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卷 俶真训

高诱注:俶,始也。真,实也,说道之实,始于无有,化育于有。

本训是《淮南子》的宇宙起源论。文中把从天地开辟到万物形成,由近及远分成三个阶段。又把现实世界从“无”到“有”四个发展阶段做了横的剖析。这是对《庄子·齐物论》宇宙观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宇宙发展论虽不符合科学实际,但是它把宇宙的发展归结为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这就从上帝造物说的传统观念中解放了出来。

文中把上古历史分为至德之世、伏羲氏、神农黄帝、昆吾夏后、周室之衰五个阶段。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纯朴消失,争斗不休,道德沦丧,失去人性的根本。其中虽有崇古非今的倾向,但也包含了肯定平等、公正、互助等积极思想。只有“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遗物反己”,才能返回到“俶真”状态。

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此)乃高注本也。”

有始者 〔1〕 ,有未始有有始者 〔2〕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 〔3〕 。有有者 〔4〕 ,有无者 〔5〕 ,有未始有有无者 〔6〕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 〔7〕 。]

【注释】

〔1〕有始者:高诱注指天地开辟之始也。

〔2〕“有未始有”句:高诱注:言万物萌兆,未始有始者,始成形也。

〔3〕“有未始有夫”句:高诱注:言天地合气,寂寞萧条,未始有也。夫未始有始,仿佛也。按,未始,未曾。

〔4〕有有者:高诱注:言万物始有形兆也。按,后“有”字,指现实存在的万物。

〔5〕有无者:高诱注:言天地浩大,言无可名也。按,“无”指物体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

〔6〕有未始有有无者:高诱注:言道微妙,苞裹天地。“未始有有无者”,在“有无者”之前。

〔7〕[“有未始有夫”]句:此句北宋本脱。据《道藏》本补。按,以上化自《庄子·齐物论》。

【译文】

有天地开辟的时候,有未曾有开始的时候,有未曾有未曾有开始的时候。有现实存在的宇宙万物,有物体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远的是未曾有的广大宇宙空间,再远的是未曾有的未曾有的广大宇宙空间。

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 〔1〕 ,萌兆牙蘖 〔2〕 ,未有形埒垠堮 〔3〕 ,无无蠕蠕 〔4〕 ,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

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 〔5〕 ,被德含和 〔6〕 ,缤纷茏苁 〔7〕 ,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 〔8〕

有未始有夫未始(者)有有始者 〔9〕 :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 〔10〕 ,无有仿佛气遂 〔11〕 ,而大通冥冥者也 〔12〕

【注释】

〔1〕繁愤:积聚散发的样子。

〔2〕萌兆:开始。牙蘖( niè ):树木的嫩芽。牙,通“芽”。

〔3〕形埒( liè ):形,形朕。埒,畛域,际涯。垠堮( è ):界限。王念孙《读书杂志》云:疑“垠堮”是“形埒”之注,而误入正文。

〔4〕无无:李哲明《淮南训义疏补》:按“无无”义不可晓,疑当作“冯冯”。《天文训》:“冯冯翼翼。”注:“无形之貌。”蠕蠕( ):昆虫爬行的样子。

〔5〕优游:悠闲自得。竞:追逐。畅:通达。

〔6〕和:和合之气。

〔7〕缤纷:混杂。茏苁( lónɡcōnɡ ):聚集。

〔8〕兆朕( zhèn ):与“形埒”义同,指际涯。

〔9〕未始者:《道藏》本无“者”字。疑衍。

〔10〕 萧条:寂寥冷落的样子。霄雿( xiāo diào ):虚无寂寞。

〔11〕遂:成。

〔12〕大通:畅通。冥冥:昏暗的样子。

【译文】

所说的有开始的时候:是指万物积聚而未散发,萌芽初生,没有形成界限,蠢蠢欲动,万物将要兴起而没有产生物类的时候。

有未曾有开始的时候:上天之气开始下降,大地之气开始上升,阴气和阳气互相交合,相互悠闲地追逐融通在宇宙之间,覆盖着德泽、含怀着和气,混杂聚集,想和万物交接而不见形迹。

有未曾有未曾有开始的时候:上天含有的中和之气没有下降,大地含有的和气没有上扬,虚无冷清,荒远幽深,没有像要成气,而畅通在昏暗的宇宙之间的样子。

有有者:言万物掺落 〔1〕 ,根茎枝叶,青葱苓茏 〔2〕 ,雚蔰炫煌 〔3〕 ,蠉飞蠕动 〔4〕 ,蚑行哙息 〔5〕 ,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 〔6〕

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 〔7〕 ,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 〔8〕 ,浩浩瀚瀚 〔9〕 ,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 〔10〕

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 〔11〕 ,大通混冥 〔12〕 ,深闳广大 〔13〕 ,不可为外;析毫剖芒 〔14〕 ,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 〔15〕 ,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问于无有 〔16〕 ,退而自失也 〔17〕 。曰:予能有无 〔18〕 ,而未能无无也 〔19〕 。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

【注释】

〔1〕掺( chān )落:参差错落,杂乱。

〔2〕青葱:青翠茂盛的样子。苓茏:茂盛。

〔3〕雚蔰( ɡuàn ):草木繁荣茂盛。高诱注:雚读曰唯也。按,“雚”字形误,当作“蓶( wéi )”。炫煌:光彩鲜艳的样子。

〔4〕蠉( xuān ):虫类盘旋行走或飞行。蠕( ):虫类缓慢行动。

〔5〕蚑( ):虫类行走。哙( huì ):通“喙”,指鸟兽虫鱼的嘴。黄锡禧本作“喙”。

〔6〕切循:抚摸。循,通“揗”,抚摸。

〔7〕扪:摸。

〔8〕储与扈冶:广大。

〔9〕浩浩瀚瀚:广大无边的样子。

〔10〕隐仪:仪度。揆( kuí )度:度量、考察。光耀:指无形。

〔11〕陶冶:化育,造成。

〔12〕混冥:大冥,喻道。混,大。

〔13〕深闳( hónɡ ):精深而广大。闳,通“宏”。

〔14〕剖:判,分离。

〔15〕汪然:池水平静的样子。

〔16〕光耀之问于无有:事见《庄子·知北游》。问,北宋本原作“间”。陈昌齐《淮南子正误》云:“间”当作“问”。据正。

〔17〕自失:隐藏不见。

〔18〕有无:指有形而不可把握的“光”。

〔19〕无无:指什么也不存在。

【译文】

天地产生了现实存在的万物“有”:指的是万物参差错落,根茎枝叶,青翠茂盛,色彩鲜明,飞行的昆虫和蠕动的爬虫,用脚行走的和用嘴呼吸的,可以用手抚摸把握而能计算数量。

有物体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无”:走近它看不见形体,倾听它没有声音,抚摸它得不到,远望它没有尽头,广漠深远,无边无际,不能够度量考察而通往无形。

远的是未曾有的广大宇宙空间:包裹了整个天地,化育生成了万物,并且和大道相通,精深而广大,不能够确定外部边界;解剖分开毫芒,也无法分清内部边际;没有一点极小的界域,但这是能产生有、无的根本。

再远的就是未曾有的未曾有的广大宇宙空间:天地还没有分开,阴阳还没有分离,四季还没有分明,万物还没有产生,平静如池水,寂静清澈,没有办法见到它的形体。就像光耀询问无有一样,退下后便自然消失了。光耀说,我能达到有“无”的境界,却不能达到“无无”的境界。等到达到“无无”的境界,至妙又怎么能够到达这种境界呢?

夫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 〔1〕 ;毁誉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夫秉皓白而不黑 〔2〕 ,行纯粹而不糅,处玄冥而不暗 〔3〕 ,休于天钧而不伪 〔4〕 ,孟门、终隆之山不能禁 〔5〕 ,唯体道能不败。湍濑、旋渊、吕梁之深不能留也 〔6〕 ,大行、石涧、飞狐、句望之险不能难也 〔7〕 。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 〔8〕 。非得一原,孰能至于此哉 〔9〕

【注释】

〔1〕条风:春天的东北风。丽:通“历”,迅速经过。

〔2〕黑:北宋本原作“里”。《道藏》本作“黑”。据正。

〔3〕玄冥:昏暗。又指北方之神统治之地。

〔4〕天钧:北极之地。亦指万物自然之变化。伪:通“䃣( huǐ )”,毁坏。刘绩《补注》本作“䃣”。《集韵》纸韵:䃣,败也。

〔5〕孟门:山名,太行山险隘之地。在今陕西宜川东北、山西吉县西,绵延黄河两岸。终隆: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6〕湍濑( lài ):急流。旋渊:深潭。吕梁:古水名,在江苏铜山东南。

〔7〕大( tài )行:指太行山,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大,《集韵》过韵:“太也。”石涧:深谷名。飞狐:要隘名。在今河北涞源北、蔚县南。两岸峭立,一线微通,迤逦百余里。句( ɡōu )望:又名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因山势勾转、水势流注而得名。

〔8〕魏阙:王宫之门阙。又高诱注:一曰心下巨阙,神内守也。

〔9〕孰:北宋本原作“执”。《道藏》本作“孰”。据正。

【译文】

富贵、贫贱对于自己,就像春天的东北风一样迅速吹过;诋毁、赞誉对于自己,就像蚊虻从自己耳边飞过。持守着洁白之行而不会变黑,品行纯洁高尚而不会混杂,处在黑暗的地方不感到昏暗,停留在北极而不会毁坏,孟门、终南这样的险塞不能禁止,只有掌握了道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急流、深潭、吕梁的旋流,不能使他滞留,太行、石涧、飞狐、句望这样险隘,不能使他为难。因此自己虽然处于偏远的江海之上,而精神却能在京城的魏阙遨游。如果不是得到了道的根本,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今夫善射者,有仪表之度 〔1〕 ,如工匠有规矩之数 〔2〕 ,此皆所得以至于妙。然而奚仲不能为逢蒙 〔3〕 ,造父不能伯乐者 〔4〕 ,是皆谕于一曲 〔5〕 ,而不通于万方之际也。

【注释】

〔1〕仪表:指法则、标准。

〔2〕如:而。

〔3〕奚仲:夏后氏时车的发明者。逢( pánɡ )蒙:古代善射之人。羿的弟子。

〔4〕造父:周穆王时善驾驭之人。伯乐:秦穆公时善相马者。

〔5〕谕:知晓。一曲:一事。

【译文】

现在善于射箭的人,有标准作为法度,而工匠有规矩作为准则,这些都是掌握标准才达到这样巧妙的程度。但是奚仲不能成为逢蒙,造父不能成为伯乐,这是因为他们通晓自己这方面的内容,而不能通达各个方面的变化规律。

是故圣人内修道术 〔1〕 ,而不外饰仁义;不知耳目之宜,而游于精神之和 〔2〕 。若然者,下揆三泉 〔3〕 ,上寻九天,横廓六合 〔4〕 ,揲贯万物 〔5〕 ,此圣人之游也。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 〔6〕 ,而游于灭亡之野;骑蜚廉 〔7〕 ,而从敦圄 〔8〕 ;驰于方外 〔9〕 ,休乎宇内;烛十日 〔10〕 ,而使风雨;臣雷公 〔11〕 ,役夸父 〔12〕 ;妾宓妃 〔13〕 ,妻织女 〔14〕 ;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15〕

【注释】

〔1〕修:刘绩《补注》本作“脩”。当是。

〔2〕“不知”二句:本于《庄子·德充符》。

〔3〕揆( kuí ):度量。三泉:三重泉。即地下深处。

〔4〕廓:扩大。

〔5〕揲( dié )贯:积累、贯通。

〔6〕动溶:摇荡。溶,通“搈”,摇荡。

〔7〕蜚( fēi )廉:神兽名,长毛有翼。

〔8〕敦圄( ):似虎而小。一曰仙人名。

〔9〕方外:区域之外。

〔10〕十日:指十个太阳。见于《山海经·海外东经》、《庄子·齐物论》、《楚辞·天问》、《淮南子·本经训》及马王堆汉墓帛画等。一说指“幻日”现象。

〔11〕雷公:雷神。

〔12〕夸父:神名。又为兽名。

〔13〕宓( )妃:洛河女神名。传为伏羲氏之妃。

〔14〕织女:神女名。又为星名。

〔15〕素:本色。

【译文】

因此有道德的人在内部提高道德的修养,而不在外部用仁义来修饰;不去关心耳目适宜于何种声色,而只求心灵游弋在精神和谐的环境之中。像这样的话,向下可以度量极深的三泉,向上可寻觅极高的九天,横着扩大天地四方,竖着贯通万事万物,这就是圣人的游观。至于说真人,他们游荡在最空虚的地方,而往来于什么都不存在的境地;骑着神兽蜚廉,而让敦圄做随从;奔驰在方外之地,休息在环宇之内;让十日来照耀,让风雨供使唤;把雷公作臣子,使夸父来服役;让宓妃作妾,织女为妻;天地之间,怎么能止留他的志向呢?所以虚无是道的馆舍,平易是道的本色。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反性于初 〔1〕 ,而游心于虚也 〔2〕 。达人之学也 〔3〕 ,欲以通性于辽廓 〔4〕 ,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 〔5〕 ,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 〔6〕 ,摇消掉捎仁义礼乐 〔7〕 ,暴行越智于天下 〔8〕 ,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是故与其有天下也,不若有说也 〔9〕 ;与其有说也,不若尚羊物之终也始 〔10〕 ,而条达有、无之际 〔11〕 。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 〔12〕 。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 〔13〕 ,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视天下之间,犹飞羽浮芥也 〔14〕 ,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 〔15〕

【注释】

〔1〕性:指人的本性,亦即天性。

〔2〕虚:指无情欲。

〔3〕达人:通达知命的人。

〔4〕辽廓:旷远,空阔。

〔5〕擢( zhuó ):去掉。 qiān ):拔取。

〔6〕 招蛲( náo ):通“挑挠”,循环往复。振缱( qiǎn ):情意缠绵的样子。

〔7〕摇消掉捎:奔走鼓动。

〔8〕暴:表露。越:扬。

〔9〕说:通“脱”,舍弃。

〔10〕尚羊:逍遥。终也始:疑衍“也”字。

〔11〕条达:通达。

〔12〕“是故”二句:出自《庄子·逍遥游》。劝,勉力。沮( ),沮丧。

〔13〕弥靡:漫延。

〔14〕芥:小草。

〔15〕分分然:忙乱的样子。

【译文】

因此圣人的学习,是想用来使人的性情返回到开初的淳朴状态,使心灵在无情无欲的境界中游弋。通达知命的人的学习,想要用来在空旷的环境中通达性命,而在寂静中得到觉醒。至于像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去人的道德和天性,内心使五脏愁苦,外部使耳朵、眼睛劳困,开始永无休止的追求毫芒之利,奔走鼓动仁义礼乐,并在天下散播推行智巧和诈伪,来求得在世上昭显得到好的名声,这种行为是我所感到羞愧而不干的事。因此与其这样占有天下,倒不如抛弃了它;与其舍弃了它,倒不如逍遥于万物的变化之中,而和有、无的境界相联系。因此整个社会赞美他也不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非难他也不感到沮丧。在生和死的环境中泰然处之,而通达荣宠耻辱变化之理。即使有烈火、洪水漫延于天下,自己的精神也不会在心意中有任何损害。如果像这样的话,看待天下之间的万事万物,就像飞过的羽毛和浮动的小草,谁肯忙乱地把外物作为一回事呢?

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 〔1〕 。夫人之所受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 〔2〕 ,肌肤之于寒燠 〔3〕 ,其情一也。或通于神明,或不免于痴狂者 〔4〕 ,何也?其所为制者异也。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智明也 〔5〕 ;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人莫鉴于流沫,而鉴于止水者 〔6〕 , 以其静也;莫窥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 〔7〕 。夫唯易且静,形物之性也 〔8〕 。由此观之,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 〔9〕 。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 〔10〕

【注释】

〔1〕“水之性”四句:本自《吕览·本生》。

〔2〕“口鼻”句:《文子·九守》作“鼻口之于芳臭也”。

〔3〕燠( ):温暖。

〔4〕痴:傻。

〔5〕渊清则智明:《文子·九守》作“神清则智明”。

〔6〕“人莫”二句:见于《庄子·德充符》。鉴,镜子。沫,泥中的泡沫。《文子·九守》作“潦”。

〔7〕 睹:《太平御览 · 服用部》十九引无“睹”字。易:平。

〔8〕形:见。

〔9〕用也:《庄子·知北游》作“是用之者”。《文子·九守》作“故用之者”。

〔10〕“是故”二句:见于《庄子·人间世》。虚,心。室,身。白,指道。止,栖息。

【译文】

水的特性是清的,但是泥土使它混浊;人的本性是安静的,但是嗜欲使它混乱。人类从上天那儿所接受的本能,耳朵、眼睛能分清声音、色彩,口鼻可以辨出香臭,肌肤可以感觉寒热,他们的情感都是一样的。但是有的同神明相通达,有的却免不了成为傻子、疯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制约他们的精神不一样。因此说精神是智慧的渊源,渊源平静就会智慧显明;智慧是心灵的府库,神智平正那么心灵就会平静了。没有人用流动的浑水当镜子,而用静止的清水来照面,是因为它平静的缘故;没有人从生铁中观察自己的形容,只会从明镜中观察面容,是因为它平正的缘故。只有平正和安静,才能显现外物的性状。由此可以看出,被使用的东西必定借助于不能被使用的部分。因此只有使身心空虚起来“道”才能产生,吉祥才能停留。

今夫树木者,灌以 〔1〕 ,畴以肥壤 〔2〕 ,一人养之,十人拔之 〔3〕 ,则必无余㮆 〔4〕 ,有况与一国同伐之哉?虽欲久生,岂可得乎?今盆水在庭,清之终日,未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 〔5〕 ,而不能察方员 〔6〕 。人神易浊而难清,犹盆水之类也。况一世而挠滑之,曷得须臾平乎?

【注释】

〔1〕 fán ):《道藏》本作“瀿”,指水暴涨。古楚语。

〔2〕畴( chóu ):壅土。

〔3〕“一人”二句: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4〕㮆 ( niè ):再生的枝条。

〔5〕挠( náo ):搅动。

〔6〕察:见。

【译文】

现在种植树木的人,用大水来浇灌它,用肥沃的土壤来壅培它,如果一个人来培植,十个人来拔掉它,那么必定连枝条也没有了,又何况和一国的人共同砍伐它呢?虽然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又怎么可能呢?现在把一盆水放到庭院中,使它澄清一整天,还不能照见眉毛和睫毛;轻轻搅动一下便使之浑浊,就不能看见方形和圆形的轮廓了。人的精神容易被搅浑而难于变清,就像盆水之类。更何况整个社会都来搅动它,怎么能有一刻的平静呢?

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 〔1〕 ,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脩其道 〔2〕 。当此之时,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 〔3〕 ,珠玉润泽 〔4〕 ,洛出《丹书》 〔5〕 ,河出《绿图》 〔6〕 ,故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得达其道 〔7〕 。何则?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四子之才,非能尽善,盖今之世也 〔8〕 。然莫能与之同光者 〔9〕 ,遇唐、虞之时 〔10〕

逮至夏桀、殷纣 〔11〕 ,燔生人 〔12〕 ,辜谏者 〔13〕 ,为炮烙 〔14〕 ,铸金柱 〔15〕 ,剖贤人之心,析才士之胫 〔16〕 ,醢鬼侯之女 〔17〕 ,菹梅伯之骸 〔18〕 。当此之时,峣山崩 〔19〕 ,三川涸 〔20〕 ,飞鸟铩翼 〔21〕 ,走兽挤脚 〔22〕 。当此之间,岂独无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夫鸟飞千仞之上 〔23〕 ,兽走丛薄之中 〔24〕 ,祸犹及之,又况编户齐民乎 〔25〕 ?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 〔26〕 ,亦有系于世者矣。

【注释】

〔1〕贾( ɡǔ ):行商。肆:店铺。

〔2〕处士:隐居之人。脩:《太平御览》卷七十七《皇王部》二引此作“循”。

〔3〕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传为夏禹所铸。高诱注:“九鼎,九州贡金所铸也。一曰象九德,故曰九鼎也。”重:厚。

〔4〕润泽:有光泽。

〔5〕洛:今河南洛河。《丹书》:一种所谓的天书,用丹笔书写。

〔6〕河:黄河。《绿图》:传说为天赐符命之书。《周易·系辞上》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

〔7〕许由、方回、善卷、披衣:皆尧、舜时隐士。

〔8〕盖:掩。

〔9〕光:赞誉。

〔10〕唐、虞:指唐尧、虞舜。

〔11〕夏桀:夏朝末代国君。被商汤所推翻。殷纣:商朝末代之君。被周武王所推翻。

〔12〕燔( fán ):焚烧。

〔13〕辜( ɡū ):无罪而杀。

〔14〕炮烙:纣王所用酷刑。一说置铜格,布火其下,置人于其上。烙,通“格”。

〔15〕铸金柱:高诱注:然火其下,以人置其上,人堕陊火中,而对之笑也。此说与“炮烙”无别,疑误。上博简《容成氏》有“金桎三千”。桎( zhì ),桎梏。束缚脚、手的刑具。金柱,疑即“金桎”。

〔16〕析:解开。胫:脚。

〔17〕醢( hǎi ):肉酱。鬼侯:纣时诸侯。又作九侯。

〔18〕菹( ):把人剁成肉酱。梅伯:纣时诸侯。

〔19〕峣( yáo )山:在陕西蓝田东南。

〔20〕三川:指泾水、渭水、汧( qiān )水。涸:干竭。

〔21〕铩( shā ):本指有鼻的剑,此指折断。

〔22〕挤:毁坏。

〔23〕夫:北宋本原作“天”。《道藏》本作“夫”。据正。

〔24〕丛薄:聚木曰丛,深草曰薄。

〔25〕编户:编入户籍。

〔26〕体:实行。

【译文】

在古代德政最好的时代,商人在方便的地方设置店铺,农民以耕种为乐,大夫安于自己的职守,而隐士修养他的道德。在这个时候,狂风暴雨不毁折农作物,草木没有夭折,九鼎中滋味醇厚,珍珠美玉光华润泽,洛水里出现《丹书》,黄河里出了《绿图》。因此许由、方回、善卷、披衣,能够实现他们的道术。为什么这样呢?天子有为天下人谋利益之心,因此人们能够自乐其道于天地之间。这四个人的才能,不能算是最好的,却能超过今世。然而当今之世却没有人能够同他们争名誉,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唐尧、虞舜这样的盛世。

等到夏桀、商纣王统治时代,烧死活人,杀死劝谏者,设置炮烙酷刑,铸造金柱刑具,剖开贤人比干的五脏,割掉才士的脚胫,把鬼侯的女儿剁成肉酱,把梅伯的骸骨压成肉泥。在这个时候,峣山崩塌了,泾、渭、汧三川枯竭了,天上的飞鸟折断了翅膀,地上的走兽打断了腿脚。在这个时候,难道唯独没有圣人吗?然而圣人不能够推行他们的理想,是因为没有遇到明世。鸟儿飞到千仞的高空,野兽奔跑在草丛之中,灾祸还不能避免,又何况是普通的民众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实行道的人不仅仅在于我自身,也是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ueSbiNxk4bo3AsuVXyZ+GcgnnvwpMNDRwbVHlL1LXZCpsfBO1YZx/IFuR/AFcy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