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 15
实习老师为什么受欢迎?

14年前,我在一所城市的重点小学实习,教二年级语文,和那帮学生处得可真是好。个个与你无话不谈,把嘴巴凑到你腮边,把心中快乐与你分享,将满腹委屈向你倾诉。下课一起疯玩,课上他们也并不捣蛋或恶作剧,就连最调皮的学生也听得很认真。争着发言时,他们恨不得把小手伸到你眼皮底下。当时我想,教学真是一件有意思的愉快事儿,因为孩子们如此的纯真可爱。在告别联欢会上,他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我们也亮出了各自的拿手好戏,分手在即,同学们一个个号啕大哭,拽着衣角不让你走,拉钩约定下次去学校看他们,我们心里自然也酸酸的。

“你们号什么号,又不是生离死别的,一个个抬起头来!”猛听班主任一声吼,同学们立刻止住哭,大气不敢出地看着他。我心中涌出一种怪怪的感觉:是在嫉妒我们之间的融洽吗?他和学生相处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竟没有只和学生短暂相处的我们在学生心中那么可亲呢?

忽记起,有一回,一个孩子不小心把茶水溅到前座的衣服上,两个孩子大吵起来,我正准备上前劝阻,班主任老师不知从哪儿冲了过来,不容分说地拎起两个小朋友的耳朵到教室外,劈头盖脸一顿训。训斥的具体内容我已记不大清,只记得两个孩子挂在眼角的一串串泪珠和惴栗的眼神。此后,我曾委婉地问这位班主任,孩子们还小,能这么严厉训斥?班主任显得很不高兴,说:“你别看他们小,他们是人小鬼大,你不严厉点儿,他们就爬到你头上去了。其实如果你们走上工作岗位,遇到这类烦心事儿,或许比我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真是这样吗?为什么师生相处的时间越长,距离倒隔得越远?为什么我看到我们实习老师整天笑眯眯地对着孩子,学校老师们却大都很凶?刚才还笑着,一转身就在学生前刷的挂下了脸?

时光已从指缝中悄无声息地流逝了14个年头,我也遇到了和那位班主任老师相似的情形。实习老师刚到班两周,就和同学们拧成了绳,抱成了团,学生对实习老师的叫好声连连,尽把心中的悄悄话说给实习老师听。在课间,同学们把实习老师团团围住,像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说着闹着。那股亲近劲儿,看着令人眼红。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不可亲近,甚至面目可憎?

一、日益麻木了心灵。有位老教师说,从教数年后,大部分老师的棱角都会被磨得光光的。他们惯用的托辞是:“现实就是这样,我一个教师又如何改变得了呢?”于是,一张张试卷,一道道练习,做、改、评,再做、再改、再评,重复着过去,自认为没有了新鲜的刺激,不麻木才怪!

二、逐渐消减了热情。实习时,由于摸不着教学的门道,我们会极主动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待教学几年,有的老师自以为有了一些教学经验,于是研究、反思、提升自己的热情开始消减,放松了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要求。

三、步步趋于功利。由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命根。学生的考分与教师的岗位考核、评职称关系密切。教学更多地关注当下,关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不知不觉中,考分一再上不去的所谓“差生”就成了烦心的代名词。功利教育牺牲的不仅是学生的未来,同时也是成长中的教师的智慧。

四、老曲顺口,老拳顺手。人常有惰性心理,喜欢走捷径,走老路,除了“三板斧”的教学招式,竟很难亮出“第四板斧”来了。

以上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进行的反思,其实,许多教师热情的消减、心灵的麻木、教学的僵化和功利化还出现在班级管理中,当老师以权威者的形象自居,施行程式化的管理模式时,学生只会离你越来越远。与此相反的是,实习老师往往谦虚好学、满怀激情、追求民主,因为没有框式的制约,教风相对活泼,没有应试压力的束缚,教学空间自由而广阔,更重要的,“教学新手”的角色催着,甚至“逼”着他们尽快地迈上专业成长之路。

看来我得调整心态了——就从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实习老师开始吧!(袁健)

○ 点评

向网友推荐这篇文章

上文是我从K12论坛上转来的。我很钦佩这位老师的反思精神和研究态度。因为作者已经说得比较清楚,我就不啰唆了,只从旧文《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中节选几段相关部分,给这位袁老师助威。

2005. 2. 2

附录:

5. 新鲜感

在工作中常有新鲜感的教师,心理是健康的,缺乏新鲜感的教师,心理是不够健康的。

世间万物,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没有相对的稳定,我们将失去安全感;没有变化,我们将无法进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同时感受到世界的稳定性和世界的变动性,而且能将两种感觉很好地协调起来。有一种人完全失去了稳定感和整体感,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了毫无固定形状的飞驰的碎片,我们把这种人叫做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有另一种人,失去了变化的感觉,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了周而复始的一成不变的圆圈,他们失去了新鲜感,我们说这种人是心理不健康者,他们的心田绿色减少,正在变成沙漠。

有些教师就像后一种人。他们觉得生活在不断地重复,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克隆,今年是去年的拷贝。课还是照老办法教,学生照老办法管,几年前的教案仍然可以用,一切都枯燥而令人厌倦。另外一些教师则不然,他们总有新鲜感。在他们看来,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孩子们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永远能带来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新的惊喜。旧的教案可以参考,但是绝不能照搬,必须有所改变,要讲出新的东西。他们每天都带着儿童般的好奇心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每天都能找到一些新的感觉,工作有无穷的乐趣。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把自己的心灵的干枯归罪于生活,这也有一点道理,因为相对地说,中小学教育界比其他各行各业改革得慢一些,旧的计划经济的生活方式保存得多一些,这里确实有点沉闷。然而,“东方风来满眼春”,这里也不会例外,到处都涌动着生命力,问题在于他们自己的心窗关得太紧了,春风难以吹进,久而久之,感觉就迟钝了。正像老年人埋怨饭菜没有滋味一样,其实那是他们自己舌头上的味蕾退化了。在社会上,我们见过更典型的这类人,他好像什么都见过了,什么都经历过了,什么都懂得了,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什么都不能激活他的好奇心。这种人已经变成了精神木乃伊,他的心田成了荒漠。

如果一位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整月整月地缺乏新鲜感,我们可以说,他已经有心理障碍了,如果他整年整年地找不到新鲜感,那他的心理障碍就比较重了。

如何增加自己的新鲜感呢?最好的办法是走进孩子的心灵,因为孩子的心理是绿色心理,污染少,活力强,作为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生活在孩子中间,一定能找到许多新感觉。再有就是读书学习,练习换个角度想事情,也很有效果。

6. 上升感

上升感与新鲜感都是生命力的表现,但二者有所不同,新鲜感是过去没有过的感觉,上升感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感觉。有上升感的人心理是健康的;上升感越少,心理健康情况越差。

我们用登山来做比方。一个人走在山坡上,如果他回头看,发现刚才站的地方比现在站的地方低,他得到的就是上升的感觉;如果他发现刚才站的地方比现在站的地方高,他得到的就是下降的感觉。一位教师回忆过去的工作,如果总觉得那时比现在能干,那时比现在辉煌,那时比现在高明,显然这个人是在走下坡路,他没有上升的感觉。缺乏上升的感觉特别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他或者忿忿不平,老用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用当年的成绩比别人的失误,来维持自己虚假的心理优势;或者灰心丧气,承认自己“不中用了”。缺乏上升感的人不一定都是中老年人,青年人也会有这种现象,他们在精神上未老先衰了。人到中年以后,身体是要逐渐走下坡路的,但是精神上却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上升的势头。这也是一种长寿之道——用心理的上升来平衡生理的下降,以延缓衰老。

你若能发现过去的想法、做法错了,陈旧了,或者不全面,或者需要修改,那你就有可能超越自己,找到上升的感觉。所以,心理健康的人是会常觉得“今是而昨非”的,他经常批评和修正自己的观念,即使多年形成的成功经验,他也允许别人批评,自己也要怀疑,因为要想上升,就意味着对过去的某种否定。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些人主张,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我开始也觉得这说法很好,很敬业,但后来我发现,有些老师瞪着眼睛硬是看不见学生明显的优点,我还发现,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素质的教师眼里,竟然是两种人。所以我想,声称用放大镜看学生优点的教师,很可能是自己眼神不好,观念有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通常根本不需要用放大镜去看的。需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多半是教师的缺点——他是先把孩子的优点看小了,然后再放大它。如此,我就觉得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深入了一步,觉得自己比原来更明白了,于是我找到了一种上升的感觉。当然,我仍随时准备批评现在的看法,因为对真理的认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我永远不放弃上升的机会。

我体会,要保持上升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倾听不同意见和读书,读书其实也是为了看看别人有什么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如果在书中看到的都是自己赞同的、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实在太没意思了,那是一种原地踏步的感觉。(摘自王晓春《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长春出版社,2001年9月)

说明:这虽是一个小学的案例,但中学情况与此相同。现在流行一个词汇叫“职业倦怠”,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职业倦怠的原因。

2013. 8. 18 U7e0qYmRuHjU9B/k3QALVUSi6A4ysNBmehyaGN6ZwkFgaSinFgBCVXk+2LtxiO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