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学生

各位班主任,我用很长的篇幅讲了“关于教育”的认识,讲这么多,实际上就是要大家从本质上对教育有一个总的认识,这是整本书的一个纲,一个指导性的思想,下面所有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此点展开的。

说完了“关于教育”,下面就要具体谈一谈班级管理中涉及的两类人了。人是班级的根本,班级管理中主要有两类人,一是被教育者——学生,二是教育者——班主任。对这两类人的认识到位了,将对高效治班有着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因为教育就是人对人的教育与影响。

先来谈一谈被教育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教育好学生的思想基础。如果教师对学生都不认识,不了解,那教育还会有什么效果呢?教育必然是苍白无力的,是形而上学的,是表面表象的,是无用无效的。

有人说,我怎么可能不了解我的学生呢?我太清楚他们了。某某怎样,某某怎样,如数家珍。但我说的是所有的学生,是他们的共性,是他们作为学生的特性,不是一个,而是一类,是一批,是所有,不管他是幼儿,还是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

一、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1. 正在成长是学生的特点

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开展的,这也正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的一个立论基础。对学生而言,发展与成长是同义词。著名哲学家尼采认为,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其中就蕴含着不能用现实的一切来看学生,不能用不变的眼光来看学生,学生尚未定型,学生还有很多变化,换句话说,“正在成长”就是学生的本质。

学生——正在成长中的人,这一富有哲理和结论性的话,预示着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的可能性。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的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现实性,看不到其可能性。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学生既然是成长发展中的人,那就不一定成熟,不一定完善,不一定合规矩,不一定合要求,就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必然存在不合乎成人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方面,而这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正是教育的伟大之处——能够让学生从不能变得可能。

2. 正确理解“正在成长”

(1)“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缺点,把“有缺点是学生的常态”“没有缺点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作为学生观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有问题的,但这些问题为学生改变、改进、成长、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当学生叛逆了、打架了、骂人了、反抗了、对立了、不听话了,你就不能将其看成是“洪水猛兽”,因为这些是正常现象,是学生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学生叛逆了,说明学生自我意识已经觉醒;有偶像了,说明学生有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们不能只看到坏事。再如打架、骂人,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但你想一想学生是什么时候打的,打的谁,为什么打时,你可能会得出另一种结论。所以,学生存在的所谓“缺点”,可能经过一番分析后,却变成了优点,变成了好事。我们教育所要做的就是洞察,就是顺从,就是引导,就是“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千万不能总用老方法要求学生,让学生总是生活在过去的要求里,如果这样,学生将永远长不大,那就是教育的悲哀了。

(2)“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天使。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就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这缝补翅膀的人就是我们。作为班主任,如果我们不嘲笑他们的青涩、荒唐、鲁莽,能够给他们一种鼓励,一种包容,一种耐心,怀着一颗真诚的竭尽所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心,那么他们就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缝上翅膀重新成为天使。

(3)“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学生观,不是要做班主任的对学生听之任之,相反,发现他们、顺从他们、引导他们有序有效发展应该成为班主任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不仅是呵护、包容、放手,有时还要严格,在他们经历风雨后引导他们奋斗、努力,克服自身问题,从而更好地长大。

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冰心也在《成功的花》中讲:“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自然是需要教师用心发现并进行科学的引导、教育的。

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1.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学生

哲语讲:“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何况,在他们接受了后天的教育之后,更会有诸多的差别,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部独特的书。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以上的智力——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等,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多元智力理论也充分证实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只是他们的表现不同罢了。

为什么人是独特的?这是由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致使每个学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在认知、情感体验、身体素质、行为习惯、见识积累、兴趣特长、思维发展、生长环境、心理承受、家庭教育等等方面均有差异。

2. 尊重独特,因材施教

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的确,学生的独特性,如同商品的品牌一样,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标志。因为学生具有独特性,他们都是独立存在的,理应只属于他们自己,不属于父母,也不属于班主任。这样,我们就绝对不能用命令、要求、禁止、必须等词规范教育学生。

(1)不歧视学生。

要尊重独特,必须从不歧视独特、不贬低学生开始。尊重大自然的杰作,尊重每一个生命,这是对一个人生命权最起码的尊重。更何况,有的学生只是集体中的极个别,有的甚至可能是因为我们所用的标尺是错误的,硬是把他们拉入了“问题学生”的行列之中,这是我们自己量错了。我们对学生的尊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2)一视同仁。

在一个班级中,50个学生50张面孔,各有各的个性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品质,各有各的家庭背景,各有各的长相面貌,各有各的拿手绝技。但有很多老师总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主观认定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差的。显然,这不是尊重每一个,这不是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就是要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珍视学生个体表现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因材施教。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首倡者,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可见,古人育人,已注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当今,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即不去抱怨任何一个学生,不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考试对待每一个学生,更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子”铸造标准化的学生。面对那些平时成绩平平、上课溜号、不写作业的学生的时候,不应只是唉声叹气,而应自觉地把握这种学生间的差异,依不同学生的个性而教,顺性而教,依性而导,把独特、差异看作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直至转化为财富。

3. 因材施教的注意点

(1)共性教育不可少。

独特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这是一条总的原则,必须切实得到贯彻。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共性教育:做人的教育——真善美为根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永不懈怠的教育——这是学生的立身之根本。只有将共性的普适性教育与遵从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中有异,我们的学生才能既有明显的共性,又有明显的个性。

(2)多元评价。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策略,还是一种教育手段。为了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还必须做好与之配套的工作——多元评价,因学生特点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不同的评价中得到最精准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优势、特点、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弱势、缺点、待改进之处,从而有策略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更好地扬长避短,使自己得到最佳的生长。

(3)因材施教有时需要模糊。

因材施教确实对所有学生的成长有意义和价值,但如何评价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老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做了精细的工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最终发现了解得越多、越细,似乎越难实施,效果越是不明显。确实,因材施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一个班50多个人,怎么可能对每一个都了如指掌?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达到“至”的地步,我们应该实施模糊教育、模糊评价策略,当然特殊情况除外,这样,我们在因材施教时,就会得心应手,自然而然。

三、学生都是可教的

洋思中学以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不断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但很多人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怎么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好呢?但我以为,这句话是正确的,是有理论根据的。

1. 理论依据

(1)人的本性决定的。

“人之初,性本善”,言外之意,一个人出生之时是善良的,是没有坏心的,是处于一种原始状况的,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新的,美的,好的,善的。这个“本善”之“性”决定着每一个人都是可教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说明人由小而产生的“本善”之性是不容易改变的。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其必然是向善的、向师的、向上的,这为一个人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的潜能决定的。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们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能。有的人能够把这种潜能充分地挖掘并予以无穷的放大,于是,这种人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天才。其实,天才并非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只是少数。人人都具有一种潜能,只要充分利用这种潜在的能力,任何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都能成为天才。所以说,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来到一个学校,对其中的一个班级说,这个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很有发展潜力,其实这个班级和其他的班级没什么两样。但是,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老师们惊奇地发现,这个班级的同学成绩跟其他班级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他们都很看重自己。究其原因,是因为同学们听了罗森塔尔的话后,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自身发展的潜能得到激发。

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采用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之下,学生都会越来越觉得真有那么一回事,就鼓起了自信心和做事的热情,于是就会通过各种策略与方法,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努力地实现自己。

从潜能多样性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不简单的。或者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准天才。所以,在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才,然后再根据天才的要求去科学地教育他。

2. 学生“差”不是因为学生不可教

那么,有人说,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所谓的“不可教”的孩子呢?我以为,这不是孩子的错,这不是因为孩子不可教,而是由后天和其他因素造成的。

(1)后天教育造成。

陶行知曾讲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教人不变或不教人变不是教育。”我们现在的诸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前文已经对此作了分析,不再赘述。我只想说,孩子是好的,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这儿的教育当然是广义的教育。

(2)后天环境造成。

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他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纯洁的环境时,他不纯洁都不可能,当他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肮脏的环境时,他不肮脏也不可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形容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家长天天打麻将,天天争吵,从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将来会如何看待家庭、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性善”的孩子的变化。

(3)后天评价造成。

“可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绝对的概念是指孩子成为父母、老师、社会所期望的那种人——高中要上重点高中,大学要上清华、北大,做人要做雷锋、刘翔,成事要像钱学森、毛泽东,立言要像季羡林、莫言,做官要做习近平、李克强……有人说,我的目标没有这么高,确实,我列举的目标自然都是高的,可很多家庭不是都希望孩子的目标越高越好吗?目标高了,才有成就感;目标高了,父母都有脸面;目标高了,家庭才会出众。可哪里会一切如父母所愿呢?谁说倒数第一就是差?谁说扫马路就是差?谁说到三十岁找对象就是差?评价标准错了,孩子肯定是教不好的。如果用上面这些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平常之人,那有几个人能教得好?最终绝大多数是教不好的——毕竟所谓的精英只是少数啊。事实上,有些所谓的精英,实践证明也并非精英!

3. 教好学生是要有策略的

学生可教,为教好学生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而最终是不是能够教好则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后天的教育顺从“善”的天性,顺从学生的“潜能”,则必然可以教好。同时,教育学生也是有法可循的。

(1)教育学生从相信学生开始。

陶行知认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我也一直坚信,“没有相信就没有教育”“教育好学生必须从相信学生开始”。我们要相信孩子都是天使,孩子富有潜能,相信孩子能够教好,这是对自身的一种信任,没有自信,怎么可能努力去教好?

相信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老师的信任在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不辜负期望,学生会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因此而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就不难理解了。受到激励的孩子会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会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会产生消极的人格特征,会更容易成为失败者。

(2)了解学生,是可教的基础。

很多的教育总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而没有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都是要求、必须、一定、禁止、不许之类的教育言语。这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这纯属“逼迫教学”“经验教育”。真正的教,应该从了解学生开始,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病情根本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的医生如何给病人开药方,如何给病人做手术。所以,了解很重要,这种了解既是抽象的,普遍的,指向人这个群体的;也是具体的,特殊的,指向具体的某一个人的。所以,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才需要医生进行“望闻问切”,需要仔细地询问,必要时,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诊断他所面对的每一个病人,把握住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症状,最终找到医疗方案,拿出措施,开出药方。这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这是每一个医生必须做的,也是作为医生的基本功。老师不是与医生一样吗?他们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成长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洞悉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际,在全盘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

医生只有了解病情,检查到位,做到心中有数,拥有必须和必要的医学知识,才有资格做医生。同样,老师只有真正全面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拥有必须和必要的教育知识,才有资格做老师,做班主任。

(3)对症下药,是可教的关键。

了解了学生,只是教育的开始,要教好学生,还必须开对药方。

陶行知以生活教育为教育思想,让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升华;魏书生利用科学和民主把班级学生调教得有条不紊,即便长期外出,学生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李镇西利用平民思想,实施幸福教育,让他的学生一个个度过幸福的中学生活……这些教育大家师德高尚,思想前瞻,教法先进,他们都能做到对症下药。请问,在他们的教育下,有几个学生会教不好?会没有进步?但与之相对的却是一少部分老师师德一般,乃至低下;思想一般,乃至落后;教法一般,乃至老套。试问,这些老师又怎么能够对症下药,又快又好地医治好学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呢?——老师、师德、教法很是关键啊!

4. 人文教育自卑生

如果有些学生长期无成功体验以致很自卑,怎么办?

(1)找简单的活儿让他干,让他体验成功,说明他不笨,不差。

(2)现身说法,讲老师自己的事情,有时可以编故事,让学生确信,老师现在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差,差是错误的表述。

(3)引导学生回顾过去,说明自己过去本就聪明,能干,现在之所以差,是因为坚持不够,是因为缺少毅力,是因为自信不够,努力使学生找回自信。

(4)突破一点,全面展开。让学生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从而推及其他,泛化体验,最终由此及彼。

(5)重新评价,表扬激励。本来是差的,但经重要人物——名师指点后,还是原来的差的人,差的事,差的试卷,但变好了,这种好是重新评价的结果。这样,学生在重新评价中获得了新生,就会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盼和高度重视,学生一定会体验到甜处,这将激发他们潜在的成功欲望,而有了这个欲望,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管其最终是不是能实现他的理想,进步、发展、提升是必然的。

四、学生不小

学生,在很多老师眼里,是渺小的,是不懂事的,是不堪一击的,是不值一提的,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他们对学生持冷漠、歧视、鄙薄的态度,甚至恶打、谩骂、侮辱。我以为,这是典型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不是一个老师的行为,这是一种恶徒的行为。假如,这些学生是大人物、是与之平等的同龄人、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们还会这么做吗?绝对不会。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太“小”了。学生的“小”,衬托出所谓的老师的“大”,而为了维护“大”字,他们采取了以上一些非“人道”的教育之法。

1. 学生很“小”

学生确实“小”。身体小,除了大学生,除了中小学中一些个子高大的男生,大部分确实个头小,身材小,力量小,这是由其生理特征、生长规律决定的,谁也无能为力;知识“小”,因为他们还在成长中,还处于不断地学习状态之中,还在读小学、初中、高中,知识自然不健全,特别是社会知识更是缺乏;能力“小”,他们个人能力还不强大,还没有成为真正的自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还很强……他们“小”的地方确实太多了。

2. 学生不“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小孩不小歌》中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一语道破了学生的真谛——学生不“小”。

(1)品质不小。

与成人相比,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成熟。不成熟的背后就是不能像成人那样看清社会,认清世道。我们的学生非常单纯、天真、诚恳,他们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高兴就是不高兴,想说就说,想干就干,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做作,没有一点欺诈,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我们班主任、我们这个社会所要追求的吗?如此看来,学生还小吗?

(2)志向不小。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为了成长,为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充满好奇,他们争强好胜,他们不甘落后,他们充满理想,他们充满想象,不断地追求。尤其那些所谓的“差生”们,他们为了摆脱落后的帽子,更是奋发努力,肯吃苦,肯下功夫,肯向他人请教,肯委曲求全,坚持不懈,目的就是要达到预想目标。这不也是我们成人不能做到的吗?我们很多成人有这种理想与追求吗?有这种不服输的毅力吗?我们很多成人没有自信,不肯努力,得过且过,对别人要求甚多、甚高,对自己要求却很少、很低。如此说来,学生还小吗?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孩子们充满着奇思妙想,而我们有这样的想象力吗?学生小吗?

(3)知识不小。

老师成天相处的是一帮学生,不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知识可能有限,但一帮学生加起来,就不是老师所能比的了。事实上,即使一个学生的知识有时也不是老师能够比的,他虽然看的书没有老师多,但与老师看的不同;他虽然能力没有老师强,但有老师没有的能力,所以,如果老师与他比,还不一定比得过。老师教的是一门功课,可能他在这一门上的知识确实很不错,但别忘了,如果与所教的班级所有学生比,可能就不如他们了。假如老师教的是文科,如语文、历史、政治等,个别的学生的知识甚至有可能超过老师。如此说来,学生的学识还小吗?

“小”与“大”是比较的结果,“小”与“大”是相对的。学生没有框框条条,而老师却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学生的很多知识都超过了老师的预知,而老师除了教材,很多方面都不能与时代接轨;学生之间彼此包容,争斗之后还是好朋友,而老师因为争斗,或许真的就撕破了脸;等等。只有认识到学生不“小”,做老师的、做班主任的才能真的不断“大”起来。

3. 向学生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说的是人人都有可学习之处,其中包括学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道出了老师只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而已。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取代老师、学生超越老师的事实举不胜举——“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也。

(1)摒弃陈旧思想。

“师道尊严”是加在老师身上的枷锁,它让老师装起“大”来——我是老师,你必须听我的;我是老师,我岂能向你学习?这种“大”既害了学生,也害了自己。

只有彻底地摒弃之,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正确认识学生,正确定位师生关系。学生不是一无是处,学生不是盘器,自己也不是什么救世主、全能全知者,要拿出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姿态,与学生和谐相处。

(2)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才能让学生尊敬。

做好自己,包含的方面很多,在第三讲里,我专门讲这个问题。

在这儿,我重点讲正确与学生相处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地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温暖与爱。这样,你就值得学生亲近,千万不可装大、显摆。很多老师从来不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为什么?还是“师道尊严”思想在作祟。假如你主动打招呼了,就会发生另一种情况,学生会很激动,认为老师很看重他。你想一想,假如校长主动与你打招呼,你会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能换位想一想呢?

当然,自己需要做好的方面太多了,这里我只讲这么一个例子让大家感知做好自己的重要性,这也是向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向学生学习主动与老师打招呼。

(3)教学相长。

摒弃“师道尊严”是向学生学习的前提。只有摒弃了,你才不会“装大”,你才会和学生平等相处,才会真心地向学生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是伟大的,他尚且向学生学习,普通平凡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学生学习呢?

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做到既把学生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把学生作为我们的学习对象——学习他们的品质,学习他们的追求,学习他们的知识,向他们讨教,跟他们商量,不唯我独尊,不妄自尊大,蹲下身子看学生,想学生,学学生。如此,这样的“师道”就会长久,这样的“尊严”就会被重塑,这不就是“教学相长”吗?这不仅长了学生的尊严,也长了自己的知识,长了自己的威信,长了自己的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五、尊严:学生的第一需要

“你这个笨蛋,真是笨到家了。”“你考这么差,还有什么脸面进班?”“你怎么好意思的,作业老是不做,太丢人了。”“怎么又是你,我们班的脸被你丢尽了。”“你好意思,我还不意思呢,真懒得跟你说。”“跟你讲真是对牛弹琴。”“你看你,个子这么高,身块这么大,成绩却这么低,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本事,你跳楼,吓谁呢!”……

这些话,听过吗?听得太多了,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这样的话每天都重复出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我们的办公室里,我们的校园里。有的甚至成了某些老师的语录、口头禅了。

多么可悲的老师!多么可悲的教育!多么可怜的学生!学生来到学校,来到班级,结果在某老师的教育之下,脸面全无,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表面上是学生不好,是学生太差,是学生屡教不改,但是,确实如此吗?否,这是与学生有关系,但说到底是教育没有起任何的作用,甚至是教育使他越来越糟糕。老师的教育没有让学生获得任何自尊,让学生受不了,让学生对立起来了,让学生烦躁起来了,最终走向了教育的反面——我行我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杜威认为:“人类本质里最深刻的驱动力就是渴望具有重要性。”

美国杰出思想家爱墨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约翰·高尔斯华绥说:“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中国有句俗话:“打人不打脸,伤人不伤心。”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从名家名言到国家法律,无不强调了尊严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样,尊严对于学生也是最重要的。

1. 何谓尊严

《现代汉语词典》中注解“尊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保护学生的尊严,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采取的一系列的,符合学生身份或学生地位的,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成长、发展的教育行为。

学生的身份是学习的人——坐在教室里与同学们一道进行学习、求知、上进的人。如果教师允许学生这样做了,就是给了学生尊严。但是,如果教师不允许学生进班,让他站在门外听课,做一个旁听生,抑或让他蹲着听课,让他站在后面听课,对学生来说这就不是尊重他的尊严;如果学生迟到,教师罚他一人去操场跑五圈,这也是不珍视他的尊严;如果大家都在学习的时候,你罚他打扫卫生,这就不是珍视他的尊严;如果他犯了错误,你对他大打出手,这就不是珍视他的尊严;如果学生默写出错了,你罚他抄上一百遍,这就不是珍视他的尊严……

不尊重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我们的很多教育行为与“尊严”的内涵相背,没有给学生应有的“脸面”和“尊重”,自然而然地,学生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学生,自己没有一种主体地位。其内心受到伤害,自然会影响到其行动,必然出现“破罐子破摔”的严重后果。

2. 尊严的表现

(1)人人有尊严。

只要是人,都有尊严。有的教师认为,尖子生有尊严,“差生”没有尊严,“差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他们脸皮厚。其实,班级中最痛苦的是他们,这些学生原本并没有那么差,他们来到学校、来到班级,原本并不是来搞破坏的。“向善、向上、向师”是学生的本性,现在他们为什么变了?固然与他们自身有关系,他们自身有问题,但问题谁没有?当学生出了问题时,老师、班主任该怎么处理呢?由于教育不成功,最后老师、班主任总结出八个字:“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这样的学生成了“无人管”的学生,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必须做出“举动”,让老师知道班级有他,让同学知道班级有他的存在,于是,就做出了一系列的证明自己“尊严”的可怕的举动来。

(2)处处有尊严。

尊严无处不在。课堂,是表现尊严最集中的地方。课堂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尖子生,微笑最多的是尖子生,板书最多的是尖子生,表扬最多的是尖子生,因为尖子生代表着班级的希望,老师要靠他们为班级争光,于是,老师给足了他们“尊严”。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呢,位置在最后三排,在边上,老师上课高兴时看他们一眼,不高兴时一堂课都不关注一下。他们举手了,老师视若不见;他们做对了,老师充满惊讶;他们睡了,老师很庆幸——没有破坏纪律,万事大吉!

学生的尊严处处都有,处理不好就让人难堪,让人痛苦不堪。

(3)尊严无远近。

有人说,我现在不给他面子,是为了让他将来有面子。这话对吗?我说错了。尊严影响力很大,有了尊严,学生就会努力奋斗,不懈向上,最终在有尊严中获得成功。如果失去了尊严,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就会自暴自弃,因此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很多人在回忆自己为何落到悲惨境地时不都是这么讲的吗?所以,我们从小、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给学生以尊严,让其有尊严地成长,有尊严地学习、生活、工作。

3. 让学生拥有尊严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尊严观。

表扬、赏识、奖励固然是尊严,但适当的批评、否定、惩罚也是尊严,这可以促使人自己改变,自己长大,自己更正问题,从而更有尊严。尊严是自己挣的,不是哪个人给的。如果自己努力不息,奋斗不止,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就有尊严;相反,如果不思进取,怕苦畏难,没有自信,没有理想,庸庸碌碌,浑浑噩噩,那就没有尊严。失败者也不是没有尊严,因为尽管尽自己的努力最终没有能够成功,屡败屡战,这也是尊严。能成功却没有努力,最终迎来的是失败,这是最大的没有尊严。

引导学生知道尊严的内涵、实质,从而有效地去追求尊严,收获尊严。

(2)班主任做好尊严的示范者。

要让学生有尊严,班主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尊严的示范者。班主任要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工作。但这种尊严,同样不是学生给的,而是自己不懈努力获得的。这种尊严,与“师道尊严”不同,不是装出来的,不是秀出来的,而是自己通过自己的工作,通过对学生真挚地关怀、对班级真诚地付出获得的。

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做才能获得尊严,如此,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尊严。

(3)极力打造富有尊严的班集体。

人是环境的产物。当在一个富有尊严的班集体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一股力量,都会努力为班级尊严而努力。班级有了尊严,每一个学生都有脸面,都觉得光彩。所以,老师、班主任一定要让班级富有尊严,不管这个班级如何差,也不能说这个班差,而要想方设法地树立起班集体的尊严来。一个班集体没有尊严、没有荣誉,在这个班级学习的每一个人都很难成为一个有尊严和有荣誉感的人。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地捍卫学生的、班级的、自己的尊严。有了尊严的班集体,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与潜能。

(4)班主任如何保护学生的尊严。

①平等相待。

班级中所有学生都平等,这种平等首先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做到一视同仁,实施无差别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让每一个人都充满希望、充满理想,都有一种豪情。

②不放弃差生。

“班级放弃我,我就放弃班级;班级没有放弃我,我就不能放弃自己。”这是差生的普遍心态。言外之意,你给我尊严,我就给班级尊严。所以,班主任必须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富有尊严。只有不放弃他,他才不放弃自己,这样的教育才有品位与意义。

③尊重差异。

学生之间有差异,这是正常的。在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地尊重这些差异,把他们变成教育的资源,对差生做到多关注,多体贴,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激励他们。少让他们与尖子生比较,要让他们不断地放大自己的优点与优势,让他们对前途充满自信。

④适度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不是圣人,所以,班主任要有“允许学生犯错”“学生犯错是正常的,是生长的必需”的观念。同时,必须清楚,这种错不是低级的错,不是浅层次的错,而是发展中的错,这样,班主任才能包容并促进学生发展。 i76elIPPLsiiruCOG5WHV6Rl5bw+K0W4V7Ya0k2lO9duKBmfT8D0vrI/xf19TH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