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字经

前 言

蒙书成编溯原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都是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中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经典之作。

蒙学读本也称“蒙养书”、“小儿书”,是专为学童启蒙教育编写的在庠序、书馆、塾学使用的课本。因儿童入学要先习文字,所以蒙学读本无不发轫于字书,见于著录最早的当推《汉书·艺文志》所载《史籀篇》,旧谓出自周宣王时太史籀之手,实则应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秦人编纂,全书为四言韵语,字体与石鼓文及金文相同。

秦代为统一文字,由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苍颉》、《爰历》、《博学》各七章字书,汉代则将其合成为一书,多以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为句,仍仿《史籀篇》用四言韵语,书名定作《苍颉篇》。

《史籀篇》与《苍颉篇》这种四四为句、以类相从的编写法,对后代蒙学字书的编纂形式影响很大。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字书的编写达到高潮,仅著录在籍者就有数十本之多,而且均系名家大腕手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扬雄《训纂篇》、蔡邕《劝学篇》、班固《太甲篇》、陆机《吴章》、周兴嗣《千字文》、顾恺之《启蒙记》等,可惜的是这些蒙书多已亡佚,至今完整可见的仅有《急就篇》和《千字文》,不过以传播影响而言,《急就篇》就远逊于《千字文》了。

明经学史《三字经》

《三字经》世谓南宋王应麟作,民国前期又略有增补,主要是续添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宋史》说他自幼好学,九岁即通《六经》。淳祐元年(1241)登进士第,因长于经史考据,熟悉天文地理、掌故制度,故一再升迁,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深为理宗倚重。宝祐四年(1256)王应麟奉诏主持殿试,他称赞文天祥的策论“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荐擢文天祥为进士第一。奸相贾似道专权时,王应麟屡屡抗颜抵忤,有人劝他屈节顺从,他回答:“迕相之患小,负君之罪大。”

正因为王应麟道德学问如此,他编撰的《三字经》才能在知识灌输、道德晓谕、文才词藻上多方面超越同伦,被赞誉为“千古第一奇书”。除《三字经》外,王应麟还著有《蒙训》、《补注急就篇》、《小学讽咏》、《小学绀珠》等一百余卷蒙学及文字学著作,足见其对幼学启蒙教育的重视和勤力躬行。

《三字经》以“ 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将涵盖了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融为一体,句式灵活,编排巧妙,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等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格言而传诵至今。

《三字经》三三成句,简练易读,深受后人推崇。尽管西汉史游《急就篇》也曾用过三言来编排当时姓氏,但无论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无法与《三字经》相提并论,所以《三字经》被公认是“开三言韵语蒙书之先例”的蒙学读本。

与《千字文》一样,元、明以后除了专供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文的《蒙汉三字经》、《满汉三字经》外,模仿《三字经》的增改新编本也时有出现,但都未能广泛流传开来。今人借鉴《三字经》编写的课本读物也不少,笔者印象较深的是一本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而编撰的《部首三字经》,其中如“女子好,田力男,日月明,小大尖。竹毛笔,白水泉,爪木采,舟皿盘”,介绍部首,合辙押韵,便于咏记,非常适合教学使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相辅相成的整套蒙学读本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也因这样的排列而被称为“蒙学之冠”。其实如此排名,一方面是基于数字顺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三字经》在文字和内容上较之后二书要浅近许多,蒙童入读先教《三字经》,体现出了古人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正确教育方法。

考虑到读者学习诵读的需求,我们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合编入一册,排列次序仍循旧例。各自“前言”部分,则按蒙书成编的基本背景,次第叙述,以助读者了解这些蒙学读物的编写流传情况。由于《百家姓》原书仅录姓氏,为方便读者阅读查考,我们除在正文内标注了其姓氏出处外,还在其前言中增加了不少相关知识内容。注音本应是僻冷生难字,但《百家姓》中的某些常用字,作姓氏时读音、声调有变,故亦标注指出。本书的注释详略不求划一,牵涉到历史上典章制度、事件人物的尽可能详注,以满足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之需。译文则采用韵语,以求贴近原作风格。《三字经》和《千字文》原书没有章节、标题,我们根据书中内容,分段加了“题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诵读。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李逸安
2016年1月

【题解】

作为学童的启蒙读本,《三字经》不但精心挑选了幼儿习字所须掌握的常用基本词语,而且也不忘时时灌输编著者所尊崇的儒家道德思想和文化伦理。本段为《三字经》的开篇部分,首句便巧用了孟子主张的“人性善”和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语录原话,进而指出后天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孟母、窦燕山、黄香、孔融等历史人物实例予以辅证,说明从小就要知书学礼,日后才能遵从封建社会的纲常法度。全段的最后,再次强调了维护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除此之外,编著者还注意教授蒙童习识一些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文字,譬如农事活动中常常用到的“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之类。而“匏土革木、金石丝竹”这些乐器,也不可不认识了解,因为鼓瑟吹笙、弹筝抚琴,不单能抒发人的“喜怒哀惧”,而且还与宗庙祭祀、盛典礼仪密不可分。

人之初 1 ,性本善 2

性相近,习相远 3

苟不教 4 ,性乃迁 5

教之道 6 ,贵以专 7

【注释】

1初:初始。这里指人初生下来时。

2性本善:是说人的天性善良。“人性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最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与之相反的是荀子主张的“人性恶”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认为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于人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生性,天性。

3习:指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习性、习惯。

4苟( ɡǒu):如果。

5乃:于是,就。迁:迁移,变化。

6道:方法。

7贵:最宝贵的。这里指重视、注重。专:专一,始终不懈。

【译文】

人刚出生下来,本性都很良善,天性虽然相近,习惯相差却远。如果不加教诲,秉性就会改变,教育要讲方法,贵在始终一贯。

昔孟母 1 ,择邻处 2

子不学,断机杼 3

窦燕山 4 ,有义方 5

教五子,名俱扬 6

【注释】

1昔:往昔,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名轲,战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尊其为“亚圣”。

2择:选择。处( chǔ):指安家居住。据说孟母为培养孟子,曾三次搬家。开始他家与屠夫为邻,孟子便学玩杀猪的游戏。后来的邻居是专为人操办丧事的吹鼓手,孟子又爱上了吹吹打打。最后孟母将家搬迁到了学堂旁,孟子才开始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影响。

3机杼( zhù):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孟子有一次逃学回家,孟母非常生气,于是用剪刀剪断了织机上已经织好的布来警示教诲儿子。

4窦燕山:五代后周时人,名禹钧。因家居渔阳(今属北京),地处燕山脚下,故号燕山。

5义方:指良好的家教。

6俱:全都。窦禹钧共育五子,因家教严格、教育有方,五个儿子相继科举登第,名扬于世。

【译文】

昔日孟子母亲,安家慎选邻居,孟子逃学回家,停织剪布教育。还有窦氏燕山,家教严格有方,培养教育五子,个个声名远扬。

养不教 1 ,父之过 2

教不严,师之惰 3

子不学,非所宜 4

幼不学,老何为 5

【注释】

1养:生育,供养。

2过:过错。

3惰:懒惰,责任心不强。

4宜:应该。

5何为:做什么,怎么办。

【译文】

抚养而不教育,这是父亲过错,教育而不严格,老师要负其责。孩子不肯学习,确实太不应该,小时如不努力,到老能干什么?

玉不琢 1 ,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2

为人子 3 ,方少时 4

亲师友 5 ,习礼仪。

【注释】

1琢( zhuó):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2义:道理,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3为( wéi):做,成为,作为。

4方:正在,当。

5亲:亲近,尊敬。

【译文】

玉石不加雕琢,不能成为器物,人不通过学习,不会明白事理。所以作为儿女,就要从小时候,培养尊师敬友,严格学习礼仪。

香九龄 1 ,能温席 2

孝于亲,所当执 3

融四岁 4 ,能让梨 5

弟于长 6 ,宜先知 7

【注释】

1香:黄香,东汉时人,博通经典,官至尚书令。九龄:九岁。

2席:炕席,卧具。黄香九岁时就知孝顺父母。夏季炎热,他先用扇子把父母的枕席扇凉;冬日寒冷,他就用身体暖热父母的卧具被褥。

3当:应当。执:做到。

4融:孔融,东汉末鲁(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职。

5让:谦让。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则挑最小的吃。

6弟( t ì):同“悌”,指弟弟敬爱哥哥。长(zhǎnɡ):兄长。

7知:明白。这句是说从小就应该明白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道理。

【译文】

黄香不过九岁,能替爹妈暖被,孝顺生身父母,子女理当如此。孔融年仅四岁,就懂让梨兄辈,弟弟敬爱兄长,从小就要明白。

首孝弟 1 ,次见闻,

知某数 2 ,识某文 3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4

【注释】

1首:首要。弟( tì):同“悌”。

2数:数目,算术。

3文:文字,文章,文理。

4千而万: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按照十进位算术方法,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累计下去可以无穷无尽。这里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如此,基础非常重要,从少到多逐渐积累,就能最终成功。

【译文】

做人首讲孝悌,其次增广见闻,学会数目加减,认读文字文章。这样从一到十,十十相加成百,十百变为一千,十千能成一万。

三才者 1 ,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 2 :君臣义 3

父子亲,夫妇顺 4

【注释】

1三才:指天、地、人。

2纲:纲领,法则。“三纲”是汉儒董仲舒最早提出的封建时代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应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义:应当遵守的规矩法度。

4顺:和顺,和睦,顺从。旧时封建礼教要求妇女顺从男权,认为妻子服从丈夫,家庭就能和顺。

【译文】

古人所谓“三才”,是指天、地与人,古人所称“三光”,是指日、月、星辰。古人提出“三纲”:规范君臣礼义,要求父子相亲,夫妻和顺不弃。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1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2

【注释】

1运:运行。穷:穷尽,终止。

2应( yì nɡ):对应。中:中央。这里是说南、北、西、东四个方位以中央为基准互相对应。

【译文】

说到春天夏天,还有秋季冬季,一年四个季节,反复循环不息。至于南方北方,加上西方东方,对应成为四方,基准在于中央。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 1 ,本乎数 2

曰仁义 3 ,礼智信 4

此五常 5 ,不容紊 6

【注释】

1五行( x í nɡ):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相克”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常见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2本:本源,根源。数:天数,天理。

3仁:仁爱。义:应该遵守的道义。

4礼:礼仪,礼节。智:有才智,晓事理。信:诚实守信。

5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法则。常,常规,准则。

6紊( wěn):紊乱,改变。

【译文】

日常所见水、火,加上木、金与土,五行相生相克,一切本有规则。古人倡导仁、义,恪守礼、智、诚信,此被称作“五常”,不容紊乱违背。

稻粱菽 1 ,麦黍稷 2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3

此六畜,人所饲。

【注释】

1粱:古人也称粟( sù),即谷子,去壳后叫做小米。菽( shū):大豆,也泛指豆类。

2黍(shǔ ):粘谷子,去皮后北方称做黄米子。稷(jì):一种谷物,古代对其形态记载解释不同,可泛指粮食作物。

3豕( sh ǐ):猪。

【译文】

水稻、小米、大豆,小麦、粘谷、高粱,以上合称六谷,是人生存食粮。有马有牛有羊,有鸡有狗有猪,上面六种牲畜,人们家家饲养。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 1 ,七情具 2

匏土革 3 ,木石金 4

丝与竹 5 ,乃八音 6

【注释】

1恶( wù):厌恶,憎恨。欲:欲望,贪念。

2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合称七情。具:具备。古人认为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人人具有的感情。

3匏( páo):匏瓠( hù),属葫芦类,古人用来制作匏笙、匏琴等乐器。土:粘土,这里指陶制吹奏乐器埙( xū n),上有一到三、五个不等的音孔。革:皮革,这里指鼓一类的革制乐器。

4木:指柷( zhù)一类的木制打击乐器。柷,形状如方形漆桶,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石:指磬(q ì nɡ)一类玉石制作的敲击乐器。金:指锣、钟、钲( zhēnɡ )、钹( bó)等金属制作的乐器。

5丝:指琴、瑟( sè)、琵琶等丝弦类乐器。竹:指笛子、排箫一类吹管乐器。

6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合称“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

【译文】

高兴叫做喜悦,生气叫做愤怒,悲痛叫做哀伤,害怕叫做恐惧,倾慕叫做心爱,讨厌叫做憎恶,贪念叫做私欲,七情人人具备。匏笙、陶埙、皮鼓、木柷、石磬、金钟、琴瑟、笛箫乐器,八类统称八音。

高曾祖 1 ,父而身 2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3

乃九族 4 ,人之伦 5

【注释】

1高:高祖,曾祖父的父亲。曾:曾祖,祖父的父亲。祖:祖父。

2父而身:从父亲到自身。

3玄:玄孙,自身以下第五代。曾:指曾孙,孙辈的孩子,自身以下第四代。

4九族:九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身、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世。

5伦:辈分,排列次序。古人特别看重家族延续、血缘血统关系。

【译文】

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生下我身,我再生我儿子,儿子又生我孙,由自己的子孙,再生曾孙、玄孙,传宗接代九辈,延续繁衍不停。

父子恩 1 ,夫妇从 2

兄则友 3 ,弟则恭 4

长幼序 5 ,友与朋 6

君则敬 7 ,臣则忠,

此十义 8 ,人所同。

【注释】

1恩:恩情,有情义。

2从:顺从,和顺。封建伦理关系中注重夫权,要求妻子顺从丈夫。新式家庭则强调男女平等。

3友:友爱。

4恭:恭敬。

5长幼序:指年长与年幼之间要有尊卑次序。

6友与朋:古人将有共同志向者称作“友”,有同样德行者称作“朋”,后来则总称作朋友。

7敬:敬重,尊重。

8义:指应当遵守的道德伦理关系和行为准则。

【译文】

父子间重恩情,夫妇间应和顺,兄对弟要友爱,弟对兄要谦恭,长与幼讲尊卑,朋与友守信用,君对臣应尊重,臣对君须忠诚,上十义是准则,人与人同遵循。

【题解】

由于科举考试是封建时代士子求取功名、踏入仕途的必经之路,所以《三字经》的中间部分以大量篇幅从“小学”入门开始,详细罗列出了不同教育阶段必须读及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经典代表著作,并历数了自“三皇五帝”肇始,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朝代的兴废更迭。我们知道,诵读是传统蒙学教育中最行之有效的一个手段,抛开科考应试的功利目的,《三字经》让学童自幼便接触了解、熟悉背诵一些与我国传世经典及文化历史相关的基本知识,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凡训蒙 1 ,须讲究 2

详训诂 3 ,名句读 4

为学者 5 ,必有初 6

小学终 7 ,至四书 8

【注释】

1训蒙:指对幼童的启蒙教育。训,训诫,教导。蒙,蒙昧无知。

2讲:讲解。究:追根究底,彻底弄清楚。

3详:细说,使完全明白。训诂( ɡǔ):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也叫“训故”、“故训”。

4句读( dòu):文章中应当停顿的地方,完整的句子为“句”,句子中较短的停顿为“读(dòu)”,后代称作标点。

5为( wéi)学:进行学习,做学问。

6初:指刚开始学习。

7小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编有以此为内容的童蒙读本《小学》一书,影响较大。

8四书: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必读书,也是士子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之书。

【译文】

幼童启蒙教育,必须讲析清楚,细说字源词义,让其明白句读。人们读书求学,夯实最初基础,小学内容学好,才能研读四书。

《论语》者 1 ,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2

《孟子》者 3 ,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

1 《论语》:孔子学生辑录孔子及其一些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共有二十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善言:有启迪、教益的言论。

3 《孟子》:书名,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为,讲述道德仁义等儒家思想。总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其弟子、再传弟子辑录。

【译文】

儒家经典《论语》,全书二十篇目,都是孔门弟子,师生哲言辑录。孟子著书《孟子》,全书总共七篇,宣讲道德修养,阐说仁义思想。

作《中庸》 1 ,子思笔 2

中不偏 3 ,庸不易 4

作《大学》 5 ,乃曾子 6

自修齐 7 ,至平治 8

【注释】

1 《中庸》:儒家重要经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战国初思想家。

2子思:孔伋字子思。

3中不偏:“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

4庸:平常。易:改变。“中庸”是说个人修养要做到平和适度,力求和谐,社会也能由此安定。

5 《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为“四书”。

6曾子:名参( shē n),字子舆,孔子的著名弟子,春秋时代鲁国人。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作者也可能是其后学。

7修:修身。齐:整治。这里是指治理家族,使其平安和睦。

8平:指平定天下。治:指治理邦国。《大学》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先要修养自身品性,整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才能治理好邦国,并最终做到平定天下。

【译文】

四书之一《中庸》,出自子思手笔,“中”谓不偏不倚,“庸”是平和不变。四书另有《大学》,作者当是曾子,主张修身治家,方能安定天下。

《孝经》通 1 ,四书熟,

如六经 2 ,始可读。

《诗》《书》《易》 3

《礼》《春秋》 4

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

1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可能是孔门后学所著,论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

2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乐经》。今《乐经》已失传,或认为《乐》非独自成书,而是包括在《诗》、《周礼》之中。

3 《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书》:《尚书》,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是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成书。《易》:《周易》,也称《易经》,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相传是周人所作。

4 《礼》:《礼经》,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亦称《周官》,搜集周王室及战国时代官制、社会制度并添附儒家政治理想汇编而成,据传是周公所作,实应为战国时代作品。《仪礼》据说是孔子采集周代留传下来的礼而编集成书,全书十七篇,内容包括士冠、乡饮、聘礼、丧服、祭祀等基本礼仪,是历代制定封建礼制的重要依据。《礼记》原是解释《仪礼》的资料汇编,内容多采自先秦旧籍,为西汉戴圣所编,世称《小戴礼记》。另有西汉戴德辑本,称作《大戴礼记》。后代“六经”中的“礼”,一般多指《礼记》。《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籍整理删订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译文】

《孝经》融会贯通,“四书”熟习通晓,再如典籍“六经”,开始研读其奥。《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再加《春秋》,号称儒家“六经”,应当讲习探求。

有《连山》 1 ,有《归藏》 2

有《周易》,三易详 3

有典谟 4 ,有训诰 5

有誓命 6 ,《书》之奥 7

【注释】

1 《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又称《连山易》。

2 《归藏( cá nɡ)》: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

3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古代易书合称“三易”。详:详尽,知详。指掌握了“三易”也就弄懂了以“卦”的形式解释宇宙、人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4典:《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典章制度。谟(mó):《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大臣谋士为君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

5训:《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贤臣劝诫训导君王的言辞。诰( ɡào):《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的政令通告。

6誓:《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出师征伐时誓师的文辞。命:《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对大臣的训令。

7书:指《尚书》。奥:深奥难懂。因为《尚书》渊源久远,语言古今迥异,所以连唐代文学大家韩愈都感叹其“佶( j í)屈聱(áo)牙”,艰涩拗口。

【译文】

伏羲著有《连山》,黄帝又作《归藏》,两书加上《周易》,万物变化知详。《书》载典章、谋略,君臣言行、政令,征伐誓言、训令,文字深奥难懂。

我周公 1 ,作《周礼》,

著六官 2 ,存治体 3

大小戴 4 ,注《礼记》 5

述圣言,礼乐备 6

【注释】

1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

2六官:《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讲述周代典章制度。据说为周公所著,实际上系成书于战国,故其中也含有战国的相关内容。

3存:保存并使后人知晓。治体:国家政治体制。

4大小戴:指西汉儒家学者戴德、戴圣叔侄。

5注《礼记》:《礼记》是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汇编,它有两种辑录本,由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由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现在通行的本子是《小戴礼记》,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为之作疏。

6备:齐全,详尽。这句意思是《礼记》为后人了解前代礼乐制度提供了详备记载。

【译文】

有我圣贤周公,为国制作《周礼》,分列六类官制,留存周代政体。戴德戴圣叔侄,搜录编辑《礼记》,叙述圣人言论,礼乐制度齐备。

曰《国风》 1 ,曰《雅》《颂》 2

号四诗 3 ,当讽咏 4

【注释】

1 《国风》:又称“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共十五个诸侯国与地区的一百六十首诗歌,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2 《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三十一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聚会宴享时的乐歌,有七十四篇。《颂》:朝廷、诸侯、贵族们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分《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共计四十篇。

3号:名称叫做。四诗:指《风》、《小雅》、《大雅》、《颂》。一说是指《风》、《雅》、《颂》、《南》(《周南》和《召南》的合称),这里指《诗经》。

4讽咏:吟诵。咏,有节奏地、声调抑扬地唱诵。

【译文】

民间歌谣《国风》,朝会祭祀《雅》、《颂》,《诗经》号称“四诗”,应当击节吟诵。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 1 ,别善恶。

三传者 2 ,有《公羊》 3

有《左氏》 4 ,有《穀梁》 5

【注释】

1寓:寄托,隐含。褒贬:评论好坏。以上是说随着周朝衰落,《诗经》的微言大义也被世人遗忘冷落,于是孔子依据鲁史整理修订《春秋》。《春秋》文字简短,据说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褒贬和各国当政者善恶行为的分辨讽喻,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2传( zhuàn):解释经书的文字。“三传”是指解说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左传》、《穀梁传》。

3 《公羊》:《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

4 《左氏》:《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

5 《穀梁》:《穀梁传》,也称《春秋穀梁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穀梁赤撰。

【译文】

《诗经》大义沦丧,《春秋》继之而作,文字寓含褒贬,目的辨别善恶。“三传”阐释《春秋》,一是《春秋公羊》,二是《左氏春秋》,三乃《春秋穀梁》。

经既明 1 ,方读子 2

撮其要 3 ,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4

文中子 5 ,及老庄 6

【注释】

1经:指儒家经典。明:指懂得,了解。

2方:始,才。子:指诸子百家著作。

3撮( cuō):撮取,选择归纳。要:要点,要旨。

4荀:荀子,名况,战国著名思想家,著作有《荀子》。扬: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除擅长作赋外,经学、小学造诣亦深,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5文中子:隋代王通的私谥。其子福郊、福畤模拟《论语》辑录王通语录的书称《中说》,亦称《文中子》。

6老:老子。老子及其著作《老子》的年代争议较大,通行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dā n),春秋后期或战国时代人。《老子》一书分道经、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庄:庄子。战国时代人,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著有《庄子》。

【译文】

经书读懂之后,方可再读诸子,选择归纳要旨,熟记事缘因果。诸子名家五子,包括荀子、扬子,文中子即王通,以及老子、庄子。

经子通 1 ,读诸史 2

考世系 3 ,知终始 4

自羲农 5 ,至黄帝 6

号三皇 7 ,居上世 8

【注释】

1通:彻底明了,懂得。

2诸:众多。

3考:考究,考据。世系: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脉络关系。

4终始:指王朝盛衰兴亡及原因。

5羲( x ī):伏羲氏,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他与妹妹女娲氏相婚产生了人类。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并制作了八卦。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医药的发明者,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一说神农即炎帝。

6黄帝: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相传他曾打败炎帝,击杀蚩尤。舟车、文字、音律、算术等据说都是由他发明创造的。

7三皇: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这里指伏羲、神农、黄帝。

8上世:远古时代。

【译文】

经书、子书贯通,接着再读史著,考究朝代世系,了解兴衰始末。远自伏羲、神农,再至轩辕黄帝,后人尊称“三皇”,所处时代远古。

唐有虞 1 ,号二帝,

相揖逊 2 ,称盛世。

夏有禹 3 ,商有汤 4

周文武 5 ,称三王。

【注释】

1唐: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领袖。相传他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有虞:虞舜。

2揖逊:禅( shàn)让王位。传说唐尧对虞舜进行了三年考核后,推选舜继任为部落联盟领袖。舜继位后,又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任人。

3禹:传说中夏后氏的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十三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舜死后继任为部落联盟领袖。

4汤:又称成汤、大乙等,商王朝的建立者。

5周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为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曾遭商纣王囚禁。统治期间,国势逐渐强盛。其子武王,姬姓,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译文】

传说唐尧、虞舜,自古号称二帝,选贤禅让王位,史称太平盛世。夏有治水大禹,商有开国成汤,周有文王、武王,举世称颂三王。

夏传子 1 ,家天下 2

四百载 3 ,迁夏社 4

汤伐夏 5 ,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6

【注释】

1夏传子:夏禹开始将王位传给儿子,不再选贤禅让。

2家天下:天下从此成为一个家族所有。

3四百载:从夏禹开始到夏朝灭亡共四百三十余年。

4迁:迁移,改变。这里指王朝覆灭。社:社稷,指国家政权。

5伐:讨伐。商汤任用贤臣伊尹执政,不断积聚壮大力量,最后一举灭夏,夏朝末代暴君桀出逃而死。

6纣:纣王,商朝末代国君,荒淫暴虐。从商汤立国到周武王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共计六百四十余年。

【译文】

夏禹传位于子,天下归其家有,历时四百余载,夏朝最终覆亡。商汤赶走夏桀,建立国号为商,商朝六百余载,至纣自杀国亡。

周武王,始诛纣 1

八百载 2 ,最长久。

周辙东 3 ,王纲坠 4

逞干戈 5 ,尚游说 6

【注释】

1诛:诛杀。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会合西南各族起兵伐纣,取得牧野大捷。纣王兵败自焚。

2八百载: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立国,至公元前256年周赧( nǎn)王时被秦昭王所灭,周朝共历三十四王,八百余年。

3周辙东:指周平王将国都镐(今陕西西安沣河以西)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辙,这里指代车,意思是搬迁。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次年平王东迁,历史上称平王东迁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东周又可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4王纲:王朝的统治。坠:衰落。这句是说东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各国诸侯。

5逞干戈:炫耀武力。指诸侯纷纷称王称霸。

6尚游说( shu ì):谋士、政客凭借口才劝说各国诸侯采纳他们的计策主张。尚,崇尚。

【译文】

武王起兵伐商,纣王兵败自戕,周朝国运最长,历时八百余载。自从平王东迁,周室开始衰败,诸侯炫耀武力,谋士鼓吹游说。

始春秋 1 ,终战国 2

五霸强 3 ,七雄出 4

嬴秦氏 5 ,始兼并 6

传二世 7 ,楚汉争 8

【注释】

1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2战国: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因当时各诸侯国间连年战争而得名。

3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五个春秋时代的霸主。

4七雄:战国时代七个强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5嬴秦氏:秦国国君嬴姓,所以秦也称嬴秦,这里是指秦始皇嬴政。

6兼并:并吞。秦王嬴政十年间先后消灭了其余战国六强,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王朝,并自称始皇帝。7二世:秦始皇儿子,名胡亥,继承始皇为二世皇帝。

8楚:楚霸王项羽。汉:汉王刘邦。争:争权。秦传至二世,天下又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译文】

东周前期春秋,后期称作战国,春秋五霸逞强,战国七雄鼎立。嬴政即位秦王,开始并吞六强,可叹仅传二世,项羽、刘邦争王。

高祖兴 1 ,汉业建,

至孝平 2 ,王莽篡 3

光武兴 4 ,为东汉 5

四百年,终于献 6

【注释】

1高祖:汉高祖刘邦。兴:兴起。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西汉王朝。

2孝平:汉平帝,在位仅五年便被王莽毒杀,西汉灭亡。3王莽:汉元帝皇后侄,以外戚掌权。后毒死平帝,于公元8年篡夺政权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4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3年王莽新朝被绿林农民起义军推翻。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光武中兴”。

5为( wéi):是,叫做。

6献:汉献帝,东汉末代皇帝。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译文】

高祖击败项羽,汉朝基业始建,皇位传至平帝,却被王莽夺篡。光武起兵中兴,建朝史称东汉,两汉四百余年,最终亡于汉献。

魏蜀吴 1 ,争汉鼎 2

号三国,迄两晋 3

宋齐继 4 ,梁陈承 5

为南朝 6 ,都金陵 7

【注释】

1魏: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汉献帝于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吴:公元222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229年称帝,史称孙吴、东吴。魏、蜀、吴三国鼎立,历史号称三国时期。

2鼎:传国宝器,象征国家政权、江山社稷。

3迄( q ì):到。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洛阳,是谓西晋。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司马睿( ru ì)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4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区别后来的赵宋。齐: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继:延续, 接替。

5梁:公元520年萧衍( yǎ n)代齐称帝,国号梁,史称萧梁。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承:承接,继续。

6南朝:自刘裕建宋到陈为隋灭,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7都( dū)金陵:南朝四代皆建都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古称建业、建康、金陵等名。都,指建都。

【译文】

曹魏、蜀汉、东吴,争夺汉室皇权,三国鼎立混战,两晋一统江山。刘宋、南齐继国,萧梁与陈接承,历史称为南朝,四代建都金陵。

北元魏 1 ,分东西 2

宇文周 3 ,与高齐 4

迨至隋 5 ,一土宇 6

不再传 7 ,失统绪 8

【注释】

1北:北朝。元魏:北魏。公元386年北方鲜卑族拓跋珪( ɡu ī)称王,国号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北魏为元魏。

2分东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3宇文周:北周。公元557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4高齐:北齐。公元550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国号齐,史称北齐、高齐。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权与南朝一直对峙,历史上称为南北朝时期。

5迨( dài):及,等到。隋: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史称隋文帝。

6一:统一。土宇:天下。

7不再传:隋朝于二代皇帝炀帝时亡国,社稷不再传续。

8统绪:一脉相传的系统。指帝位世代传承。

【译文】

北朝先有北魏,后分东魏、西魏,宇文代魏建周,高洋另立北齐。直到杨坚称帝,天下一统归隋,隋朝仅传一代,从此失去帝位。

唐高祖 1 ,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2

二十传 3 ,三百载 4

梁灭之 5 ,国乃改。

【注释】

1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太原留守,封唐国公,起兵反隋,攻克长安。公元618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国号唐。

2国基:国家基业。

3二十传:唐朝共传二十帝。传,指帝位相传。

4三百载:自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统治近三百年。

5梁: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

【译文】

唐朝高祖李渊,兴起仁义之师,清除隋末之乱,开创大唐基业。传承二十皇帝,享国近三百年,后梁朱温灭唐,江山于是改变。

梁唐晋 1 ,及汉周 2

称五代 3 ,皆有由 4

炎宋兴 5 ,受周禅 6

十八传 7 ,南北混 8

【注释】

1梁:后梁。唐:后唐。公元923年沙陀部人李存勗(xù)灭后梁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晋:后晋。公元936年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称帝,建都汴,国号晋,史称后晋。

2汉:后汉。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次年沙陀部人刘知远趁机称帝,建都汴,国号汉,史称后汉。周:后周。公元951年,郭威代后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3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国北方的短暂朝代的合称。

4由:缘由。

5炎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区别于南朝刘宋,史称赵宋。赵宋尊崇五行中的火德,故亦称炎宋。兴:兴起, 建立。

6受周禅:赵匡胤原官后周殿前都点检,掌握兵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黜后周恭帝,篡位登基。禅,是说周恭帝禅让出帝位。《三字经》出自宋人之手,“禅位”不过是宋人避讳之言。

7十八传:宋代共历十八帝。

8南北混: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亡。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两宋先后与北方辽、金、西夏、蒙古互相攻伐混战,局势纷乱。

【译文】

后梁、后唐、后晋,以及后汉、后周,史书称作五代,更替都有缘由。炎炎隆宋兴国,源自后周禅让,共历一十八帝,后陷南北纷乱。

辽与金 1 ,帝号纷 2

迨灭辽 3 ,宋犹存 4

至元兴 5 ,金绪歇 6

有宋世,一同灭 7

并中国 8 ,兼戎狄 9

九十年 10 ,国祚废 11

【注释】

1辽: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38年契丹改国号为辽。是中国北方与北宋长期对峙的王朝。金: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创建的朝代,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

2帝号纷:指辽、金纷纷建国称帝。

3迨( dài):及,等到。

4宋犹存:辽被金灭时,北宋仍存在。后宋室南渡,南宋又存在一百五十三年。

5元: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陆续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等国。1271年忽必烈定蒙古国号为元。

6金绪歇:元朝兴盛,金的事业功绩渐渐削弱停息。绪,功业。歇,停止。

7一同灭:金与南宋同样是被元所灭。

8并中国: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市)。并,吞并。

9兼:兼并。戎狄: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谓。10九十年:自元世祖公元1271年定蒙古国号为元,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共计九十八年。

11国祚( zuò):帝位。废:废弃。此指亡国。

【译文】

北方辽人金人,纷纷建国称帝,到了金朝灭辽,南边还存宋朝。直至元朝兴盛,金朝功业才消,南宋继金之后,同被元朝灭掉。元朝统一中国,同时兼并戎狄,历时九十余载,最终帝位废弃。

明太祖 1 ,久亲师 2

传建文 3 ,方四祀 4

迁北京,永乐嗣 5

迨崇祯 6 ,煤山逝。

【注释】

1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家贫曾出家为僧。后参加元末义军,屡有战功,成为统帅。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建都南京。

2久:长期,一直。亲师:亲自率兵征伐。

3建文:明惠帝,年号建文,朱元璋之孙。

4四祀( s ì):四年。建文帝在位仅四年。

5永乐:明成祖朱棣(d ì ),年号永乐。嗣(s ì):指继承帝位。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叔,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市)。他不满太祖传位皇太孙,以平定变乱为借口,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生死下落不明。朱棣夺取帝位,后又迁都北京。

6崇祯:明思宗,年号崇祯。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杀死幼女、嫔妃后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亲统兵灭元朝,传皇位给建文,才四年被叔夺。将国都迁北京,号永乐继帝位,到崇祯家国碎,逝煤山明亡废。

清太祖 1 ,膺景命 2

靖四方 3 ,克大定 4

至世祖 5 ,乃大同 6

十二世 7 ,清祚终 8

【注释】

1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统一女真(满族前身),建立后金。他雄才大略,建八旗,创满文,在满清的初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

2膺( yī nɡ):承受。景命:上天授予王位之命,天命。

3靖( jì nɡ):平定。

4克:能够。大定:大一统。此指统一女真各部。

5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他六岁即位,由叔父多尔衮( ɡǔn)摄政。

6大同:儒家所谓的理想社会。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政权,建都北京。继而统一中国,建立所谓太平盛世。

7十二世:自清太祖起清代共历十二帝。

8祚( zuò):帝王之位,也指国运。终:止。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

【译文】

清祖努尔哈赤,禀承上天授命,平定女真全境,完成开国重任。到了世祖福临,取得天下大同,清帝传至十二,宣统退位告终。

读史者,考实录 1

通古今,若亲目 2

口而诵,心而惟 3

朝于斯 4 ,夕于斯 5

【注释】

1考:查核考证。实录:翔实可靠的记载。又“实录”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一种,中国自南朝梁开始,历朝历代都修有每个皇帝统治时的编年大事记《实录》,虽于实事多有忌讳,但资料丰富,常为修史者所依据。

2若:如同。亲目:亲眼所见。

3惟:思考。

4朝( zhāo):早上。斯:这里。

5夕:晚上。

【译文】

想要读通历史,必须查考史料,了解古往今来,就像亲眼目睹。一面口中诵读,一面用心思考,早晚专注于此,才能真正学好。

【题解】

《三字经》既然是教幼学读书识字的课本,全书的最后部分,重点自然放在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编著者一口气举出了上自孔子不耻下问、名相赵普手不释卷,下至贫寒子弟路温舒、公孙弘以蒲草竹片代纸,车胤、孙康借萤火雪光为灯,以及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这些勤奋苦读的榜样。称赞苏洵、梁灏大器晚成,祖莹、李泌、刘晏少年成名,蔡文姬、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说明不分高低贵贱、老幼男女,只要励志苦学,人人可以成才。《三字经》的这部分内容,可谓全书精华,对南宋以降数百年间的蒙学教育影响很大,其所推崇的学习榜样和学习方法,人们至今仍耳熟能详,深受教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著者在全书结尾处,谆谆所言之“培养教育好子女,远胜留给他们金银财富”的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警世意义,以此终篇,发人深省。

昔仲尼 1 ,师项橐 2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 3 ,读《鲁论》 4

彼既仕 5 ,学且勤。

【注释】

1昔:往昔,以前。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被尊为“至圣先师”。

2师项橐( tuó):以项橐为师。项橐,鲁国神童。据说他七岁时就教过孔子乐曲,十一岁时死去。

3赵中令:赵普,北宋初年两朝宰相。中令,即中书令,宋代行政中枢中书省长官。赵普任中书令时仍手不释卷阅读《论语》,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4 《鲁论》:西汉初年鲁国人所传的《论语》。当时还有古文字写的《古论》和齐国人所学的《齐论》。

5彼:他。指赵中令。仕:做官。

【译文】

从前圣人孔子,求教七岁项橐,古人即便圣贤,尚且不忘勤学。北宋宰相赵普,《论语》常年在手,他虽已做高官,勤奋好学依旧。

披蒲编 1 ,削竹简 2

彼无书,且知勉 3

头悬梁 4 ,锥刺股 5

彼不教 6 ,自勤苦。

【注释】

1披蒲编:西汉人路温舒家贫,在水泽边放羊时砍蒲草编成本册,当作书写文字的纸张。披,劈分。

2削竹简:西汉人公孙弘幼贫,在竹林中放猪时将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书抄在上面苦读。

3勉:尽力。这里指勤奋努力读书。

4头悬梁:汉朝人孙敬读书非常刻苦,晚上阅读时,他把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5锥刺股:战国人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来警醒自己。股,大腿。

6不教:不用督促。

【译文】

温舒编草写字,公孙竹片抄书,他俩无钱买书,尚且如此苦读。孙敬头发系梁,苏秦锥子刺腿,他们无须督促,学习勤奋刻苦。

如囊萤 1 ,如映雪 2

家虽贫,学不辍 3

如负薪 4 ,如挂角 5

身虽劳,犹苦卓 6

【注释】

1囊萤:晋朝人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他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亮儿夜读。

2映雪:晋朝人孙康贫苦,冬夜借助积雪的反光读书。

3辍( chuò):停止。

4负薪:汉朝人朱买臣靠砍柴为生,挑柴时将书放在柴草担上边走边读。

5挂角:隋朝人李密给人家放牛,他把书册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6苦卓:刻苦自强。卓,卓越,不同一般。

【译文】

车胤借助萤火,孙康借助雪光,家贫条件不好,读书念念不忘。买臣书挂柴担,李密书挂牛角,每日干活虽苦,书却一刻不放。

苏老泉 1 ,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2

尔小生 3 ,宜早思 4

【注释】

1苏老泉:苏洵,别号老泉,宋代著名文学家。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与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内。

2悔迟:这里指后悔自己年纪大了才知道发愤读书,起步太晚。

3尔:你,你们。小生:青少年。

4思:指认真思考读书学习的问题。

【译文】

苏洵别号老泉,直到二十七岁,才知发愤苦读。老来虽有成就,还是后悔当初,没有更早学习。你们年纪轻轻,应当早做考虑,珍惜大好时光,发奋读书自立。

若梁灏 1 ,八十二,

对大廷 2 ,魁多士 3

彼既成 4 ,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注释】

1梁灏( hào):五代末年人,历经后晋、后汉、后周,直到北宋太宗雍熙年间他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一说梁灏实为宋人,二十三岁时登第。

2对大廷: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策问。

3魁多士:在众多名士中一举夺魁。魁,为首,第一。

4成:取得成功。

【译文】

再如五代梁灏,八十二岁登第,金殿对答如流,众名士中夺魁。如此高龄成才,天下无不惊异,>你们年轻小子,更要励志努力。

莹八岁 1 ,能咏诗,

泌七岁 2 ,能赋棋 3

彼颖悟 4 ,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5

【注释】

1莹:北魏人祖莹,八岁时就能作诗成诵。

2泌( m ì):唐朝人李泌,七岁时便能作出棋赋,有“方若棋局,圆若运知”等句。

3赋:写赋。

4颖悟:聪明有悟性。悟,理解力强。

5效:效仿,作为榜样学习。

【译文】

祖莹八岁能诗,李泌七岁作赋。他们聪明好学,人人赞叹称奇,你们年幼求学,当向他们看齐。

蔡文姬 1 ,能辨琴,

谢道韫 2 ,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3

【注释】

1蔡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 yōnɡ)女儿蔡琰(yǎn),字文姬。精通诗赋、音律,能辨别琴声, 所作《胡笳十八拍》一时号为绝唱。

2谢道韫( yù n):晋代著名女诗人,才思敏捷,能出口成诗。

3自警:指警醒自己不要落在女子之后。

【译文】

文姬能辨琴韵,道韫出口诗成,她们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颖,你们堂堂男子,更当激励警醒。

唐刘晏 1 ,方七岁,

举神童 2 ,作正字 3

彼虽幼,身已仕 4

尔幼学,勉而致 5

有为者,亦若是 6

【注释】

1刘晏:唐玄宗时人,七岁便能写诗做文,是当时著名神童。

2举:推举选拔。

3正字:官名,负责校勘书籍。刘晏七岁时唐玄宗泰山封禅(在泰山祭祀天地),刘晏所献颂文深得玄宗称赞,授官太子正字。

4仕:做官。

5勉而致:努力然后就能做到。致,达到。

6有为者,亦若是:此句为总结语,意思是一切有作为的人,都能与上述名贤一样取得成就,扬名后世。是,这样。

【译文】

唐代有个刘晏,七岁献赋泰山,玄宗举作神童,作了校勘之官。他虽小小年纪,已然担当重任,你们年龄相同,努力也能成功。凡有作为之人,都能千古传诵。

犬守夜,鸡司晨 1

苟不学 2 ,曷为人 3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注释】

1司:管理,负责。

2苟( ɡǒu):如果。

3曷(hé):何,怎么。

【译文】

狗会看家守夜,鸡能报晓啼鸣,如不用心学习,有何资格称人?春蚕辛苦吐丝,蜜蜂勤劳酿蜜,人不勤奋学习,不如这些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 1

上致君 2 ,下泽民 3

扬名声,显父母 4

光于前 5 ,裕于后 6

【注释】

1壮:成年。行:行事。指实践。

2致君:指辅佐君王,报效国家。

3泽民:指为官一方,惠及百姓。泽,恩泽。

4显父母:使父母声名地位能显赫高贵。

5光于前:指光宗耀祖。前,指祖辈。

6裕于后:指惠泽后代。裕,使富足。

【译文】

幼时勤奋学习,长大学以致用,上能报效君主,下可造福百姓。既能声名远扬,又能显耀双亲,祖宗增添光彩,恩泽惠及子孙。

人遗子 1 ,金满籝 2

我教子,惟一经 3

勤有功 4 ,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注释】

1遗:留下。

2籝( y í nɡ):竹箱,竹筐。

3经:泛指经典、经书。这里是作者对自己《三字经》的自称。

4功:功绩,成效。

【译文】

别人留给后代,或许满箱金银,而我教育儿孙,仅有三字此经。勤学定有收获,贪玩浪费光阴,必须以此为戒,勉励自己成人。 AtntMgzvIC6eB3enNr9lxKvchq4p4L6V0FszHXjbO+1MMCwJ0eyHvqbJySK1UTM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