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辨清体质,防湿热好养生

体质养生在中医养生中非常受重视,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分别是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其中平和体质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体质状态,剩下的其他八种体质都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偏颇体质。本书的主题虽然是防湿热,针对的是湿热体质,但其他不健康体质也可能会导致湿热袭身,因此为了防止湿热侵袭,我们对体质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在九种体质中,除了平和体质之外,其他几种体质只要存在,都有可能会导致湿热侵袭身体,更不要说湿热体质本身了。这是因为不管是气虚、阴虚,还是阳虚等,都表示身体处于一种虚弱的状态中,维护身体健康的正气不足了。正气是什么,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其实说白了,它可以抵御病邪的入侵,维护身体健康,保持身体脏腑器官正常发挥功能,可以说它是一种功能,也可以说是存在于体内的气,比如体内的阳气,就属于正气的范畴。正气旺盛的话,就能避免湿热邪气等的入侵,但是如果正气不足,湿热等邪气就很容易入侵,影响健康。因此其他的几种虚弱体质,都有可能会给湿热邪气带来机会,所以要尽量补充我们身体的不足,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平和状态中。下面我们具体说一说各种体质的特点。

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者,平时表现多语声低微,气短,不想说话,形体消瘦,也有些偏胖,面色苍白,精神状态不佳,常感到身体倦乏、没劲儿,还动不动就出汗。气虚者以补气养气为原则,可以多吃一些补气的药物和食物,比如黄芪、党参、山药、牛肉、土豆、粳米、香菇等。平时还要注意合理调节饮食,心情要保持舒畅,生病、劳累了要及时治疗、调理。

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常表现为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枯等。阴虚的发生前面我们也简单提及过,也有湿热邪气对体内阴津的耗损,从而造成了阴虚。治疗上还需要滋补阴液,同时佐以清热的原则,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生津效果的药物食物,比如麦冬、百合、老鸭、甘蔗、梨、莲藕等。平时还要注意避免温燥食物的摄入,比如辣椒等,还要减少忧思,节制房事,及时治疗、调理病症。

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是体内阳气不足的表现,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息微弱,身体倦怠,喜欢躺卧,怕冷,尤其是四肢一年四季都显冰凉,全身常有无力感,肢体也时常出现水肿。阳虚的人要补阳,因此热邪对这种体质的人不会造成威胁,反而还要通过多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温补体内的阳气,比如葱姜蒜、韭菜、虾等。但是湿邪可不管这些,一样会侵入体内,与寒构成寒湿,进而影响身体健康。遗传、大量吃寒凉的食物、忧思过度、久病不愈等都可以导致阳虚,平时要多注意。

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常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欢吃肥腻甘醇的食物、舌体胖大、舌苔白腻等。如果你已经看过了前面的内容,再看这些症状,就会发现痰湿与湿邪症状非常类似。其实痰湿原本就是由湿而引起的。湿聚体内,久久不能被运化掉,就会积聚一起,由此也就形成了痰,再不加以调理,痰湿体质就形成了。平时还是要多吃些祛痰除湿的药物和食物,重点还是祛湿,这在本书中会具体提及。此外,还要注意减少寒湿的侵袭、合理调整饮食、多运动等。

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其实就是体内有湿热邪气,直接涉及本书的主题了。这点我们就不再详细说,大家从全书中了解即可。

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常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粗糙呈褐色,色素沉着,或有紫斑,口唇暗淡等。血瘀体质看似好像与湿热不挨边,但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凡事都经不住推敲”,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还是会形成联系。血瘀,血流不畅,瘀堵在血管中就会生热,导致血热等,所以血瘀者还要积极活血化瘀,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寒气袭扰,生了病要及时调治等。

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在女性中更为多见,也和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性情急躁易怒、易激动,郁郁寡欢,容易起疑心,胸闷不舒,多因长期忧愁、郁闷、焦虑等引起。气郁体质也容易诱发湿热体质,气行不畅,郁滞不舒,郁久了就会生热化火,一旦再有湿邪侵入,湿热就形成了。因此平时还是要多注意梳理自己的情绪,将心情保持在一个平和的状态下是最好的。“很多病都是郁出来的”,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特禀体质

特禀体质就是过敏体质,平时容易过敏的人都属于特禀体质,比如对花粉、尘螨等过敏者,都属于特禀体质者。特禀体质者也是正气不足的一种表现,湿热邪气也容易侵入体内,尤其是特禀体质者常出现的一些皮肤症状,大多也是血热所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血毒。因此特禀体质者平时还要加强身体调养,提升机体抵抗力。

了解了各种体质与湿热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要积极改善这些偏颇体质,尽量让体质保持在平和状态中,这样湿热邪气就不会轻易对身体构成危害了。

养生金点子:练习腹式呼吸

练习腹式呼吸可以加强呼吸深度,改善肺部换气功能和血液循环,促使全身肌肉放松,减少湿热邪气对身体的侵袭。

要领:先呼后吸,呼时经口,吸时经鼻,呼收腹吸鼓腹,呼比吸长,不可用力。练习时要全身放松,保持心情平静,不可故意屏气也不可过度用力。建议每天练习10~15次,每次练习3~5分钟,并逐渐养成习惯。 dvAjJuArDyZbYlS+L79XsRwlMKOE/cZXf503kstS96FlZekoGsSCTpuntrZ78c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