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 10
拔草要拔根

我爱种花,暇时就给花拔草。拔草也有门径,我拔草有时粗心,有的只掐茎叶而留着根,两三天后,“花盆领地”又被占据了,而那些用心思连根拔的,就不再生了。

由此我感触不浅:我们这些有“园丁”美称的教书匠,教育学生时不也要避免“只掐茎叶而留着根”之弊吗?

刚执教鞭,遇一顽皮学生,吵架乃其乐事,每当此时,我就来个公式化的方案——先问为啥吵架,再问“你这样做对吗?”当学生承认“我错了”就了事。当时,我以为这是“最佳方法”。再犯,我也就对他不客气啦——先绷紧着脸,继而暴跳如雷,和学生对着干,直至学生辍学。我虽有点遗憾,但总觉得是仁至义尽,也就心安理得了。

一年后,我碰到这么一个学生:他原来是一个较好的学生,但近来情绪异常,变得性情暴躁,对谁都敢顶几句,上课没精打采。有一天,他竟与一个学生打架,我本想再来个“公式化”,可又觉得有点不踏实。想了想,终于决定改变方法。

放学后,在宿舍里,我让他坐下,给他倒了杯水。他呢?只冷冷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我发现你近来心情很不好,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

他慢慢地低下头,也许是猝不及防吧。

“唉!过去我心情不好时,也要找个人没头没绪地发泄。后来知道错了,不这么干了。因此,我寻思你近来可能也这样吧。”

这时,只见他略微抬起头,张了张嘴,又低下头,眼眶却红了。当我再给端水时,他感动了,猛地攥住我的手,呜咽着:“老师,我闷,我……太闷啦!”接着,他终于道出了事情原委。

原来,近段时间,他的爸爸每晚在家里打麻将至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几次劝爸爸,都遭臭骂……

噢,终于“扒土见根”啦!是拔根的时候了。我安慰了他几句,立即到他爸爸的单位去,跟他爸爸谈了好半天,终于使其醒悟过来,表示不再打麻将影响孩子学习了。“根”也就这样拔掉啦。当然,那学生又变成了好学生。

可这时,我忽想起一年前的那件事,心却隐隐作痛,内疚至极!要是我早运用此法,也许那学生就不至辍学了,依然是一朵茁壮成长的花朵。(刘荣海)

○ 点评

认错型教育与研究型教育

刘老师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

刘老师原来用的方法是“只掐草,不拔根”,是认错型的教育;后来用寻根溯源的方法,是研究型的教育。

认错型教育其实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

请注意后来刘老师的问法:“我发现你近来心情很不好,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

要是按原来“只掐草,不拔根”的认错型教育的思路,刘老师的问法本来应该是这样的:“我发现你近来不守纪律,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

前者是有沟通色彩的询问,后者是有审问色彩的批评。显然不同。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因为认错型教育实际上暗含着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学生犯错,都是不知而犯;另一个是,只要承认了错误,就能改正。这两个假设都经不起科学论证。

刘老师从认错型教育转轨到研究型教育,很值得祝贺。

再问,为什么刘老师能实现这个转轨而有些老师就不能呢?

请听刘老师自己在转弯的关键点是怎么想的:“我本想再来个‘公式化’,可又觉得有点不踏实。想了想,终于决定改变方法。”

刘老师有反思精神,不盲目自信,喜欢动脑筋,不封闭自我,不怨天尤人,想改变自我……

这些优点是刘老师思想转轨的基础。

2005. 1. 16 VpXwrq6CaImb12cAMUzcl5X8wl4tS8zpDyeWQRQX7gYZIvclZOVI+kho9VKeVS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