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立体思维——用两只眼睛看世界

所谓立体思维,是指全方位、多角度,包括时间、空间、文化、环境等因素组合的基础上的思维过程。——《孔梓词典》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看到的只能是平面的。而用两只眼睛观察并且思考,看到的就是立体的,才能产生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也有局限性,会受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思维方法的影响,即看到才能想到。

人类天生就会立体思维,不过常常只会用在感兴趣的地方。比如,当一个男人看见一个女人的时候,男人就会立即判断出这个女人个头有多高,脸蛋漂不漂亮,腰围有多粗,甚至胸围有多少,这是男人的天性。但我们人类还有更重要的地方需要立体思维,不要浪费了上天给予人类的智慧。下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出过这样一个测验题: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四棵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受试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的几何图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然而,无论什么四边形都不行。这时,心理学家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树可以种在山顶上。这样,只要其余三棵树与之构成正四面体的话,就能符合题意要求了。这些受试的学生考虑了那样长的时间却找不到答案,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学会使用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立体思维法。

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总会受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思维方法的影响。对于这些受试者来说,平面几何是他们比较熟悉的知识。于是,当他们碰到几何问题的时候,也往往先从平面几何而不是立体几何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这时,被他们所牢固掌握的平面几何也就成了他们思考问题的“围墙”,于是也就想不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下面我们再从人类思维进化的过程来客观地了解什么是立体思维。原始社会的人类,其早期的思维表现为一种直观的、混沌的整体思维,这一时期包括了从原始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漫长的历史发展。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思维具有感性的具体性,即思维还没有从感性具体中分离出来,一切思想意识的发生,都是从某种具体的刺激物所引起的,一切“思想”经验的交流,都要借助某种具体或形象的实物、坐标、手势等媒介,才可实现。例如,他们没有抽象的“头”的概念,而只说“你的头,我的头”,等等;或者运用形象的“会意”,表示事物的某些属性,如“硬”就说“像石头”,“长的”就说“像大腿”,等等。所谓“混沌的整体”,它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指思维中的随意想象的空间性。原始人类是富于想象的,但是这种想象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上山围猎,他们可以把某一意外事故同空中的飞鸟、山上的动植物、河里的鱼蛙、家里的主妇随意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并猜测存在的因果关联。所以当原始人类无法解释所遇到的问题时,他们就以祭祀、占卜来解决问题。二是指思维中的思维形式的“一统性”,即在原始人类的思维中,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还没有分离开来,而是统一地隐含在某个具体的认识物体中。例如,在北美的一些部落里,存在着一种“象征性的语言”:当两个部落要发生冲突时,一个部落就送去战斧一把,以示对另一个部落的挑战;而另一个部落如果接受挑战就要把斧头拾起,如果将斧头掩埋,则表示以和平的方式处理。这里沟通两个部落的信息,既是某种实物及某个认识的客体,又是某种思想、意识的代表者。作为意识的表达者,它既可以表示“挑战”这个概念,也可以表示这是向“我们部落挑战”的判断,还可表示凡是有部落送来战斧就是向我们挑战。因此,只要有部落送来了战斧,就表明这个部落是向我们挑战。三是指思维成果的笼统一体性,即在原始人类的某个认识成果里,往往包含着诸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或原始宗教里,既有家族血缘关系的知识,又有宗教、自然、历史、哲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在我国彝族原始宗教的传说中,就包括了开天辟地、万物起源、人类由来、彝族历史、农牧狩猎的经验以及原始宗教、信仰、习俗等知识。这说明,原始人类还没有关于知识的分类,而是将各种不同的初始知识,混杂在同一认识系列中,因而对于各种知识的种种猜测,统统“混迹”于某个混沌的认识整体里。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思维开始向逻辑思维过渡,从而使直观、混沌的整体性思维的发展升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达到了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节点,这些大约出现在5 000年以前。不过,应当指出,这个时期的思维方式,虽然是整体性思维发展的至高点,但它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直观、混沌的性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农业、航海业以及战争、建筑业的需要,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浅表了解和笼统混沌的认知,而需要对这个混沌的认知整体加以分解,去了解各个部分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样的认知始于古希腊的先哲们把思维从世界的整体中独立出来,并加以研究了解,而以亚里斯多德创立的古典形式逻辑科学,最富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这种古典式抽象思维把研究对象从客观世界总体联系中割裂出来、孤立起来加以研究的方法,使研究对象无论是它的优点还是缺点,都能充分地暴露出来。这种抽象的思维方法,使得各种科学得以建立起来,例如,化学、医学和解剖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科学成果。从哲学母体中不断分离出来的近代自然科学,以其巨大的成就迫使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空白的原始自然科学从此退出了科学认知的舞台,表明了人类对直观、混沌、笼统思维的摒弃。近代科学发展的日益数量化、体系日益公理化,方法由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因而大大精确化了人类的认知。同时,由于这种方法的割裂性、孤立性和片面性,使得原本互相联系的科学失去了应有的联系,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成了一些互不联系、各成一体的封闭体系。例如,物理学有物理学研究的一套概念、理论和方法,化学也有一套研究化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这样,各门科学都只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而不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因而使得单一、定型化或固定化的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第一,它使得各个学科成了互不来往的独立王国,从而不能借鉴相关学科的重大成果,以丰富或补充自己的理论与学说;第二,这些学科体系自成一体,互相脱节,因而对于复杂的认识对象,不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揭示或验证某一研究对象的各种本质,妨碍了科学的综合与交叉科学的建立。

随着科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越来越成为各门科学对其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内在本质的立体联系的障碍,越来越影响着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更多奥秘的揭示。这种思维方式,虽然相当广泛、各个对象的性质存在于大大小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而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里。因为认识主体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因此,现代科学对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钱学森教授已提出了渺观世界)的不断突破,必然要求各门科学从原来的单打一的互不联系的情况走向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工作的新阶段,必须把各个事物、各种性质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亦即必须进行整体性的思维,甚至必须是跨界思维。现代人类思维,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前提、以辩证思维为核心而发展起来并完善化了的立体思维。19世纪科学上的三大发现(细胞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标志着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从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系统考察物质世界的思维时代,而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现代方法的出现,则是这一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关于什么是立体思维,我们已在前面做了阐述。有一点可以肯定:掌握现代的立体思维,实现对空间的动态的充分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大出路。许多难题在平面思维中得不出答案,但在立体思维过程中,却可以获得圆满的解决。

立体思维是作为与点式思维、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同一系列的思维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处于这一系列思维发展的最高点。点式思维是立体思维的开端或起点。一般来说,人们捕捉思维对象、确定研究方向、选择进攻点时,作为表现思维出发点或中心的思维过程,就是点式思维。它既无长度,又无宽度。线性思维是点式思维的延伸或扩展,它有长度但无宽度,具有单一性和定向性的特征。平面思维是线性思维向着纵横两个方向扩张的结果。当思维定向、中心确定以后,它就要从几个方面去分析说明这个问题。当这些点并不构成空间,而是处于同一平面不同方位的时候,思维就进入了平面思维。平面思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说明思维的中心,可以相对地达到认识某一方面的全面性,但它仍然囿于某个平面中的全面,并不是反映对象整体性的全面,因而这种全面相对于立体思维来说,仍然是不全面的。只有当思维上升为立体思维,从而研究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方面上的各个点,或者各种规定性,这些平面、这些点及其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时,才能够获得最无片面性的整体认识。

点式思维又叫零维思维。养成零维思维的人,容易将思维固着于某个观点或某个对象上面,不会由此达彼,不会将该点与其他相关的点联系起来,具有凝固、僵化的顽症,因此常常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在思想上表现出难以想象的主观性与片面性。线性思维,也叫一维思维,表现为单纯的纵向的思维方式。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喜欢进行历史模拟,单向性的回忆,注重传统的延续性和经验的有效性,而对外来的东西往往进行本能的抵制,对周围各种有益的意见,常常采取拒斥的态度。在实际工作中,讲话、行文常常引经据典,套话连篇,唯恐别人说自己不正统,而又特别喜欢谈及别人不正统。从事学术研究,则习惯于整理、考据、疏证,解释圣人、伟人们的学说,只能沿着某个固定的方向或向前引伸,或向后回溯。因此,习惯于线性思维的人,虽然思维也有运动,但运动极其有限,缺乏应有的多向思考的灵活性。平面思维又叫二维思维,是由纵横两维进行扩张而形成的思维。养成了这种思维的人,喜欢进行横向的平面比较,虽然横向扩大了视野,平面宽于直线,因而优于一维思维。但是由于二维思维一般表现为缺乏历史知识,不能将横向与纵向结合起来,又由于缺乏现实知识,在横向上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结果比较时常常按线性进行,使二维思维单维化了。例如,他们喜欢单纯的比较,但只知从某个方面或方向比较,比的结果不是你高我低,就是我高你低,弄得大家都不开心。因此,习惯二维思维的人,往往把对方和自己构成的平面归属于自己,这样自然就会发生矛盾。立体思维,也叫三维思维,它是纵横统一、多元思考、全方位反映思维整体的思维方式。现实中的系统思维、结构主义的思维就属于立体思维。这种思维从思维对象的本来面目出发,努力反映思维对象的外在全貌,内在多级本质或全部规律性,因而可以极大地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它是迄今为止相对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之一。由此可见,立体思维是在点、线、面的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是由点、线、面的思维发展而来的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随着这种思维的普及推广,人类必然会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空间,利用各种能源(比如太阳能、水能、地热、核能等),从而扩大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增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勇气。

立体思维的特征

六个内在特征:

1.层次性;

2.多维性;

3.联系性;

4.系统性;

5.整体性;

6.动态性。

六个外在特征:

1.个体性;

2.鲜明性;

3.具体性;

4.全方位的开放性;

5.联想的多极性;

6.思维结果的可感触性。

立体思维思考范例

运用立体思维思考范例一:衣服有哪些作用?

衣服的作用:

1.保暖;

2.美观;

3.保护;

4.携带物品。

仅仅是这些吗?

运用立体思维思考范例二:你观察过你的手吗?

请大家认识自己的手:

手指的每个关节都能弯曲90°,但也只能90°,每个手指(除了大拇指)都能弯曲360°,不多不少正好能合围你的腕部,为什么?

手指并伸,大拇指与其于四指成直角时,大拇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正好是你中指(指尖到指根关节)长度的两倍,为什么?

五个手指的长短为什么不一样? SrIEW6FvLTAjWzeR8riwbZIHox3RRq4TLzCxdqln4v8hm/hYX041OPE97jPL7he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