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孔子生活的时代,周室衰微,过去时代固有的人伦秩序和等级规范受到了严重破坏。失去道德约束后的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手握国器的诸侯国君主,私欲得以无限膨胀,处处唯自己的意志是从,除了以攻伐为能事,置其他诸侯国的利益于不顾外,还出现诸如子弑父、臣弑君这样有违人伦纲常的犯上作乱的悖逆事端来。他们的这种行为,导致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从而让整个社会变得动荡不安起来。

针对这种乱象,像孔子那样盼望天下安定的有心人,就提出了通过道德修身来控制人内心欲望的主张,还寄希望于通过礼的形式来规范人们在相处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行为。他们对以礼来安定天下既充满信心,也寄予了高度的希望,认为解决社会乱象的关键就在于礼的普遍推行:有礼则安,无礼则危。那么,什么是礼呢?在《礼记·曲礼上》中写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意思是:所谓礼,指的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判断事情的疑惑之处,分别事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明辨事情的正确与错误之处。这番话实质上给出了礼的四个作用。

其一,礼是用来定亲疏的。

在《中庸》第二十章中,孔子把天下的伦常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夫妻、昆弟和朋友五种,并指出,“亲亲为大”(意思是:爱自己的家族和亲人是最大的仁)。这其中,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是家族及家族中的亲人。不过,鉴于家族中也存在着尊卑、长幼等差别,所以,在家族内部同样存在着亲疏关系。既然有了亲疏,那就应该区别对待,这就涉及对待不同的关系,应该使用不同礼仪的问题:“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意思是:爱自己的家族和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礼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孔子等儒家看来,通过礼的形式来明确人际交往的亲疏关系,就可避免出现不顾人伦秩序、不顾等级尊卑等社会乱象。这样对每个人在社会行为中的身份角色,实质上就有了明确对照,也就起到了预防逾越人伦秩序和等级尊卑等行为的作用。

其二,礼是用来绝嫌疑的。

以《礼记·曲礼上》中访问别人家的行为要求为例。“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意思是:将要到别人家去,凡事当求合理,不可失之粗野;将要进入人家的堂室,一定要发出较大的声响;户外有两双鞋子,听见室内的说话声才可进去,否则就不能进去;将要进门,目光一定要向下;进门以后要神情肃敬,目光不要东张西望,上下扫视;如果门本来是开着的,就让它仍旧开着;如果门本来是关着的,就让它仍旧关着。《礼记》中的这些规定,对于今天的人,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如果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了,那么,在访问过程中就绝不会被人当作小偷对待,也不会被人当作偷窥者对待,更不会被人当作入室的强盗对待……所有不良的嫌疑都可消除,而且还能赢得主人的敬重。

其三,礼是用来别异同的。

按儒家的观点,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行为。如果用礼的形式将这些行为的区别明示出来,那么,所起到的不仅是安慰人心的作用,还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作用。比如说,《中庸》第十八章中写道:“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意思是: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礼安葬,用士的礼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礼节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旁亲服一年齐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大夫;为父母服三年斩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这番话所讲的是葬礼。在一个讲究等级贵贱的社会,人从生到死,都能通过礼来区别身份地位。在儒家看来,通过礼来区别异同,也就能让人知道自己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该有什么诉求,也就不会产生非分之想了。这样一来, 人与人之间也就没什么纷争了。

其四,礼是用来明是非的。

《礼记·曲礼上》中就对“为人子者”的行为规定了禁行的内容:“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司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意思是:做儿子的,出行之前一定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到家里也要这样;出游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学习一定要有备忘的记事簿;平常讲话不可在自称中带有“老”字……对于年长自己一倍的人,应当待之如父;对于年长十岁的人,应当待之如兄;对于年长五岁的人,虽可以并肩而行,但仍须略微退后;平辈五人同居一处,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一个人知道了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且都符合社会规范,在儒家看来,这样的社会也就不会产生什么摩擦和矛盾了。

当然,礼的这些作用并不一定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共同出现的。所以在《中庸》第十九章中就写道:“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宗庙的礼仪,是用以序列昭穆次序的;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别贵贱;按事功排序,用以辨别贤与不肖;晚辈给长辈举杯敬酒,是为了把恩荣延及年轻的人;让年长者坐上位,用以排列年齿;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行进应有礼节,奏起祭祀音乐,恭敬那所尊重的,敬爱那所亲爱的,侍奉亡者如同生者一样,这是最高的孝了。这番话将礼的四种作用全部囊括进去了,可以说是儒家对礼的形式的综合运用。

儒家极其看重用礼的形式来规范人的行为,并把它视作解决当时社会动荡问题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把它和天下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的认知。同道德修身一样,儒家对礼这种行为的普及首先寄托在个人的自觉自愿上。如果照今人进化论的观点,社会生存的法则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那么,儒家期望礼这种行为规范能在社会上普及并推行开来,也就颇具理想化的色彩。不过,可以预知的是,一旦真的如儒家所愿的那样将礼的行为在社会上普及并推行开来,那么整个社会就一定会变得中规中矩,各种乱象就能够得以纠正,社会秩序就能恢复稳定,天下也就能得以安定。至于人心,是否都得到了抚慰,那就另当别论了。 QPMdwxFPm0+XPyc46pz922aVWGQGNrSKTC672GR4qQM6BfS/gmmjQL3sHfey6m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