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书为教养

周作人先生在《灯下读书论》中曾引用古希伯来传道者的话:“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在周作人看来,他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教养,“既无什么利益,也没有多大快乐,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也就是苦,至少知识总是有点苦味的。……但苦与忧伤何尝不是教养之一种,就是捕风也并不是没有意思的事。”

不管我们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而读书,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都获得了知识,而这个过程确实如周作人所说,不见得有什么利益,有多大的快乐。毕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读书依然是一个寂寞的选择,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读书中都不免劳心劳力,于是知识就或多或少带了些苦味。我们读得越多,对人生的理解越深刻,越感到人性的复杂;读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浅薄与可怜。当我们在读书中经历了几个轮回,与现实中自己的酸甜苦辣相混合之后,留在心底的这万般滋味往往会让我们怅然若失,浸满忧伤。而这,正是一种历练,是教养自己的一种方式。也许,这正是周作人所说的,“但苦与忧伤何尝不是教养之一种”。

的确,在周作人的一生中,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不论是在东京还是北平,不论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还是“寿则多辱”的老年,在他未被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前,他都保持着读书、写作的习惯,甚至在经济上极其困窘的时候,他都保持着非常旺盛的创作状态。钱理群先生在罗列了周作人从1952年到1955年的作品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想到如此浩繁的翻译精品,竟出于终日为穷、病、闹所困的周作人之手,人们还能再说什么呢?”

其实,翻译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又是创作的过程。正是这样勤勉的阅读与创作,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文学的世界里阅遍了苦与忧伤的周作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确实把读书当成了教养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种教养可以从周作人的作品中找到答案。我们读周作人的散文,常常忍不住要为他丰富的学识而感叹。他几乎称得上博古通今,翔实的资料往往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纵贯中西。单就这个特点而言,散文写作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至少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之内,恐非周作人莫属。钱理群先生在提到周作人1964年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时,曾这样写道:“此时,周作人的意念、心境,几乎处于一种澄净、空明状态,突然表现出对于大自然美的敏锐感觉。如雨的细雪,雪后的日出,蝉鸣,虫吟,都牵动着他的情怀。”这样的状态与情怀,使周作人最后的创作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连周作人自己都有些意外,他为自己的文章渐有随笔的意味而感到惊喜,同时意识到此种境界在国内已是无人领悟。”

难怪周作人在《灯下读书论》的结尾这样慨叹:“……可是无论如何,寂寞总是难免的,唯有能耐寂寞者乃能率由此道耳。”

其实,能够安于寂寞,也是人生的教养之一。有多少不能安于寂寞的人,最终领受了人生的苦涩。教师有时就是一个十分寂寞的职业,你的人脉资源、社交圈子、经济状况,都或是一览无余,或是深受局限的,若是能坚守一生,本身就值得敬重。在这种情况下,阅读不仅增加了我们的教养,还增添了抵抗寂寞的能力。 5mT7NDwQO9Qkf4ACnN2GzUrFL5DpR96HEywPm5Ly7v0dQGxkgGKC/LpvgO8U7q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