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 13
学生在家号啕大哭……

李×妈妈打电话来向我求救,说李×一到家就把自己关进屋里听英语,听着听着,就把东西摔在地下,号啕大哭起来。她不知怎么回事,怎么说都没用,只好向我求救。

我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今天的班会触动了许多学生的心,难过的是许多时候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李×的数学成绩一向不错,可英语由于没基础,学得很辛苦,时间用上了,效果却不好。我在电话中告诉他:“男孩子不许掉眼泪!男孩子要学会勇敢面对!男孩子要学会为父母分忧!哭解决不了问题!要多动脑筋,像学数学一样摸着门道,就会轻松起来。老师相信你会走出低谷!”

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随着长期不见效果而慢慢减退。今天班会上我告诉他们哥伦布每天都在航海日记上写:继续前进!我真的希望我的每个学生也在自己的信念上写上:继续前进!(晴qk空)

○ 点评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了他们什么?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通常是两种东西:批评和空洞的鼓励。前者属于“雪上加霜”,后者则只是“喊加油”而已。

这是在学校里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教师已经习惯这样处理问题了。

晴qk空老师似乎也有这个问题。

李×妈妈打电话来向晴空老师求救,说李×一到家就把自己关进屋里听英语,听着听着,就把东西摔在地下,号啕大哭,她不知怎么回事,怎么说都没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起码应该问问当事人吧?

可是晴qk空老师上来就下了一个结论:是班会触动了他的心,他“英语由于没基础,学得很辛苦,时间用上了,效果却不好”。

愚以为在询问学生之前这样下结论有点冒险,因为学生大哭可能有多种原因,是否真的和班会有关,是否真的和英语成绩上不去有关,调查研究一下再下结论不迟。

为什么家长问不出来呢?这也值得思考。从逻辑上说,家长之所以问不出来,一种可能是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习惯对家长说心里话;另一种是觉得跟家长说了也没用;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此事不便对人说。

家长问不出来,老师又不问,孩子到底怎么回事,谁知道呢!

于是教师就在若明若暗的情况下开始教育学生了。这种事在学校里真所谓“司空见惯浑闲事”。

现在让我们退一步。我们假定晴qk空老师的判断完全正确,确实是班会触动了他的心,他“英语由于没基础,学得很辛苦,时间用上了,效果却不好”。然后我们来看看晴qk空老师的教育对他能有多大的帮助。

晴qk空老师在电话中的教育有以下几个要点:

1. “男孩子不许掉眼泪!”这等于批评他“你不应该掉眼泪”。

2. “男孩子要学会勇敢面对!”这等于批评他“你在逃避”。

3. “男孩子要学会为父母分忧!”这等于批评他“你不替父母分忧,你不懂事”。

4. “哭解决不了问题!”这等于批评他“你在做无用功”。

以上四条都属于批评,占晴qk空老师教育要点的三分之二。我不是说不可以批评,问题是,这样的批评中肯吗?既然老师肯定他“学得很辛苦”,那就说明这孩子并没有逃避,恐怕也不是不想替父母分忧,他只是见不到效果,找不到出路。可见老师的批评是有些冤枉孩子了,有些文不对题。再说,这样的批评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吗?他若真的是遇到了英语问题,听了这样的批评,能找到办法吗?知道该怎么努力了吗?至于男孩不准掉眼泪,则属于不恰当要求。起码哭一场可以发泄一下,若憋着不哭,反而更危险。男孩不许哭,这是老规矩,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

晴qk空老师大概也觉得光是批评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下面又说了两条。

5. “要多动脑筋,像学数学一样摸着门道,就会轻松起来。”

这一条只是原则性的指导,且有毛病。如果李×的智力类型是属于数理逻辑型的,则很有可能他这一辈子学英语都不会像学数学那样“轻松”。听了这样的教导,学生可能只好苦笑。

6. “老师相信你会走出低谷!”

这一条就是所谓喊“加油”,不能说不对,但恐怕用处不大。

所以恕我直言,当李×同学很无助的时候,从这次谈话里,他并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而只是收获了一堆教训。替孩子想想,他惨不惨?

我若是班主任,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我当然首先要搞清这孩子为什么大哭。在搞清之前,我不会说任何指导的话。

如果搞清楚了,确实是英语问题,那就看我是不是内行了。假若我是内行,我就研究一下他英语学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他的记忆力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帮他换换学习方法,使他有所提高。假若我不是内行,我就去拜托一位有水平的英语教师,让他帮我看看,这孩子为什么英语老上不去,有没有可能上去,还有什么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我不懂行的事情,我绝不乱发言。

批评的语言,我一句也不说,因为在我看来,那属于浪费感情。鼓励的语言,也不着急说,等他有一点进步再说不迟。在学生找不到路的时候,空洞的鼓励形同讽刺,只能使他更迷茫。

在下看老师们写的随笔也不少了。总而言之,我感觉许多老师更像鼓动家、文学家、节目主持人、管理者,而不像科研人员。如果你承认教育是科学或者教育有科学成分,那你恐怕就会为这种普遍的“情绪化教育”现象担忧。

缺乏研究氛围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

2005. 3. 20

王老师的帖子看得多了,越看越有味道!

可是有了另外一个感觉,那就是王老师不管对于什么样的问题,都是从科研的角度出发的。

我有一个想法:教育教学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又是没有规律可言的。别人总结的规律对自己并不一定是适用的,我们平常不是在说可借鉴别人的方法而不能照搬照抄吗?

如果教育可以科研,那么从哪里去找两个一模一样的学生呢?我们总结出的规律在下次应用时就一定有效吗?

同样的做法,我在五年前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在五年后的今天我看到良好的效果了,可是这好像要建立在学生对我有敬佩感的基础之上,并不是以前学生对我不敬佩,只是没有现在这么强烈而已。(新沃洲湖)

感谢新沃洲湖老师的跟帖,这正好给了我一个说明自己意见、避免他人误解的机会。

我不希望我的发言给大家一种“唯科学论”和“科学万能论”的印象,因为科学确实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教育这个行业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情感因素非常重要。同样一句话,学生跟你关系好,他就听,跟你关系不好,他就不听,这是显而易见的。

那我为什么如此强调科学呢?因为现在普遍的情况是,我们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太低了,而情感因素则用得太滥了,科学因素与情感因素严重失衡了。写文章总要有所侧重的。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我从哪个角度出发,而是我结合案例的具体分析是否有道理,是否能解决问题。抽象地讨论科学重要还是情感重要,在我看来没有多大意义。我为什么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科研也好,不科研也好,你总要说出个道道,拿出个办法,含糊不得的。

我其实本来不是科研人员,后来我思考问题时发现,你只要刨根问底,就躲不开科学,于是跟科学就越来越亲近了。亲近而已,我不敢说懂科学。

教育教学有规律吗?愚以为还是有的。科学就是研究规律的,无规律的地方没有科学的立足之地,但是规律不等于“定法”。如果网友细心看我的文章,就会发现我总是分析老师的思维方式(其中显然有规律),至于具体的做法,我从来不谈模式的,我一般做多种假设,但更强调的反而是:找出“这一个”的特殊性,加以解决。其实这才接近科学的态度。当前流行的种种教育方法的“俗套子”,并不是因为科学太多了,恰恰相反,是“想当然”太多了。

以上,供新沃洲湖老师参考。

2005. 4. 21 020uFZEnU8j19TLV0DuAANivMkkVlHTiHMiDwEfwtLkYjCIDOrdmkAI6GyvYF/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