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阅读提供反思和提炼的能量

那些静静地立在书架上、床头上的书,始终以无言的方式陪伴着我。每当有些茫然和无所适从时,我选择更深地沉入到教育阅读和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提炼之中。

常有教师朋友问我:“您什么时候遭遇了教师生涯中的高原期?您是怎么突破这个高原期的呢?”我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所谓的“高原期”。因为当我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似乎总能找到自己的“短板”,然后尽可能地去想办法弥补这个“短板”,而最有效的弥补方式,依然是阅读,是更深广、更全面的阅读。

其实,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在教师生涯中没有遇到过什么困惑,相反,我焦虑、迷惘的时候并不少。只是每逢这样的时刻,阅读总能指给我方向。那些静静地立在书架上、床头上的书,始终以无言的方式陪伴着我。它们记得一切。

阅读,寻觅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991年7月,我从济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历了一个新教师从梦想到现实的转换之后,我听到了梦想破碎的声音。在最消沉的时候,我读到了一本书,遇见了一个人。那本书便是《给教师的建议》,作者是一位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我第一次看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师,第一次发现教育是如何作为一种信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的,第一次意识到做教师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就这样,我迷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迷上了他著作中所呈现出的童话般的教育图景。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重要的收获首先在于他对我教育教学观的形成所构成的重要影响。在他浩繁的著作中,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悲悯情怀、心灵关切、对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是在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我开始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感到自豪。因此,做一个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师成为我不变的理想和永远的信念。

不止是信念,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还帮助我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良好的教育研究方式。他根植于实践的研究思路启发了我,我也开始写一些教育案例和教育随笔。在一线做教师的经历给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和研究素材,我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观察和思考一一记录下来,并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实践,这使我最初的教育研究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这种阅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构成了我专业发展的良性链条。

2002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我32岁。作为一个只有11年教龄的青年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成功”,我有些不知所措。经历了初期的茫然与无所适从之后,我选择了更深地沉入教育阅读和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提炼之中。那几年,从单行本《给教师的建议》一直到整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我几乎读遍了国内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2004年3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发   表了我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的系列文章,随后我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两本书相继出版。阅读有了初步的成果,我也成为国内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学者之一。

阅读,助力专业成长

2004年4月,我来到杭州,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从一线教师转变为专业的教研人员,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加之江浙一带文化厚重、教师整体水平较高,教研氛围浓厚且活跃,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远不止于此。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轰轰烈烈,此起彼伏。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理念、新流派,作为一名语文教研人员,我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给我的帮助最大。多尔在书中阐述了“四R”课程观,他站在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发展的开阔背景下看待教育和构建课程的方式,丰富了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往看待课堂教学的观点。而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材极具创造性的分类,使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会如何确立恰切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不断地向一线教师推荐这两本书,与他们切磋如何打破当下语文教学中过于精致、相对封闭的小格局,构建开放大气、立足于提升学生素养的语文课程。

如果说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从理念上颠覆了我对语文课程的理解,那么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则强烈地激发了我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兴趣。在给一线教师说课、评课的同时,我也上了大量公开课。几年的教研员工作使我认识到,这种亲自示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研员不能只空谈“理念”,而要在谈“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做一个既能站在高处又能落在实处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以自身鲜活而有力的探索与实践为一线教师提供“样本”,提供让他们研究揣摩的“案例”。于是,我总是不断地“下水”上课——上阅读课,也上作文课;在小型研讨会上上课,也在大型的教学观摩会上上课。我力求通过这样的实践使一线教师明白,作为教研员,我也在摸索、尝试、成长。2006年,我执教的课例《冬阳·童年·骆驼队》在《人民教育》以大篇幅刊发之后,引发了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热潮,这个课例便是我这几年不断尝试、求索的结果。

阅读,完善知识结构

在求索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教研人员,只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的书是不行的。于是,我开始通过大量阅读去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人文视野,我无不涉猎。2008年,《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出版,此书就是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见证与结晶。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看到“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文本解读”   “文本细读”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词与关键词。凭借这些年的阅读积累,我开始集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012年4月,耗时两年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终于出版。捧着沉甸甸的上下两册新书,我深知若没有这些年的大量阅读,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我绝对不敢涉足这样的研究领域。

目前,我的工作室有12个固定学员,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我总是对他们说,不要奢望很快就能“成功”,更不要把“成功”寄托在上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上。要想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就要通过长期的潜心阅读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厚自己的专业底蕴,所谓成功就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阅读成为我们工作室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研修板块。 QB6OVF+a0yIFeBnw5+L1h41Rs6a6onXlde98kkHgW/tkkTUvI5CPiciuBlwJZZ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