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周易》经传的流传和演变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材料看,《易经》作为占筮的依据,在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流行。据《左传》和《国语》记载,当时人以《周易》占问吉凶,共有二十余条,且讲论《周易》的情况,涉及周、陈、晋、鲁、齐、秦、郑、卫等国,足证春秋时代《周易》流传之广泛。这说明,当时人已经把《周易》奉为神圣的典籍。

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对《周易》也颇有研究。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 马王堆帛书《要》篇也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之说。《论语》中有两处讲到《周易》,视其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典籍。《论语·子路》引述南人的话“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解释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强调卦爻辞道德修养的含义,认为善于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论语·述而》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认为《周易》对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具有重要意义,予以高度评价。

西晋太康二年,在魏襄王(前318—前296)墓中出土了一批有关《周易》的著作,有《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爻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可以代表战国时期《周易》流传的情况。这说明,战国前期和中期,人们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和解释《周易》。而以“阴阳”观念解说《周易》,似出于道家和阴阳家,因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孟子,乃至孔子的孙子子思,其著作《论语》、《孟子》、《中庸》中,皆无阴阳说。

随着人们对《易经》的推崇和研究,陆续形成了一批系统解《易》的著作,即《易传》,使这部用于占筮的迷信之书,成为一部讲哲理的哲学著述。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自孔子授《易》,传承不断,六代而至汉初经师田何。由于统治者表彰儒家,提倡经学,《周易》被尊为《五经》之首。无论官方和民间,都有一大批经师和学者,以治《易》为己任,使人们对它的解说,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田何传《易》于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王同又传授给杨何。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雠、孟喜、梁丘贺,称为“施、孟、梁丘之学”。孟喜又传于焦延寿,焦的学生是京房,于是又产生了“京氏之学”。其易学敢于创新,独树一帜,不同于田何易学的传统,被视为“异党”。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易学属于今文经学系统,皆立于学官。此外,还有一个易学传授系统,以费直为代表。其以《易传》解释经文,注重义理,无章句,被称为费氏易,属于古文经学系统,未立博士,乃民间易学。

后汉时期,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又授郑玄,郑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皆为费氏之学。自此,费氏之学大盛,而京氏之学遂衰。但传费氏易者,也都受了京房易学的影响,如郑玄解经,虽属古文经学的传统,但又精通今文经学,以注纬书而闻名。荀爽虽不大讲阴阳灾变,但亦主卦气说。继承费氏易学的传统,排斥京房易学影响的是曹魏时期的王肃,成为义理派王弼易学的先导。

汉人解《易》的显著特点是注重象数,以阴阳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宋人称之为象数之学。并同当时的天文历法相结合,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汉代易学提出了许多新的体例,如卦变、互体、纳甲、飞伏、爻辰等,以此解说卦爻辞的意义,非常烦琐。

三国时代,王弼开创易学新风。他注重义理,有意识地排斥取象、互体、卦变、纳甲等说,一扫汉易象数之学的烦琐解《易》学风,是易学史上一个重大变革。另一方面,又以老庄玄学观点解释卦爻辞,对《周易》原理的理解,抽象化、逻辑化了。其《周易注》只注解了《易经》上下篇和《彖》、《象》、《文言》等传,而未及《系辞》传。后来,晋人韩康伯补注了《系辞》等传。唐孔颖达将此二注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义》中,成为玄学派易学的代表作。此后,王学大盛,而汉学渐衰。

宋朝讲《周易》同汉人和王弼又有不同。他们不再追求《周易》经传文字训诂方面的考证,而注重探讨其中的义理。追求《周易》中的哲理,将《周易》原理高度哲理化,是宋易各派的共同特征之一。张载的《易说》用气学的观点解释《周易》,根据《系辞》传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邵雍继承道教易学的传统,著《皇极经世》,提出先天、后天之学。程颐依王弼易学作《程氏易传》,以理或天理为易学的最高范畴,成为宋代占统治地位的易学。朱熹又继承程传的传统,并吸收周敦颐、邵雍、张载的思想,作《周易本义》,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教科书。

元明两代,是宋易深入发展的时期。明朝颁布《周易大全》,意味着程朱易学,特别是朱熹易学取得了统治地位。元明两代的象数之学提倡以图像解《易》,又形成了易图学,是宋代图书之学的新发展。象数派易学还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并形成了医易学派,成为易学发展的新特点。明清之际,方以智父子对以前的象数之学作了一次总结;而王夫之则从义理学派的角度,对宋明易学进行了总结,并建立起自己的易学体系。

清朝人解《易》,一方面反对宋人的易学,另一方面也反对王弼派的易学,而要求恢复汉人解《易》的传统,注重文字训诂和考据。其代表人物是惠栋和张惠言。而焦循著《易学三书》,并不惟汉易是从,而是依汉人解《易》的精神,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体系。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们对《周易》的研究也开创了新的局面:一反过去以传解经的传统,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将《周易》经传放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分别进行研究,开拓了从哲学、史学、社会学、古文字学方面研究《周易》的新领域。

关于《周易》经传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记载,施、孟、梁丘三家讲解《周易》的本子都是十二篇。《周易》的经和传,是由经师分别传授的。又据《汉书·儒林传》和《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纪》,汉代经师费直和郑玄为了便于查阅,使人“寻省易了”,开始以传附经,后传至王弼。现在通行本《周易》经分上下篇,《彖》、《象》及《文言》分系各卦经文之后,即是王弼的传本。孔颖达将王弼和韩康伯《易》注收集在一起,并为之作疏,称为《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这是《周易》流传下来影响最大的版本。

朱熹用吕祖谦所定《古周易》本,经和传仍分为十二篇,撰为《周易本义》。后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以程子在前,遂割裂朱子之书,散附程传之后。沿及明永乐中,胡广等纂《周易大全》,亦仍其误。至成矩专刻《本义》,亦用程传之次序。乡塾之士遂不复知有古经”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三) 。《周易本义》是宋代以后通行本。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又有《周易》。帛书《周易》与通行本《周易》大不相同。六十四卦的卦名与通行本有很大差异,其排列次序与通行本完全不一样,其卦辞和爻辞也有出入。帛书《周易》中又有《系辞》传,共约六千七百余字,较通行本为多。其中无“大衍之数”章,但包括通行本《说卦》的前三节,有两千余字为今本《系辞》所无。帛书《周易》没有《彖》、《象》、《文言》,但卷后抄有《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诸篇,为通行本所没有。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这说明《周易》在汉初就有不同的写本,不仅是田何的传本。帛书《周易》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周易》经传的注释,历代有史可查的就有数百家,可谓浩如烟海。现在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有以下几种:

《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四库全书》本,清刻本,《丛书集成》本。

《程氏易传》宋程颐,《二程全书》本,《四库全书》本,清刻本,中华书局《二程集》本。

《周易本义》朱熹,《四库全书》本,清刻本。

《周易集注》明来知德,虎林刻本,《四库全书》本。

《周易述》清惠栋,《四库全书》本,清刻本,《四部备要》本。

《周易集解》清孙星衍,清刻本,《丛书集成》本。

《周易古经今注》高亨,中华书局刊本。

《周易大传今注》高亨,齐鲁书社刊本。 daujEBFL8So5QJw6zjKVH95qiNPhu91IpZlsd+Xr7oBrRKUpU+GNekHN1fUhPs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