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铨
特定学科的学科影响力,是指该学科对相关方面产生的影响所达到的程度,以此从相应侧面折射出其学科地位。学科影响力,一般都会在它所能影响的一定的对象身上体现出来。一定的对象通常为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学习者。
这里着重要讨论的是新闻学的学科影响力问题,然而许多数据往往以新闻学与传播学为统计单位,因此行文中常常会将两个学科并提,这是需要说明的。新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学科内涵、体系框架、内在逻辑、话语系统。作为显学,新闻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新闻实践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中,因而新闻学有着随社会生活与新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郑保卫教授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新闻学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在‘新闻无学论’的冲击和桎梏下受歧视与贬损的被动状况,得到国家的权威认可和学界的普遍认同,其地位逐渐巩固,学科建设正在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大好时期。但是也要看到,‘新闻无学论’依然还有市场,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影响仍然存在,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新闻学的学科影响力,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决策者的影响力。这主要是指对党政领导机构、决策机关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影响力。诚然,新闻学研究有自己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一门学科,它应当具有独立性的品格,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因政治风向的变化而改变其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新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并非就是用学术成果去影响领导机构、决策机关和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但是,倘若能为上述机关和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和合理管理的参考或依据,使新闻学和新闻学研究的价值在这一领域有所体现,无疑也是新闻学的影响力在一个重要方面的彰显。笔者认为,新闻学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类型。对两类不同研究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基础研究完全可以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把问题看得更清楚和更透彻,使对此的学理把握更具有学术性和学术研究所追求的真理性。但也不排除对现实问题作出学理思考并对实践产生相应的指导意义。而应用研究则必须关注由现实提出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学理思考,并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供相关机构作为决策参考。
二是对实践者的影响力。这里主要是指对新闻从业人员及其实践的影响力。新闻学是对世世代代包括当下新闻工作者实践的科学总结、理性概括。在这一点上,新闻学与不具备对应行业的学科存在着差异,甚至与同样是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也多有不同,而与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有较多相近之处。法学与立法、司法实践有着明确的对应性;经济学以经济实践、经济规律、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与此相类似,新闻学有自己所对应的行业及其实践。新闻业界所进行的内涵丰富的新闻实践,为新闻学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引发了学界对此所作的具有相当深度的学理思考。新闻学研究者在回答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并被用于指导相应的实践,由此而发挥了“智囊”和“思想库”的作用,并获得业界人士的认可,体现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对新闻业界及其实践具有较大影响力,是新闻学富于活力和价值的体现。
三是对学习者的影响力。学习者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对象——各层次学生。他们是新闻学研究成果的直接的学习者、接受者、使用者,同时也是有一定发言权的评价者。多年来,接受过高等新闻教育而最终成为优秀新闻人才者大量涌现,其中不乏高端人才。这是高校新闻院系具有存在价值的一个方面的体现,也是新闻“有学”的一个方面的重要证据。但是,如下事实毋庸讳言:认为“新闻无学”的人中,有些就是新闻学专业的各层次的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这就更加说明新闻学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有其不可忽视的必要性。
四是对研究者的影响力。研究者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本学科的研究者,是专业内之人,大量接触本学科研究成果。其二是他学科研究者,是“隔行”之人,相对超脱。衡量学科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中不能不包含本学科研究者的认同度这一指标。认为“新闻无学”的人中,有一部分是新闻学者。他学科研究者则涵括了新闻学学科以外的学者。新闻学对他们的影响力,既表现为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者的重要观点能进入他们的视野、引起他们的关注,又表现为这些成果或观点在其学术研究中被采用、被借鉴、被吸收。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学术观点的引用与被引用、借鉴与被借鉴,是不同学科得以交叉交融、特定学科学理性研究得以深入进行的重要和必要条件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逆差”:新闻学的研究者引用他学科研究者的成果较多,他学科研究者引用新闻学研究者的成果则较少。这与学科的特点及固有的学术辐射力不无关系,同时也折射出它在历史积淀、学术底蕴、学术规范和影响力等方面的相对不足。新闻学者有就此进行深思的必要。
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提供的资料,2008年度在全国高等学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总人数为397431。新闻学与传播学为6267人,略多于社会学(5321人),略少于哲学(7539人)。
(一)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数据的考察分析
以获奖奖项数作为衡量、考察学科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或唯一依据,难免存在偏颇,但作为一个方面的参考自有价值。自1995年始,教育部此奖项总共评过5次。按学科进行分类,依据参评成果多寡确定获奖奖项数额。现将人数略少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社会学作参照进行比较:奖项数额的比较;加权处理后得分比较。特等奖为7分,一、二、三等奖分别是5分、3分、1分。
第一届(1995年)共计评出498个奖项。新闻学与传播学共获1个二等奖奖项,占总奖项数的0.2%;社会学共获16个奖项,占总奖项数的3.21%。后者是前者的16倍。
第二届(1998年)共计评出412个奖项。新闻学与传播学共获4个二等奖奖项,占总奖项数的0.97%;社会学共计获奖15项,占总奖项数的3.64%。后者是前者的3.75倍。
第三届(2003年)共评出412个奖项。新闻学与传播学共获6个奖项,占总奖项数的1.46%;社会学共计获11个奖项,占总奖项数的2.67%。后者是前者的1.83倍。
第四届(2006年)共评出427个奖项。新闻学与传播学共获7个奖项,占总奖项数的1.64%;社会学共获12个奖项,占总奖项数的2.81%。后者是前者的1.71倍。
第五届(2009年)共评出634个奖项。新闻学与传播学共获15个奖项,占总奖项数的2.37%;社会学共获17个奖项,占总奖项数的2.68%。后者是前者的1.13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首届评奖中,新闻学与传播学处于低谷。在以后四届,该学科从总体上说呈现出上升趋势,与社会学的差距在缩小,但尚未有过成绩优于社会学的记录。
经加权处理后,社会学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历次评奖中得分情况如下:第一届,社会学58分,新闻学与传播学3分,前者是后者的19.3倍;第二届,社会学31分,新闻学与传播学12分,前者是后者的2.58倍;第三届,社会学21分,新闻学与传播学14分,前者是后者的1.5倍;第四届,社会学18分,新闻学与传播学11分,前者是后者的1.64倍;第五届,社会学29分,新闻学与传播学25分,前者是后者的1.16倍。可见新闻学与传播学同社会学之间的差距从总体上说在缩小。该学科的曲线呈现出上升趋势,只有第四届稍显拐点状,但第五届较前有明显突破,从而展现出光明前景。
(二)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统计数据的考察分析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既是对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阅,同时也是学科影响力的比拼。与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这类主要按学科门类进行纵向评奖不同的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评论文首先要获得所在学校的推荐,或者要在省、市、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评选中胜出,然后才能进入到由教育部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评选程序。这些评选较多体现出横向选拔的性质。学科的影响力和被认可的程度客观上必然会发生作用。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一年一度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至今共评选过12次,获奖博士学位论文总计1182篇,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论文190篇,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奖论文4篇(平均每3年入选1篇)。新闻学与传播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2.1%,占所有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的0.34%。在这一领域,该学科尚未摆脱地位较低和影响力偏弱的弱势学科的困境。
(三)对2008年度CSSCI刊物上新闻学与传播学和他学科论文引用被引用情况的考察分析
前面所作分析都涉及奖项的评定,可理解为少数评委专家的行为选择和意见表达,对新闻学学科影响力的评价反映出了他们的判断。而基于CSSCI刊物所载论文引用与被引用篇/次所作的比较研究,则反映出学者个人对新闻学的认可度和该学科对他们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是其学科影响力的重要表征。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CSSCI刊物所载新闻学与传播学和其他学科论文引用被引用篇/次统计表
笔者在上文中曾谈到过新闻学学者与其他学科学者论文的引用与被引用的问题,提出了“逆差”说。以上简表则为“逆差”说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根据对新闻学与传播学和其他19个学科CSSCI论文引用、被引用篇/次的统计,最大的“逆差”存在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同历史学之间,前者对后者的引用高达296篇/次(占8.43%)和前者被后者引用13篇/次(仅占0.32%)之比是296∶13,达到近23倍。“逆差”超过3倍的有8个学科:经济学、中国文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存在“逆差”但小于3倍的有5个学科:管理学、哲学、考古学、统计学、综合社科。存在“逆差”的共计有14个学科。无“逆差”而表现为持平之态的学科为1个,即教育学(49∶49)。新闻学与传播学同他学科相比被引用数大于引用数的有4个学科,即: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艺术学,体育学,文化学。而后面三个学科同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的引用与被引用数非常接近。只有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引用、被引用关系是一个特例,被引用数是引用数的2倍以上。该学科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相关度甚高,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学有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科影响力。以下几点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忽视的。
第一,致力于把研究做深、做实。近年来带领团队坚持每年撰写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的童兵教授,密切关注新闻学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他在2010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纵观2009年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明显存在两个不足:其一,基础性研究下工夫不够,缺少标志性成果;其二,对策性研究深度不够,缺少理论性成果。
笔者认为,需要有若干年磨一剑才形成的成果,不少新闻学著述已经达到这种水准。但仍有一些成果仅停留于谈感性经验和工作体会的层面,止步于罗列材料和描述案例。有的作者满足于撰写应景之作和提供速朽成果。总之,要紧的是增强本学科的实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力才是硬道理。应体现“三个力戒”:①潜心研究,力戒浅尝辄止。潜心研究,有赖于发现值得探索的问题,有赖于通过恰当的方式详细地占有材料,有赖于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学理探讨。对于研究者中的在行的专家学者来说,他们对面前的成果是否为潜心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的难易程度如何,并不难判断。他们不认同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获得的、无学术价值可言的成果。吸纳外国学者的思想、学说、见解中的养分,或者借以拓展学术视野,或者以之为新闻学研究中的参照系,都是可取乃至必需的;但把外国学者的思想、学说、见解拿来,简单地套到中国的研究对象头上,则不值得提倡。这是缺乏潜心研究的典型表现。缺乏潜心研究的另一典型表现是:理论与通过理论想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呈现为“两张皮”状态,所用的理论说明不了实际问题。如此,新闻学研究成果又如何体现学科影响力?②追求深度,力戒泛泛而论。学科影响力所涉及的四方面人士,均不认同泛泛而论、缺乏深度的成果。常常有人评价新闻学门槛太低,甚至是“零门槛”。从事其他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人,转行从事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可不必花费很大的力气,也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与新闻学各分支学科的话语系统没有艰深晦涩的表述和“拦路虎”、几乎人人都能看得懂有关。这是该学科的一个特色。但是这并不表明新闻学研究注定没有深度。其实,用浅近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对此,不仅不应贬抑,相反倒是应该提倡的。许多获得好评的新闻学著述都具备了这样一种可贵品格。新闻学的优秀研究成果,不应是“举轻若重”型的,而应是“举重若轻”型的。将研究成果写成“天书”、让人根本无法读懂,不一定就是学问深的表现。③体现新意,力戒人云亦云。学术研究鼓励创新,注重创新。成果多有原创品自高。相反,重复他人的意见,或者只是为他人之论做注脚,或者说的是尽人皆知的话,都不可能获得同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研究者的高度认同。学术研究中的新意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研究对象进行凝神思考,不断排除平平之见和一般之论,方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有新意的见解。
第二,致力于把学科做强、做大。这里所说的“把学科做强、做大”中的“做大”,与把办学规模做大是不同的概念。按一般的说法,全国高等学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现在已经有了15万左右的在校生,教学点也已超过800个,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学科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上,如CSSCI刊物发文数、获得纵向科研项目数、优秀社科成果获奖数等方面,新闻学却难言“强”和“大”。在学科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问题上,人们难免有不同的看法。笔者的意见是:“做强”和“做大”,很难说孰先孰后。仅仅满足于“做大”(铺摊子、扩规模、跑马圈地)而不致力于“做强”(增强实力和深化内涵),当然是不可取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如果学科不能“做大”,则往往会影响和制约学科的“做强”。从申报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项的情况来看,新闻学仍然属于基数偏小、处于弱势的学科。由此,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得的奖项配额相对较少;而按照设置奖项等级的“金字塔”原理,高等级奖项则往往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做大”成了“做强”的前提性条件。
第三,致力于消除人们对新闻学的刻板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就新闻学学科影响力的提升情况加以广泛传播。以教育部举办的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为例,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奖成果呈现的曲线,清楚地说明了该学科在影响力方面的明显进步。评奖结果与现实情况是相吻合的。然而无论是评奖结果的趋于优化还是现实情况相对于历史情况所体现的进步,在本专业和他专业的学者及学子中,充分知晓者尚少。许多人对新闻学学科状况的认识,仍然停留于以往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与现状不相吻合甚至大相径庭。如果任由它存在而不据实加以纠正,那么人们的刻板印象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并不时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事实加以实事求是的传播,虽并不是一个学术问题,然而又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事情。
所有新闻学人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并勉力去做,这是提升新闻学学科影响力的关键之点。相信假以时日,通过不懈努力,新闻学在提升学科影响力方面将会取得显著成效。
(《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刊载;
《新华文摘》2011年第19期转载)
鸣谢: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白云老师提供了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同其他19个学科CSSCI论文引用与被引用的数据和表格。在此谨表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