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几家发展迅速的打车软件纷纷被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巨头们招安。其中,快的被阿里注资。腾讯也看中了出租车这个线下支付切入口,2014年1月5日,微信把嘀嘀打车直接放到了支付平台上作为一个新功能出现,也就是说,用户无需下载打车软件就能在微信上直接叫车并进行支付。
这场战争,最终演变成了两个互联网大佬的补贴战:腾讯号称将投入两亿元预算作为补贴,从1月10日起,使用微信上的嘀嘀打车,用户和司机双方都能够获得10元补贴;而阿里方面,每绑定一个支付宝账户,司机能够获得50元现金以及支付宝账户中50元的余额,每单奖励乘客10元、司机15元,并打算接下来用5亿元铺市场。一些同时安装了两家软件的司机则干脆把补贴变成了生财之道,但两家公司对此却并不在意,他们的目的是让用户形成习惯,绑定银行卡。
有段时间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广告漫山遍野,阿里说出五亿元请全国人民打车,腾讯也有类似的广告。我们知道嘀嘀打车是微信的,快的打车的后台老板是支付宝,在广告攻势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用这个东西叫出租车。大家不禁要问:移动打车的好处在哪里呢?
第一,叫车非常方便。在北京打过车的朋友都知道,打车实在太麻烦了,往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站一两个小时,出租车都不来,那份痛苦就别提了。出租车司机最愿意跑长途,机场、郊区等地方,跑一趟一两百块钱,市中心则经常堵车,跑那么一圈花费一个小时也只能得到二三十块钱,所以司机都不愿意到市中心来。
但是有了移动打车后,司机清晰地知道乘客要去哪里,是不是跟自己的方向一致,这样成功的概率要好很多,肯定要比在大街上瞎跑要强,所以现在很多司机师傅都愿意用移动打车软件。而且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只要一叫,大概两三分钟就会有人应答。当然在高峰期可能比较难,不过乘客可以选择加钱,加五块、十块,加到二十块钱,司机还是愿意来的。这就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有的乘客时间很值钱,愿意多加20块钱,传统的叫车方式是不允许加钱的,虽然你有钱,但是对不起,你还是必须和那些大妈一块等车。看上去好像是平等了,其实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二个,价格补贴。阿里和腾讯为了促进大家使用打车软件,大规模地补贴用户,打车一次,补贴乘客十块钱,补贴司机十块钱,在这种刺激之下,打车软件的安装数量急剧上升。我现在打车的时候,一上车司机就问我是用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有的司机让我用微信叫一次,然后他半途停下来,让我再用快的再叫一次,这样他享受两次补贴。现在有很多司机都玩这一招,腾讯和阿里也心知肚明,但是并不禁止这种方式,它们想要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不过这同样带来另外一个负面结果,就是手机打车软件对传统打车方式的挤压。老年人、大妈大叔们不会用智能手机,他们只知道在街边上站着叫车。以前乘客下车之后,出租车处于空车状态,司机在街上以巡游的方式找到下一位乘客。有了打车软件后,很多司机在乘客下车之后就停在路边打开叫车软件等别人叫车。这样就带来一个结果,大街上打车更难了,为什么呢?不是车少了,而是司机不愿意空跑了。那些依然采用传统叫车方式的人可能比较难到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弊端吧。
未来手机打车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扩展,比如租车业务。这个已经在“一号专车”里面实现了。目前的很多租车公司,比如神州租车等在滴滴里面即可预约,而不是用传统打电话的方式,后者要支付保证金等,相当麻烦。比如还可以扩展到拼车模式,我们知道台湾私家车可以当出租车使,你下班之后愿意去赚零花钱,可以跟别人拼车。但是目前国内拼车不合法。但我相信像北京、上海这样的拥堵,不如让私家车可以兼职做出租车。因为私家车一个人用的话运力效率太低了。在上下班路上顺路多带几个人,不但不浪费运力,还可以减少很多拥堵,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拼车需要一个中间调度系统,现在嘀嘀、快的完全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
从目前的战况看,应该说阿里与腾讯不分伯仲,两大巨头在打车战方面战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