个批语值得商榷

我们仅从这样一篇作文,能断定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走上犯罪道路吗?

恐怕不能。因为即使这个孩子真有如此想法,那也只是走上犯罪道路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甚至可能连必要条件都不是。犯罪是要有很多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变动的。或许一个从来没有过犯罪想法的孩子,反而犯罪了(例如盲从,讲哥们义气),这是可能的。

简单地把这样一篇作文看成“自白书”或者“个人前途预报”,愚以为至少是太轻率了,甚至可能是上当了。要知道,这也可能是一种发泄。

但是我们从下面的说法中,确实可以感觉到这个孩子的绝望情绪:

“即使我读到毕业,也是个流盲(氓)。”“我就这样做坏人,不做好人。我的命运应该如此,谁也改不得。”

他绝望了。作为教师,应该让他重新看到希望才是。

可是我们看教师的批语,第一句就肯定了学生的绝望,完全是雪上加霜。“从你写的东西里,看到了未来悲惨的命运。”

这样写,等于定调了,等于把学生说的话假设成了未来的现实。这既是轻率的,又是有害的,这是负强化。

批语后面的内容就是所谓“法制教育”了。其实就是用犯罪的可怕后果来吓唬他,使他不敢犯罪。

这当然不能说没有用处,但属于隔靴搔痒。因为孩子说得很清楚——“我的命运应该如此,谁也改不得”。他说的是“命运”,法律是管不了命运的。这个孩子不是不知道犯法要受惩罚,也不是不知道蹲监狱的滋味难受,顶多是知道得不具体而已。关键是他认定了自己是个坏人。坏人当然要做坏事,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所以我若是他的老师,我的批语会这样写,很简单:

“你不会这样的,因为你不是个坏人。”

课后我会找他谈话,帮他找到一条具体的生路,将来能够做一个守法公民的同时又能把日子尽可能过得好一点。空谈什么“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是没有用的。这孩子需要的是具体的、朋友式的“支招”,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空洞的说教。

2005. 2. 24 Yx1/LExpOjv/DdSpE0k4UgiwVUODUftmv8ARQiOYQ0klj6PsSlwvh5RXS1dIab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