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语文导读法的滥觞期

“语文导读法”的酝酿与成型,与我个人的自学经历有密切关系。

我在初中读书时,国文成绩一直稳居全班第一,我能读会写,而且每次国文考试即使考前不复习,我也稳拿全班第一。1952年,我这个仅有初中毕业学历的小青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竟当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任教四年以后即被评为嘉定县优秀教师,并获得了晋升两级工资的殊荣。一个学历严重不合格、从未接触过师范教育、仅有四年教龄的新手教师,竟取得了跟我的“资历”完全不相称的成绩,靠的是什么?

现在回想,无非靠这样两条:第一,我在学生时代经过自学形成的读写能力,使我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读写时游刃有余,至少不致手足无措;第二,我从自学经历中悟出的以鼓励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使我的语文教学在当时显得颇具特色。

为了鼓励学生自学,我当时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读,或默诵,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真正“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识了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摸爬滚打,尽可能自求理解,进而领悟读书之法。我发现,任何一篇文章,只要自己读出了味道,就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了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有时候讲一点自己读文章的“诀窍”,比如怎样把握一篇的关键段,一段的关键句,一句的关键词等等;自己爱朗读,有些文章读起来声情并茂,就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声情之美;自己读文章习惯于圈圈点点,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些心得体会,就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凡读过的文章也必须留下阅读的痕迹,并且定期抽查学生的语文书,根据“痕迹”的质和量评定等第;自己课外好“舞文弄墨”,还杂七杂八地看些书,学生在我的“言传身教”下,也喜欢写写东西,翻翻课外读物,(我的学生成了当时学校图书馆的“常客”)。总之,用传统的教学观念看,我的教学方法与当时语文课普遍采用的“串讲法”很不一样,有的课甚至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静静地看书、默默地思考,但学生学得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居然出乎意料地好。记得1956年我评上优秀教师后被指定在全县教师大会上发言,发言的题目就是:《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

记得当时确定这个题目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那年学校正好调进了一位年轻语文教师,他很好学,来了以后就普遍听我们这些“老教师”(其实我比他年长不了几岁)的课。后来在一次语文教研组开会时大家请他说说听课的体会,想不到他在发言中对我的教学居然大唱赞歌。他的发言立即引起了一位老教师的不快,当场问他:“你说钱老师的课与众不同,究竟不同在哪里?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自己看书,那还用我们这些老师干什么!”我的这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其实就是为回答这位老教师的质问而写的,文章的具体内容现在已经想不起了,只记得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是教学生读书的,因此在语文课内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而老师逐字逐句“串讲”这种“教学常规”剥夺了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时间,恰恰不利于学生学会读书。记得当时在优秀教师大会上发言以后,不少老师都支持我的观点,有一位教育界的老前辈浦泳先生还为此写了四句小诗发表在会场的黑板报上,记得前面两句是:“打破常规钱梦龙,读书自学建新功。”

现在回顾,我的“打破常规”的教学,已经包含了语文导读法的基本要素——着眼于鼓励、教会学生自己读书。因此,我把这一时期称作语文导读法的“滥觞期”。 qw04em5KrUhNSdrT+TZ1WoK8bUfaVcDlT9wcNDB4ne1/6q3RH9yDbuCD4zq/nVi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