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语文导读法的基本理念

语文导读法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前后相承(不是三者并列)的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

“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我把“学生为主体”列为“三主”之首,因为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说,教师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只有首先确认了这个前提,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师为主导”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描述和限制:“主导”的着重点在于“导”,“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顺着学生个性发展、思维流动之“势”,指导之、引导之、辅助之、启发之,而不是越俎代庖、填鸭牵牛;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能学得有章有法,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名副其实的主体。古人说:“导而弗牵”。“导”是引导,“牵”是牵就,就是要引导而不是把学生硬“牵”到教师预定的结论上来,剥夺学生认知的自主权。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组织——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引导——启发、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3.激励——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为学生构筑步步上升的台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4.授业——根据学生认知的需要讲授必须讲授的知识。

是组织,就不能“放羊”;是引导,就不能“填鸭”;是激励,就不能“牵牛”;是授业,就不能当讲不讲。

“训练为主线”则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有人认为“训练”就是习题演练或过去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那种刻板、烦琐的技术操练,这是对“训练”的极大误解!“训练”,是由“训”和“练”两个语素构成的复合词,“训”指教师的指导、辅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比如,学生要学会读书,首先要靠学生自己“读”的实践和操作,但同时也离不开老师必要的指导,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导”、学生“读”这一互动过程,就是“阅读训练”。叶圣陶先生生前与语文教师谈语文教学,始终强调训练的重要,例如他在1961年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育之成功。” 根据叶老的意见,学校之所以设置语文课程,就是为了训练学生使之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实实在在的作文训练,舍此别无他途。训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必然形态。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和行为的一种概括的描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三个并列概念(或命题)的静态排列。“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归宿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生动活泼的训练过程。指出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不少论者对“三主”的批评,其主要论点是:“主体”、“主导”、“主线”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因此三者不能构成并列关系;不少老师在谈到“三主”,尤其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时,也往往认为这是三个并列的命题而任意颠倒其次序(例如把“教师为主导”放在第一位),而不知道三个命题必须按“主体—主导—主线”顺序表述的理由,以此误解来批评或谈论“三主”,事实上已不是我所倡导的“三主”了。 kDPLlYkKAtoCZO4v0nqo7Ni+xahrpDB8YaZU3WDoaRo4FUCHxVXA+pLb+WCl7Y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