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贾志敏

把学生教好了,就是好老师

贾志敏: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名师,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特级教师到你家》、上海电视台《贾老师教作文》节目主讲。曾任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主要著作有《贾老师教语文》《一个校长的演讲》等。

看小孩,教师要有眼光

朱永通: 贾老师,你好!你撰写的教育随笔与你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真实,朴实,扎实。大道至简,你的每一篇文章都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尤其是其中映射的教育智慧,令人叹服。

比如,《课堂的记忆》一文,干净利落,三个片段就像三个镜头,生动形象地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这篇随笔,我反复诵读,几乎能倒背如流,也经常跟老师们分享其富有韵味的教育哲理:课堂的记忆,其实是关于做一个好教师的记忆。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镌刻在学生的记忆里,一辈子也磨灭不了。

贾志敏: 你的夸奖让我惴惴不安。

教师是干什么的?是教孩子的。相传,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我们不是演员,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来不得半点虚假。把学生教好了,我们这个教师才算做好了。孩子无法挑选父母,却可以选择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要用自己好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去影响每一位学生。学生会把老师身上好的东西学过去,而且,这些东西会在他以后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镜子里的教师。“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影响”。

朱永通: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一部分生命是体现在孩子们身上的。

贾志敏: 可以这么说。所以,教师要身体力行。不但要说,更要去做。

《课堂的记忆》里的第二个例子说的那个小女孩叫陈戎。她大学毕业之后曾在上海电视台第14频道当过主播。现在,在英国皇家电视台主持中文节目。她很端庄,语感极好,在上海颇有人气。我教她的时候,对她的未来,还真有点“未卜先知”。我曾经想过:这孩子大了准有出息。结果,还真的被我言中了。

起先,她学跳芭蕾舞,后来就差那么一点儿,未能进上海芭蕾舞学校深造,只能改跳民族舞。她跳《反弹琵琶》,堪称一绝。1983年,里根的夫人南希邀请上海福利会少年宫民族舞团到美国巡演,陈戎同学随团同去。事后得知,张贴在纽约大街小巷里的海报上的女孩,就是跳《反弹琵琶》的陈戎。当时她读五年级,就在我班上。

她出国访问演出还有一番周折呢。当时,她的数学老师想不通,心态有些扭曲,不是网开一面、积极帮助,相反,处处设置障碍,要她和别的同学一样,必须完成很多作业。完不成就不准她去跳舞,不让她参加排练。因此,她处境比较困难,舞练不成,作业也做不好。因为我是她班主任,便向她伸出援手,一边不断与数学老师沟通,一边积极做她的思想工作。还与她约法三章:语文作业可以免做,但必须认真完成数学作业。她真的十分刻苦,训练间隙,就艰难地伏在平衡木上完成数学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戎他们团队在美国访问演出大获成功,载誉归来。我们真为她高兴。

那个时候,正在热播电影《小花》,很受广大观众欢迎。主演是陈冲。无意间,我将“陈冲”和“陈戎”两个名字扯到一块儿去了。我跟陈戎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将来会有出息的,也许会像陈冲……”

朱永通: 这句话,对于孩子,乃至其父母,是多么重要啊!

贾志敏: 是的,当时她父母一脸疑惑,问:“真的?你这样看好她?”我说:“她现在用着的作业本,我为她保存得好好的,也许,若干年以后,就能见证她成长的足迹了。”她父亲高兴极了。后来,这孩子的发展果然十分顺当。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高中毕业考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毕业后就到上海电视台当主播,后来到英国发展去了。

我认为,我们做教师的,要看好每一个孩子。有时候还要有点遐想,有点超前的眼光。

朱永通: 教育是复杂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教育难题。不变的是,不管哪个时代的教育,依靠的始终是教师。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遇到什么样的老师。

贾志敏: 我同意你的说法。

还有一个男孩的案例也很能佐证你的观点。这个男孩我称他是“现时代的阿甘”。

有一年中秋节前,我们学校工会主席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位家长找你好久了,一定要见你,我们能把你的联系方式告诉他吗?”工会主席报了孩子的名字以后,我爽快地说:“告诉她吧!”她,孩子的母亲,叫余晓晴,是一位知性的女士,我还有印象。

这天晚上,她带着孩子来了。啊!是一个1.8米高的英俊青年,在英国读书,很腼腆,坐下后只低着头摆弄自己的手指头。他们为什么要来找我呢?

我清楚地记得,这个孩子叫龚昊,非地段生。小时候虽然天资聪颖,却没有一个老师喜欢他。为什么呢?他读一年级起,几乎所有的课都上不好。他听懂了便在教室里撒野、奔跑,导致老师无法正常上课,纷纷向我告状,要求劝其转学。

一天,我唤他到校长办公室“受训”,岂知,他毫不畏惧,若无其事。他看看报纸,打打电话,还问我一连串问题:“校长,你写的字是什么字体呀?”“校长,你每天做些什么事啊?”“校长,你在家自己做饭吗?”让人哭笑不得,又奈何不得他。我心里明白:这孩子不坏。

在全体教师会议上,我以这个孩子为案例,诚恳地对教师们说:“我们要热爱所有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我不能要求你喜欢每一个学生,但是,你绝不能不尊重任何一个学生”。我断言:“龚昊这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也许会大有出息。”后来,龚昊的班主任把这句话传到他母亲耳朵里。他母亲说,听了我这句话,便始终对孩子抱有信心。

遗憾的是,这个小孩依然没有博得老师们的喜欢。他读二年级时,我因退休而离开了那所学校。龚昊这孩子再也待不下去了,他母亲无奈地把他带走了。

读初中了,情况仍不见好转。依然没有老师看好他。初中毕业了,龚昊的父母认为咱们的教育不一定适合他,就送他到英国一所很好的中学念书去了。他独自一人远渡重洋,在英国举目无亲,独立生活。不料,到英国第一年,他就考了个第三名,后来一直名列榜首,独占鳌头,这让当地众人刮目相看。读完三年高中,他考大学,五门功课成绩皆为优秀,四个A + ,一个A。他选择的是物理专业。他向母亲表示:“要做霍金一样的物理学家。”

余晓晴女士深情地说:“你贾校长的一句话,一直支撑着我,让我对他始终不丧失信心。”

望着坐在我身边的龚昊,突然,我把他与“阿甘”联系起来了。他真的变了,说话温文尔雅,举止彬彬有礼。

龚昊将来能不能成为“霍金一样的物理学家”,我们不得而知。即使成了,我也看不到了,但是,我们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却是要铭记在心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

我们当教师的,心地要善良些,眼光要看远一点,把事情要看透一些。

我始终认为:所有的孩子有的只是缺点,而非错误,因为他们是孩子。

当教师的,莫去伤害孩子

朱永通: 这个案例让我再次震撼,其实,类似的案例屡屡被提及,但我每次听到或看到,依然会感到震撼。在中国,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还是跳不出应试的“魔掌”。我们把“乖孩子”作为“好孩子”的标准:因为“乖”,所以容易学得进去,愿意老老实实去做题;因为多做题,所以能考出好成绩。可是,为了这个所谓的好成绩,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简直到了“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地步。

贾志敏: 一点儿也不错。你说,90分与91分,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往往斤斤计较,甚至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没有必要。

我们是搞教育的,应该明白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是为了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现在的现实是,很多孩子的潜能一不小心就被我们扼杀了,为什么?因为现在都是突出分数,淡化孩子,甚至漠视孩子,这种“淡化”或者“漠视”,很容易给孩子造成隐性的伤害。这就牵涉到另一个话题:当老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最忌讳的是在不经意间,去伤害孩子的心灵。

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上海的一所中学读书。家境清贫得连一副眼镜也配不起。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我用纸剪3个瓜子状的小玩意,用针在中间扎一个小孔,根据聚光的原理,把它放在眼睛前看黑板,还挺管用。

教物理的是王爵彝老师,很“海派”。课上,他常穿插些笑料来调节课堂气氛。一次,我正把小玩意放在眼睛前,边看黑板边抄笔记,猛然,手上的小玩意被王老师抽走了,他学着我的样子,把它放在眼睛前,调侃我:“这里面有什么西洋景可看的?”此语一出,引得哄堂大笑。性格内向的我一时语塞,只感到脸上滚烫滚烫的。

失去了小玩意,我只能用弯曲的食指替代,继续抄写。岂知,王老师以为我故意与他过不去,走到跟前,一把将我拉离座位,罚我站在黑板前。顿时,教室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似的。此时,我无地自容。

之后,我再也不喜欢他执教的物理课了。他在讲台上讲解电阻电容,我在桌子下偷看故事小说。物理成绩一落千丈。

无巧不成书。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一次校友会上,我又见到了这位王老师。

当年的毛头小伙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年过八旬的王老师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师生围坐一起,欢声笑语。王老师对我竟然还有印象,指着我说:“记得,记得,现在成了大名鼎鼎的贾老师了,在电视上见过多次。”

席间,我起身向王老师表示敬意之后,无意间旧事重提,并向他致歉:当年,没有上好他的课。岂知,他听了之后一脸茫然。他压根儿想不起当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他惊讶地说:“啊?有这般事?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站起来,举着空杯,神情严肃地说:“我从不喝酒。今天,给我满上,我一定要喝下这一杯罚酒!”

杯中的酒在晃动。他深情地说:“对不起,贾老师!请接受我这一份迟到的歉意!”说完,他脖子一仰,一饮而尽。也许意犹未尽,他坐下后又似乎在调侃我:“我教学上的一次过失,也许扼杀了一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我记得,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眶里噙着泪水。我也记得,那时的我,如当年一般,脸上也是滚烫滚烫的。

这一份迟到了近半个世纪的歉意,让我想得很多。

朱永通: 这个故事我曾在你的一篇教育随笔中读到过。今天听你亲口讲述,在感动的同时,也感受到道歉在教育中的力量和价值。在这个迟到的道歉中,我感受到王老师的愧疚、谦卑和真诚。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亦非圣贤,岂能无过?只是有些过错,老师是无意中犯下的,就像王老师,若不是你提起,压在你心底那么多年的“羞愧”之事,于他,则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我由此想到的是:道歉的作用是抚慰受害者的心灵,让他恢复自尊和尊严,所以,道歉是一扇打开人们情感的窗,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道歉是我们当老师的,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人都极其欠缺的一种行为和品质。

贾志敏: 道歉的力量就是教育的力量,你谈到这个话题,让我又想起另一个教育故事。

34年前的一堂语文课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这一天,我教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要求发言,这让我心中窃喜。他指着文中的句子“班长斩钉截铁地说:‘走,上棋盘陀!’”怯生生地说:“句子里多了一个‘铁’字。”

“多了一个‘铁’字?”我好生奇怪,问,“真的吗?”

良久,我才明白原委,便调侃他:“你以为班长姓‘斩’名叫‘钉截’吗?”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此时,他面红耳赤,尴尬得几乎无地自容。以后,这个孩子一蹶不振,始终闷闷不乐,再也不举手了。我明白,由于自己的一次失误,极大地伤害了这孩子的自尊心。我着实懊悔不已。我诚恳地向他致以歉意,并获得了他的原谅,终于抚平了这孩子心灵上的伤痕。

这个孩子叫柳冬生,是冬天生的——我至今还记得。而今,他该四五十岁了吧!

这件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它,让我懊恼,促我反思,叫我悔改,催我奋进。从此,我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再也不敢懈怠,再也不做伤害孩子心灵的蠢事了。

好课“八字诀”:目中无人,目中有人

朱永通: 你的老师向你道歉,你向你的学生道歉。这种道歉,是需要勇气的;这种道歉,在愧疚中隐含着老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决心;这种道歉,也隐含着成为好老师的一个基本前提:爱学生,始于理解、尊重学生。我从王先生和你的身上,读出了你们对学生渗入骨髓的那份呵护、那份浓烈的爱。

贾志敏: 我一直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被别人过高地评估了。如果非要我来谈如何成为好老师,我真的谈不出任何道理或理论。

何谓好医生?把病人的病看好,就是好医生。何谓好工人?生产出来的零件全部合格,就是好工人。何谓好农民?种植出来的庄稼、粮食又多又好,就是好农民。同样道理,何谓好老师?把学生教好了,就是好老师。

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积我50余年的教学经验:从心底里爱孩子,认真给孩子们上课,喜欢自己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

朱永通: 爱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关乎生命,关乎能力,关乎艺术,好教师的价值大半是在课堂上实现的。但具体到实践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我们往往难觅教师爱孩子的蛛丝马迹,为何如此?

贾志敏: 教师的生命只有在课堂上才得以歌唱。教师之主要工作是六个字:传道,授业,解惑。用现在的话说即“教书育人”。

课堂上,我们莫把自己当演员,莫把教室当舞台,莫把教学当演戏,更莫把学生当道具。必须实实在在上课,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

现时的一些教学观摩活动,太过于商业化。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一位教师上课,五千余位教师观摩的“盛况”。执教者除了要面对学生之外,还要十分在意听课老师的反应。所以,他(她)必须不断调整方法与策略,设法让听课者愉悦、满意。

我们的教学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必然会背离课改的方向。

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呢?依我看,就八个字:目中无人,目中有人。“目中无人”里的“人”是指听课者。纵然教研员、专家济济一堂,在教室一隅听课,执教者也必须淡定自若,一概视而不见。“目中有人”里的“人”,是指学生。上课的老师要关注的始终是学生,关注他们有无长进,有无提高,有无变化。如果学生有长进,有提高,有变化,这堂课就算成功了,有价值了,值得总结发扬。反之,学生没有丝毫变化,没有一点长进,怎能算好课呢?

朱永通: “以学生为本”,这是爱的落脚点,也是你的为师之道。最后,请你以过来人的身份,谈谈年轻教师该如何健康地发展。

贾志敏: 想当好教师,必须做到六个字:爱生,读书,实践。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好一个教师的。教师是个文化人,要有点书卷气。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高尚,就是选择幸福,就是选择清贫。要终身无悔。

我至今还是个贫者。教书终身,依然身栖斗室,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过我也算是一个富翁,从教50余载,弟子几近遍天下。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世事难料。20世纪50年代末,我高中毕业,连续四次报考大学,皆因家庭出身“不好”而无缘深造,这令我抱憾终生。

迫于生计,只得打工度日,转辗代课。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始转为正式编制教师。因未受过系统训练,理论基础薄弱,深感底蕴不厚,功力不足。盲目授课,其效果可想而知。此时,只能如饥似渴地读书,从书本里汲取营养,探究方法。只是,此时读书目的更为明确:为了孩子!《古希腊教育论著选》(张法環)、《教育漫话》(洛克)、《爱弥儿》(卢梭)、《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小原国芳)、《教学与发展》(赞可夫)、《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还撰写了多本笔记。通过阅读,逐步明白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并且在工作中不断付诸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学然后知不足。向同人学,向书本学,向学生学。边学习,边实践。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贵心悟,识以领之。由外行转为内行,教书渐入佳境,终获些许成绩。

众人问:“汝取得成功秘诀为何?”

答曰:“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贵学也。”

读书之好处多多。有成就者,大凡酷爱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读书要养成习惯,读书要有计划。各样的书都要读:古代的,现代的;天文的,地理的;国内的,国外的。正如苏东坡所言:“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影响”。在我的引导下,众多学生亦喜好读书,亦养成良好习惯。他们已经走向世界各地,各自追求幸福人生。

本人教书已逾55载,然,生活依旧清贫简朴,只是不愁温饱与冷暖。少的是银子,多的恰是书柜里的藏书。一次,我邀请学生到寒舍做客。一个学生惊呼:“啊!贾老师家有13个书柜!难怪他肚子里藏着无数故事!”

退休之后,生活淡定,却有规律。本人无其他嗜好,和书做伴,与报为侣。临街窗前,一杯绿茶,一张报纸,一支铅笔,一本名著,可以打发一整天。

学无止境。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雨果言:60岁为老年之少年,70岁为老年之中年,80岁才算是真正之老年。因此,我还算年轻,还可“小有作为”。窃以为,唯将时间用于读书上面,活得才有意义,生命更显精彩。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愿年轻人真切爱生,奋发读书,勇于实践,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附录

课堂的记忆

贾志敏

60年前,课堂上。

一个孩子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10个生字。真糟糕,还读错3个!他惶惶不安,等待教师指责。然而,教师没有批评他,却说:“真了不起,10个生字居然读对7个。为他鼓掌!”话毕,教师带头拍起手来,教室里掌声骤起。这是那个男孩第一次得到大家认可。他终于抬起头,露出笑容……

这个男孩,就是读小学时候的我。

30年前,课堂上。

一个小女生正声情并茂地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得实在太好了!闻者全都屏住呼吸,几位听课教师还掏出手绢悄悄抹去泪水。读完,教师走到这小女生跟前,问:“有纸巾吗?”小女生点点头,从衣袋里掏出纸巾。教师把脸凑到小女生跟前,说:“请你帮我擦去泪水,是被你感动的。”泪水被擦去之后,教师向她要这张纸巾,准备扔掉,小女生说:“不给行吗?我想保存它。”教师点点头,走开了。

这个流泪的教师,就是本人;那位小女生,后来成了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现在英国皇家电视台主持华语节目。

已故教育专家陈钟梁先生生前曾介绍自己的一段课堂经历。

读中学时,他的文章已经写得极好,经常见诸报端并获校方嘉奖。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教师竟说他的作文“很不理想”。这多少是出乎众人意料的。须臾,教师才道出原委:原来千字作文里仅错用一个标点。教师连声说:“可惜!可惜!陈钟梁的作文怎么可以出这种差错?”真是醍醐灌顶。

自此,凡是他交出的文章必经自己多次诵读,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绝不容差错再现。

多少年了,他一直铭记这位教师,时刻不忘这次批评。

他告诫教师,不要整日唠叨那些陈词滥调。教师语言要生动,鲜活,简明,幽默,还要与时俱进。“今君虽终,言犹在耳。”陈钟梁先生所言,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真值得我们不断玩味并终生咀嚼。 zEssirMdE++hW2NGH9YPn6+axHKd2OdN3y0vb35mmf+2RpU+6MKYAx3O/qL8Td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