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儒家先贤们之所以倡导以德治国,并不是出自他们的主观臆想或者一种美好理想,而是顺应古代先贤们的成功实践。这些先贤,既有距他们较远的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有距他们较近的周文王、武王和周公旦等人。在《尚书》中,对他们的德行大加推崇的文字随处可见。在《尚书·君陈》篇中,就有针对周公旦的美德而引出的话语:“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至治之世的馨香,是感动神明的结果;黍稷虽能解决人的温饱,但它们散发出的不是馨香,只有明德才是馨香。所谓馨香,指的是能够被人乐于接受的香气,偏重于精神享受,是相对于现实中能带来的物质享受而言的。

不同于对道德力量的推崇,而是把道德从实用中脱离出来,提出了类同于精神享受的馨香,这应该是儒家建立在道德修身可行性基础之上的对道德推广和建树的一种形象比喻和感受。也就是说,从道德源头上来说,儒家坚信,道德不仅能够为人所接受,还能够在人的心灵中扎下根,并能开出美丽馨香之花,最终也必然能结出硕果。尧、舜和周朝文王、武王以及周公旦等,他们都是具有美德之人,所以,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归根结底还是他们那带有馨香的道德力量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武力征伐的结果。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就对这些人的功德发出了赞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意思是: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孔子是极力反对诸侯分割天下的。他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观点就是出于对周王朝的推崇。他希望再现周室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现实已是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呈无序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礼复乐兴呢?从历史经验中,他看到了道德的光芒,因而也就寄希望于通过道德在人性中的回归,从而实现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面对“知德者鲜矣”的社会现实,儒家把道德的影响力寄托在执掌国器的君主和大臣们身上,希望通过上行下效的方式让尊崇道德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就表达了这种观点:“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在上者只要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上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在《尚书·君陈》中有同样意思的话:“尔惟风,下民惟草。”意思是:官员是风,老百姓是草,草随风动。这种影响力就是儒家所谓的德化。

荀子把人的道德操守归为人生必须至死不渝坚持的成分。在《荀子·为学》篇中,他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意思是:活着是这样,死了也是这样,这叫作道德操守。在这些道德操守中,最核心的是仁德。对百姓能起到感化作用的就是仁德。在《荀子·不苟》篇中,荀子说:“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意思是: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能感化别人;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别人;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这就叫作天德。从荀子的这番话中,儒家把感化得以成功归于感化者自身具有仁德上。为什么会这样呢?荀子继续指出:“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意思是: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这是顺应了天道。既然仁德能够威化和改造别人,那么,道德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也就成为可行,它的开花结果也就在必然之中了。这也应该是儒家对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极度自信的缘由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从道德的作用上来说,它们所起的作用同样可比喻为一朵为人欣赏、充满馨香的花朵。儒家对道德在社会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同样是非常自信的。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道:“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意思是: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伯夷、叔齐之所以一直为百姓称颂,就因为他们具有忠信之德。

在儒家先贤中,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如果遵从人的本性,那么呈现出来的就是为私欲而争斗。这样的行为扩散开来,整个社会势必就处于纷争和打斗之中。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他同样认为,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就可以抑制心中的恶念,从而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他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要广博地学习包括礼仪道德在内的各种知识,经常反省自己有无过失之处,就能明辨正确和错误,从而避免这些过失。

道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遵从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儒家把他们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内容注入这些规范和准则之中,并把它们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美德,其出发点就是相信这些美德具有引导人性向善制止和避免社会纷争的作用。在他们看来,如果人们接受了他们所倡导的仁德,再接受了礼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没有纷争、打斗以及武力攻伐之类的暴力行为了,同时也就变得和谐有序了。这样一来,具有仁德之人,他们的功绩也就远胜于那些使刀弄枪之人和那些手握国器之人了。反过来,他们具有的这种仁德,也就成为治国平天下的真正英雄,只有他们才真正能够万古流芳。那么,这样的仁德,就是时刻让人陶醉痴迷的鲜花! PWHSWaQC+MZnIh1BLK/0DDLhbLmvDg7OW97dgL+XnQ7wF1oap7jNA6loJcopb7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