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摆脱学生:一个并不遥远的目标

事实证明,我的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接受“严而有格”的阅读训练(我教高中时就从高中一年级开始),经过从“入格”到“破格”的三年训练历程,到他们初(高)中毕业时,基本上已具备了“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的能力,这时让他们打开任何一篇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陌生文章,无论是课文还是课外读物,他们都能按照顺序,在文章里“走几个来回”,读出个人的独特体会。

下面是我在1980年代前期执教的班级中两位学生的“自读笔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从“入格”到“破格”的大致过程。

一、《一件小事》自读笔记

作者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她经过了一年多的自读训练,已进入从“入格”到“破格”的过渡阶段(可归于“准自主能级”),因此笔记中虽然仍保留着明显的“自读规格”的痕迹,但“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已变成了“自问自答”——完全由她自己设计问题,自求解答,这就有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和阅读自由度。从她设计的四个问题看,很能抓住文本的关键,解答也能紧扣文本词句作出合理的推断。由于每个学生设计的问题各不相同,“认读”部分的字、词也是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的,因此全班学生的自读笔记虽然形式差不多,却都有着不同的内容。

《一件小事》自读笔记

一、认读

1.注音、辨形:

睹(dǔ) 伊(yī) 踌躇(chú)

诧(chà) 刹(chà) 兜(dōu)

雇(gù) 凝滞(níng zhì) 憎恶(zēng wù)

2.词语:

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到。

生计:生活,这里是谋生的意思。

凝滞:原指液体凝结不流,这里是停滞、不动的意思。

自新:自求上进的意思。

装腔作势:故意做作。

姑且:暂时,不妨。

二、辨体

小说。

三、解题

“一件小事”,这是一个偏正词组, “小”是题眼,与文章中“国家大事”的“大”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这件“小”事意义之“大”,使“我”至今难忘,它是“我”对人生、对世界看法的一个转折点。以“一件小事”为题,发人深思。

四、自问自答

1.本文的社会背景如何?它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所谓”国家大事,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一九一六年、一九一七年发生的这两件大事,对于“我”,一个六年前“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人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这里强调了这些“国家大事”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而这件小事却“把我从坏脾气里拖开”,“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样,用大事与小事对比,充分说明了这件“小”事,深深触动了“我”,对“我”教育之深。

2.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如何照应的?首尾和中间部分有什么紧密联系?

答: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本文的首尾两部分是议论,中间部分是叙述。通过首尾的议论,把这件小事的意义提高了:赞扬了车夫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我”这个有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社会不满,积极追求上进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中间叙述的这件小事的主题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见下表:

3.作者怎样刻画车夫的高尚品质?

答:作者先向我们叙述了老女人倒地的情况,以这个作为引线,引出下文:在北风飕飕的冬天,车夫拉着车,突然“伊”(她)“从马路边上向车前横截过来”,老女人的“破棉背心”“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已经让开道”,“伊”才没栽个“大斤斗”,只是“慢慢地倒地了”——说明老女人倒地责任不在于车夫。

老女人倒地后,车夫却毫不考虑谁的责任,而是“立住脚”,不顾“我”的催促,“放下车子,扶那老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还问伊说:“你怎么啦?”——充分表现了他对衣服破烂的老女人的无限关切。

不仅如此,当老女人说“我摔坏了”时,车夫“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巡警分驻所……走去”——表现了车夫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另外,作者还以“我”对老女人的不同态度,用“我”的“小”和车夫对比,“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从而塑造了旧社会一个劳动者的高大形象。

4 .我”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并以此为例,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答:首先,“我”看见老女人“伏”在地上,料定她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怕“误了我的路”,就催促车夫:“走你的罢!”还“怪他多事”,“自讨苦吃”,冷漠埋怨的态度,暴露了“我”自私自利,不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然而,当车夫“毫不踌躇”地扶着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时,“我”却“诧异”了,这正是“我”思想认识改变的转折,是车夫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的行动震动了“我”,教育了“我”。“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车夫的“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愈来愈大”,对“我”成了“威压”,甚至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车夫的品质,使“我”从车夫身上发现自己的渺小,能够无情解剖自己,深刻批判自己的自私自利。“我”的思想在逐步变化。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反映了“我”思想斗争的激烈。“我”在羞愧之下“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我”下意识地抓出一大把铜元,让巡警转交给车夫。但“我”立刻自责:这显然是对车夫的奖励,流露出“我”高车夫一等的思想。“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 “我”不能裁判车夫,反映了“我”不断鞭挞自己,追求进步的思想。就这样,完全把“我”从“坏脾气里拖开”。

通过“我”对车夫的行动,由不理解而埋怨到由敬佩而自责,采用了对比手法。这篇文章有三个方面采用了对比,这是文章写作上的一大特点,这种手法,相互衬托,更能表现主题。

上海市嘉定二中初二 金小铭

这位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自读训练就能在老师教读之前写出这样的自读笔记(当时班级里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再经过一年多的训练,达到“不需要教”是完全可能的。

二、《孔乙己》自读笔记

这是一篇结合作文课写的自读笔记。在自读训练后期,学生的自读笔记多采用读后感或评论的形式,我有时候就让他们用自读笔记代替作文。

本文题目《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是学生初读课文后一起讨论拟定的。我给了学生三个课时:一课时自读《孔乙己》文本,两课时写作。记得当时正好外省市有一批语文老师来校与我交流,在随意翻看我的学生作文簿时,发现了同学们写的《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他们对初中学生能写这样的“文学评论”颇为吃惊。我告诉他们,这是学生写的自读笔记,不是文学评论,并向他们介绍了这班学生从初一开始的自读训练,引起了他们对“入格—破格”训练过程的浓厚兴趣,当场就借了好几本作文簿去复印。这篇读书笔记是当时学生中写得最好的一篇,在1980年代曾被人教版语文课本选作《孔乙己》课文的附录。

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

——读《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具有鲜明反封建倾向的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可笑而又可悲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孔乙己在小说中一出场,便是一片笑声,就连他的可悲的退场,也是在人们的阵阵笑声之中。总之,小小的咸亨酒店只要有孔乙己在,店内外便“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究竟有何可笑呢?

你看,他的绰号——孔乙己,便是可笑的。因为他尊孔读经,又姓孔,人们便根据小孩子的“描红簿”中那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替他取下了这个可笑的绰号。

孔乙己的性格更是令人发笑。

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出现在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等同于那些“短衣帮”,但他深受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思想的毒害,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摆出挺有学问的样子,以示比“短衣帮”高贵。当“短衣帮”问他“当真认识字么”的时候,他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这更明显地表现出他自以为读书高人一等的可笑心理。孔乙己熟读“四书”、“五经”,平日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小说中还有一段孔乙己教小伙计“回”字四种写法的细节,说明他把这种一无用处的“知识”视若至宝,实在是“迂”得可笑。他处处想表现自己有高深的学问,甚至在给孩子们分豆时,也来几句《论语》里的话“多乎哉?不多也”。但这只能引来人们的一阵嘲笑罢了。为了显示自己的所谓“清高”,孔乙己还常以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言来自我解嘲。例如:他偷了别人的书被人家揭穿了,他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没理找理地强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窃”字和“偷”字上咬文嚼字,这不是挺可笑的么?

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即使功名无望,也不愿以劳动来谋生。为了吃饱肚子,他“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又常常被人捉住,痛打一顿,以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他懒得实在出奇,连自己的“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也从不补一下,洗一回。他尽管如此穷,如此懒,却好喝成性。甚至在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之后,还用手“走”到酒店,喝他一生中最后一碗酒。这更是叫人哭笑不得!

总之,孔乙己是这样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好喝懒做,以致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孔乙己却并不是一个喜剧人物,他在人们的笑声中演出的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那么,孔乙己究竟有何可悲呢?

是的,孔乙己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悲惨死去,这当然是可悲的。然而孔乙己的可悲决不仅止于此。这篇小说的深刻含义,也决不仅止于揭露丁举人之流的冷酷残暴。

你看,“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平时谁也想不到孔乙己,只有酒店掌柜在逢时过节结账的时候,才会念叨一句“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但掌柜想到的不是孔乙己这位穿长衫的顾客,而是孔乙己的十九文欠账!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既不能养活自己,对人又一无用处的废物!如果他还有一点“用处”的话,那只是作人们饮酒时的笑料而已。而这,正是封建思想、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毒害的结果,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在这里。鲁迅先生要昭示于读者的,就是这种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罪恶!

咸亨酒店里人们之间的冷漠也是令人吃惊的。你看,当孔乙己被打折腿出现在酒店柜台前的时候,他得不到一句表示同情的话,得到的只是掌柜的取笑,人们的嘲讽!孔乙己完全为社会所遗弃,连他最后的死活都无人过问,因此,小说巧妙地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句话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因为,从他当时的境遇(被打折了腿,而且时间又过了二十年),无疑可断定他是死了;但对他的死,谁也不关心,谁也不知道,因此,又用“大约”作了不肯定的假设。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死活无人过问的可悲的人物!从某种意义说,这种社会的冷漠甚至比丁举人的残酷更可怕。作者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确是一篇杰作,大概很少有一篇作品能够像《孔乙己》那样,把“笑”和“悲”如此完美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

上海市嘉定二中初三 瞿喻虹

这是一篇“破格”的读书笔记,用它作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测量应该是可信的。学生写这篇文章的上世纪80年代前期,还没有网络可以搜索资料,文章又是在作文课上当堂完成的,学生写作时除了教科书上的简要提示外,没有任何依傍和参考,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由此不难断言,当阅读训练到了“破格”之时,学生已进入“自主能级”,“不需要教”的目标就基本达到了。 olEB8ntpc/iW7qB8Vb4T1Kv3wSKVobGszu/O1CaN8e4W5c2k5VTbh4PM1FloG5t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