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除湿热的饮食之“道”

导致身体湿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饮食不节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前面我们简单提到了,脾负责体内水湿的运化,脾功能强健,才能正常将体内多余的水湿转输到肺、肾等脏器,进而排出体外。

但是生活中,不少人存在着无节制饮食的问题,它让我们的脾胃很受伤,让脾胃转输水湿的功能下降。比如暴饮暴食、过食肥腻醇厚的食物、嗜好饮酒等,都有可能会伤及脾胃。因此,如果想要我们的脾胃健康,功能正常,水湿代谢正常,那么饮食上,我们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吃得过饱

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少吃香,多吃伤”和“饥不暴食,渴不狂饮”的谚语。这也告诉我们,饮食不能暴饮暴食,每餐不能吃得过饱。历来中医都认为,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每餐吃得太饱、太撑,会让脾胃受到损伤,从而给湿邪积留体内留下机会。

避免吃得过饱损伤脾胃,不让湿邪积留体内的办法就是少吃。但是这个少吃有一个度,既要保证身体的营养所需,同时又不会给脾胃带来负担,那就是七八分饱。

有不少朋友看到这个七八分饱,认为太过模糊,还是不容易掌控它的量。其实,我们在吃饭的过程中,吃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种似饱非饱的感觉,当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就是我们进食量最为合适的时候,也就是七八分饱的样子了。

细嚼慢咽

“欲速则不达”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享受健康人生的一剂良方。在饮食上细嚼慢咽,所带来的不仅是对美食和生活的尽情享受,对身体的健康养生带来诸多好处。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够初步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让身体更易吸收,不至于让食物的消化任务给脾胃造成负担,让湿邪肆虐。上面提到的每餐吃七八分饱,也需要我们对食物细嚼慢咽,快速吃饭只会导致我们的胃还来不及将饱了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就已经吃到十分饱了。

因为种种原因,匆匆忙忙、狼吞虎咽的吃饭景象,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说自己吃饭的状态就是“囫囵吞枣”,这一点儿不为过。要想控制吃饭太快的问题,还需要注意:每餐在固定时间吃,感到有些饿时就吃饭;整个吃饭时间至少在20分钟以上;每口饭都要咀嚼30次以上;用小汤匙代替筷子,减慢速度;多吃蔬菜和粗粮,这样的食物不细细咀嚼很难下咽。

避免吃太“浊”的食物

预防和调理湿热,还要避免吃太“浊”的食物。太“浊”的食物主要指的是油腻、油炸、煎烤、甜食、酒等,吃过之后会“热上加热”。因此,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

多吃温热食物

冰品和冷饮是不少人的最爱,但是往往吃下之后,脾胃会受到损伤,进而降低脾胃功能,为身体生湿生热留下机会。因此平时要多吃温热的食物。

遵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科学饮食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提出,每人每天应吃谷物300~500克,蔬菜400~500克和水果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及奶制品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不超过25克。

虽然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很精确地按照这些量来控制饮食,但是通过这个膳食宝塔我们可以看出:要均衡膳食,要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嗜好大鱼大肉的朋友,平时就要尽量减少其量。因为肉类食物不宜消化,摄入之后很容易生湿生热,给湿热带来机会。

饮食要规律

不少人饮食没有规律,早饭不吃,或者午饭到了下午茶点的时间还没吃,晚饭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有些人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暴饮暴食,从而为湿热带来了侵袭身体的机会。因此,一日三餐要有规律,每天尽量在早上7~9点之间进食早餐,11~13点之间进食午餐,17~19点之间进食晚餐。

当然,以上的饮食之“道”,还重在不再继续加深身体的湿热状态,体内已经有湿热时,还要多吃一些祛湿除热的食物,这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会有非常详细和具体的介绍。

养生金点子:刚蒸好的米饭先散湿气再吃

过去人们蒸米饭时,需要经过三个步骤:煮、滤和蒸。不过现在因为有了电饭煲,让米饭可以一步到位。稻子是生活在水中的,本身是带有湿气的,用电饭煲焖的饭会有更大的湿气,而带湿气的米饭被摄入胃中后,会增大脾胃的运化难度,导致湿气滞留于人体中。不过如果焖好米饭后,打开盖子,让饭透透气,稍稍冷却,等湿气散去后再吃,这样就可以减少湿气。 Dyc15MnXT7LZ1xxRxEIsc82ddjF2PvhMJ6FQoboIoGJjgAzAW+VNHFspK9uD01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