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始终把人格的力量置于一切有形的诸如刀枪剑戟之类的武器之上。这种人格的力量,就是后天通过修身而培育成的品德。具有了这种品德,也就具有了从政的内在素质。如果把它付诸于实践中,就可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种实践过程,就是德化百姓、德化天下的过程。

因此孔子对道德的力量大为推崇。他在《论语·为政篇》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这种效果,也是儒家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为此,在《中庸》第三十章中,就有了对道德力量的赞美:“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思是: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

在《荀子·议兵》中,荀子同样对道德的力量大为推崇。他说:“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意思是:大凡兼并别国人民的有三种方法,有依靠德行去兼并的,有依靠强力去兼并的,有依赖财富去兼并的。哪个国家的人民是景仰我的名声,赞赏我的德行,想做我的人民,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打开国门清除道路障碍来迎接我进城;我依靠这个国家的民众,而百姓都安宁,对我制定的法律与颁布的命令也就没有人不顺从了。我之所以得到了土地而且权势更大,兼并了别国而让自己的兵力越来越强,所依靠的就是道德的力量。对此,荀子得出结论:“以德兼人者王, 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意思是: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可以称王,依靠强力兼并别国的君主只会衰弱,依靠财富兼并别国的君主最终会贫穷,这种情况古今都是一样的。荀子是从战争的角度得出道德力量强大的结论。孟子更是从国家政权变易的角度得出的道德力量强大的结论。

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中,孟子说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意思是:倚仗实力假装爱民的人是霸道的,行霸道是可以建立大的国家的;依靠品德爱民的人是王道,行王道不一定要大国;商汤凭借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百里国土,就使人心归服;倚仗实力迫使人民服从,并不能使人民心服,那是因为实力不能供养人民;依靠品德使人民服从,人民心中喜悦,就会诚心诚意地服从。

荀子和孟子所谓的“德”当归于大德之列。所以,它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安邦定国、趋众向善和淳化社会风气。其实,社会就是由人和人群组成。所谓的大德,实质上也是基于众德之上的一种民心归集。所以,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个体来说,儒家更是注重他们的品德修身。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就体现了对个体失于品德修身的担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一些人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知道怎么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犯了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随后,在该篇中他指出了具体的行为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孔子的这些话,既道出了修身的必要性,也道出了对修身的要求。这种修身也就是对所谓的小德的培育。

儒家的修身是为将来治国平天下打下立世的人格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种修身,首先就要在内心中树立道德观念,并让道德成为一种处世的境界。这是一个培育“入德”的过程。在《中庸》第三十三章中,孔子针对君子,道出了怎样才算“入德”:“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意思是:君子的道,淡泊而不厌倦,干练而讲文明,温和而守道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孔子的这番话,实质上也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具有真德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一个人是否适合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判定依据。

孔子从道德修身的角度,把人分为五等,分别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他眼里的庸人指的是: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行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归宿在哪里;整个人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这样的人,身上连小德都没有,也就不能让他们去治国平天下了。在其余的人中,士人虽有一定的操守,恪守做人的原则,但他们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这样的人,自然不是合格的治国平天下者。在剩下的三种人中,他们的道德境界一个比一个高,到了圣人阶段,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时,他就可循天道、行天道了。不过,孔子认为,修身到君子阶段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

相对于兼济天下的大德来说,君子自身所具有的品德当归于小德范畴。但这种小德,恰是符合立世规范的一种真德。这种真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淡,即淡泊。对身外之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完全顺乎心性地熄灭内心中因外界引起的诸如名、利、情、色等各种欲念,并且终生坚守,永不厌倦。其次是简,即不拖沓。这是一种行事风格。不论是自身行为,还是待人接物,都要形成一种干练的办事风格。尤其是属于个人分内的事务以及职责所在,要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并且说到做到,雷厉风行。同时,在行事方式上要做到文明,杜绝野蛮。再次是温,即温和。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人是有个性的,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利益纠纷时,往往会控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而大发脾气。这样一来,就会由争执而上升为争斗,从而引发出动乱来。一个好的态度,能起到减少摩擦、熄灭纷争的作用。但是,这种好的态度不是无原则的,而是要坚守住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要求人们始终做到头脑清醒,保持理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主见。儒家道德修身的目的是济世。所以,修身之人要有智,能够厚积薄发,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由远知近、由小见大、由表象知本源。这些既是真德的特点,也是儒家对济世者的基本道德要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必有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实现梦想,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本性的道德修身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的品德修身,不同于一招在手就可行遍天下的技艺,而是一个不断提升的精神境界;如同江河川流,既要广纳百川,又要奔涌向前。这样奔腾着,总有一天能融入宽广无垠的大海的怀抱。这时,他就拥有了一种博大、恢宏的气魄,如同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功德无限。 JGQuMsvYzZcRufccZfyJUrifF3IiMmKlGbgTyyXgizFBd2hq+FYOqZBD4IuuR+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