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怀疑不读书

曹聚仁先生曾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提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有一件事比较有趣:他从《朱文公全集》中找到一段朱熹说岳飞跋扈不驯的记载,于是询问父亲,父亲十分惊讶,不知如何回答,既不便说朱熹说错,又不便失敬于岳飞,只能含糊了事。这个疑问就此留在了当时只有12岁的曹聚仁的心中。后来,岳飞跋扈不驯的资料,终于在他阅读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得到了印证。由此,他感叹“信古总要上当的”,并得出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

我能够想象曹父听到儿子询问时的讶异与尴尬:他平时读“四书”,只用朱注,而没有参考阅读其他人的注解,以为朱注是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阅读视野,加上怀疑精神的欠缺,自然无法回答儿子的疑问。

的确,不怀疑而读书无异于把自己的大脑当成别人的精神跑马场,当成别人思想的容器,往往读书再多,也很难架构起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读书人往往可以成为比较渊博的学者,但很难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提出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放过任何疑问的火花,并珍惜这一星火花,让它闪烁在以后的阅读之路上,是读书治学的宝贵经验。

我曾不止一次说过,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在爱读书的教师群体中,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并非每一个爱读书的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比较出色的成就。我想可能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该教师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没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制约了自己的发展;另一个原因是他虽然大量阅读了,也可能各个板块的知识都有所涉及,但却缺乏思考,尤其是缺乏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和意识,没有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样读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就十分有限了。

我认识一个非常爱读书的教师,他藏书上万,每年购书的花费相当可观,但有一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好几年,那就是他的可观的阅读量和相当开阔的阅读视野却没有对他的教育教学产生大的影响。我还记得听他给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上一节阅读课,上的是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他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语,认识某一段的文本结构,却对王尔德童话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只是略有涉及,对其中最重要的唯美趣味忽略不谈。我在想,为什么一篇如此经典的童话作品,课却上得如此干瘪、枯涩而乏味?他使用的教材被编者做了大量并不那么恰当的改编,有些地方甚至在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方面出现了严重硬伤,为什么他会对此视而不见?课后我曾与他讨论这节课,他的回答令我吃惊:当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学习“语用”,这是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真是遗憾,这位老师所理解的“语用”是否就是课标所说的“语用”姑且不论,真正令我感到可惜的是他的上万藏书竟没有给他的教育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如果排除其他原因,那么他没有在阅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尤其是对当前的语文学术热潮缺乏怀疑的精神和冷静的思考,可能是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胡适先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确,在学术研究上,如果没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将很难有大的建树。面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东西,也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打上一个问号;如果真的存在疑问,就应该多方寻找证据进行充分、严谨的求证,直到没有疑问为止。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有益于学术,也有益于生活。 Rb3V9wHSZ1FjvvUKLz5KUB5n5mwOO/m6IS1VTuSntwYsFbBVs001EYWpvoVbYt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