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子第二

本篇导读

作者在这一篇延续了《序致第一》教诲子孙的宗旨,较为详细讨论了有关子女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应从“婴稚”之时开始,因为儿童此时已能“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强调教育子女之时,必须把握好严教和慈爱间的尺度,并列举数例说明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的害处。作者认为要保证教育效果,首先,要维持父亲在子女面前的威严;其次,对所有孩子要一视同仁,不可有所偏爱;最后,作者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告诫子孙不可为了仕进而谄事权贵。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1,中庸之人2,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3。生子咳提4,师保固明孝仁礼义5,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6,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7,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1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 语出《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2 中庸: 这里指中等之材。

3 金匮(ɡuì): 亦作“金柜”,即铜制的柜子,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语出《大戴礼记·保傅》:“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4 咳提: 指小孩啼哭,笑闹。

5 师保: 古代担任教导皇室贵族子弟职责的官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西周时,有太保、太傅、太师,谓之“三公”;又有少保、少傅、少师,谓之“三少”。

6 凡庶: 寻常百姓,普通人。

7 运为: 言行。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能成材;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于事无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懂事理。古时候,圣贤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妃嫔怀胎三月时,就要住在专门的房间,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声音,所听的音乐和所嗜的口味等,都要按礼仪加以节制。胎教的方法还要记录在玉片上,收藏在铜制的柜子里。孩子出生后,尚在襁褓之时,就要安排太师、太保对其进行孝、仁、礼、义等方面的教育,并加以训练。平民百姓纵然不能做到这样,也该在孩子成为幼儿,会辨认大人的脸色、能感知大人喜怒的年龄时,就开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就可省得对他使用鞭、杖的惩罚了。父母对孩子既要保持一定的威严,又要不失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谨慎而产生孝心。我见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爱,每每不以为然。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言行,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呵斥的反而一笑置之。孩子长大懂事以后,便会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孩子已经养成骄横傲慢的习性,才想到要制止或纠正过来,就算把孩子鞭抽、棍打个半死也难以再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愤怒导致子女的怨恨之情日益加深,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会成为道德败坏的人。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要趁新娶的时候,教育儿子要在婴儿的时候。”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学者研究指出,古典音乐能促进胎儿感觉神经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发育,对胎教有相当的益处;同样,按照现代的怀孕指南,孕妇怀孕首三个月要服用叶酸,这正与书中“音声滋味”的见解相符。现代心理学指出,一岁左右的婴儿的自主意识开始发展,慢慢能够“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故此这时父母应加以劝止儿童的坏习气,并且做到威慈兼备,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在孩子的“婴稚”时期加以约束会花许多心力,但是教得越早,麻烦越少!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1。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2?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1 楚挞(tà): 杖打。楚,打人用的荆条。

2 艾: 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

凡是不善于教育子女的人,并不是想让子女作恶犯罪,他们只是不愿意大声怒斥子女,令他们脸色变得沮丧,更不忍心用荆条抽打子女,使其受皮肉之苦。对于这样的父母,应当以治病救人的道理来打比方,一个人生了病,哪有不用汤药、针灸就能治好的呢?也应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吗?这确实是不得已啊。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1,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2,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3,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4。

1 湓(pén)城: 也称盆口,湓浦,是湓水汇入长江之处,即今天的江西九江。

2 行路: 路上的行人,汉、魏、南北朝人习用语,犹言陌生人。

3 婚宦: 结婚和为官。这里指成年。

4 衅(xìn): 以牲血涂抹器物进行祭祀。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秉性十分严谨方正。王僧辩驻守在湓城时,已经是一位统率三千士卒的将领,年龄已超过四十岁,可是当他的言行稍为不顺从母亲的意思,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因而成就了王僧辩的勋业。在梁元帝时,有一位学士,聪明机敏有才华,从小被他的父亲娇宠,管教失当。他若说对了一句话,他父亲就到处宣扬,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整年都挂在嘴边;如果他做错了一件事,他父亲就极力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能自觉改正。这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恶习日益滋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得罪了周逖,被周逖抽出肠子,还用他的血去祭战鼓。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1;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2,父子异宫3,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4,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1 狎(xiá): 亲近而不庄重。

2 命士: 指受朝廷爵命的士。

3 宫: 房屋,住宅。

4 悬衾(qīn)箧(qiè)枕: 把被子捆好悬挂起来,把枕头放进箱子里。

父子之间要严肃,不可以过于亲昵;骨肉之间的亲情之爱,不可以简慢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从有地位的读书人往上数,都是父子分室居住,这就是防止父子过分亲昵的方法。当长辈身体不适时,晚辈为他们按摩抓搔;长辈每天起床后,晚辈为他们整理卧具,这些都是讲究礼节的教育。有人问:“孔子的弟子陈亢听到孔子疏远自己的儿子而高兴,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说:“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君子不亲自教授他的孩子。《诗经》里有讽刺君主的言辞,《礼记》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诫,《尚书》里有违礼作乱的事,《春秋》中有对淫乱行为的讥讽,《易经》里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父亲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解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目的就是要捍卫君臣、父子这绝对的权威,只有绝对的权威得到维护,才能捍卫父亲在家庭和政治上的绝对管制权,至于儿女往往就变成了从属品。在现代的家庭里,父亲一般都会唱黑脸,并和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否则当要运用权威来镇住孩子时,就难于成功。

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1。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2,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3,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4;尝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5,钩盾献早李6,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7:『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8,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9。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10。

1 东宫: 太子所居之处,代指太子。 准: 比照。

2 黠(xiá): 聪明。

3 礼数: 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

4 乘舆: 皇帝的车子,后用以代指皇帝。

5 典御: 古代主管帝王饮食的官员。

6 钩盾: 古代官署名,主管皇家园林等事项。

7 诟(ɡòu): 骂。

8 分齐(jì): 本分定限的意思。

9 叔段: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因为从小受到母亲的溺爱,行事不守礼制,起兵谋反,被击败,逃亡至共地,因此称为共叔段。 州吁: 春秋时期卫庄公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庄公的另一个儿子桓公即位后,州吁作乱,自立为君,被大臣除掉。

10 坐: 获罪。 薨(hōnɡ): 古代称侯王死为“薨”。

齐武成帝高湛的三儿子琅琊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弟,他天生聪慧,武成帝和皇后都非常喜欢他,他的饮食和衣服跟太子没有两样。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应当有所成就。”后来太子即位,琅琊王搬到其他宫殿居住,不过他的待遇仍然十分优厚,超过其他诸侯。即便如此,太后还认为不够,常为此向皇帝诉说。琅琊王才十来岁,就骄横放肆,毫无节制,他在吃穿用住等方面都要与皇帝相比。有一次琅琊王到南殿朝拜,见典御官向皇帝进献新从地窖里取出的冰块,钩盾令进献早熟的李子,于是他回府后就派人去索取,未能如愿,他就大发脾气,骂道:“皇帝已经有的东西,我为什么没有?”他的言行不知分寸,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有识之士大多指责他好像古代的共叔段、州吁一样。后来,琅琊王假传圣旨,杀了与他有嫌隙的宰相,行刑时他担心有人来营救,竟命令手下的军士守住皇帝所在的宫殿大门。他虽然本无反叛之心,受到安抚后也撤了兵,但最终还是因此事被皇帝下密令处死。

因溺爱子女而产生的悲剧,并不鲜见,可惜人们没有把历史淬炼成经验,当代有许多父母仍然过分“溺爱”子女。除了因为父母加倍宠爱独生宝贝外,他们另有自私的原因:父母把子女当成自己生命和身体的延续,是自我的延伸,他们不想子女再遭受一次自己经历过的磨难,于是尽力帮助他们避开。可惜,一叶遮目,因爱成障!父母因为过分溺爱子女,于是选择性地遗忘了每个个体的生命轨迹都必须面对磨难才能圆满,没有人能代替。本章首段说:“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不督导子女,只知溺爱,爱人往往变成害人。近年,有些报道指责“港孩”自理能力低,有些小学六年级学生甚至连简单的绑鞋带、洗头等都不会。试问孩子离开父母后应如何独立生活?在内地,每年学期伊始,同样能看到九零后大学生离开父母后,在学校宿舍不懂得洗衣叠被的新闻,这不禁让人感叹!《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便借怜爱其幼子的太后道出:“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今天的父母应明白,放手,才能握在手。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1,母实为之。赵王之戮2,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3。

1 共(ɡōnɡ)叔: 即叔段。

2 赵王: 汉高祖与戚夫人的儿子赵隐王如意。汉高祖曾经想立他为太子,后因大臣阻止而作罢。高祖死后,吕后将戚夫人囚禁,并把她制成“人彘”,并毒害如意。

3 灵龟明鉴: 古人以龟壳占卜,以铜镜照形,故以此二物比喻可资借鉴的事。

人们疼爱自己的子女,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从古到今,这造成的弊病太多了。那聪慧俊秀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喜爱;至于那些顽劣愚钝的孩子,也应当得到怜惜和爱护。那些偏宠孩子的父母,虽然想厚待他们的孩子,但是反而害了孩子。共叔段之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其实是他父亲促成的。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兵败失地(皆有子弟不和的原因),都可说是像灵龟显示的卦象和明镜照出的影子一样值得借鉴啊。

中国人说:“爱之深,责之切”,但是事实往往变成“爱之深,害之切”。父母不可人为地为小孩制造一个温室,因为总有一天,父母要离去,孩子要走出这个温室,面对现实,与别人交友互动。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1,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2,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 俛 而不答3。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1 书疏: 指文书信函等的书写工作。

2 伏事: 即服侍。伏,通“服”。

3 俛(fǔ): 同“俯”,低头。

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能写文书、信札等,教他学鲜卑语和弹琵琶,他也逐渐掌握了。他以这些本领来为王公大臣服务,没有人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啊。”我当时低头不语,没有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奇怪啊!如果是靠这些事来取悦别人,就是能当上卿相,我也不愿你们去做。 N3wL4X77Yn6zmwmjKb5IIi3rANrho9Z/bLZX1sxB41+LVdzFVTLtVA0BlrFCgD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