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打造德育课堂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1980年代初期就提出并不断实践、丰富、完善的课堂教学策略,它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它使课成为了课,使教育成为了教育,使学生成为了学生,它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提升、进步的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全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升,使课堂不仅成为人们所认为的文化课堂,也成为学生成长的德育课堂。文化教育与品德教育合二为一,实现了德育工作课堂化,德育工作教学化,德育工作无痕化。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的教学模式

“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所进行的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1)“先学”中“学”的意思是实践、探究、学习,而不仅仅是看书,做题。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各种适合学生学习和本节课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就充分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2)“先学”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从学生学开始,而不是从教师讲开始。也就是课堂教学必须把首学权、首思权、首试权、首创权还给学生。这样一来,一开始就将学生置于学习的地位,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者。

(3)“先学”的时间是课堂之上,而不是课前。我们洋思中学取消了课前的“预习”。没有了“预习”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时间缩短了,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更加认真,更加努力,更加集中注意力,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充分发掘自身发展潜能。

(4)“先学”的内容是必须学的内容。这个内容是老师精心预设的,是根据课标、课程、学情等提出的。也就是说,学习内容有其明确的规定性,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而不再漫无目的,不知所往。

(5)“先学”的方法是由老师提供的,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自学指导”进行有效学习,即“先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自学。这就表明了学生“先学”采用的方法也不是随意的,而是老师将最有效的方法渗透在学习之中。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绝对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并积极鼓励学生自寻科学之法,主动构建学习策略,从而结合自己的实际用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目标,完成任务。

(6)“先学”的要求是三个词——独立、限时、考试。独立,就是靠自己,不能讨论;限时,就是有时间的限定,不能无限制地延长学习时间;考试,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翻阅资料。一句话,就是以“我”为主,在规定时间内,依靠自我来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本领,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

(7)“先学”的保证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真正发挥自身的组织、督查作用。在洋思中学,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在学生“先学”时,做到“四勤两不勤”。“四勤”,就是腿勤、眼勤、耳勤、脑勤,即要走下去,看起来,听起来,思起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现两个“关注”——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实施走动式教学;“两不勤”,就是口不勤、手不勤,即不能代替学生说,不能代替学生做,做到“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只观不语、惜言如金。

“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有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实践、探究、学习。

(1)“后教”的“教”的含义仍是实践、探究、学习。不过,这时的“教”是在“先学”的基础上出现的。因此,“后教”之“教”有深化实践、深化探究、深化学习之意,即通过此时的实践、探究、学习,使“先学”中的任务清楚,认识更深。

(2)“后教”的对象仍是所有的学生——“先学”中有有问题及没有问题的学生。言外之意,“后教”的对象非教师,也就是说,“后教”不是老师讲,不是老师在学生“先学”后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研讨来共同分析、理解、解决、深化“先学”中的问题。“后教”之“互教”“研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教”了,把“教”的权利也拿出来,完全地让学生进行“互学互研”,这是更大胆的放手,也是完全在践行着新课程标准。

(3)“后教”是在“先学”之后,即没有“先学”,就没有“后教”。所以,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上,我们坚决杜绝一上课就抛出问题让全班同学开展“彼此探讨”“小组交流”“共同研究”,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去研究、思考,只有自己真正研究了,充分思考了,才会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了问题,才想求解,这样才会有“后教”。

(4)“后教”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同桌互教——同桌彼此帮教;二是小组互教——前后桌同学彼此帮教;三是自由互教——异桌间自由选择帮教;四是全班互教——全班就共同问题进行帮教。“后教”不仅是同桌之间的事,更是每一个学生的事,他们都承担着“教”与“被教”的角色,这就充分地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作用,为合理、科学地解决问题提供策略,献计献策。

(5)“后教”的内容是学生“先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为,课堂不是展示,课堂不是表现,课堂不是回答正确,课堂的核心应该是解决问题。如果一个课堂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那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呢?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有问题——“先学”时,只有学生的自学,没有教师的“讲解”“提示”,学生有问题是必然的。“后教”的问题是指共性的、个性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和容易忽视的四大问题。也就是说,“后教”既注重解决个体之间出现的个别问题,更注重解决群体之间出现的共性的问题,如此,学生“先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能得到解决。

(6)“后教”的保障在于老师,在于老师能切实做好“导教”工作。所谓“导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兵教兵”,而不是讲解、传授、告知、解疑。也就是说,在“后教”中,老师只有引导学生合作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权利,而没有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权利。这就需要教师富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有效的“二次备课”——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学情决定教情,教围绕着学进行,以变应变,随机应变。“导教”的重点在于做好“四导”工作——导问题、导方式、导方法、导答案。

“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

(1)“当堂训练”之“训练”的意思仍是实践、探究、学习的意思。但这时的“实践、探究、学习”由于是建立在“先学”和“后教”基础之上的,所以较之于“先学”“后教”,就显得更深刻、更广泛。此时的“训练”已经升华为一种检测、反馈、迁移,也升华为一种巩固、拓展、提升。

(2)“当堂训练”的对象是所有学生,是所有单个的学生。“训练”突出的是学生个体,非学生团体,检测、评价的是个体学生,不是整个组。也就是说,在训练中,不能有彼此的合作、帮助、研讨。学生依靠个人的力量,展示的是学生个人的“学”与“教”的情况,即“测个人”,非“测组别”,这就高度强调了教学的重点是“每一个学生”。但事实上,“测个人”的过程中,也就自然做到了“测组别”。

(3)“当堂训练”的内容是“学”与“教”的内容,即“未学”“未教”的内容不应该列入“训练”。而“学”与“教”的内容是依据学习目标确定的,所以“训练”必须围绕着“学习目标”展开。今天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就以学、教为依据,以目标为准绳,进行“训练”。学、教的内容与练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即都在目标的统率之下,都为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

(4)“当堂训练”的题型包括三类:必做题——基础性的题目(以书本基础题为主)、选做题——高于必做题而供选择做的中档题(以书本提高题为主)、思考题——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题目(以教参中的拔高题为主)。三种题量比例一般为7∶2∶1,以必做题为主,这样就凸显了掌握基础目标的重要性,做到了面向全体。努力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成功的快乐,同时又不拘泥于基础,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适度、适宜的拓展,这有利于提高部分学生的水平。

(5)“当堂训练”的时间是课堂之上。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一定要练在课堂,坚决不能将课堂作业移至课后,切实做到“千忙万忙,当堂训练不慌不忙”。“当堂训练”之“当”本身就是“在”的意思,因此“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训练,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保训练检测的真实性。为使训练真实有效,就必须保证训练的时间。训练时间因训练内容而定,因题而定。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时候,应该切实做到四个不:“不提前上课,不拖课,不占课,课后努力不补课。”这样,才能算是证明了“当堂训练”的高效。

(6)“当堂训练”的方式应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根据学科的不同,当堂训练的方式也不同。具体形式可以是笔头训练、口头训练、操作训练等。语文、品德可以是口头作业,数学可以是笔头作业,理、化、生可以是操作训练。这些训练不仅仅表现为一张训练纸,也不仅仅集中在一堂课的最后。跟集中训练相对的,还有分散训练,就是贯穿学和教始终的一种训练。一般来说,数学表现为集中训练,英语、语文表现为分散训练。

(7)“当堂训练”的保障是老师的监督。也就是说,在学生“当堂训练”时,老师应该做监考官,对学生训练的全过程进行监考,以使当堂训练有效果;当学生不会做时,不应该主动帮助学生,而应该激励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做出来;当学生已经做完,也不要强求学生交作业本,老师不应该当时进行批卷,更不能评讲。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体现的德育思想

从上面简单阐释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无处不体现着德育思想。

1. 纪律教育贯穿始终

纪律是成功的保障,没有铁的纪律,班级将会一事无成。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学习如此,课堂亦如此。没有纪律,课堂就不能成为课堂;没有纪律,学习终将一事无成,不可能有任何的效果,尤其是在班级授课背景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课堂要抓纪律,确保纪律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保证。

(1)纪律从起立抓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上,课堂一开始就应注重抓纪律。班长的“起立”是一个号令,这时全班同学的起立形态是衡量纪律的重要标尺。如果做到“静快齐”,那学生就是有纪律的;如果是拉拉扯扯,随随便便,那就是纪律涣散,我们就会从严教育。

(2)制定并执行“课堂规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课堂必须有人人遵守的“纪律制度”。洋思中学要求每一个班级都必须发动大家的智慧,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师生课内规则》。但制定只是第一步,执行才是最为关键的。规则面前人人遵守,规则是大家制定的,大家都要无条件地执行。学生固然要遵守,因为要考核;教师同样要遵守,因为教师本身就应该是纪律的化身。教师不能是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电筒。

(3)教师全过程进行督学。为使纪律被切实遵守,教师在其中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先学”时,我们要求教师做“孙悟空”,做到“四勤”,实施走动式教学,时刻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在“后教”时,要求教师做好“导教”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进行“互教”“研教”,而不搞“假研究”“假帮教”;在“当堂训练”时,教师要像监考官一样全程监考,绝对确保学生中不能有任何的抄袭现象,确保对学生的检测真实而准确。

实际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并不是一个抓纪律的模式,但确实起到了抓纪律的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地抓好纪律呢?我们以为,为抓纪律而抓纪律是抓不住纪律的,抓纪律的最好办法就是“曲线救国”——“用抓学习的办法来抓纪律”。如此说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学的模式,但却起着抓纪律的作用。

2. 竞争教育贯穿始终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只有有了竞争,学生才能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有的课堂之所以缺少活力,就在于缺少竞争。如果课堂上将学生的竞争心调动起来,整个课堂就能有无穷无尽的发展潜力。“向上”“不怕”“努力”“争取”是“竞争”的最好诠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充满着竞争,它将班级从一个胜利引向新的胜利,原因就在于“比赛”贯穿课堂的始终。

(1)全员竞争。在这种模式的课堂上,无人不在竞争。“先学”时,所有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均必须围绕目标努力地通过自我的学习达成目标;“后教”时,所有学生必须围绕自己“先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比谁能在他人的帮助与引导下达成学习目标;“当堂训练”时,所有学生必须能完成“必做题”,努力做好“选做题”,能力强的、基础好的要比谁能完成“思考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全体学生心目中种下了“比”的种子。试想,长此以往,哪一个学生不是努力向上的?哪一个学生肯甘拜下风?哪一个学生会自愧不如?“竞争性”是一个班级班风正的核心指标,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指标。这种“竞争性”从哪里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课堂中来,从课堂中的学生中来,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参与竞争,那学生今后定然会“乘风破浪”。

(2)全程比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比赛。一上课,就比谁能做到“起立”“静快齐”;师生问好时,比谁眼睛能紧盯着老师,真心地对老师说“老师好”,从而富有感情地开启新的一课;在出示“学习目标”时,老师充满激情地“煽动”学生比谁能达成目标;在出示“自学指导”时,总有一句“比谁在几分钟内完成得好”;在“当堂训练”时,比谁能在“检测与运用”中真正掌握,能够拓展运用,能够迁移深化。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每一个同学,“表扬与批评”贯穿着学习始终;在“后教”时,教师更是要激励着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帮扶对象,比谁能帮助他人,比谁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学会、学懂。这种比赛,所产生的效果就是学生全过程“紧张”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地努力达成目标。这不正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吗?

(3)全面比赛。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上,学生开展竞争的对象绝对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仅仅是“分数的多少”,而是多元的、全面的。比如比赛耐力,比谁在十分钟里能静静地看书、做题、思考;比协作能力,比谁能与同桌、同组同学更好地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比良好的习惯,比谁站得直,坐得正,写得好;比顽强到底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是立即问,而是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解决的方法;比进步大的决心,所谓的“差生”在努力之下不承认自己差,通过努力产生了战胜对手的欲念,并付诸实践;比谁有更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解决方法,在学习中方法很重要,但哪个方法好不是老师说了算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各想各的,各说各的,比试着各种解法,各种技巧,各种策略,从而开拓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因此,我们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只是学习知识,还切实开展了竞争,促进了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竞争,使课堂充满活力;竞争,让学生努力不止;竞争,让学习富有激情。

3. 理想教育贯穿始终

理想是对一个人成长的引领。所以,加强理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加强理想教育绝对不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谓的理想写下来,贴在自己的桌子上,记录在老师的班务手册里;理想教育也不是学习几个中外名人事迹,就能激发学生斗志,然后学生就有所谓的理想了;理想教育更不是逼着学生学了某篇文章后,让学生写自己的理想。理想教育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它是建立在基本的行动中的,理想教育绝不是空喊口号。习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生的理想主义教育也应该避免空谈。没有实干的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理想教育的。学生的理想主义教育应该靠近一点(不宜过远),靠实一点(不宜过虚),靠细一点(不宜过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的理想主义教育,并将学生的理想主义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之中。

(1)“目标”贯穿始终。理想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目标教育。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为之努力,从而成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全过程都围绕着目标进行学与教。“先学”前,教师引领目标,提出课堂方向;“先学”时,全体同学围绕目标进行自学、研究、探索;“后教”时,教师就目标达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当堂训练”时,更是自我达标,自我检测,自我再次发现问题。总之,“目标”的达成成了学习的纲领,成了努力的航向。只有每一堂课都努力一点,提高一点,才能与理想接近一点,如此,目标教学就成了理想教育的助推剂。

(2)责任教育贯穿始终。要让课堂“目标”实现,实际上,师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没有责任,目标就无法实现。这里的责任不仅是学生的责任,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学到位、学会,学生的责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发展,两种责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为了加强责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提出必须做到“堂堂清”,即通过课堂学习,必须达到“当堂学,当堂会,当堂学会,当堂会学”,也就是通过“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检测环节使“堂堂清”得到落实(很多学校却非如此,总是把课堂作业放置在课后进行,出现“课堂作业课后化”的局面)。当然,这一环节是建立在“先学”的责任和“后教”的责任的基础上的,只有“先学”中尽责用心独立学,“后教”中尽责用心相互研学,“堂堂清”才能最终落实。

(3)理想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坚持,绝对不是仅靠一两节课就可以的。如果今天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明天又是另一种学习方式,那就缺少了连续性,那么课堂上的目标的达成与检测也就不可能统一而集中,最终理想就在变来变去中变得虚无缥缈。洋思中学所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绝不是一节课的选择,也不是两节课的选择,而是所有的课堂的选择。不论学科、课型,不论教师、学生,不论正式的文化课、操作性愉快性很强的活动课(包括音体美课),都要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来达标。一节课一节课地达标,这就距离理想近了,就会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斗志,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4)课堂是通往理想国度最重要的阶梯。但是,光有课堂上的教学与努力,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靠近理想,因为学生有差异——基础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习惯的差异、家庭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如果解决?洋思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之“堂堂清”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日清”与“周周清”,乃至于“月月清”。采用“承诺”的方式施加责任,采用“承包”的方法予以落实,采用“复清”的方式进行评估,这表面上看是“逼上梁山”,实质上是加强彼此的责任。通过努力与吃苦,为发展与进步打下一个坚持的基础,距离目标与理想能更近一点,从而使自己能够充满信心地迎接更大的挑战。

4. 榜样教育贯穿始终

(1)教师的示范是最好的榜样。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应该是教师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这种模式下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说话”“少动手”,但必须用自己无声的形象来给学生示范,时刻影响着学生。在刚上课时,老师的严格“上课”和富有感情的“同学们好”

是对学生的示范,让学生看到老师后,就自觉起立,充满感情地说“老师好”,师生感情得到了沟通。在“先学”时,老师三言两语,简洁而明快地引领学生进入“自学”的快车道,让学生充满信心,积极学习。在学生“自学”时,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而是始终“关注着有问题的学生”“关注着学生的问题”,对所有学生充满期待,这本身也是一种榜样。在“后教”时,老师始终在用心地倾听,始终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与学生沟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无奈,只有耐心,只有反复引导,这不正是给互帮互助的同学树立了一个榜样吗?在“当堂训练”时,老师不仅是在布置,也是在观察,心始终不离学生,这种精神自然值得学生学习。

(2)表现好的学生是榜样。班级要想进步,必须及时地发现一批表现优异的学生,并通过多种渠道表扬、宣扬,这对这一批优异学生来说是鼓励,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但是,大多数老师通常的做法是空洞地表扬,缺少依据,让同学难以信服。最真实的依据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思,感悟、体验、实践,动手、动口、动脑都是可见的,特别是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时的表现更是“有目共睹”,他们自觉“自学”、真诚“帮教”、认真“当堂训练”,无论是成绩或是课堂上的表现,都展现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课堂上“目中无人”的现状,让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准确而真实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榜样示范与引领作用,使班级更为积极向上。

(3)有进步的学生是榜样。“好的学生是榜样”,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其榜样似乎很远,“可望而不可即”。此时,课堂中的老师不能将眼光仅落在那些所谓的“常好”学生身上,还应该更多地落在“非常好”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就是有点滴进步的学生——过去不守纪律,现在能够坐下听课了;过去不想帮助他人,现在也能给他人解答问题了;过去当堂训练只能做一道题,现在能够做几道题了。对这些同学的表扬,就是对他们的肯定,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正能量的展示。对其他同学来说,这无疑又是一种推促与提升。

5. 自信教育贯穿始终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基石,一个人没有自信,是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信教育贯穿始终。

(1)自信,首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相信。没有教师的相信,哪有学生的自信?在学生眼里,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说这孩子行,那这个孩子就会用各种表现证明自己确实行,这就是“赏识与期待”教育理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我们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其重要核心思想就是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能学、会学、能够成人、能够很好地长大。在教师的眼里,“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没有相信就没有教育,相信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相信是对学生最大的常识与尊重”。教师不仅要相信学生学习的进步,也要相信他们品德的发展,更要相信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当然,这种相信,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建立在充分认识和严格要求的基础之上的。

(2)相信学生,从相信最后一名“差生”开始。很多老师也相信学生,但相信的是所谓的“好”学生,自己喜欢的学生。这不是真正的相信,这是对相信的一种曲解。我们的相信是相信每一位,即使这个学生真的是“问题生”,我们也要始终用信任的眼光来看待他。“你行”“你会”“你能”“你可以”,这样一来,学生会在教师的信任下一步一步向前。此时,教师所做的就是用放大镜来找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确实不错,从而树立自信。

(3)“先学”就是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解决问题。在老师未有任何讲解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从而能够竭尽全力地解决,这就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最佳办法;“后教”就是相信学生能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诸葛亮会”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自信心的一种表达;“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做到“当堂达标”,从而建立自信。只有成功了,才能自信;有了自信,才会有新的成功。这种成功,不是人人一百分,而是达到心中追求的目标。教师评定时要采取非“一刀切”式的评价,学生内心自然就升腾起向上的愿望,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在老师相信之下,学生有自信;在自信之下,学生有了小的成功;小的成功激发起新的自信,产生新的成功。长此以往,成功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变大,最终“成就自己”“成就未来”。可以这么说,相信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师德,它是教师“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

6. 耐挫教育贯穿始终

人生难免有挫折,对待挫折的态度,将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凡是从挫折中走过来的人,大都会有美好的人生;凡是没有经受得住挫折的人,往往人生更多磨难。而挫折教育不是造就几个案例让学生经历,而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与锻炼。很多人会忽视课堂的耐挫教育,认为课堂再平常不过了,就这么长时间,这么几个问题,这么几个环节,有什么挫折可言?其实错了,如果真正把握住了课堂的实质,你就会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耐挫品质,从而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1)“先学”就是典型的耐挫教育。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传统的学习中,老师讲,学生听,会与不会均与学生无关,因为会的和不会的都是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完成的,这样学生也就不会经历什么挫折。“先学后教”则不然,它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经历“风雨”,给学生“当头一棒”——我不讲,你凭自己的力量学——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哪有这么容易,毕竟学的是新的知识呀!但不管怎样,仍要奋斗,因为老师在看着、在督着。长此以往,学生的斗争精神不就培养出来了吗?

(2)“后教”时,也不是老师讲,而是同学们共同努力,从而解决问题。虽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但问题,特别是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更大的耐力去面对与解决。所以,这时同学们就会挖空心思,开动脑筋,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彼此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合作。这样的学习是变个体的奋斗为集体的奋斗,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搬开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耐挫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

(3)“当堂训练”,虽然主要是必做题,但还有选做题、思考题,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题目,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即使是必做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能够放弃吗?不能,因为要“堂堂清”——课堂必须达标。所以,学生只能咬紧牙关,想方设法地解决;只能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积极投入来解决问题,决不能打退堂鼓。此时,加上老师的激励,学生会有一种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从而在“当堂训练”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耐挫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事实上,“先学后教”强调课堂学习的“紧张”,要求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就要他们与自己的很多“坏习惯”作斗争,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但是,学生必须改变,只有改变,才能有获得。久而久之,学生的意识强了,内涵深了,耐挫教育也就收到了最好的效果。

7. 惜时教育贯穿始终

时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没有时间,想要取得学习成效便是在做白日梦。但时间是有限的,一天也就24个小时,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学生减负的运动,这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学习的时间,不能靠延长学生学习时间来获得学生短暂的发展,使得学生不能可持续发展。那么,怎样让学生真正发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做出了很好的尝试,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充分地珍惜时间,把每一分钟都用到刀刃上,使每一分钟都被最大限度地使用。课堂上时间充分了,用足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就能提高,“减负增效”的目标就能实现。

(1)在整个模式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当堂训练”,每一步都有时间的限定。五分钟,八分钟,十分钟,即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而是竭尽全力、开动脑筋地学习,遇到问题不敢懈怠,想方设法地去解决,全程都在“紧张”地学习。

(2)目标意识贯穿学习的始终。学生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因为有追求,有目标,目标就是航向。学生在本质上都是向上的,都是不愿意落后的。怎么才能实现目标?一靠方法,二靠态度。态度就包含着对时间的态度。只有充分地利用时间,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开始,围绕目标,不停地探求,面对一个个的问题不懈地努力,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此时,一分钟已经掰成两分钟了,学生心中就想着,时间不多了,必须完成,必须做好。

(3)教师全过程关注着学生。在学习中,教师除了提出时间概念外,还应关注哪些学生积极、认真、努力,哪些学生在充分地利用时间。发现有浪费时间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指出;对用心的学生,则及时表扬。如此鲜明的对比,哪有学生敢不用心,敢不珍惜时间?不仅教师在关注时间,学生也在跟时间进行着赛跑,师生彼此监督,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都能提升。

确实,一个学校最大的浪费不是人才、物资的浪费,而是时间的浪费。洋思中学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常言说得好:“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以为,时间胜过金钱。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就是从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具备时间意识,珍惜每一分钟,从而在课堂上竭尽全力地学习,这样不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了吗?

8. 尊重教育贯穿始终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体现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尊重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尊严,尊重让学生享受成长,尊重促进学生融入集体,真正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凡是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尊重学生的课堂。“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全程贯穿了尊重教育。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教学为了谁?为了学生,为了所有学生。作为“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正充分体现了尊重的思想——“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这不正是对学生的人格与思想的尊重吗?因此,教师全程相信每一位学生能学、会学、肯学,全程都用期待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如此,学生受到了尊重,自然会用自己的努力与成绩向尊重他的老师汇报——当堂学,当堂会,当堂学会,当堂会学。

(2)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学,且让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这就是尊重的开始。尊重从哪里开始?不是从中间开始,也不是从结尾开始,而是从一上课开始。“先学后教”的课堂上,没有老师的赘语,有的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老师相信大家能通过自学、研讨解决问题。于是,一上课教师就“充分相信学生”,把“首学权还给学生,把首思权还给学生,把首试权还给学生,把首创权还给学生”,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老师没有“提示、暗示、揭示”,更没有“讲解、讲授、说教”,这一切源于尊重——相信学生能学。在“后教”时,老师也没有立即讲、教,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回答,有多少回答多少,能回答多深就回答多深。若回答错了,回答浅了,回答偏了,老师不会怒斥,只会微笑着等待、引导,这一切还是源于尊重。在“当堂训练”时,没有事先告知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试,教师全程监考,这还是因为相信,相信学生能做题,会做题,能达标。

这种尊重,不仅是对所谓好学生的尊重,更是对所谓“差生”的尊重。在洋思的课堂上没有“差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发展中的人。好学生也有差的地方,差的学生也有好的地方,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对各类学生的态度本质上是一样的——严格要求、一视同仁。但在具体对待上又表现出“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基础差的学生,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则“一闪而过”;总是先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暴露课堂最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掩藏问题;在基础差的同学回答问题之后,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基础好的同学给予其帮助、诱导、讲解,实行“兵教兵”。所有这一切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不同学生的状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别地尊重,而不是搞“一刀切”的尊重,正是“先学后教”的重要特色,它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各自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好地投到学习中去。

是的,尊重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最为重要,学生最希望获得的就是尊严。这种尊严的获得不是不管不问,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而是在充分认识课堂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了学生、走近学生、理解学生,这种尊重是人格上的看重,也是教师角色的自觉转换,更是教师获得学生最大尊重的有效手段。

9. 劳动教育贯穿始终

课堂上让学生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劳动的品质,学生将来才能真正成为劳动者。“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全程让学生劳动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劳动,必须全过程紧张地劳动,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才是一个有进取心的学生,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生。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做,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从“先学”到“后教”再到“当堂训练”,无不让每一个学生在做事。“先学”时,教师通过引学,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的主干道,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做事呢?教师不是立足讲台,而是实施“走动式教学”进行有效的督学。在“后教”时,教师加强巡视,不只是巡视到“大组”,更巡视到“组中的人”,对不尽职者,马上进行“检测”“询问”“验收”,同时还加强了“兵包兵”——“一帮一,一包一”,确保每一个都在劳动。“当堂训练”更是“一个都不少”地劳动——劳动无效果者或不理想者,将进行“日日清”。

(2)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有些老师也让学生劳动,但是那是对学生的一种处罚性的体力劳动,这种劳动对学生来说意义与价值不大。“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旨,让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发展自己的思维。“思考”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种“思考”就是脑力劳动,表现在外则是动口、动手、动脑。物理和化学课堂上,有时要做实验,会将东西搬来搬去,但这些只是一些手段而已,绝非根本。“冥思苦想、沉思默想、静思深想”才是学生劳动的主旋律,想好了,想通了,想透了,再通过做题来体现。所以“先学后教”最终培养的是思维能力,当然其他的能力诸如动手实验能力、动口表达能力等,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下也都得到了培养。

劳动不仅是付出,也是一种享受。学生全程在劳动,很辛苦。但劳动是一种表象,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享受,真可谓是“乐在其中”。“先学”靠自己,没有老师与同学的任何帮助,基本了解所学内容内涵,这不是最愉快的吗?在“后教”时,通过请教,解决了自己“先学”中的疑惑,使自己深入地理解了所学内容的内涵,这不也是一种愉快吗?在“当堂训练”时,通过自己的独立劳动,最终实现了“日日清”的目标,证明了自己,不正是在实现自身的价值吗?学习苦吗?当然苦,不苦怎么可能有成功?但最终会“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呀!此之谓“痛并快乐着”“累并愉快着”“劳动并享受着”。

10. 诚信教育贯穿始终

诚信教育是现今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论语·为政》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好多学生为什么不诚信?就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实施诚信教育。“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全程都在实施诚信教育,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树立诚信意识,切实做到诚信,培养诚信品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诚信做好学生。学生的职责是什么?学习。“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所以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主人”的教育——我是学生,我是主人,我要学习——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反复品读,最终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我是来学习的,我不是来玩的;我是一个学习者,我不是一个虚度光阴者;我是一个追求进步者,我不是一个只是长身体的人。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以后,他们自然就会用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会成为一个“真学生”,就能诚信地去上好每一节课。

(2)通过不断地训练让学生培养诚信品质。诚信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只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课型的教学状态,而是所有学科、所有课型的教学状态。这样学生就没有了不诚信的空间与时间——因为所有课都一样,学生必须学,必须做好学生,必须动脑,必须靠自己,必须有当堂训练——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借口的时候,他就只能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了,更何况还有全程都在关注学生成长的老师在旁边呢!如此,“训练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素质,素质成文化”,学生在训练中,其诚信的品质最终成了学生的习惯,成了学生的素质,成了学生的文化。

(3)“兵包兵”让学生更加诚信。“兵包兵”是洋思课堂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策略,目的就是通过彼此的帮助与监督,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前“兵”是“优”兵,后“兵”是“有问题”的兵,这种问题有的是学习基础差,但更多的是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遴选,最终我们会选出“优兵”做“问题兵”的师傅,签订师徒合同,让他们确立两者的承包关系,并在教学管理中进行“考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徒弟,师傅自然尽责,为了师傅,徒弟当然不敢落后,更何况,还要进行师徒小组竞赛。因此在学习中,为了“师徒”的集体荣誉,师徒自然不敢有任何的马虎,必然会彼此监督,彼此推进,彼此真心协作,最终彼此提高。这样“兵包兵”后,最终取得实效,学生的诚信品德在“兵包兵”中得到了培养。

各位班主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绽放生命色彩。绽放生命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抓分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高分、满分;二是抓素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刚才我讲了十个方面的教育,不正是学生素质提升的策略吗?这样的教育不正是德育吗?不正是真善美的教育吗?不正是在让每一个学生绽放生命色彩吗?这种教育化抽象的德育为形象的行为,以学习为抓手,以课堂为载体,以行动为主线,切实有效地变虚为实,由远而近,从外至内,不再是虚无缥缈,不再是空中楼阁,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这是一种着地的教育,这是一种从人的发展出发的教育。这就从根本处找到了“为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路径与策略。

我们都希望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纪律,有作为,其主要渠道在哪?在课堂。课堂才是根本阵地,没有了课堂中学生品质的发展,或者说,学生在课堂上这些作为人的品质没有得到培养,学生在课堂外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即使得到,我想也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所以,聪明的班主任抓学生素养时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抓实抓牢抓好课堂,即一切从课堂出发,一切纳入课堂之中,将课堂真正打造成素质教育的课堂,德育发展的课堂。如此,分数有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品质也有了提升,学生的身心就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hWzxNYC1HkP4BAC+9SUM2Wm66zcFH4vzLPbi+aGP16I4qUX/yLKrL4asyZFO0F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