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yào)欲闻。”

【译文】

这时,众僧中德高年长的须菩提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着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陀说:“世间稀有的世尊!您一直善妙地保护和忆念诸菩萨,一直善妙地托付并叮嘱诸菩萨。世尊,如果世间有一心向善的男子和女子,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如何让这种发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心中的妄念呢?”

佛陀答言:“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的,如来一直善妙地保护和忆念诸菩萨,一直善妙地托付并叮嘱诸菩萨。现在,你仔细聆听,我当为你宣说。那些一心向善的男子和女子,一旦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妄念。”

须菩提说:“好的,世尊,我们非常愿意并欢喜听闻您的教诲。”

◎菩萨不是神,而是有使命的人

须菩提,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善现”。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智慧威德高于一般僧众,故称“长老”。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须菩提素有“解空第一”之称,即善于解悟空义,所以在诸多大乘般若系的经典(包括本经)中,须菩提都是佛陀宣说空性智慧的当机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均为古印度礼节,为佛教所沿用。古代印度人认为,右象征正道和神圣,左象征邪道和不净,所以无论是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还是以右膝跪地,都表示顺于正道、劝请正法之意;而双掌相合置于胸前,则表示神圣的一面与不净的一面合而为一,象征礼敬正法、皈向中道。

《金刚经》以须菩提的问题开篇,然后以佛陀围绕这个问题所做的解答而层层展开。在须菩提的问题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菩萨。对于一般人来讲,即使没有信仰佛教,好像也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譬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然而,正如我们经常把佛陀当成神祇一样,在一般人看来,菩萨似乎也总是神明的代名词。事实上,这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误解。

“菩萨”,是梵文音译,为“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合起来看,就是觉悟有情。“有情”有两个含义:一是众生,多数时候指人类;二是怀有悲悯之情。因此,“菩萨”也就同时具有了两层含义:首先,菩萨是趋向觉悟的人;其次,由于对众生怀有悲悯之情,所以这个人不仅自己要觉悟,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同趋觉悟。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一般人所熟知的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与其说是保佑众生的神明,还不如说是具有大智慧、大悲悯,同时又负有特殊使命的人。

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肩负的是“循声救苦”、守护人类的使命,象征着一种大慈大悲、不离不弃的精神。地藏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肩负的是救度极苦(地狱)众生的使命,象征着一种坚忍不拔、无我利他的精神。由此可见,真正的菩萨,绝非泥塑木雕、受人供养的偶像,亦非高高在上、赏善罚恶的神明,而是一种自觉觉他、悲智双运的伟大精神,一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无尽悲愿,就像地藏菩萨的那句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所以,从广义上来讲,我们有理由认为:任何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人类和一切众生具有深切关怀的人,一个追求生命智慧并怀有“自觉觉他”的使命感的人,一个愿意为了众生的福祉而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或至少可以称得上具有菩萨精神的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把立志修学并践行大乘佛法的人称为“初发心菩萨”。须菩提在其问题中提到的“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是这样的初发心菩萨。

◎不要把幸福和快乐建立在“伪终极”的事物上

在须菩提的问题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陀所证悟的智慧,代表着生命最自由、最平等、最圆满的境界,也是大乘佛法的最高理想和终极旨归。立志要企及这样的境界、实现这样的理想,就叫作发菩提心。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乘修行人的终极关怀,也可以称为终极关切。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尤其在今天的中国,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信仰任何宗教。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没有自己的“终极关切”。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关心的东西,比如收入、事业、地位、名望、荣誉、爱情、家庭、亲人、朋友、健康、容貌、身材,还有房子、车子、股票、网游、美食、旅行、奢侈品,等等。在所有这些事物中,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它就是你的终极关切,也就相当于你的信仰。虽然这种信仰不是宗教,但是往往具有“准宗教”的功能。

比如,某个女孩宣称自己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舆论就称她为“拜金女”;如今社会上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被称为“拜金主义”;过于迷恋奢侈品、贪图物质享受的,我们就称其为“拜物”。这里的“拜”字,就凸显了准宗教的意味。也就是说,你最关注什么,最想要什么,你的生活就会以此为中心(或者以此为重心),因而呈现出什么样子。此外,在必要的情况下,人往往愿意付出一些东西作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比如,为了得到最新版的苹果手机,有人可以卖掉自己的一个肾;为了得到一个影视角色,有人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出名,有人可以在网上大晒裸照,出卖尊严;为了金钱,有人可以出卖权力,有人可以出卖良知,有人可以杀人越货、伤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如此种种,都是一个人出于自身的“终极关切”而有可能做出的事情。然而,这样的一些关切无论在一个人自己看来有多么重要,从客观上讲,往往都不具备“终极”的价值。理由很简单:

首先,一个人在一时一地的重大关切,时过境迁后往往会变得无足轻重,就像儿时最喜欢的玩具,长大后再也不会多看一眼一样。此外,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过去关切的东西,日后看来非但没有正面价值,而且往往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那个为手机卖肾的女孩,多年后一定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比如某些为了搏出位而丧失底线的女孩,到了为人妻、为人母的那一天,肯定会为自己的过往感到羞耻;再比如东窗事发的高官,在锒铛入狱之后,肯定会惊觉权力与金钱的虚幻,同时为过去的贪婪而痛悔不已。

其次,无论是出于自身的经验,还是居于佛陀的教诲,我们每个人只要稍加思考,都不难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常变化的世界上,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难以逃脱成、住、坏、空的自然律。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拼死累活地追求某些事物,结果可能会得到(成)并保持(住)一段时间,但是终有一天,这些事物必定会因条件的变化(坏)而离散、消亡(空)。

由此可见,任何会变化、会消亡的事物都不具备终极价值。而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逃避这个事实,仍旧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种种“伪终极”的事物上——就像一个在海滩上堆筑沙堡的孩子一样,无论我们费尽心力垒起的沙堡看上去多么美轮美奂或貌似多么坚固,只要一个浪头打来,就足以把它拍个粉碎,令我们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以及所有的快乐和希望,在一瞬间化为乌有。

究竟而言,当我们把自己的终极关切放在有限的、相对的、无常变化的东西上时,我们就已经为自己构造了一切痛苦和烦恼之因。换言之,不管你关切和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你没有看穿事物“无常变化”的本质,仍然停留在“事物恒常不变”的假象之中,那么你的痛苦和烦恼就会与你对该事物的关切程度成正比。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由于事物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什么都不应该追求、什么都不能拥有。人生在世,总有一些美好的、正当的事物是值得追求和拥有的,诸如事业、家庭、健康、朋友、稳定的收入、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的物质生活、正当的兴趣爱好等。所以,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应不应该去追求并拥有这些事物,而是在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似乎有必要先弄清另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在这个无常变化的世界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终极”的事物?

这是因为,只有先搞清楚真正终极的事物,我们才有可能建立与之相应的终极关切,从而才能具有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无常变化的世界。

◎觉知空性,从集体催眠中醒来

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真正终极的事物,不是一般人所说的造物主,也不是任何宗教意义上的神明,而是一切事物当下的“空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乘佛法中,“空”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把“空”等同于虚无,当成什么都没有,被佛陀斥为“偏空”“恶取空”“断灭论”。那么,“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超越有、无二边的一种中道实相。所谓实相,就是事物在如实观照下所呈现的真相。

为什么说“空”是一种中道实相呢?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是依赖于因缘条件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也没有独立自存的性质,所以称之为“缘起性空”;但是从另外一面来看,尽管万事万物原本并不存在,可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就能够产生并存在,这个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过程,就称为“性空缘起”。

打个比方,你现在看的这本书,是由纸张、油墨、文字等各种条件构成的,缺乏其中任何一样条件,这本书都不可能存在,可见它是无实体、无自性的,所以说是缘起性空;但是,这本书以前并不存在,却可以因我的思考和写作,加上出版方的编辑、印刷、发行,就令它产生并存在,所以说是性空缘起。

由于明了缘起的事物是当下性空的,我们就不会把事物执为实有;由于明了性空并不妨碍事物的生起和存在,我们就不会把事物执为虚无。简言之,缘起的当下性空,故不执有;性空却不碍缘起,故不执无。远离有、无二边,自然契合中道实相。

这就是佛法的缘起论,也是佛陀对世界的如实观照。这样的观照,称为“空观”,由修习空观而证悟的宇宙万有的终极实相,即为“空性”。在大乘佛法中,空性有时候也称为真如、实相、法身、佛性、自性、涅槃、毕竟空、如来藏、本来面目、真空妙有、一真法界等,名词虽然不同,但所指的都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终极本体。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世界上所有生物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常变化、生生灭灭的,但是在这一切变化和生灭的当下,其本体却是湛然常住、不生不灭的。

综上所述,在这个无常变化的世界上,一切有生有灭的事物都不堪为终极关切的对象,只有一切事物当下不生不灭的空性才是我们的究竟归依处。悉达多太子当年抛弃世间的一切,经过多年苦修,最终所证悟的,也无非这样的空性。

那么,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终极关切建立在“空性”上,是不是就要像佛陀那样,离开家庭、事业、生活,到深山老林去苦修呢?

当然不是。佛陀在《金刚经》中苦口婆心地向我们宣说他所证悟的空性智慧,目的并不是怂恿我们离开现实世界。事实上,所谓空性,并不是说在一切事物之外又别有一“物”;想要离开万事万物去追求空性,就成了禅宗祖师经常呵斥的“头上安头、梦中说梦”,也无异于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的“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说,空性并非一物,而是一切事物当下的实相,是宇宙万有当下的本体。虽然事物并不是实相,万有也不是本体,但是离开了万事万物,却没有另外的实相和本体可得,亦别无一个空性可得。这个道理,历代大德经常以大海和浮沤(泡沫)作比:空性就像大海,宇宙万物和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海上的浮沤,无论浮沤如何变化万千,当下都是一味的海水,但是离开万千浮沤,也别无一个大海可得。

既然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去另外追求一个空性,那么当我们以空性为终极关切时,又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怎样的意义,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帮助呢?

打个比方,如果说这个世界是一个电影院,那么我们就是影院中被集体催眠的观众。由于银幕上的故事情节被我们当成了真实的生活,所以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人我是非,都会唤起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让我们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时哭时笑,欲生欲死。这时,佛陀是第一个察觉出问题的人,所以他会暂时离开影院,去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等他全然觉醒,便重新回到影院中,告诉我们银幕上的故事都是假的。如果我们听懂了佛陀的话,从催眠中醒来,自然会发现:原来被我们视为真实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如梦如幻的电影,而曾经的喜怒哀乐以及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会显得那么可笑并且毫无意义。

但是,觉知电影是假的,并不会妨碍我们继续观赏这场电影,甚至也不会妨碍我们继续体验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的理念和情感。换言之,我们仍然可以留在电影院中,想看几部就看几部,只要我们时刻觉知空性,不再执假为真,那么无论银幕上的情节如何扣人心弦、如何催人泪下,都不会再对我们构成缠缚,也无法再催生我们的痛苦和烦恼。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觉知空性,或者说以空性作为我们的终极关切,并不需要我们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我们对生活做出什么重大改变。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经由对空观的修习,逐步改变固有的、错误的观念和心态,学会以空性智慧去觉知和观照万事万物,并且在这样的觉知和观照下生活。

倘若如此,你就能从一切缠缚中出离。

现在,让我们回到须菩提在《金刚经》开篇所提的那个问题。他问佛陀:如果有修行人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如何让这种发心常住不退,又该如何降伏心中的妄念?

“降伏心中的妄念”,通俗地讲,就是消除各种错误的观念和心态。经由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就是对空性的全然觉知和究竟证悟。所以,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发了菩提心,首先应该纠正的一个错误观念,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执为实有。换言之,一个修行人迈向解脱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符合事物真相的“空观”,破除对一切事物的执著。

破除执著,要从哪里入手呢?

下一课,佛陀将告诉我们答案。 7tz+HUTkeIYBxcLbURWVZaGT/VBFoOc1rvAbf7Aa86Ur072oPSDIuSoTWe+ivt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