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伊斯兰教内部流传着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天下的穆斯林都是兄弟。”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初,比孔子等儒家先贤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晚了一千多年。之所以将二者并提,是因为儒家先贤们当时喊出了与伊斯兰教相类似,但更大气、响亮的话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该篇记述了这样的一次对话——司马牛忧伤地叹道:“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失去了。”子夏听了后回答:“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敬意,不出差错,对人谦恭,符合礼的规范,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而又何必忧愁没有兄弟呢?

看了这个记述就会知道,子夏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有前提的,即“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里面就包含了“敬”与“恭”这两种儒家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要求。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将它们区别为:“居处恭,执事敬。”意思是:与人相处时做到谦恭待人,办理事务时要严肃端正。这也就是儒家心目中“敬”与“恭”的具体表现。那么,敬与恭与礼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中写道:“恭敬之心,礼也。”意思是:恭敬之心,就是礼的行为规范。这句话,实际上也是表明礼的内涵:内心具有恭、敬的认识,再将这种认识表现出来,就是礼。也就是说,儒家倡导的礼,应该是与人的心性相一致的一种外在表现,而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刻意表演。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意思是: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这也是儒家看重的德化作用的一种形式。儒家认为,只要居上位的执政者以修身来成就自身的美德,然后以这种美德践行于具体施政过程中,那么,老百姓不用什么强迫措施就能受到感化,进而效仿施政者的美德,天下的风气和社会秩序也就会跟着好转起来。作为上位者,首先当从君主大臣们做起。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提出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使唤大臣时,要用礼的形式;大臣替君主办事时,要忠心耿耿。君主用礼的形式来使唤大臣——按照孟子的观点,君主要想使唤大臣,首先其内心必须有恭敬之心。

在《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中,孟子说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意思是: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看待自己的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强盗仇敌。孟子的这番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君臣相处的关系。其中既包含了儒家仁的要求,也包含了君臣相处过程中相互尊重的重要性。这种尊重中就包含了“敬”和“礼”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对调节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说得更为直白:“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意思是: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恭敬,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孔子的这番话,进一步表明了儒家对礼这种形式的要求:礼尽管看起来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但作为施行方来说,这种行为不应该流于表面,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敬重。如果只是拿来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应付手段,那么,施礼之人不但不会受人尊重,反而会让人当作一种羞辱而产生报复之心,从而酿成摩擦纷争。这同孟子上面所说的“臣视君如寇仇”的道理一样。

在《礼记·曲礼》篇中,多处涉及君臣之礼。针对国君,其中规定,国君行车途中遇见大臣时,要“凭轼行礼”;“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咳,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国君下齐牛,式宗庙。”意思是:国君不可乘奇邪不正之车,在车上不要大声咳嗽,不要随便指指点点;站着,视线达到车轮转动五周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视线只达到马尾;回头看时,视线不得超过车毂;进入国都就改用策彗轻轻搔摩驾车的马,降低车速,使尘土不至于飞扬到车辙之外;国君经过宗庙的门口要下车,遇见供祭祀用的牛要凭轼致敬。还有就是,“国君不名卿老世妇”,意思是:国君不可直唤上卿、世妇的名字。而针对大臣就更多了。比方说,针对使臣和使者就有如下的规定:

凡是被国君派作使臣的人,接到使命之后就不得在家逗留,要立刻出发。传达国君命令的使者来到,主人就要穿上朝服在门外拜迎,并说有劳尊驾。使者回去时,还要到门外拜送。如果派人到国君那里去,就得像亲自朝见国君那样,先穿上朝服再派遣使者。使者从国君那里回来,一定要下堂迎接使者带来的君命。

随着儒家获得正统地位,儒家倡导的礼在日常生活当中日益体现为一些无处不在的礼仪形式。比如说,宾主见面礼。这其中有揖礼。揖,是拱手的意思。揖礼的具体做法是: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起来贴到额头上,再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将手移到与眉毛相齐的位置,做完后才放下。这是正规的揖礼。一般揖礼是,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位置下移至胸部,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还有拜礼。它的表现形式为: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立——这段叫鞠躬,同时手再次随着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或再拜或平身,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此外,还有拜手礼、再拜礼、顿首礼、稽首礼等。

从人际交往上来看,如果将这些礼仪在现实中普及推广开来,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对他人的恭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际关系中的摩擦纷争。这应是儒家对礼大加推崇的缘由所在。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就指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鲁莽惹祸;直率而不懂礼就会尖刻伤人。孔子的用意十分明显,礼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在行事过程中,只有用礼来加以指导,才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和睦,使事务处理得更加圆满。

儒家倡导的礼尽管有积极的一面,但因其立足点是站在维护等级秩序之上的,所以,这样的礼往往就被统治者加以利用,从而成了奴役老百姓的一种精神枷锁和强迫工具。当然,如果仅从调节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今人如果把“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当作待人接物的方式,那么,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必定会左右逢源,广受欢迎。 mbmjGQQANNuHay54XmjDFKJAVLm9brobUEB9UNIvvNSv7pC5iCXLqHlMKSBByY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