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 1 。为上唯周,为下唯定 2 。周则天也,定则地也 3 。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4 。”
文王曰:“主位如何 5 ?”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6 。”
文王曰:“主听如何 7 ?”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 8 。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9 。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10 。”
文王曰:“主明如何 11 ?”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12 。辐凑兹进,则明不蔽矣 13 。”
【注释】
1 “为上唯临”四句:意谓作君主的需做到俯身爱民,作臣民的需做到潜心国事。君主俯身爱民,就不会远离民众,臣民潜心国事,就不会欺君瞒上。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指君主俯身爱民。沉,陷入,入迷,这里指臣民潜心国事。无远,指君主不远离臣民。隐,隐藏,隐瞒,这里指隐瞒不报,欺骗君上。施子美曰:“君臣有异职,斯有异分。君以知为职,惟智乃能临,故为上在乎临。臣以顺为职,惟顺乃能沉,故为下在乎沉。以上临下,则易至于势隔,故临者不可远,又欲亲乎其臣也。下沉而顺则易至于不言,故沉者不可隐,又欲尽言于上也。昔者光武明谟 断,授诸将以方略,本以智临之也。然虑其或远乎臣,故于邓禹则常置之卧内,与决谋议,则临而无远也可知矣。邓禹深沉大度,是能以沉事上也。然不可或隐,故为光武论诸将无远图,谓天下不足虑,则沉而无隐也可知矣。”
2为上唯周,为下唯定:意谓作君主的需做到思虑周全,作臣民的需做到安分守己。周,周全,这里指君主治理国家思虑周全。定,安定,这里指臣民安分守己。施子美曰:“至于为上惟周,则以其运动而为谋也。为下唯定,则以其静守以不变也。”朱墉引《大全》曰:“周即敬大臣体群臣之旨,定即堂陛冠履之必严,如天无不覆也,如地有常职也。”又引《醒宗》曰:“临民之礼固在周遍,事上之礼固在安定,然又须上下通情,如地天之交泰,乃可以言礼。”
3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意谓君主思虑周全,就能像上天一样施恩万物,臣民安分守己,就能像大地一样深沉厚重。施子美曰:“君之周,所以法天,盖以乾道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得乎是也。臣之定,所以法地,盖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得乎是也。故周所以则天,定所以则地,或天或地,则大礼以是而明。”
4或天或地,大礼乃成:意谓君主与臣民,前者法天,后者效地,就能成就君臣之间的大礼。施子美曰:“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则君臣之道既有所取,而君臣之分亦以是明,此大礼之所以成也。”邵鸿、徐勇说:“《大礼》的君臣观点有两个突出的方面:第一,它高度强调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君主与臣民有各自的地位和角色,在上者为天,俯瞰临民,治理百姓;在下者为地,恭谨奉君,安分守职。这就是君臣之间最重要的礼法,是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最根本的要求。所谓:‘或天或地,大礼乃成。’所以,《六韬》作者完全是站在维护和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王权统治的立场上的。就这一点而言,其与当时法家等学派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六韬》不仅沿袭了‘礼’的概念,以之称谓封建政治的基本规则,同时也继承了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样一种强调不同阶级的等级差别及其相互分工合作、和谐共存的思想。所以既讲‘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也讲‘临而无远,沉而无隐’。这反映了《六韬》作者汲取了传统的‘礼法’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某些内容,这与当时商鞅、韩非等人倡导的法家学说又有所不同。《六韬》的这种兼容性的特点,在其他篇章中也有明显的表现,然而这也正是黄老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
5主位:指君主的执政艺术。
6 “安徐而静”五句:意谓君主要做到安详从容而宁静淡泊,柔和节制而事先心中有数,善于给予而不与民争利,虚心待人而公平无私,办事公正不偏不倚。徐,和缓。柔节先定,意即柔和节制而事先心中有数。与,给予。施子美曰:“安徐而静者,所以退藏于密也。惟能安静,则柔节先定于此矣。能静而柔,此以谦处己也。惟以谦处己,故无心于胜物,宜其善予而不争也。虚其心则不蔽,惟能虚其心,故志以是平,平其志则不欺,此以公而应下也。惟以公应下,故其所以待之者,皆不外乎正道。”刘寅曰:“安徐而静,不妄动也;柔节先定,不刚猛也;善与而不争,惠施流布也;虚心,不自满也;平志,不私曲也;待物以正,不偏党也。”朱墉引徐象卿曰:“心虚而无满假,则其德日进于高明,志平而无偏曲,则其德日臻于坦易,以此待物,自无偏党之私。”
7主听:指君主听取臣民意见。
8 “勿妄而许”四句:意谓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粗暴拒绝,轻率接受就会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听不进善言。闭塞,指君主听不进臣民良善有益的劝谏。施子美曰:“此论人主之听不可不审也。……则是听言者,不可以妄许妄拒也。妄而许之,必其内无所守,故谓之失守。逆而拒之,则言不敢进,故闭塞。”
9 “高山仰之”四句:意谓要像高山一样让臣民仰望,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要像深渊一样让臣民揣度,让他们感觉深不可测。度,揣度,思量。刘寅曰:“如高山在前,仰之而不可尽也。……深渊在前,度之而不可测也。言人主之听无有穷尽,事变之来不可测量。”
10神明之德,正静其极:意谓若要具备神圣英明的品德,思想行为需符合公正宁静的标准。极,标准。刘寅曰:“神明之德正而且静,乃其极也。心者,人之神明,号曰天君;而耳司听,目司视,皆从令者也。吾心神明之德,以正静为极,而耳目之视听,自无非僻之干矣。”朱墉引臧云卿曰:“应酬万变者神也,辨别众理者明也,镇定不摇者静也,荡平无党者正也。‘极’字标准之名,作听言之极。”
11主明:指君主世事洞明。
12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施子美曰:“此言人主在于兼听广览,然后可以益其明。以一己之闻见为闻见者,不若以天下之闻见为闻见。以一己之智虑为智虑者,不若以天下之智虑为智虑。何者?目欲明,耳欲聪,心欲智,聪明智虑,所以能广者,非一人能自足也,兼天下之心耳而为之也。”
13辐凑兹进,则明不蔽矣:意谓臣民的意见像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车毂一样会聚到君主那里,君主的英明就不会受到遮蔽。辐,车轮上的辐条。凑,通“辏”,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朱墉引黄皇肱曰:“合聪听睿智而后可以言精明,然非以天下则不能无蔽,能用天下之耳目心思,则贤者交相忠告,人主之明愈无壅蔽矣。”朱墉《全旨》曰:“此章见君臣之定位,本于乾坤成象以来已自截然而不可易。先生制礼,本乎人情,其秩而有序,严而有别,莫辨于君臣之间,人君之能立乎?其位者惟不慢不骄、无忌无刻,乃可以正己而正人。而听德之聪在于心之虚衷以应,视远之明在于不自用而用人,君道之大端尽矣。”国英曰:“主明在以天下之明为明,凡耳目心思所不到之处,即赖直臣启迪,则臣之明皆主之明矣。世有强谏买直,而归咎于主之不明者,非忠君爱民之心。……故求直臣须由根本笃厚中选择,则辐辏并进,明自不蔽矣。”钮先钟说:“在这一篇中作者更进一步提出为政必须尊重民意、俯察舆情的要求。”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怎样做才合礼?”
太公答道:“作君主的需做到俯身爱民,作臣民的需做到潜心国事。君主俯身爱民,就不会远离民众,臣民潜心国事,就不会欺君瞒上。作君主的需做到思虑周密,作臣民的需做到安分守己。君主思虑周密,就能像上天一样施恩万物,臣民安分守己,就能像大地一样深沉厚重。君主与臣民,前者法天,后者效地,就能成就君臣之间的大礼。”
文王问道:“君主怎样做才能握好执政之柄?”
太公答道:“君主要做到安详从容而宁静淡泊,柔和节制而事先心中有数,善于给予而不与民争利,虚心待人而公平无私,办事公正不偏不倚。”
文王问道:“君主怎样做才能充分听取臣民意见?”
太公答道:“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粗暴拒绝。轻率接受就会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听不进善言。要像高山一样让臣民仰望,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要像深渊一样让臣民揣度,让他们感觉深不可测。若要具备神圣英明的品德,思想行为需符合公正宁静的标准。”
文王问道:“君主怎样才能做到世事洞明呢?”
太公曰:“眼睛贵于视明,耳朵贵于听聪,思想贵于智慧。如果国君兼有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待事物,那就没有什么见不到的;如果国君兼有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取意见,那就没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国君兼有天下人的想法去思考事物,那就没有什么了解不了的。臣民的意见像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车毂一样会聚到君主那里,君主的英明就不会受到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