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遭遇“杂牌军”

1982年,那一次有趣的教学“历险”,至今想起,仍觉回味无穷。

那天正逢周六,江苏南通邀请我去作个报告。我介绍了我的教学理念,老师们听了觉得不过瘾,希望我再借一个班级上课,用具体的教例来验证我的教学观,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借一个初二的班级上一次展示课。第二天是周日,我担心叫不来学生,当时主持会议的教研室主任莫惠昌老师说:“钱老师,你只管上课,学生包在我身上。”

第二天,原定上课时间是上午九点,可是已超过十多分钟了,大教室的四周早已坐满了听课的老师,但是这堂课的“主角”——学生总共才来了4名!原来,昨天承担上课任务的学校只是让几个学生互相转达口头通知,根本没有很好落实。负责召集学生的老师急得团团转,主持人莫老师望着空荡荡的教室,也一筹莫展。这时不知谁出了个“好”主意:请就近几所学校的老师回校“抓”学生,能“抓”多少算多少。不等主持人点头,执教者同意,老师们就立即行动了。

学生果然被一批批地“抓”来了,只见他们个个神情茫然,在老师们众目注视之下拘谨地坐到了位子上。总共“抓”了四十来名,够一个教学班了,可我一看学生的身材,心里不免嘀咕,高的高,矮的矮,大的大,小的小,差别怎么这样大?一问之后,不禁啼笑皆非。原来这四十几名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竟是一支横跨了四所学校、五个年级的“杂牌军”!而我要教的《中国石拱桥》是初二的课文,这样上课,岂非乱弹琴!但是,这么多老师大老远特地赶来听我的课,我怎能让他们失望?莫老师也一再宽慰我:“请务必不要推辞,课上砸了大家都能谅解。”我身不由己,只能答应试试。

我把学生按年级编为四组:小学组、初一组、初二组、初三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我顺便对四个组的学生作了一番观察,看到学生们除了紧张和惶惑这样共同的神情外,还发现他们之间一些微小的差别:当小学和初一两个组的同学知道这次要学习的是初二的课文时,已不再像原先那么紧张了,我捉摸,他们多半会认为这两堂课教的课文与己无关,自己不过是被硬拉来“凑凑数”的,因此做好了当个“旁听生”的心理准备;初三学生的表情则由惶惑转为无精打采,漠然的神情透露出他们内心的语言:课文早学过了,莫名其妙地被拉来“陪坐”两个小时,因此一个个都无精打采地低头不语。只有初二的学生依然紧绷着脸,没有一丝松弛的迹象。

就在一些老师担心我怎样开场的时候,我已经想好了对策——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一次简短的“心理谈话”。

我对小学、初一组说:今天要学习的是初二的课文,你们是超前学习,尤其是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超前了好几年,要你们学好恐怕很困难。但是,心理学证明,高智商的孩子一般能超前两三年学习他们今后要学习的知识。你们既然来了,是不是愿意趁学习这篇课文的机会,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商:是高智商呢,还是低智商?——我发现,这两组学生的眼神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我又对初三的同学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相信你们都学得不错,在今天的课堂上,你们是知识最多、能力最强的老大哥老大姐。那你们看看,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过简短的讨论,他们确定了自己的任务:如果小弟弟、小妹妹们讲错了,由他们纠正;讲遗漏了,由他们补充;讲对了,由他们表扬。我说:“相信你们一定能像个哥哥姐姐的样子当好老师的助手!”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自己即将担任的新角色很满意。

最后,我对初二组的同学说:“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你们这个年级的,你们应该成为这堂课的主力军,你们可不要被小弟弟小妹妹们抢了风头,也不要老是让初三的老大哥老大姐们帮助你们!”

经过这一番心灵沟通,原先各怀不同心态而来的学生,很快带着新的心态进入了角色;我也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当上了这支临时匆忙拼凑起来的“杂牌军”的“司令”。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即使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读懂这样的文章其实也不太困难,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励,教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一开始,先要求学生不看课文(课前印发),我在黑板上画出赵州桥的简笔画,然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明赵州桥一个大拱和四个小拱的关系(初三的学生因为已学过课文,因此要求他们暂时不要“泄露秘密”)。下面是教学起始环节的一段实录:

师:现在,请你们不要看书。(手指板画)这上面画的是什么?

生:(齐)石拱桥。

师:(手指桥的大拱)这是一个什么?(生:大拱)这四个是什么?(生:小拱)好,现在就请你们来说明一下这个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看你们越说越明白呢,还是越说越糊涂。谁先来说?

生: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

师:我来照你的说明画画看。(板画)

师:你说的桥跟实际的桥不太像吧?小拱的位置不对。

生: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

师:究竟是两边,还是顶部?如果顶部有四个小拱,应该画成这样。(板画)好像也不对吧?

生: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

师:那就是这个样子了。(板画)你这样说,一共只有两个小拱了。

生:在大拱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

师:唔,两端,那得这样画了。(板画)

生:不是这样,我的意思……

师:两端,就是两头。根据你的意思,只能这样画呀!

(生尚欲辩,语塞。多数学生跃跃欲试,气氛越来越活跃。)

生:大拱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

师:那得画成这样。(板画)看来要说明一件东西,实在不容易啊!谁还想试一试?

生:在大拱的上面,桥面的下面,各有……(被学生的笑声打断)

生:在大拱的两端依次向内的桥身上各有两个小拱。(学生议论:这太啰唆)

(又有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起来说明,但都被大家的笑声否定了。)

师:好了!我们不要再说了。还是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吧!现在,请大家看课文《中国石拱桥》(上课前已发下,此时才允许学生打开),不要全文看,就看关于说明赵州桥的两小段。

(学生默读课文,约两分钟。)

师:好,请仍把课文合拢。刚才大家都说不清大拱和小拱的关系,现在谁来说说看?

生:“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师:你们看,这个“肩”字用得多准!不是顶上,也不是两端,而是“两肩”。还有一个字非常重要,是哪个字啊?

生:(齐)“各”字。

师:为什么这个字重要?

生:因为大拱的每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

师:对,“各有”,不是只有一肩有。可见说明事物要说得人家明白,有一点十分重要,你们说是哪一点?

生:用词准确。

一点说明:这堂课当时没有录音,因此以上实录借用我在绍兴执教此文的情况,虽然教学对象不同,但实际效果十分相似。

教学起始环节这个“猜谜”式的切入,既让学生懂得了说明文用词必须准确的道理,又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文本,最后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出乎意料的是,小学组的同学差不多个个表现积极,思想活跃,不时有较高质量的发言,抢去了初中组的不少风头。老师适时的鼓励以及同学间相互竞争所形成的氛围,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投入的兴趣。当两堂课顺利结束的时候,人们几乎忘记了学生之间的年龄差别。而我,则更多看到了洋溢在小学生们脸上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表情——他们有理由对自己的智商很满意。

教学,当然不能违背教学规律,违背了必将导致失败。这是每个教师都熟知的常识。把一群年龄悬殊、程度参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以同一个要求学习同一份教材,这绝对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荒唐事。可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一堂显然违背教学规律的课,居然也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一有趣的现象是否也证实了另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教学效率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感情投入的程度成正比,学生一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全身心地进入了角色,那么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学习潜力有可能以出人意料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完成平时看来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

这次遭遇“杂牌军”并取得教学的成功,是不是又一次证明了我一贯主张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因果关系呢?

我进入了沉思…… +dJulkY2FZXkGHqH103WhqWTFNvwfwqa8eVwp0KPGO5kvS/VEAStjJyeJgKTzl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