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传第五

文王寝疾 1 ,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 2 。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 3 。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4 ?”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 5 ,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6 。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7 。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8 。”

【注释】

1寝疾:卧病。

2太子发:指周武王,姬姓,名发,周文王太子,故称“太子发”。即位后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谨奉文王遗命,率兵一举攻占商都朝歌,推翻了商纣统治,正式建立了西周王朝。约在灭商后二年病卒,谥武。

3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zhǔ)汝:意谓上天将要抛弃我,我死后周国的国事就交给您。天将弃予,指快离开人世。属,委托,交付。

4“先圣之道”四句:意谓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特别是他们废弃什么,又提倡什么,可以讲来让我听听吗?止,停止,这里是废弃的意思。起,兴起,这里是提倡的意思。国英:“起止之道,太公盖以怠欲为止,敬义为起。余谓凡事皆有起止,起止者,本末终始也。治民有刚柔迭用者,有宽猛相继者。纯乎霸术,不免残暴;拘于仁义,又患柔弱。无论开创守成,须随机变通,定其起止,不守一法,并体察民情,补其偏、救其弊,则本末终始之道得,而起止之次不紊矣。”

5 “见善而怠”三句:意谓明知善事可为却心生怠惰,时机到了却疑惑不决,明知有错却不去纠正。

6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意谓这三种行为是古代圣贤要废弃的。施子美曰:“道之所以起者,以其知所以治身待人之道也。闻善不能从,圣人以为忧,则见善而怠者,是无志于善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则时至而反疑者,是失时也。顺非而泽,圣人之所必诛,则知非而处者,是固意而为之也。凡此三者,皆内而无所守。故不审所行,其何以能兴?此道之所以止也。”

7 “柔而静”五句:意谓柔和而清净,谦恭而严肃,能强又能弱,隐忍又刚强,这四种品质是古代圣贤要提倡的。施子美曰:“柔不能静,其失也懦。惟柔而静,然后为能定。恭不能敬,其失也矫。惟恭而敬,然后为得礼。以是而修身,其德斯为至矣。太强则折,故强必济于弱。太忍则懦,故忍不专忍,必济以刚。以是而待人,其德为兼备矣。”朱墉引《合参》曰:“道谓治国安民之道。四者……未便是道,乃是开手入门处,故曰道之所起,又须知柔恭强忍,亦是人皆有的。盖惟柔而静,斯能有守;恭而敬,斯能严畏;强而弱,斯能有容;忍而刚,斯能有为。自治治人,应事接物,允执厥中道,从此起矣。”孔德骐说:“‘道’,也是《六韬》社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是使人民生利、致富的道理和方法。‘能生利者,道也。’但‘道’并不是容易得到的。‘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认为这三种情况是‘道’快要熄灭的象征。一位圣贤,如要得‘道’,必须做到:‘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这是取得‘道’的修养,其目的是劝说地主阶级要约束自己,不要像过去奴隶主贵族那样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奴隶。因此,‘道’也是其社会史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老子唯心主义的‘道’的概念是不同的。”

8 “故义胜欲则昌”四句:意谓所以正义战胜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战胜正义,国家就灭亡;严肃战胜怠惰,国家就吉祥;怠惰战胜严肃,国家就灭亡。刘寅曰:“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乃天理之公也。欲者,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口之于味、四肢之于安佚,乃人欲之私也。敬者,整齐、收敛、主一、无适,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怠者,心志怠惰、处己接物,皆不能致谨也。”钮先钟说:“这一篇是被作者认为‘至道之言’,可以想见其对此篇之重视。从表面上来看,其思想似乎是以道家为根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单纯,因为他并不主张‘无为’;反而言之,他却强调应勇于改过迁善,并且不可错过时机。”

【译文】

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太公望,太子姬发在旁边。文王叹息道:“唉!上天将要抛弃我,我死后周国的事务就交给您。现在我想从您这儿学得至理名言,以便明确地传给子孙后代。”

太公问道:“君王要问什么?”

文王答道:“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特别是他们废弃什么,又提倡什么,可以讲来让我听听吗?”

太公答道:“明知善事可为却心生怠惰,时机到了却疑惑不决,明知有错却不去纠正,这三种行为是古代圣贤要废弃的。柔和而清净,谦恭而严肃,能强又能弱,隐忍又刚强,这四种品质是古代圣贤要提倡的。所以正义战胜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战胜正义,国家就灭亡;严肃战胜怠惰,国家就吉祥;怠惰战胜严肃,国家就灭亡。” nft/o28LijVAvztJCX6eocxXDzexFDoT8pj0NMubxMIWfCfq+fGXHLHEC8ZAUr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