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菜根谭》是晚明时期的一部清言小品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国人的特别重视,只是作为众多劝世书中的一本而在世间流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外兴起一股《菜根谭》热潮,尤其是在日本,这本语录体古籍被列为开展企业管理、行为科学等新兴学科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必读参考书。随着这股热潮返回国内,《菜根谭》也逐渐受到时人关注。

一般认为,《菜根谭》的作者是明代文人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贯不详,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他是一名儒生,早年热衷仕途功名,经历或目睹了宦海中的惊涛骇浪;晚年退隐山林,倾心佛门,过着普通民众的生活。《菜根谭》最初收录在明人高濂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根据该版序言,大约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前后。万历三十年(1602)前,洪应明曾在南京秦淮河一带居住,写成记载“荒怪之谈”的《仙佛奇踪》,还编过几本以警句教言为内容的劝世书,不过得以流传后世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只有这本《菜根谭》。

从性质上看,《菜根谭》是一部格言体的人生智慧书。作者糅合了儒家的中庸与安贫乐道、道家的无为与重生轻物、释家的出世与空寂幻灭等思想观念,融入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同时又反映时代的发展潮流、迎合民众的审美需要,把传统的道德规范推广为民众的生活准则,向人们提供修身养性、涉世待人的经验和方法。书中内容极为庞杂,“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三山病夫通理《菜根谭序》),“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于孔兼《菜根谭序》),从方方面面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大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做好自己 在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生设计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起点,而且当“治平”理想无法实现时,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努力成为人格品性上趋于完美的君子,也可以成为士人的终极理想。《菜根谭》全书表现出对宏图大业、高情远志的消解与疏离,书中首列“修身”这一类目,此类条目约占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一,另有一些或多或少涉及“修身”的条目,散见于其他类目之下,足见作者对“独善其身”、塑造“精金美玉的人品”的特别关注。具体来说,强调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通达的胸怀,能够“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将个体的有限生命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衡量审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看轻世俗的名利权势、浮华荣耀,忍受道义之路上的寂寞与孤独;提出了修身的系列原则,比如标准要严格(“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工夫要细密(“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要时时检点、持之以恒等;特别强调通过静观其心、自我省察的修身方法,去除物欲、识见对心体的障蔽,恢复其明珠、明月、明镜般的本来面目,这显然受到明代中后期流行的禅宗与心学思想的影响。

如何涉世待人 虽然《菜根谭》中几乎没有任何具体时代的影子,而且除了偶尔引用明代心学先驱白沙先生陈献章、北宋理学家邵雍和唐代诗人杜甫等人的诗文作品,也绝少提到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却隐约可见明代中后期所特有的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这一时期,政治环境黑暗恶劣,朝廷内外党派林立,权奸斗争激烈残酷;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向世人展现了空前的物质繁荣,也带了重利轻义、追逐物欲享乐等思想倾向,传统道德观念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菜根谭》作者的眼中,这个世界危机重重、冰冷险恶,到处隐藏着随时可能射向自己的神弓鬼矢,到处张布着随时可能身陷其中的地网天罗;这个世界里的人们贪婪自私、阴险狡诈、冷酷无情,他们会与骨肉至亲反目成仇,会对知交好友按剑相向,会损人不利己地去污蔑中伤那些名声昭著、才德盛美的人。佛家说“世界是苦海”,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菜根谭》的作者看来,两者无疑皆是。作者认为,人无法控制和改变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却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待人处世的策略:要尽量活得低调谨慎,收敛光芒,掩藏才华,逃避声名,时刻提防潜伏在背后的射影之虫;要和光同尘,随俗应世,绝不能摆出一副“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另类模样;要有包容的气度和“糊涂”的本事,“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待人要宽容和气,处事要圆融变通;要奉行恕道,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到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要让自己的心体如明镜止水般澄澈,意气如丽日光风般平和,用自心的圆满与宽平,去超越充满缺陷的世界、险恶邪僻的人情……这些处世技巧反映了作者对世情人性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虽然未免有工于心计、偏于消极之嫌,但其出发点无非是苟全性命于乱世,而且即使在看透世情冷漠污浊之后,却始终要求自己尽力做个好人,其情可悯,其法可效,这是此书问世后不断被视为枕中之秘的主要原因。

如何过好生活 明代几乎自立国之初,就确立了“非科举毋得与官”的人才选拔制度,从而造就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士人阶层。明朝中叶以后,日趋激烈的科场竞争粉碎了绝大多数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梦想,捧着圣贤之书老死林下,成为他们注定的命运。恶劣的制度环境,也挤压了那些有幸跻身仕途者的政治生存空间,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退隐之路。与此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士文化与逐渐兴起的市民文化碰撞融合,知识分子需要重新寻找切合身份的生活方式。《菜根谭》向这些“士君子”们展现了一种自然闲适的理想生活:或隐居荒僻幽静的山林,在袅袅炉烟、悠悠茶香中品读圣贤之书,幕天席地,畅快饮酒,放浪形骸,醉卧落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悟禅机妙理;或居于红尘闹市,混迹俗世却不沾染丝毫俗气,赋诗饮酒却不迷恋清泉山石,听任他人争名逐利却不对其嘲笑鄙夷,自己过得恬静淡泊却不自炫清高。这种生活方式以超越世情俗欲之念、消解功名富贵之心、深谙知足知止之道为前提,混合了儒家的“独善其身”、道家的“和光同尘”以及禅宗的“日常生活是道”等理念,对古代知识分子颇具吸引力。当现实迫使他们生活在落魄失意之中,他们要用高雅的情调去弥补平庸生活的缺憾;当商品经济的发展向世人展现了空前物质化、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他们也需要保持一种淡泊超逸的精神姿态,勉励自己无挂碍地走过物欲横流的俗世。

如何面对命运 古人认为,冥冥之中有个神秘的上天,主宰着人类的祸福、穷通和寿夭,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不过,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的观念中,这个“天”的性格表现得并不一致:他可能用无所不在的眼睛密切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用超越世俗的权力对人间的善恶做出终极审判,所以他是客观、公正而充满理性的;他也可能随心所欲、反复无常、冷漠无情,常常做些“播弄英雄、颠倒豪杰”的莫名其妙之事,而且不仅不能奖善惩恶,甚至让恶者得意猖狂、让善者遭遇坎坷,还喜欢利用人性弱点,布下机关陷阱,设置“钓鱼”圈套,引诱那些脆弱的人们自投罗网。《菜根谭》中对于“天”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反复强调“天之机缄不测”,流露出对“天”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之精爽常通于天,天之威命即寓于人”,人只要能够克制欲望、坚定信念、居安思危、自求多福,“天亦无所用其伎俩”,人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种挣脱命运安排、“操纵在我,作息自如”、争取自由主动的意识,还是颇为鼓舞人心的。

许多人不满于《菜根谭》把人世、人事看得太冷,琢磨得太透,不满于作者或翻来覆去地唱高调,或时不时地出阴招儿,或絮絮叨叨地说些消极灰暗的人生哲理。可是,当我们设身处地站到《菜根谭》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了他所生活的时代、所面对的世界,就会对他所做出的人生抉择充满同情,对他勉励自己达到的人格境界充满敬意。“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物”,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一句名言,许多“老生常谈”,其实正是人生的智慧经典,《菜根谭》亦是如此。这是一部“过来人”之书,人世间的许多道理,总是要“过来”之后,回头细想,方才明白,可惜人生是无法重来的,所以前人的智慧对我们来说才更弥足珍贵。

至于“菜根”之名,作者本人未做解释,世人对此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来自宋人汪革“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名言。汪革字信民,是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为人方正,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南宋理学家朱熹欣赏其人其语,曾为之作批注说:“学者当常以‘志士不忘在沟壑’为念,则道义重而计较死生之心轻矣。况衣食至微末事,不得未必死,亦何用犯义犯分、役心役志,营营以求之耶!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蔬菜之根,通常质地粗劣、滋味寡淡,贫家以此度日,富人难以下咽。汪信民以“咬菜根”代指艰苦的生活条件,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抑制口腹之欲、忍受物质上的清贫,必能顽强地适应各种困境,从而把握人生真谛,有所成就。

洪应明的好友于孔兼则在《菜根谭序》中说:“‘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这似乎是将汪革的说法又引申一步。在他看来,“菜根”不仅代表着作者所曾经历过的种种风波险阻、清苦艰辛,也暗示着作者自警自立、自强不息的意志,所以他说“菜根中有真味也”。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三山病夫通理应邀为此书重刻本作序。他老实承认自己对此书一无所知,既不知洪应明为何许人,亦不知题名“菜根”何所取义,所以只能写下自己的理解:“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欤?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如此书人多忽之,而其旨唯静心沉玩者方堪领会。”他认为,一方面,因为菜之味由根发,所以“培根”对“菜味”至关重要;书中那些人生感悟亦是修身养性的“培根之论”,所以值得世人重视。另一方面,菜根之香非性定者不能体会,此书被人忽视的命运恰如被人轻弃的菜根,所以对于书中那些平淡朴素而又通达深刻的道理,读者需要静心定性,细细玩味。

由于《菜根谭》采用了开放性的编纂形式,全书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所以极大地方便了流传过程中不同刊刻者对其进行重编与补辑工作,现存版本多达二十余种,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种不分卷,分为前、后两集,共362条;另一种分前、后两卷,又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个部分,共408条。现存明刻本属于前一系统,大部分清刻本属于后一系统。两个系统不仅在编排形式上差异显著,条目数量和内容亦相去甚远,仅有半数条目基本重合。总体来看,在两个版本系统中,《菜根谭》一书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所要传达的思想也没有本质差别;前一系统的版本更接近原作面貌,后一系统相对来说更方便阅读,所以我们此次也采用后一系统中的刻本,即武进陶湘1927年序刻的《还初道人著书二种》之一的《菜根谭》刻本。随着时代变迁,《菜根谭》中一些观念已经显得极其消极陈腐,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书中许多条目翻来覆去表达相似的思想内容,所以我们从中精选264条,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使之既能展示古代人的人生智慧,又贴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

由于笔者学力有限,书中定多谬误,切望读者批评指正。

杨春俏
2016年1月 QMzwG4YHKwAanVAmyhlJsF9YarF2CFa8Ov7wPB2ow6QP20o7y19P3gCk2WmM5V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