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文史名著,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何?它的作者是谁?这是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确知《战国策》是从战国到秦、汉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既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不会是某一个人的作品。

战国时代,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之间,斗争尖锐而频繁,于是有人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讲究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盟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古代把这些人称为纵横家。纵横家对游说之术非常重视,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他们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的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当代学者中,有人主张秦、汉之际的辩士蒯通是《战国策》的作者,也有人认为西汉前期的政治家主父偃、文学家邹阳也是作者。可能他们都是编集者之一,而大量的篇章是无法确定作者的。

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生了剧烈变化。在社会经济方面,由封建领主制转变为封建地主制;在政治方面,由春秋时期的小国林立,转变为七国争雄。由争雄到统一,成了战国时期政治、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以用人来说,春秋时期的官职多由贵族世代相承,到了战国时期,旧贵族没落,士阶层兴起,各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由国君选任贤才,充当各级官吏。有才能的人,只要受到国君的赏识,便可以平步青云,朝为布衣,暮为卿相。智能之士纷纷奔走于各国之间,希望说动人君,采纳自己的主张,各家各派的人物莫不如此。孟轲以“善辩”著称,庄周巧于用寓言作比喻,墨翟说服楚王,止楚攻宋,传为佳话。韩非也讲究谈话技巧,提出进说不要犯人主的“逆鳞”。至于纵横之士,如公孙衍、张仪、陈轸、苏秦、虞卿等人,审时度势,提出奇策异谋,化危为安,转亡为存,更是战国舞台上的活跃人物。

西汉初年,先有韩信、彭越等异姓王之封,在刘邦、吕雉诛锄功臣之后,又封了许多刘家子弟,建立若干同姓王国,局势和战国相似,因而纵横权变之术继续流行,蒯通、主父偃、邹阳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纵横家们所写的权变故事和游说之辞,如果我们细心研讨,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属于早期作品,写作时间距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虽然文采较逊,但内容大致符合历史事实,《战国策》中的许多中短篇说辞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晚出的摹拟之作,写作时间距所拟托的时代已远,拟作者对史实已感到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目的只是在于练习雄辩,不能当作史实看待。

有的学者谈到,古希腊和罗马的辩论家们在教授门下弟子修辞学时,要对他们施以特殊的训练,这就是任选一项历史上的(或传说中的)事件,作为问题提出,让弟子们充当假设场景中的人物,作出适当的建议,或提出适当的对策,用以比赛雄辩的技巧。中国古代可能也有类似的训练,《战国策》中的一些篇章,就是这种练习雄辩的产物。这类作品,谈形势则扞格难通,言地理则东西错位,多属信口开河,难称实事求是。《战国策》中的许多长篇说辞,如有名的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游说各国之辞,大都属于这类。《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说过,世间谈到苏秦的事,有许多差异,因为后来类似的事件,往往附会到苏秦身上。不仅苏秦是箭垛式人物,其他人的事迹也有类似情形。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图书馆中许多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体例不一,文字也错乱难读。他所见到的有六种本子,它们有《国策》(这是刘向所见的写本之一,不是今本《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几种不同的名称。刘向认为这些都是战国时游士向辅佐任用他们的国家提出的策谋,应称为《战国策》。他按照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为三十三篇。可知《战国策》的书名是刘向整理后所加的。“策”是策谋的意思,有人把“策”理解为书策(写字用的竹简)的策,和刘向命名的原意不合,也脱离了本书的实际内容,不如仍依刘向原说为是。

这类材料,除刘向所见的以外,在民间流传的还有不少。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这部帛书共27章,有11章被收入《战国策》和《史记》,其余16章是佚书。未经刘向编订的原始面貌,还可从这本书窥见一个大概。

《战国策》成书后,东汉学者高诱曾为它作注,和原书一起流行,但在流传中逐渐有所散佚,到北宋时原书已缺了十一篇,由著名文学家曾巩细心访求,才重新补足了三十三篇(卷)之数。南宋时,姚宏搜罗了十几种本子,在曾巩本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并加续注,流传至今,号称善本。此本通称为“姚本”。和他同时,鲍彪也注释此书,各国按王的顺序分章,暗寓为《战国策》重新编年之意。他的工作有不少缺憾,元代吴师道又为他作补正,和鲍注一起流传。此本通称为“鲍本”,其实包含吴师道的校注在内。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普通《战国策》本子,属于“姚本”系统,它的构成情况是:东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十二个国别,三十三卷。《战国策》在流传过程中,经过许多次传抄和翻刻,产生了不少文字错讹,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历代有若干研究者对此书的文字进行校订和注释,有的是专书,有的是零篇短札,都可供我们参考。

《战国策》的价值,可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来看。

战国时期,波翻云诡,策士纵横,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令人目迷五色。但我们在研习这段历史时,却感到材料异常缺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各国对文献的销毁,更为严重的是秦始皇焚书,六国的史籍是焚烧的重点,竹帛烟消,典籍散亡,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战国二百数十年间的历史,全靠《战国策》保存了一个梗概,这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今天去古已远,尤其应该珍视。

在文学方面,《战国策》也是千古传诵的名著,历代许多知名的文学家都受其影响,从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

本书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纵横家是战国舞台上风头最健的人物,他们不仅对天下大势、各国实力、风土人情、山川险隘了如指掌,还要揣度人主心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如书中写苏秦、张仪游说各国,谈锋犀利,舌吐风雷,一席谈话,便使得国君俯首,倾心听从。又如写弹铗而歌的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薛邑人民的拥护。写陈轸为齐说昭阳,谈言微中,化解了齐、楚之间的一场战祸。特别是书中写了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物,形象突出,光彩照人。如写鲁仲连义不帝秦,指斥向强秦低头的辛垣衍,英气逼人,千古如见。唐代诗仙李白,在诗篇中把他引为同调。写唐雎不畏权威,奋力抗争,终使秦王的野心收敛。写邹忌讽齐王纳谏,从身边的琐事悟入,小中见大,由近及远,诱导齐王虚心听取臣民的意见。此外,如写商鞅、范睢、田单、乐毅的政治、军事活动,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革新,都虎虎有生气,令人难忘。写反面人物,如谗臣王错、奸妃郑袖、暴君宋康王、昏君魏惠王等,则揭露他们的阴险愚昧、两面三刀,使魑魅无处遁形。此书可算得上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光辉开端。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文风别具一格,铺张扬厉,雄浑恣肆,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行文则波澜起伏,笔势纵放,绝无平铺直叙之笔。涵泳其中,可使我们执笔为文,富于曲折变化,不致板滞不灵。《战国策》中还运用了许多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都一直活跃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战国策》全书共有460章,我们这里选取105章文字优美、思想健康积极的,加以注释和评析,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朋友们扩大知识领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有所裨益。

缪文远
2006年4月30日 y1bf1UqGCRukdCrmHP8sCZcwwZ5aiHfPg/eyIijpuHUBmisOAG883kO1rQaHEg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