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该这样去降伏自己的妄心:一切有生命的存在,如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有物质形体的,无物质形体的,有心识活动的,无心识活动的,以及既非有心识活动又非无心识活动的,我都要使他们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获得终极解脱。像这样度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众生得到度脱。为什么呢?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以及生命恒常的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六道轮回:佛教的宇宙图景

佛陀在其回答中提到了佛教的一个基本概念:众生。在佛教的语境中,众生的含义极为广泛,首先是指人类和一切生物,下至“蠕动含灵”的虫蚁,上至接近于佛位的菩萨,都是众生;其次,众生不仅包括我们这个世界的生物,而且包含了许许多多他方世界的各种生命体。要了解佛教所说的众生种类,就必须了解佛教的宇宙图景。

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古代的诸家学说,乃至与现代自然科学比起来,佛教所描述的众生种类和宇宙图景无疑是最繁多、最浩瀚的。首先,从生存状态、生命形相的大类上区分,佛教提出了“六道”的概念。所谓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根据善恶、苦乐与优劣的差别,以前三者为“三善道”,后三者为“三恶道”。我们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六道轮回,指的就是众生由于自身的善恶业力所驱使,在这六种世界中生死流转的现象。

作为六道之首的天界,是六道中生存环境最佳、寿命最长、幸福指数和快乐程度最高的地方。依据佛典,天界并不只是一个世界,而是分成了“三界二十八天”,即三个层级共二十八重。所谓三界,由低到高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中,欲界有六重天,此界天人的特征是有物质身体,有男女性别,有食欲、性欲、睡眠等欲望和需求;色界有十八重天,此界天人仍有物质形体,但已无男女性别,更无食、色、睡之欲;无色界有四重天,此界众生不但没有食、色、睡之欲,而且已经没有了质碍性的固定身体。

天界之下,便是人间。依据佛典,人间不仅是指地球,而是有四种人间,称为“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其中的南瞻部洲,一般认为是人类所居的地球。按佛教所说,在四大部洲的所有人类中,以我们这个世界(南瞻部洲)的人作恶最多,所以寿命最短,众苦交迫,且生存环境最差。然而,佛教在批评人类的同时,却又认为人类具有其他三种人间乃至其他五道众生所没有的优点和特长,如意志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忍耐力、自制力及创造力等,所以人类可以创造出其他世界所没有的文化、艺术等,而且在追求和觉悟真理方面,人类的智慧也是所有众生中最殊胜的。正因如此,佛陀才会在《阿含经》中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意思是:虽然跟寿命极长、快乐无比的天界比起来,人类生命短暂、苦恼众多,但恰恰因为这一点,人类才更有可能在紧迫感和压力的驱动下学佛闻法,从而觉知无常、无我的真理,并通过精勤修行出离轮回。

与天、人并称为“三善道”的阿修罗,意译“非天”。此道众生虽然福报与天界无别,但生性傲慢、嗔恚、嫉妒,时常与天界争权并与之爆发战争,故称非天。在有些佛典中,阿修罗不在三善道之列,而是与畜生、饿鬼、地狱并列为“四恶道”。

畜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动物,种类繁多,千差万别。据《楼炭经》,畜生分为鱼、鸟、兽三大类,每一类又有数千种。另据《正法念处经》所说,畜生的种类多达四十亿。畜生道的众生多数与人类同处一个物质层次,为肉眼可见。但是,佛经也说有一种“微虫”众生,是人的肉眼所不可见的,如“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又说人身中也有八万四千虫。八万四千是数目极多之意。以今天的常识来看,此类“微虫”实际上就是微生物和细菌。

饿鬼,即我们平时常说的鬼神。以佛教看来,其种类也是繁多庞杂,诸经论中有二种、三种、十种、三十六种之分。大致来讲,鬼道众生有两大类:一类是有福报、有威德的鬼,如民间信仰中的土地公、灶君、门神等,皆属此类;另一类是无福报、无威德的鬼,严格来讲这一类才是真正的“饿鬼”。按佛典记载,后一类的鬼道众生常被饥渴所逼,在旷野或险恶之处奔驰急走、哀哭呼号,众苦交煎且常不得食。此类众生之所以堕落此道,皆因生前悭吝嫉妒、邪佞谄曲、贪欲炽盛所致。

六道中的最苦之处,莫过于地狱。世界上各种宗教几乎都有对地狱的描述,其共同点都是极恶之人堕落此处遭受酷刑重罚,其景象惨不忍睹,令人毛骨悚然。佛教所描述的地狱,可能是所有宗教中最详尽的。按诸经论所说,有八大地狱、十大地狱、十六小地狱、十八地狱、三十地狱、一百三十六地狱之分。限于篇幅,此处仅举《瑜伽师地论》所载的八大地狱最底层“阿鼻地狱”为例:此地狱意译“无间”,因其中罪人昼夜受苦、无一刻休息间歇而得名;此处有剥皮、火轮碾压、铁城火烧等各种酷刑。至于众生堕落于此的原因,《地藏十轮经》中说:“恒多造作诸恶业,不曾发起一善心,是人直堕阿鼻狱,当受无量之苦恼。”地狱之苦,不仅在于各种酷刑的惨烈,更在于地狱众生寿命极长、易入难出,与人间恰好相反:人类欲求长生不死而不得,地狱众生却是求短命夭亡而不得。

◎菩萨的终极愿景

在本节经文中,佛陀提到了九类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九类,是对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另一种分类和概括。其中,前四种是从出生方式分类,中间两种是就有无物质形体而言,最后三种是就有无心识活动来区分。

卵生,是指生命由卵所孵化,如鸟类、鸡鸭等;胎生,指生命从母胎中孕育而生,如人类及哺乳动物;湿生,指凭借潮湿的环境或水中而生,如某些昆虫、浮游生物;化生,指变化而生,如天界、鬼道、地狱之众生,皆为化生(当今生物科学的克隆技术,如绵羊多利的出生方式,似乎也可以视为化生)。

有色,就是有物质形体的,如人类和欲界、色界天众生,均属此类;无色,就是没有物质形体的,指无色界的众生。

如前文所述,无色界有四重天,分别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此界众生都已没有物质身体,唯以心识住于甚深禅定中(严格来讲,无色界众生其实仍有“微细”的物质形体,只不过非一般的肉眼或天眼可见,唯有佛才能看见)。此界众生,以禅定程度的浅深与心识活动的有无、粗细分类。前二类,仍有较为明显的心识活动,所以称为“有想”;第三类,已经没有心识活动,故称“无想”;第四类,虽然已经没有心识活动,但仍有极其细微的分别心存留,所以称“非有想非无想”。

佛陀在《金刚经》中以上述九类众生概括了三界六道的一切众生。然后,佛陀说,菩萨应该发愿度尽一切众生,让所有众生都进入涅槃境界。我们前文说过,菩萨就是有使命的人。他的使命就是不仅自己要离苦得乐、觉悟真理,还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觉悟真理,这就叫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所以,令一切众生都进入解脱自在的涅槃境界,就是所有大乘修行人(菩萨)的终极愿景。

那么,涅槃究竟是什么呢?

要知道涅槃是什么,就得先弄清它不是什么。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先澄清普通人对涅槃的两种误解。首先,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逝世的意思。虽然在佛典中,佛陀入灭、高僧圆寂都可以称为“涅槃”,但这只是“涅槃”的一种方便用法,并非涅槃原有之义。其次,涅槃不是离开尘世、往生天堂的意思。根据上文所述的佛教的宇宙图景,可知在佛教的语境中,一般人所谓的天堂其实不过是六道中的天界而已。虽然天界众生寿命极长、幸福指数极高,但最终还是会死,死时所有的快乐和幸福也都成了浮云,而且死后还将在六道中往来生死、流转不息。所以,天堂或者天界的众生事实上仍然不出生死轮回,亦即并非真正的离苦得乐、自在解脱,因而也就不是涅槃。

“涅槃”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寂灭、灭度、无生等。这个词最初的意思其实是吹灭,比如吹灭蜡烛、吹熄火焰等。佛教将其引申为:将炽热燃烧的烦恼之火灭尽,进入寂静清凉的解脱之境。由此可见,涅槃既不是生命的消灭(逝世),也不是去往一个享乐的处所(天堂),而是一种众苦熄灭、烦恼断尽的生命状态,更是一种超越生死、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本节经文中,佛陀提到涅槃的时候,原话是“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那么,“无余涅槃”是什么意思?它和涅槃有何不同?

由于佛教有小乘和大乘之分,所以,从二者的不同角度出发,涅槃就有了四种不同的形态。小乘认为涅槃有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乘则在小乘的基础上提出了另外两种涅槃:无住涅槃和自性涅槃。要了解这四种涅槃,首先必须知道何谓小乘、何谓大乘。

◎自性涅槃:藏在你身上的如意宝珠

所谓“乘”(shèng),原意为车乘,佛教将其引申为运载众生至涅槃彼岸的工具和教法。由于教法不同,就分出了小乘和大乘。小乘佛教通常是指佛陀时代的教法,也称“声闻乘”;由于当时的修行人普遍倾向于个体解脱,所以佛陀顺应其根机,方便宣说了四圣谛、八正道等偏于自救自度的教法,此类教法现今流传于缅甸、泰国等地,又称“南传佛教”。大乘佛教,是指公元1世纪前后兴起于印度的佛教思潮,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宗旨,故又称“菩萨乘”;一般认为是佛陀对具有大乘根机者尤其是在家信众所说的教法,以六度四摄、广度一切众生为法门,其后流传于中国、日本等地,又称为“北传佛教”。

佛教虽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大、小乘,但事实上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这是因为,小乘是大乘的入门和修学基础,大乘是小乘的发展和终极旨归,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作为一个佛法的修行人,既不能因为大乘的发心和境界比小乘广大,就褒扬大乘贬弃小乘,也不能因为小乘是佛陀时代的教法,而大乘是后出的思潮,就认为“大乘非佛说”,否认大乘精神是佛陀本怀的开展和深化。

回到涅槃的话题。从小乘佛教的角度来看,若修行人已证入涅槃,但仍有身心存在,这种境界便称为“有余涅槃”;若不但证得涅槃,且身心俱灭,到达不生不死的境界,则称为“无余涅槃”。佛陀在经文中所指,便是这种境界。很显然,无余涅槃是小乘修行人的最高解脱境界,也是佛菩萨想要帮助众生抵达的终极安乐之地。但是,若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看,由于菩萨悲悯众生,不以自我解脱为满足,所以即使其自身已经具备了证入无余涅槃的智慧,也会因其广度众生的悲愿而不入涅槃,且常住世间、利乐有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乘佛教提出了比小乘佛教更为深广也更契合佛法根本精神的两种涅槃:无住涅槃和自性涅槃。

先来看无住涅槃。佛菩萨已经具足了证入涅槃的智慧,足以超越生死流转、出离六道轮回,如此境界便被称为“不住生死”;可与此同时,佛菩萨又因救度众生的深切悲愿而不入涅槃,宁可常留世间,救度无量众生,如此境界便被称为“不住涅槃”。简言之,佛菩萨因智慧之故,不住于生死;因慈悲之故,不住于涅槃。这种“悲智双运”、不住二边的中道解脱境界,就称为“无住涅槃”。

再来看自性涅槃。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陀对生命真相的这一证悟,后来又被浓缩成一句更为精练的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说,从事相上看,一切众生都在六道中流转生死,但是从理体上讲,一切众生当下又都具足佛性,与佛陀完全平等。如前文所述,海上虽有万千浮沤,但一切浮沤无论如何变化,当体即是大海,二者无二无别。《大般若经》说:“一切众生本性寂灭,无灭可灭,本来是佛,无佛新成。”由于众生“本性寂灭”“本来是佛”,所以并无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死可以出离,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涅槃可以获得。

打个比方,假如一个人患了眼病,妄见空中有一朵花,后来把病治好了,那朵“空中花”自然也就消失了。在此,若以眼病喻妄想执著,以空花喻生死,以花的消失喻涅槃,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生死涅槃两不可得”的道理了:由于花只是病人眼中的幻相,本来就不存在,而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当然也就无所谓“消失”,所以,“空花”只是因病而有的幻相,就像生死只是因为妄想执著而有的幻相一样;“消失”也只是毫无意义的戏论,正如涅槃也只是勉强安立的假名一样。究竟而言,如果你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执为实有,那么生死和涅槃就是实有的,可要是你能够看穿这个世界无常变化的本质,从而契入存在的真相,那么生死和涅槃就都是幻化的。这种“生死涅槃,等若空花”的境界,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简称“自性涅槃”。

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禅师大珠慧海未开悟前,曾去参访马祖道一。马祖问他:“从什么地方来?”

慧海说:“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这里打算做什么?”

慧海说:“来求佛法。”

马祖脸色一沉:“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做什么?”

慧海一怔:“哪个才是慧海的自家宝藏?”

马祖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一念返观,顿时“自识本心”,遂于言下大悟。此后,慧海悟后起修,在马祖座下师事六载,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马祖阅后,对僧众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慧海俗姓朱,经马祖这番印证,从此便以“大珠慧海”之名行世。

慧海的这颗如意宝珠此刻也藏在你的身上。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法,在这一点上,你与大珠慧海,与马祖道一,甚至与释迦牟尼,都没有任何区别。让你成为众生的,并不是你没有自家的宝藏,而是你不肯相信自家有宝藏;让大珠慧海、马祖道一和释迦牟尼成佛作祖的,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神通智慧,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肯对自家宝藏当下体认、直下承当。

◎修行,从打破幻相开始

在本节经文中,佛陀先是说菩萨应该发心救度一切众生,紧接着就说了这么一句:“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对于习惯了计较结果的我们来讲,这句话是十分费解的。假如在单位,你的老板套用这个句式对你说“你这样干了十件百件千件的活儿,实际上一件活儿也没干”,估计你立马会拍案而起,跟老板说拜拜了。

这当然怪不得你。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去做毫无结果的事情。从小到大,我们都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所以,我们相信不劳而获是错误的。同样,我们也相信劳而不获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佛陀偏偏就是在这里,要给我们讲一个貌似“劳而不获”的道理。更要命的是,《金刚经》所蕴含的无上智慧恰恰又藏在这句话的背后。换言之,只有彻底领悟这句话的深意,你才能找到那把打开《金刚经》智慧宝库的钥匙。

事实上,佛陀想要阐明的这个道理,其要领就在于“自性涅槃”。如前文所述,从事相上看,一切众生都在六道中流转生死,但是从理体上讲,一切众生当下具足佛性,可以说本性寂灭、本来是佛。所以究竟而言,菩萨虽然无所疲厌地救度一切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众生”得到度脱。因为从自性涅槃的角度看来,生死轮回终究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众生”也只不过是游戏和梦境中的幻相,了无实体可得。

作为一个从未听闻过大乘佛法的人,也许会对“劳而不获”的道理百思不解。但是在《金刚经》中,佛陀教化的对象却是一切发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而作为一个具有终极关怀的初发心菩萨,自然不会再让世俗的、错误的观念束缚自己,同时也不会去计较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做了多少件好事、度了多少个众生。打个比方,假如你做了一场梦,梦里有一群恐怖分子试图用核弹毁灭你所在的城市,而你是唯一的知情人。于是,你毫不犹豫地做了一回孤胆英雄,历经艰险挫败了那些恐怖分子,拯救了这座城市和数以千万计的人口。然后,你从梦中醒来,我告诉你:“你这样救了成百上千万的人,实际上一个人也没救。”此时你还会拍案而起、怒火中烧吗?你还会对这个“劳而不获”的道理百思不解并且耿耿于怀吗?

我想你不会。你肯定只会一笑置之,说是啊,我的确没有救半个人。不过,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是能够在梦里做一回孤胆英雄,并且奋不顾身去救人,这种感觉还是挺好的。

是的,佛陀想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首先必须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和我们所拥有的生活,归根结底只是一场梦而已,梦中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可执著的。然而,虽然明知道是梦境,但是在梦里,我们还是要去做救度众生的孤胆英雄,而不能去做毁灭世界的恐怖分子。用禅宗祖师惯用的话来说,这就叫“大做梦中佛事,广度迷幻众生”。

为什么明知道是“梦中”的佛事,却还要“大做”呢?为什么明知道众生是“迷幻”的,却还要“广度”呢?

原因很简单:对于那些不知道自己身处梦境的人来说,所有的痛苦、烦恼和恐惧都是无比真实的。所以,作为具有终极关怀的大乘修行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消除人们因不明真相而产生的一切痛苦、烦恼和恐惧。

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在梦中,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有时候我们梦见自己身处险境,被恶人或妖魔鬼怪追杀,有时候梦见亲人或朋友离世,有时梦见考试考砸了,有时梦见失业、失恋了,有时梦见身患大病,有时梦见股市暴跌,有时梦见与人脸红脖子粗地争吵……总之,梦中的种种境遇和情绪都会像我们白天的生活一样真实,甚至直到醒来,我们仍然会因恐惧而惊魂甫定,因痛苦哀伤而泪湿脸颊,因紧张焦虑而大汗淋漓。

此刻,你或许正被生活中的某种境遇和情绪困扰。即使你已经开始读这本书,对《金刚经》已经有所了解,也或多或少认识了人生如梦的道理,但是,现实中的境遇和情绪对你来讲不还是无比强大、无比真实的吗?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已经出离梦境,却还要回到梦中向我们宣说佛法的原因——我们的妄想和执著是如此牢不可破,而种种情绪又是如此强烈而真实,所以,佛菩萨才会明知佛事如梦,却还要“大做”,明知众生如幻,却还要“广度”。

这就是佛菩萨的智慧和慈悲。

这也是佛陀想通过《金刚经》告诉我们的道理: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在观念层面上,要具有“众生如幻”的智慧,而在行动层面上,却要具有广度众生的慈悲。倘若一个修行人未曾建立这样的中道正见,那么他在救度众生的时候,就会计较自己做了多少好事,度了多少众生。佛陀在经文中说,这样的人“即非菩萨”,亦即称不上真正的大乘修行人。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智慧不足,仍然受到世俗的错误观念捆绑。而世俗观念的具体表现,就是佛陀在经文中说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执著有一个度众生的“我”,就叫我相;执著有实实在在的“他人”和“众生”可度,就叫人相、众生相;未曾看穿生命无常变化的本质,仍然执著于生命是恒常存在的,就叫寿者相。

佛陀认为,真正的修行必须从打破这四种幻相开始。

一旦破除这四种幻相,你就打开了《金刚经》的智慧之门,同时也就走上了真正的解脱之路——大乘菩萨道。 PfkIGyKpoScl87sBK3gZea7Vaz9Cl92i6bvPxOJR7Y6+9mi+4qVH6DvNhD0Jjy1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