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什么是审计

2.2.1 审计就是查问题吗

一般老百姓听到“审计”这个词,可能最先联想到的,是一群穿着制服的人,紧张地翻看着一大堆资料在查问题。这其实不像是审计,更像是经济犯罪调查。老百姓之所以有这种联想,大概来自于将审计师称作“经济警察”这一未必恰当的比喻。

看过日剧《审计风云》(也叫《监察法人》)的人,可能会以为审计师工作起来就是狂按计算器、一分一毫盘点现金、没日没夜翻凭证,还会因为某些审计调整不被公司接受,就给公司的财务报告出否定意见,能把公司董事长逼跳楼,能让上市公司退市。

其实大部分审计师的工作没有任何国家强制力做后盾,与“经济警察”这个词所代表的国家权威相去甚远。审计可以分为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类。政府审计,就是国家审计署做的事情,主要是检查各级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的收支情况。国家审计署的人员可能是最像“经济警察”的一群人,做好老百姓和国家财产的“看门狗”,是他们的职责。目前,这些“看门狗”的“狗王”,名叫刘家义。

我这可不是调侃我们国家的审计长,是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自己是“看门狗”的。他还说:“这个话不是我发明的。我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德国的前审计长叫扎威尔伯格,我第一次见到他,他就跟我讲,我们都是看门狗。我说什么看门狗,他说国家财政的看门狗。1998年部长访谈的时候,要我讲审计是干什么的,我引用了这句话。审计,简单地讲,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就是说要通过审计维护国家财政、国家财产的安全和有效。”

企业内部审计,则是企业内部设置的检查内部各部门经营管理情况的一项职能。很多不太大的企业并没有设内部审计这样一个部门,但这种检查功能其实一样存在,往往就由总经理自己,或者是经理办公室、企业管理部之类的部门来完成了。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独立审计,才是本书打算主要谈的内容。它是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人类道德上的普遍不健全和大脑功能的普遍不完善而产生的。这话听起来有点玄,而且肯定是所有关于审计的教科书上没这么说过的。不过我有我的严密逻辑,且等我在下面几节慢慢道来。

以上三种审计并不都是以“查问题”为主的。政府审计可能查问题的时候多一些,但也并不是查不出问题就不罢休。没查出问题,或者查不出大问题,也算是反过来证明这个政府机构的工作比较合规。而独立审计,很多时候并不是以查问题为主,而更像是在解一道几何证明题。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记录就是一道几何题的已知条件,要求证明的就是管理层所提交的财务报表是真实可靠的。这一个证明过程,要做到证据充分、逻辑清楚才行。有时,由于证据不充分,或者不能弄清楚的疑点太多,这道题证明不了,也只能放弃。而企业内部审计,则是做不同的项目可能有不同的目的,有时是“查问题”,有时则是在做证明题。

本书以后所讨论的审计,如果不是特别强调,都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就是独立审计。

2.2.2 审计与人性恶

让我们来看看独立审计是如何产生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越做越大,企业管理越来越需要专门的技巧,企业的所有者开始打算请别人来管理这个企业。这可能是由于企业所有者自己并没有好的管理能力,因为这么大的企业并不是他做起来的,他只是从祖上继承下来了这个企业;也可能是由于他不想总那么忙,想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晒晒太阳什么的。

总之,企业所有者打算请别人来做企业了,于是,他聘请了几个管理者来替他管理运营这家企业。这时,如果全人类的道德水平普遍很高,那么作为全人类一员的管理者肯定会尽心尽力来管理企业,而企业所有者也肯定信任这些管理者。如果是这样,就没有审计师什么事了。可惜,人类历史在一遍遍地提醒我们:人类在道德上,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远不是那么健全。

那么,我们现在引入人类道德不够健全这一约束条件,则推论是管理者不会必然地全心全意管理这家企业,而所有者也必然不完全相信这些管理者。中国古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句话其实充满了赌徒气息,它除了用作收买人心,从而在个别关键时刻发挥一下看起来违背普遍人性和自然规律的神奇作用之外,最大的副产品就是古龙说的“你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身边的朋友”这句名言。在现代经营管理中,“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顶多作为一种战术手段鼓舞一下士气,除此之外是没有多少战略指导意义的。所以,我们可怜的企业所有者尽管不太相信这些管理者,但还是得用他们。

但是,不是说企业所有者就只好这样听天由命了。他们会寻求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从逻辑上说,最好的手段就是能够完全读懂管理者脑子里想什么。可惜的是,人类的大脑目前并无这种“联网”功能,除了极个别号称会心灵感应的人以外。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大脑功能的普遍不完善”的意思。

所有者是不会死心的。他们想到的下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去定期检查管理者的工作。可是,一来自己并不一定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二来自己去检查,总是站在对自己有利的立场上看问题,管理者往往不服气。那么,又能怎么办?

于是就出现了独立审计,就是说请另外一批独立的、公正的、有能力的人来检查一下管理者的工作并报告检查结果。

这看起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审计竟然是建立在人类彼此不信任的基础上,是基于人性恶的产物。但是,也正是由于审计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这使得企业越发展越大成为可能。

一个相反的例子是这样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的广东地区,有一批农民,在将土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后,赚了一笔钱,他们就用这笔钱办了一些企业。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没有经营管理的能力,就想从外面请能人来把这些企业做好做大。几年过去了,他们也请到过一些能人来帮助他们经营这些企业。但让他们失望的是,每一个来这里的经营管理能人,在做了一段时间,掌握了局面之后,都卷了一笔钱跑了。最后,这些农民决定,不再办企业了,将剩下的钱存到银行里算了。

这个故事黯淡的结尾并不是想指责管理者们职业道德的缺乏,而是反过来证明了:一种好的监督机制,例如独立审计,是多么重要。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类解决了上面提到的“道德不健全”或者“大脑功能不完善”的课题,独立审计存在的条件就少了一个,独立审计可能就不存在了。

2.2.3 独立审计是一种信任的背书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种受托审计,就是说由某一方,一般是前面说的企业所有者,委托审计师按照事先约定的步骤和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种有偿审计,而另外两种审计都不是。把这两个特点,即“受托审计”和“有偿审计”放到一起,就可以通俗地概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很多注册会计师看到我这么概括他们从事的审计工作,一定很不高兴:“这也把我们说得太俗了吧。”其实这世界上,原本也没有多少高雅的事,尤其是沾了钱的事。如果你觉得“得人钱财,与人消灾”这种说法太逆耳的话,可以看一看下面的另一种说法。

在独立审计这一所有者通过审计师监督管理者的机制里,有一个假设前提:审计师是值得信任的。正是基于这一信任,所有者会接受审计师的检查结果,这一检查结果一般通过一份审计报告来表达。只有在审计师检查过管理者的工作,认为财务报表真实可靠时,审计师才会出具审计报告,就是对管理者所编制的财务报表做一个适当的保证,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背书转让给管理者。只不过,这一背书不是免费的而已。这算是“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另一种理解吧。就是说审计师得了所有者付出的审计费,就有责任证实或者证伪所有者对于管理者的怀疑。

本来审计师是所有者请来对管理者进行检查的,可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往往是管理者和审计师在接触谈价格,管理者在解答审计师的各种问题。容易出现的局面是管理者和审计师混得很熟,审计师不知不觉站到管理者这边来了。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审计师一旦有了这样的“腚位”,独立性和公正性就丢失了,各种各样的审计失误也因此出现了。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由于一系列公司丑闻的曝光,监管机构的监管更严了,所有者、管理者、审计师三方都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三方的博弈开始向较为正常的状态回归。

也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解决所有者、管理者和审计师三方博弈的方案,那就是引入保险公司。大致安排是这样的:由监管机构强制要求每家公司的管理者向保险公司购买财务报表错报保险。而保险公司也是无利不起早、趋利避害的,为了做这个险种,保险公司就要评估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有多高。这样,保险公司就会委托审计师来对每个企业进行审计,以评估其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高低,进而决定保险费率的高低。如果风险太高,那么,保险公司可能就决定不向这家企业提供这一保险了。要是有一家企业遍访各家保险公司,仍找不到愿意给它做财务报表错报保险的保险公司,这就好像企业没有信誉时跑遍了银行仍然弄不到银行贷款一样。这时,这家企业就会在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所有的人注意到了。我把这种情形起名叫“裸奔”。

这样一种安排,将审计师的委托方由所有者改成了保险公司。但最关键的是,将付给审计师审计费的一方,由管理者改成了保险公司。这样,就切断了审计师与管理者之间的金钱关系,使得审计师要尽心尽力地为保险公司工作。

这种安排目前仅仅是一种理论探讨。说不定二十年后,这种模式真的会成为一种最普遍的安排。到那个时候,我会带着我一贯的低俗趣味,看一看谁会成为第一个“裸奔”者。

2.2.4 此“审计”与彼“审计”

所谓“此审计与彼审计”,是想将独立审计和政府审计做一个比较。其实做一个这样的对比是很困难的,原因很简单,要做对比,得对两边的情况都很清楚才行,可我主要了解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情况,对于政府审计,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只能试着谈两句。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个局限性就是没有国家权威在背后做支持,因此在取得审计证据时受限制较多,这样,审计师就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来取得相对来说较为间接的证据。有的时候,更是用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法取得让人放心的证据。

而政府审计,是由国家权威支持的。一般情况下,对于取得审计证据,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从某个渠道来取得证据,就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来获得想要的证据,尤其是从不同单位和公司取得对同一事项的证据进行印证的时候。当然,如果这个过程中有人恶意阻挠,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例如,造假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大头小尾”发票 ,对于从事独立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来说,即使知道这种事情,也无法直接取得证据,只能通过发确认书 这种间接方式来了解情况。而很多时候,向另一方发确认书就像往太平洋里扔漂流瓶一样,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而政府审计,以及政府的税务调查,就可以很方便地、理直气壮地向另一方要求调阅另一联发票。

当然,不管是哪种审计,在取得审计证据时,都受到同样因素的制约,那就是金钱和时间。有的证据要想取得,需要花很长时间;有的证据要想取得,只有花钱付费才能办到。是否舍得花这些钱和时间来取得证据,就要看所要取得的证据对项目整体而言有多重要了。反过来说,那些想阻挠审计顺利进行的人,比较高明的“反审计”技巧也就是在金钱和时间上拖垮审计师。看起来,不仅仅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战”“消耗战”,就连审计与反审计,也是在打“后勤战”与“消耗战”呢。在这一点上,独立审计由于没有国家权威在背后做支持,更是打不起这种“消耗战”。有时,注册会计师遇到这种情况,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做这个客户的审计了。

我们看到一些政府审计的结果公布出来,往往是违规使用资金等。这种审计更像是在检查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而不是像独立审计那样,对一个企业的财务情况做一个整体判断。这种审计目的之不同,也就决定了两种审计的一些审计方法是不同的。例如,由于政府审计要检查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审计署的审计员们就要翻查大量的原始单据,以确定是否所有的支出都是合规的。而独立审计,在查阅原始单据的深度和广度上,一般是远低于政府审计的。

独立审计和政府审计又有很多手段和思考方法是相通的。例如,在查阅原始单据时,都要考虑金额大的要重点查,都要采用一些抽样的技巧。再如,在审计时,都要很好地运用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力。独立审计中经常需要做一些合理性测试,比如根据企业的设备数量和设计生产能力估计企业的年产量和年销售量。而政府审计也会用到这些方法。例如,在审计署已经查处的长江堤防隐蔽工程偷工减料问题上,审计员们就是从港监部门的运输记录里,查出每天运送石料的船只名称、吨位及运送次数,由此推算出施工单位可能购买的石料的量。将这个推算的结果与施工单位虚报的工程量一核对,就发现其中的问题了。

在审计署已经查处的长江堤防隐蔽工程偷工减料问题上,审计员们还检查了施工单位将买来的石料抛入江中的情况。在查抛石记录的同时,审计员们还查了气象日志,结果发现,有的时候气象日志显示下着倾盆大雨,而抛石记录却说在长江抛石头,这显然是在造假。这样的审计方法,如果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是想不出来的。独立审计过程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我们会在这本书里陆续讲到。 dOD2bpMvhIPfzO3sFOd890maHR+lX2DSi1VpQtvv0q9auMUkS/c1YLdp3M9YtU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