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体第二

《政体》篇的内容,除补充说明诸如坚守直道、灭私徇公、日慎一日、虽休勿休、正词直谏、裨益政教、惟欲清净、改革旧弊、从谏如流等君臣应当遵守的准则以外,着重说明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实现“贞观之治”,很重要的一点是信用了魏徵及其提出的当行帝道王道的意见,即“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这一有所作为的主张。李唐政权建立以后,李世民和魏徵等人讨论了如何汲取历史教训,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制定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务实求治的施政方针,因而仅在两三年时间里,就达到了“关中丰熟,咸自归乡”,“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古昔未有的繁荣景象。唐太宗对出现的“贞观之治”,也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魏徵,“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名言寓意深刻,对后世影响极大。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 1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 2 ,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3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注释】

1 〕黄门侍郎:秦汉时本为君主近侍之官,属少府。魏晋以下沿置,与侍中同掌侍从威仪,纠正违失。至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 ),改称门下侍郎,员二人,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同判省事。职掌祭祀、赞献、奏天下之祥瑞。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贞观二年( 628 )任侍中,进位宰相,成为与房玄龄、魏徵、杜如晦等齐名的唐初名相。他敢于直谏,惩恶扬善,为唐代初期的政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门下:本为门庭之下的意思。古代从皇帝到郡县长吏,均可适用。侍中等官本管皇帝门下众事,后形成官署门下省。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 〕衔:含着。这里指含恨在心。

【译文】

贞观元年( 627 ),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省所草拟颁发出的文告命令,门下省与其意见颇有不同,有时两省各有一些错误失当之处,但又可以相互纠正。当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的目的,就是为了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失误。人们的意见常常会有不同,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而本意都是为了办好公事。但有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短处,不愿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听到别人议论他的是非,便含恨在心。有的人为了避免和别人产生私人恩怨,相互照顾脸面,明知有碍于政事的地方,仍马上施行。这种只为不违背一个官员的私情,却在顷刻间造成了危害千万百姓的大弊端,实在是亡国的弊政,你们要特别注意防范。隋朝时,朝廷内外的官员都人云亦云,见风使舵,从而招致祸乱发生,人们往往不能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当时大家都以为灾难不会落到自己头上来,当面说好话,背后搬弄是非,不觉得那样做会造成危害。到后来天下大乱,国破家亡,虽说有人能幸免于难,即使没有遭到刑戮,但也活得非常艰辛,还会深受社会舆论的谴责。所以你们身为大臣必须去除私欲,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都要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1 ;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 2 ,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3 。然耳目股肱 4 ,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 5 ,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注释】

1 〕弥( m í):格外,更加。

2 〕兢慎: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3 〕虽休勿休:虽然做好了也不自夸。以示谦虚谨慎。

4 〕股肱:大腿和胳膊。这里与前面的“耳目”,都是比喻左右辅佐之臣。

5 〕备尽肝膈:做到推心置腹、坦诚相照。肝膈,比喻内心。

【译文】

贞观五年( 631 ),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治国和养病的道理没有多大差别。当病人觉得病情有所好转时,就更加需要小心地调护;如果触犯调护禁忌,必然会导致死亡。治国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尤其需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果因此骄傲放纵,必然会招致衰乱覆亡。现在天下安危的责任全部维系在我一人身上,所以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即使有做得好的也不敢自夸。至于起耳目手足作用的就寄托在你们身上,既然君臣之间的道义把我们联成一个整体,就应当同心协力,政事有处理不妥当的地方,就应当毫无保留地直言不讳。倘若君臣之间互相猜忌,不能做到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实在是治国的大祸害啊!”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 1 ,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 2 ,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 3 ,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4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理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 5 ,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 6 ,国家历数 7 ,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8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注释】

1 〕朝( zh ā o ):早晨。

2 〕邪谄:邪恶谄佞小人。

3 〕九重:这里指九重宫阙。皇帝深居九重宫阙,一般人不可达到。言外之意就是皇帝与外界隔绝,听不见百姓的声音。

4 〕“可爱非君”二句:语出《尚书·大禹谟》。百姓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是百姓吗?

5 〕清晏:清平安定。晏,平静,安逸。

6 〕履薄:行走于薄冰上。喻身处险境,戒慎恐惧之至。

7 〕历数:指国家的气运。

8 〕“君,舟也”六句:语出《易经·系辞上》。意谓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

【译文】

贞观六年( 632 ),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总是有兴盛有衰亡,就好像有早晨就必定有黄昏一样,这都是因为他们的耳目受了遮蔽,不了解当时的政治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到重用,国君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国破家亡。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宫,不能看见天下发生的所有事情,所以安排你们作为我的耳目去了解真实情况。不要以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尚书》中说:‘百姓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是百姓吗?’作为天子,圣明有道,百姓就会拥戴他为君主,如果昏庸无道,百姓就会将他抛弃而不拥戴他,这实在令人感到恐惧啊!”

魏徵回答说:“自古以来的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处在安定的环境里就忘记了覆亡的危险,处在盛世就忘记了乱世,所以不能长久地统治国家。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安邦之道,常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这样的态度治理天下,国运自然会长久。我又听过这样的古语说:‘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实际情况确实是如您讲的那样。”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1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 2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3 ,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

1 〕黩( d ú)武:滥用武力,好战。

2 〕夙( s ù)夜孜孜:这里指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夙,早晨。

3 〕丰稔( r ě n ):指庄稼成熟。形容年成好。

【译文】

贞观九年( 635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隋朝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但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再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不堪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孜孜不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不兴徭役,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就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做到清静少欲,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理于下;或臣乱于下,君理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

特进魏徵对曰:“君心理,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 1 ,不救其祸,败亡亦继。”

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昏暴 2 ,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理 3 ,何也?”

徵曰:“遵彦弥缝暴主 4 ,救理苍生 5 ,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注释】

1 〕百里奚:姓百里,名奚,字井伯。《左传》里称他为“百里”,《史记》等书中称他为“百里傒”或“百里奚”。春秋时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一说虞(今山西平陆北)人。春秋时秦国大夫。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后出游诸国,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公任用为大夫,晋灭虞后被虏,作为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国,因秦穆公以媵臣待之,出走至宛,为楚人所执。后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牡羊皮将其赎回,授以国政。称为五羖大夫。百里奚担任秦国宰相七年之久,“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百里奚为秦国的国强民富,为秦穆公的霸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伍子胥:名员( y ú n ),春秋时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公元前 522 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他逃至吴国,助吴王筑城练兵,发愤图强,攻入楚国郢都。吴王阖闾去世后,他扶助夫差即位,帮助夫差打败越国,并阻止夫差让勾践回国,谏劝夫差放弃攻打齐国而伐越。夫差听信伯嚭谗言,于公元前 484 年秋赐剑使伍子胥自刎。春秋末期吴国的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伍子胥》兵书十篇、图一卷,已亡佚。虞、吴:春秋时期的两个小国。

2 〕齐文宣:即高洋,字子进,高欢的第二子,高澄的同父同母兄弟。北魏孝静帝武定八年( 550 )五月,高洋带兵回到邺城,在金虎台逼孝静帝让位,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天保,建国号齐,史称北齐。尊父亲高欢为神武皇帝,哥哥高澄为文襄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北齐的面积大为增加。在位后期,生活荒淫,草菅人命。幸丞相主持朝政,“主昏于上,政清在下”,才不至于亡国。后病死,终年 31 岁。庙号显祖,谥文宣帝。

3 〕杨遵彦:名愔( y ī n ),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齐时大臣,在文宣帝高洋手下很受重用。高洋代魏自立时,害死了魏孝静帝,把孝静帝的皇后、他的妹妹太原长公主许给了杨遵彦,并累封他至开封王。高洋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高殷还只有十六岁,且个性软弱,他对后事颇为忧虑,便遗诏让杨遵彦等人为宰辅,辅助他儿子治理国家。

4 〕弥缝:弥补,补救,缝合缺陷。

5 〕苍生:指平民百姓。

【译文】

贞观十六年( 642 ),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有时是君主在上面昏乱,臣子在下面精心治理;有时是君主在上面精心治理,臣子却在下面作乱。如果碰到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严重呢?”

特进魏徵回答道:“君主有心治理好天下,就能洞察到臣下的过失。杀一儆百,谁还敢不畏惧君主的威严而尽力办事?如果君主在上面暴戾昏庸,不采纳臣下的劝谏,就像春秋时虞国、吴国,虽有百里奚、伍子胥这样的贤臣,也无法挽救国家的祸患,国破身亡也将随之而来。”

太宗说:“如果必然是这样,那么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杨遵彦却能用正确的方法辅佐他治理好北齐,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魏徵回答道:“杨遵彦弥补了暴君的过失,挽救了百姓,才使得北齐免于祸乱,但也是非常危险艰苦的。这与君主廉正圣明,大臣畏惧法律,正确的谏言都被采纳的情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Ad24LpDdxEOWiEZsi+g7/1bcbm1nom7DeCVP6A8CcGyKgg1FzMYoM94SELHU8P6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