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荀子》导读

方世豪

开出一个人文世界

一、荀子其人其书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三○七年,卒于公元前二一三年左右。荀子生逢乱世,十五岁游学于齐,在稷下留居了较长时间。齐威王、宣王当政时期,招贤纳士,学者云集,是齐国最繁荣时期。到齐王时,开始衰败,学者离去,荀子到了楚国。到齐襄王时,稷下又再度兴盛,荀子又回到齐国,成为齐国最有名望的学者。荀子也曾经向秦昭王和赵孝成王推荐他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用。后来到了楚国为官,到春申君死而免官。以后就一直著书立说,教学授徒,直至去世。

《荀子》一书流传至汉朝,经刘向整理,定为十二卷,三十二篇。到了唐朝,杨倞为《荀子》作注,定为二十卷,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荀子》。《荀子》现在通行的是清代卢文弨校勘本,而清末王先谦撰《荀子集解》集清代学者之大成,是清代最著名注本。近人梁启雄作《荀子简释》是近代著名的注本。

二、荀学简史

荀子说自己的学问是继承孔子而来的,又常常把孔子和周公相提并论。这是因为荀子认为自己和孔子一样,是发扬周代的人文文化制度的,其重点和孟子不同。孟子也是继承孔子,但常说尧舜是创造人伦文化的人,所以重点是在人伦文化,而不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荀子》书中有《尧问篇》,有荀子门人的记录,说荀子的善行,孔子也不能超过,为荀子辩护,认为荀子并非不如孔子。可见荀子门人并不认为荀子是继承孟子,而是直承周孔。

汉代传授五经的儒者,多数自认为是继承荀子,遥承荀子门户。例如:解释《诗经》的三家,《鲁诗》是传自浮丘伯,《韩诗》是传自韩婴,《毛诗》是传自毛亨。而《礼》传自后苍,《春秋左氏传》是传自张苍,《春秋谷梁传》是传自申公。这些儒者的师承,都可以上溯到荀子的弟子。这些说法可参考清代学者汪中的《荀卿子通论》。

汉代时,董仲舒已经质疑过孟子的性善论说法。刘向的《孙卿书录》就称赞荀子,又说董仲舒是大儒而写书称赞荀子。后来,王充也有质疑孟子的文章。由此可见,汉初时,荀子的地位在孟子之上。汉代只有扬雄曾以孟子自比,而反对道家墨家。

汉代也很少主张孟子的性善论。董仲舒说性是天生的气质,可以同时贯通善恶。扬雄说性,主张‌“善恶混”,都是综合孟子、荀子的主张而说的。王充主张性分三品,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有居中,也是由综合孟子和荀子的主张而进一步说。

经典方面,由汉至唐,儒者都很重视五经。五经有多种注释,但《孟子》就只有赵岐注一种,和《荀子》只有杨倞注一样,他们的学问都未曾受到当时的重视。

到了唐代,韩愈著《原道》,认为孟子是醇乎醇,而荀子是大醇而有小疵。这就是赞扬孟子而稍为贬抑荀子。但韩愈对性的主张就和汉代王充大约相同。

到了宋代初期,学者仍然是大多数把孟子、荀子和扬雄、文中子相提并论。但《宋元学案》的《安定学案》中,安定门人徐积,就开始有评论荀子的性恶论。苏轼的《荀卿论》更加认为李斯焚书坑儒的罪行,就是由于李斯的老师荀子主张性恶。二程更加大力斥责荀子的性恶论,二程说:‌“其学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这就是认为荀子的性恶已失去了儒学的大本。朱子的《近思录》也有引用二程的说法。由宋代到明代,学者大多数都认为孟子才是孔子的嫡传,荀子是杂学而已。

到了清代,戴震主张心知,凌廷堪主张礼,说法其实和荀子大约相同,但他们都没有说明是宗于荀子。而汪缙的《二录》、《三录》,主张归宗孟子作标准来衡量荀子。但书中仍然有采用荀子主张的地方。姚鼐著《李斯论》,驳斥苏轼的说法,不赞成把李斯的罪过归咎于荀子。钱大昕、郝懿行为荀子辩护,认为荀子之学,没有违反孔孟的主张。卢文弨、王念孙就对荀子的文章多做校注的工夫。汪中著《荀卿子通论》,综述了荀子承传经学的功劳,又为荀子作《荀子年表》。而到了清末,王先谦集合了卢文弨、王念孙等人的校注,撰《荀子集解》。书中前二卷是考证,当中也备录了由钱大昕、郝懿行到汪中等人的文章。清末时,章太炎著《国故论衡》,用佛家的唯识宗义理来讨论孟荀的人性论主张,认为孟子和荀子是各自得到偏向一面的人性意义。所以章太炎的说法有些类似汉代董仲舒、扬雄对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主张的评论。与章太炎同时,谭嗣同著《仁学》,一方面注重孟子所说的民贵主张,一方面斥责荀子的尊君、君统的主张,认为中国两千年来,君主专制制度都是受到荀子学说的流派而形成。这是荀子所始料不及的。

而民国以来,学者就常常提到荀子所主张的正名,和关于心和天的解释,因为可以用来和西方哲学思想比较,所以渐渐又觉得荀子学说有价值了,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又大约相等了。这就是荀子之学的简史。

三、荀学在现代中国的意义

我在司徒华先生的书中,看到一个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话说有一个人死了,灵魂在路上飘荡,心里想:这条路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呢?他自己无法估计自己功过,不知应上天堂或下地狱。走了一会儿,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中门大开,守门人请他内进,带他去见宫殿主人。

主人招待很殷勤,对这人说:‌“这里有最华丽的房间,最舒适的床铺,最美味的食物,只要你说得出,就有佣人煮给你吃。这里有很多佣人侍候你,听你吩咐。你叫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打扰你,你什么也不用做。相信你从来没有试过这样的生活,你来这里住一下,试一试吧!”

这个人听了,很高兴,就住了下来。果然,宫殿里面的生活确是如此。想吃什么,有什么,要睡多久,就多久。但他渐渐不习惯,最不习惯的,是这里没有朋友。佣人只是为他做事,从来不说话。另一个不习惯是这里没有一本书,没有报刊。宫殿外的消息,一点也不知道,整个人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不久,这个人寂寞得想死,好像在监狱中生活。

他忍无可忍,问了佣人:‌“我可不可以做一些事呢?”

佣人答:‌“不可以,这里不准做事的。”

这个人问:‌“我可不可以负责担水、烧饭、洗衣服呢?”

佣人答:‌“不可以,我不是说过,这里不准做事,只准吃喝玩乐吗?”

又过了一段时日,这个灵魂实在无法再忍受,走去见那宫殿主人,说:‌“我在这里无所事事,虽然生活无忧,但我不能够再留下了。我现在觉得,原来寂寞是最痛苦的。当初,我在这里确实觉得很快乐,无忧无虑,不用工作,好像在天堂一样。但现在,却觉得像在地狱一样。你可以给我一些工作做,令我不至于那么寂寞难受吗?”

宫殿主人说:‌“你想错了,这里不是天堂,而是地狱。地狱就是这样,就是寂寞,就是无事可做。在天堂才有事可以做,生活才有意思。”

这个灵魂说:‌“那么,我要离开这里,我情愿去那个有很多事做的地方!”

为什么这个灵魂不愿意留在这个天堂一样的地方?因为这里无事可做,没有朋友,没有沟通,生活没有意义。生活怎样才有意义?就是在人世间,做人间的事,有朋友,有沟通,生活才有意义。在人世间有很多事可以做,可以从事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体育、经济、烹饪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这就是人文世界的活动。有这些活动,就是有人文世界,生活才有意义。所以,人文世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历史上,甚至今天,还常常有人用无事可做的天堂,来吸引人,甚至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由此而为世人带来灾祸。例如:有人以为一个财富完全平等的世界就是天堂,忽略了全幅人文世界的价值,一切都为经济服务,世上好像只有经济意义,只有物质的意义。这就是一个寂寞、空虚的天堂。所以,我们要重新确认,真正的天堂是全幅人文世界的开展。荀子所说的礼义,就是人文世界,就是人文统率各种文化而形成的道。

看荀学的意义,就要看荀学开展出的人文世界的意义了。

(一)荀子人文精神的来源

人文精神就是多元文化组织的基础。什么是人文精神呢?

用唐君毅先生的解释,人文,就是一切人的思想、人的学术、人的文化,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都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一切文化精神都是人文精神。但这样说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意思,没有对照,人文精神的意思就显不出来。因为除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之外,还有反人文的思想。本来人文的思想不必特别提出来说的,但因为每个时期都有反人文精神的存在,所以每个时期都要提倡发扬人文精神。

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孔子以前的时期。这时期的中国人文精神是表现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上。这时期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文学术思想。但中国人文精神的根源就在这时期确定下来。中国后来的人文思想,包括荀子的人文思想,都是由这时期的中国人心灵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主义不同,并不是和神本、物本相对。所以人文精神不是没有宗教信仰,不是不重视自然。中国人文精神重视的,是要看人对宗教性的天、帝和对自然物的态度。这种形态和西方的形态是不同的。

唐先生认为人对自然物的态度,简单说,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厚生的态度,第二种是欣赏或表现人情感德性审美的艺术态度,第三种是视自然物为客观对象,人对客观对象有好奇、惊讶,要求对对象加以了解的态度。第三种态度可以产生出纯粹客观的自然思想,这就是西方古希腊的科学、自然哲学的开始。这种态度的思想是直接倾向自然,趋向忘记人自己的。

中国古代既缺乏纯自然的思想,也缺乏死后世界、神界的思想,所以中国文化的本源就是人文中心的文化。这种人文文化在周朝时具体形成。‌“周尚文”,就是说到周朝才有人文的文制,就是礼乐制度。中国古人发明器物,表示古人能够首先控制到自然物,这是实用方面而言。但到了周朝,有了礼乐制度之后,器物就渐渐礼乐化,变成礼的器物和乐的器物,变成用来表现人情意、德性的工具。器物世界也增加了审美艺术的人文意义。周代以前,比较重视祭祀鬼神,表示中国人要求和神灵协调,礼乐的作用是要令神人关系和谐。但到了周朝,礼乐的意义就偏重于人的伦理关系,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荀子肯定的礼乐文化,就是周朝发展出来的人文文化。

根据唐君毅先生的意见,中国人对这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是春秋以后由孔子开始的。春秋以前人文精神自觉到什么程度,是不确定的。但西周时期这种礼乐文化是一种生命力极其健康、充盛,又文雅有度的文化。西周时期,人的精神和内心德性都是直接表现在文化生活之中的,而自觉反省的思想是不需要的。真正对中国人文中心思想有自觉反省,能够说到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开出了先秦儒家的人文思想。由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是中国儒家人文思想自觉形成的时期。所以荀子要做的,是继承孔子的使命,就是要重建中国传统的人文中心文化。

(1)孔子的努力

春秋时期的时代问题是周朝势力衰落,夷狄势力兴起。周朝贵族堕落、无礼,士人、庶人逐渐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礼乐传统崩坏了。即是说,中国传统人文世界内部开始崩坏,而外面世界的夷狄势力又形成威胁。要解决这个时代问题,孔子作为知识分子,他一方面很佩服周公的制礼作乐,建立人文世界,一方面又佩服管仲的尊王攘夷,令中国人不至于披发左衽。孔子又要求当时的士人,即知识分子,要负起保护和重建中国人文世界的责任。士,本来是武士,武士的责任是保卫社稷。

孔子认为当时礼乐制度崩坏是因为人僭越礼乐,所以孔子要人知道礼乐之本。礼乐之本就是人内心的仁德,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重视文,不是说重视礼乐的仪文,而是重视成就礼乐仪文的德性。这德性就是文之质。孔子重视文之质,重视德性,就是想挽救当时文制的毛病。所以在‌“人文”两字之中,孔子是重视人多于表现在外的礼乐仪文。孔子要人自觉自己内在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令人自己先成为能够被礼乐仪文依附的质地,才能成就真正有意义的礼乐仪文。这才是孔子一生讲学的精神所在,也是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所在。孔子在整个周朝传统的礼乐人文世界的底层,发现了一个人的纯内心德性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人文世界的基础。孔子和他的弟子亲身实践,以德性互相勉励,孔子师门就已形成一个人格世界。孔子和弟子反省讨论德性问题,讨论人格世界如何形成,后来的儒者,包括孟子、荀子、宋明理学家等,也加入讨论德性和人格问题。这些讨论形成的智慧,又会形成一个人文思想的世界。这个儒学的人文思想世界,意义和价值很广远,比孔子上论古人、作《春秋》、对时人作褒贬的活动,又更进一步。

(2)孟子的努力

孔子以后,孟子又把孔子的人文思想再推进一步。孟子的人文思想是要回答墨子对儒家的攻击。孟子重新说明儒家礼乐和家庭伦理的价值。孟子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个价值,是因为孟子能够肯定人的心性。孟子由人的心性要求来说明礼乐的表现。礼乐其实就是人心性不容已的表现。孟子又说到人性的仁爱流行的次序,是由近至远。人人皆是亲其亲,长其长,最后可达到天下太平。孟子说的人性是天所赋予我的,由此而说尽心知性知天,把人道和天道贯通起来。所以中国儒家的人文思想,发展到孟子,就可以为孔子说的人文价值、内心德性找到一个既是先天的,又是纯内在的人性基础。儒家的人心性世界的存在,可以说是由孟子的反省自觉而加以树立。

(3)荀子的努力

中国先秦的人文思想,孟子以后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思想的重点是说明礼制。礼制其实是包括各文化的统类,所以荀子是说明人文世界的结构。孔子的重点是说明礼乐的本意,孟子的重点是说明礼乐的源头,荀子说礼制,重点是说明礼乐制度的实效。所谓实效,就是要树立起整幅的人文世界,令自然世界的天地、自然的人性,都可得到条理化。荀子在《王制篇》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就是说自然世界的天地被人文世界的君子所主宰。这种说法是庄子以天为主宰的倒转。庄子崇尚自然,不重视人文思想、人文世界。但后来的《中庸》、《易传》、《乐记》等所说的天地的德性,礼乐的和谐秩序,都是以人文世界作为中心概念而说的。这正是用人文世界的概念来说明天地的价值意义。这就是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通过人文世界,由人道而通天道。

(二)现代中国问题的来源

中国人文精神发展到现代,变成被重视现实物质的思想所主宰。现代人都以为政治经济就是作为人类文化形态的决定原因。现代重视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正是如此。这样就抹杀了政治经济以外,其他人类文化的独立性,否定了一切政治经济以外的文化思想本身的真理价值,包括人格尊严、个性价值等等,甚至不把人当作人看待,人也只是一个物、一个人力资源、一个工具,只有工具价值。人类整幅的人文世界大部分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1)清代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何以中国人的人文思想发展到现代,竟然会被反人文的思想征服呢?原因有政治性的,有军事性的,有经济性的,但更深层的,其实是文化学术思想的理由。从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来说,就是因为清代的学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没有力量。因为清代学术思想太注重文字文物考据的枝节末项,清代学人太局限于书斋,这就是一种偏蔽。原本清代哲学重点是要人注重实际的民生日用,这个说法本来不错。但清代哲学要反对宋明理学就错了。宋明理学要人学做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而清代哲学则注重要人做事务。现代人的学术文化,都是要人学做事,可以求职赚钱,也是如此,只是比清代更重视个人利益。宋明理学的末流,变成‌“无事袖手谈心性”,这是毛病,是应该反对的。但真正第一流的宋明理学家,虽然不重视‌“做事”,实际上却很能做事。清代哲学家反对宋明理学家提倡的心性之学,希望人能够做事。但实际上,清代哲学家中,除了颜习斋外,其他都只是在书斋中著书。其实清代学者的做事精神反而不及宋明儒者。因为真正能够做事的人,一定要先做人。清代中叶以后,曾国藩、罗泽南等比较能够做事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讲学是以宋明理学精神为本。所以反对宋明理学的清代哲学和考证训诂之学,表现出来就成为一股没有力量的精神。因为清代学者只用心在人文的枝节末项和人生实际事务的枝节末项,没有用心下工夫建立深厚的本源,结果就没有力气。回看现代都市人不正是只顾人生的事务枝节,而不是先学做人,不言心性之学吗?这就是清代人文精神的遗风,一直延续到新文化运动,再到现在。

新文化运动的学者,很多仍然推崇清代学者,反对宋明理学。新文化运动推动的是整理国故的风气,其实一直未脱离清代的琐屑考证风气。这个风气一直沿至现在的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学学者,大学学院中的中文系仍然是延续清代的考证风气,但加上西方式的论文格式而已。这种人文精神当然抵挡不住崇尚物质的强大思想文化。所以清代这种有所偏的人文精神也是应该反对的。于是,重新看看先秦荀子如何建立全幅人文世界就有意义了。

(2)新文化运动的问题

至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和民主自由,都是由西方文化输入的,不是继承清代精神而来。民主自由本来都是好的,但只说民主,而没有人文人格的根基,也不能够形成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就好像选民和候选人都是人文人格基础不好的人,选出来的领袖也不会是理想的人。没有人文世界的开展,民主制度也没有坚实的基础。所以新文化运动时,只是喊民主自由的口号,喊了一百年,中国人仍然建立不了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结果民主自由的口号,只成为新文化运动时破坏和打倒原有社会文化的力量。新文化运动时只有科学的口号,但不重视科学研究。只说科学方法、逻辑分析,用来批判传统文化,威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而已。所以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不能帮助中国文化的发展,反而,民主和科学为中国文化变得物质化而开路,扫除传统的障碍。这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变得普遍重视物质的原因。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历史,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有多次的曲折,最后被重视物质的文化征服,这就好像秦代被反人文的法家征服一样。但人类文化的发展,从来是在艰难中奋斗出来的,在迷惑中找出路的。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文化的曲折起伏是寻常事,但魔高一丈,道也可以再高十丈。光明和黑暗是互相对照而发展的。道因为有魔对照就会加以发展,人知道这是黑暗时代,就表示知道光明快要来临。人如果知道这是魔鬼的时代,人就会去追求道。一切反面的事物,都一定会被反对的。因为人性总是要向光明、向道而发展,这是人性的必然。所以中国人文精神发展在现代的不幸,并不是未来的不幸。正因为这发展的不幸,令中国人更加能够反省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这样中国人才明白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于是,中国人就会发挥、保存传统人文精神、人文世界的价值,并且会补足传统人文精神缺乏的地方。由此而发展民主自由和科学,反而更能见到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价值。由此看来,中国人文精神未来发展的前途是远大的。所以这时回顾荀子的人文世界思想,就能让人由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发展出真正的民主自由科学的中国。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周朝的礼乐精神,孔子重视的仁道,孟子重视的心性,荀子重视的人文世界主宰自然世界等,都可以互相融合,应该保存下来,重新为中国文化发出光辉。故而,荀子的人文世界精神,在现代社会是有重新表现的意义的。

(三)荀子的人文世界

先秦时期,孔子说仁道,墨子说义道,孟子说兴起人心志之道。而道家的田骈、彭蒙、慎到,说顺应物势之道,老子说法地法天之道,庄子说由生命心知而成为真人、至人、神人之道。而荀子所说之道和他们又有不同。荀子说的道属于儒家传统,但明显又和孟子不同。孟子只注重人和禽兽的分别,但荀子同时说人和自然天地万物的分别。《王制篇》云: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的尊贵,是相对于一切自然天地万物而见到。而人之所以尊贵,不似孟子的说法。孟子认为人之尊贵是由人和禽兽不同的主观心性来说。但荀子是由人和自然天地万物的不同而说,是由人的客观的礼义而说。荀子所说的礼义,就是人文世界,人文统率各种文化而形成的道。人文能统率各种文化,表示人在自然世界之上,开出一个人文世界。这个人文世界,在人的自然生命和人所知的自然物之间,同时也是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这个人文世界也贯通古今,而有自己的历史。所以说,荀子的人文统类形成之道,和孔子、孟子都不同。孔子只说自己与他人相处的伦理之道,孟子只说人怎样自己兴起自己的心志而做圣贤之道。荀子和老子、庄子就更加不同,老子说的是法天法地之道,庄子说的是人自己调理自己的心知生命而成为真人至人神人之道。荀子所说的,是用心于各种人与不同类自然事物的关系,人与各种类的人间事物的特殊关系,和古今历史的变化。明白这些关系,然后才能够知道怎样形成人文统率各种类事物之道。这样,荀子就可以说出,人在自然世界之外,其实开出了一个人文世界。而人文世界的形成,一方面要建立各种类的人伦关系,人要尽人伦。而另一方面,要令各种类人文可以互相限制,由此而互相配合,互相统率,互相成就,由此而尽人的文化制度。人能实践制度,就成为政治。尽人伦,就可以成为圣人。尽文制,就可以成为王者。所以荀子说的尽伦尽制之道,就是圣王之道。墨子说圣和王,注重用力于公义,要兴起天下人民的利益。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能够保卫人民,兴起人民的人,就是王者。老子就认为圣人没有常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就是王。庄子说游心于淡的圣人,是顺物自然而没有私心,这就是应帝王之道。诸子之中,只有墨子注重在事业上见到公义和对人民有利,其余都是着重在内心上说道。但荀子说圣王,着重在尽伦尽制,要成就客观的人文统类、人文世界,而不是着重在一件一件的具体事情。荀子也不只是着重说心,而是着重说心之知而贯通各类,由实践而成就统类。荀子正是希望由此而令世界,由偏险悖乱而归于正常之理、和平之治,成就人文世界所有具体的事业,令人的事业都合乎礼义,人就是天下最尊贵的。所以荀子《礼论篇》说:‌“礼者,人道之极也。”这就是荀子学说的特质。

(四)响应中国现代的问题

看中国人的现实问题。中国人近百年来,最重视的是政治和经济这两个文化范畴的价值,而忽略了其他人文文化的价值。我们注重政治组织和经济成就,而忽略了其他人文文化的价值。但其实其他文化的价值并不下于政治和经济,甚至是更重要的。

近百年来,中国人有一种习气,就是只重视政党或政府组织和经济发展。这个观念习气的来源,是因为中国在这百多年来的遭遇。近百年来,中国人常常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甚至中国人自己也这么认为。中国人觉得自己不似西方国家那样有严密的组织,把人民组织起来,所以会有重视政府组织的习气。中国人又觉得自己比西方国家贫穷,被人欺负。于是,想改善中国人的组织和经济,这想法是对的。中国如果想要现代化,确是一定要建立一些组织。但中国人所缺乏的组织,主要是各种社会人文文化组织,而不是政府组织。中国政府组织的松散和没有效率,正是因为缺乏其他社会人文文化组织。

社会人文文化组织可以培养出一个人正常的组织意识。政府组织的松散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社会组织作为基础,培养不出人正常的组织意识。而社会人文文化事业不发达,也会令社会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减弱,造成政府组织的松散和没有效率。但近一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却是倒果为因,所以常常想直接由政府组织的严密化来想办法,由此而形成现在越来越严密的政府组织。知识分子反而不愿意先投身在各种社会人文文化事业之中,成就各种社会文化组织。

这条向政府组织而行的路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走的。方向是由政治到社会,由上到下,是传统的旧路。这条路不是不可以走,今天也可以有少数知识分子走。政府本来就是可以帮助人民成就社会组织。但总不能全部聪明才智的知识分子都走政治这条路。如果全部人都这样走,只重视政府组织,一定会令其他社会文化事业不能发达。因为这样的社会,文化组织一定会受到政府的政见、政策、行政措施、人事关系桎梏。这样的社会,就算推行民主政治也始终不能够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最后民主政治也会凋谢。而荀子之学开展的就是要肯定这些丰富的、多方面的人文世界。

看中国人近百年来的发展,民主自由的口号喊了百多年,依然未有理想的政治和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人想用来建构民主国家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来自西方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社会团体组织和国家这三个观念的关系。西方文化能够发展出民主政治,主要是因为有多元的社会组织在支持。西方文化是很重视社会组织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有严密的社会阶级组织。中古时期,有严密的宗教组织。到了近代,有多元的产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都是根据抽象的普遍目标或人与人的类别观念而形成的。所以西方现代社会很重视社会组织。但中国传统一向缺乏西方式的、根据分类而来的组织,缺乏根据抽象共同信仰的宗教组织,缺乏追求共同利益的近代产业组织。这些组织总括都是以抽象共同目标为媒介而组织起来的。但中国哲学思想不重视抽象普遍和类别概念,所以不重视这些组织。直至近代中国遭到西方侵略,要发愤图强,才开始重视现代产业组织和现代国家观念。但因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西方重视社会组织的观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其实也未能感兴趣和了解,所以这些观念的意义和性质也改变了。中国人建立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复杂性,就是我们只袭取西方的思想,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根据我们自己的思想,贯通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观念,配合中国的人文精神,才可以解决中国现在的问题。而传统儒家中,荀子就是最重视人文世界事业的,重视各种类的人文事业,重新发扬荀子的学说,在这里就有时代意义了。

荀子成就人文统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乐之道。本书将逐一加以介绍和讨论。 DEkmP8GLkhkafKXoy3CwgCOror58HaCFJDw8Bpw/M+MbapfG/Shj0cZHaLWEdA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