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易传》的著作年代和作者

过去传统的说法,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即持此说,影响很深。直到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易童子问》,才开始怀疑《系辞》以下为孔子所作。理由是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众说淆乱;所谓“子曰”,乃讲师之言。南宋叶适继承了欧阳修的观点。清朝史学家崔述于《洙泗考信录》中,又作了更加详备的考辨,进而怀疑《彖》、《象》为孔子所作。近人通过研究,几乎一致认为,《易传》十篇确非孔子所作。这已成定论。但这十篇的作者究竟是谁,已无可考。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各篇非出一时一人之手,乃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但对各篇形成的年代,仍有不同意见。大的分歧有二:一是战国前期说,一是战国后期说。争论的焦点为《彖》、《象》和《系辞》的年代。

战国前期说以张岱年、高亨先生为代表。张先生根据战国末至前汉初期的著作中对《易传》的引述,以及哲学命题的立定和否定,基本范畴的提出和运用,来考定《易传》的著作年代。其结论是:“《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系辞传》的若干章节,当成于梁惠王以前,即写成于战国前期。”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彖传》应在荀子以前”,《文言》、《象传》“应当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战国后期说以冯友兰、朱伯崑先生为代表。朱先生于《易学哲学史》第一卷中,对《易传》形成的年代,主要从《易传》所提出的概念、范畴、命题、术语和学说,如太极、道德、性命、天尊地卑、时中说、顺天应人说、养贤说等,同战国时期的作品如《孟子》、《商君书》、《管子》、《庄子》、《吕氏春秋》、《中庸》的联系进行考证。其结论是:“《彖》文当在《孟子》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出于《彖》之后,“《象》的下限,当在秦汉之际以前,同样可以看作是战国后期的作品”;《文言》多引《象》、《彖》文意,加以发挥,其“下限当在《吕氏春秋》以前”;“《系辞》的上限当在《彖》文和《庄子·大宗师》之后,乃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在战国末年”。考辨精详,比较有说服力。此不一一赘述。 12+6JJQozIEBcJm3oq6Yb2sElQb1XCIY10wYByZyWLeZqfF1rEoBtG7lr63vM0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