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阅读当克期

章衣萍先生曾撰文谈起自己的读书经验,提到聆听胡适先生传授读书之法,胡适认为阅读“应该克期”。所谓克期,指的是一本书拿到手里,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一定要读完。我想,实行克期阅读对于当下的教师朋友来说,不失为一种促进自身阅读的有效之法。

为什么阅读要克期呢?

克期是给自己设定了阅读期限,其实就是强制给自己布置了一个阅读作业必须完成。当下教师的工作可谓繁杂,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再加上各种媒体、娱乐活动在每个人生活中的强力渗透,我们能够留给阅读的时间一再被侵占,被剥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教师越来越少。但凡事都有一个衡量标准,在你的心中什么东西最重要,你就一定会为其留出时间。如果我们把阅读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就一定会找到阅读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克期阅读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之一。

曾有青年朋友与我聊起他们的阅读经历,许多人都提到过一个事实:一本书在手边放了很久,却一直都没有读完;每次拿起来再读,都几乎忘记了过去曾读过的内容,不得不从头读起。如此周而复始,似乎这本书永远都读不完。更糟糕的是,从头再读的遍数多了,很容易对这本书心生厌倦,真的从此放下永不再读也未可知。这样一来,阅读习惯自然无从培养,更遑论从阅读中受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可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本书对他来说坡度较大,读起来吃力,自然难以持续;二是这本书对他来说比较枯燥无趣,读起来厌烦,自然也难以持续;还有一种原因是没有必须读完的决心和迫切性,以致一再纵容自己的懈怠。我想只要确认这本书是值得读的,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避免上述情况就可以实行克期阅读,给自己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限,要求自己在这个时限内读完。还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奖惩机制,比如,假如克期读完一本书,就小小地奖励一下自己,如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或在咖啡馆悠闲地坐一个半天等;反之,就不允许自己得到这些享受。当然,这些方法只是一种建议和参考,是十分个性化的,完全不具普遍性。而且话又说回来,无论你是否克期读完这本书,这所谓的奖惩机制也都没有人去监督落实,最终还要你自己做决定,就像阅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你一个人的事一样。

也许会有教师朋友说,工作、生活的压力已经够大了,还要克期阅读,不是又给自己凭空增加了压力吗?我是这样看的:我们之所以会把阅读看成一种压力,那是因为阅读还没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把阅读看成了生活的一种额外添加,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一种任务。其实,我在很多场合都跟青年朋友们说过,工作、生活的压力越大,也就越需要阅读。因为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生活、工作的智慧,丰富、温润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以减轻压力,从干瘪枯涩的生活中突围。

这些年从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克期阅读令我受益匪浅。每年的寒暑假都是最好的读书日,我往往会在放假前专门网购一些自己想读的书,利用假期把它们全部读完。这些书大多数是平时想读但还没来得及读的书;有的则是坡度比较大的书,非得利用假期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攻克;还有的书纯属随性选择,着意于精神的放松与休息,若能从这样的书中有所裨益,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但也不强求。记得有一年我准备写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就利用暑假时间把苏霍姆林斯基在国内出版的所有的著作又重读了一遍,并做了好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可以说,重读全部的苏氏著作是我给自己设定的那个暑假的阅读目标。那个暑假充满了紧迫感,因为苏氏的作品浩如烟海,而我也知道,一旦暑假结束我可能再无这样完整的时间阅读如此体系浩繁的教育专著了。终于,在暑假结束之际,我读完了他的全部著作,这就为后来写作新书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我克期阅读的一个比较难忘的经历。

其实,许多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都有克期阅读的习惯。章衣萍如此,胡适也如此。可见,惰性人人有,人的一生似乎都在与惰性做斗争。人生如此,阅读也如此。 NOMgMW/irgG02Kl022FcqpvppmlMbunXjarrgIyfMwhin6Yg10RaGFLtrojtX9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