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fǒu)?”

“不(fú)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佛陀继续说道:“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该无所执著,以不执著的心态而行布施。即不执著于眼睛所见的物质形相而布施,不执著于耳朵所听的音声、鼻子所闻的气味、舌头所尝的滋味、身体所生的感触、意识所及的事物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执著于一切相。为什么呢?倘若菩萨不执著于一切相而布施,他所获的福德就多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在你看来,从东方一直延伸过去,那无尽的虚空是可以想象和度量的吗?”

须菩提答:“无法想象和度量,世尊。”

佛陀又问:“须菩提,那么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答:“无法想象和度量,世尊。”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一切相而行布施,他所获的福德就是如此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该像我说的这样安住。”

◎六度:大乘行者的必修课

对于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来讲,真正的解脱必然不是一己的证悟与安乐,而是与一切众生共证菩提、同趋安乐。所以,在这条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道上,有六种功课是一个大乘行者必修的。这六种功课,佛教称之为“六波罗蜜”,意译“六度”,即六种“到彼岸”的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其浅层的意思,就是施舍钱财物品。不过,佛教的布施,其含义和境界要比一般意义上的施舍深广得多。大乘佛教认为,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就是以钱财、物品救济贫困或供养出家人;无畏布施,就是救人于危难和险境之中,令其得到安乐,或者予人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让人免于恐惧;法布施,就是以知识和真理(主要是佛法)化导世人,帮人解除痛苦和烦恼,进而增长智慧、出离生死。如果用今天流行的词汇来说,这三种布施可谓兼顾了身、心、灵三个层面,由外到里、由浅及深。修习这三种布施,对社会而言,就是建立慈善、公益和文教事业,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众生;对修行者个人而言,可对治自身的悭吝、贪欲、自私等习性。

持戒,就是持守佛教的各种戒律。广义上讲,也包括遵守世间的法律、道德与公序良俗。持戒又分“止持”与“作持”:止持就是消极意义上的防非止恶,作持就是积极意义上的立德行善。在大乘佛教看来,持戒的意义不仅在于当止则止,不该做的不做,更在于当行则行,该做的就去做。比如,看见有人落水,你会游泳却不去救,从世间的角度看,也许不能说你做了恶事,但是以大乘佛教来看,你这就已经犯戒了。因为在佛教中,行善与止恶都是持戒的题中之义。持戒的意义,对社会是树立和传播正能量,对自己则是通过身(行为)、口(语言)、意(思想观念)的净化而完善人格。

忍辱,既是忍别人施予的侮辱,也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况。逆境中忍,是使自己不生沮丧颓废之念;顺境中忍,是使自己不生骄奢淫逸之念。同时,忍辱不但要忍心理上的侮辱、伤害、顺逆等境,而且要忍生理上的饥渴、寒热、创痛诸苦。佛典中以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为“八风”,要求修行人在面对这八种境遇时都如磐石般安然不动。当然,忍辱并不是指毫无原则地忍受一切外来的伤害,而是教我们在面对不可改变的境遇时,始终保持正念,坚守内心的自由与尊严,同时利用一切不利的境遇对治自己的嗔恨心,培养慈悲心,并且锤炼自己的忍耐力、意志力,从而锻造宽容、豁达、乐观、坚强的品格。

精进,纯一无杂称为精,奋勇直前称为进,对治的是放逸和懈怠。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兼顾志向和勤奋:若志向不专一,再勤奋也不能成事;若仅有勤奋而无正确目标,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而在大乘佛教的语境中,必须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才能称得上纯一无杂的志向;在菩提心的引领下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地行菩萨道,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奋勇直前。关于“精进”的修习,佛陀曾经以多种比喻来形容:如矿石百炼则得真金,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如凿土不止必得泉水。

禅定,梵语禅那,意译静虑,也称三昧,指心力集中、心境安定,目的在于对治散乱,且断除烦恼、生发智慧。小乘的禅定有四念处、四无量心观、不净观等,大乘的禅定有一行三昧、念佛三昧、法华三昧、海印三昧等。禅定除了“住于静处,端坐正意”的安住禅之外,还有“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办事禅。前者为静中禅,后者为动中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都市人来说,若能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抽空修习安住禅,并且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修习办事禅,将不仅能调柔身心,消除各种压力和负面情绪,而且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般若,专指佛法的无上智慧,对治愚痴。六度中的前五度,都要以般若为首脑。如佛陀常在经中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为足,般若为首”。倘若没有般若智慧,那么前五度的修行就不能与真如实相相应,从而与一般的世间善法无异,因此也就谈不上是大乘菩萨行了。事实上,般若就是佛陀在《金刚经》中一再宣说的空性智慧,而空性智慧所对治的,就是妄想和执著。所以,六度中每一度的修行,都必须出自空无所得的智慧心,不执著于能修,也不执著于所修。如此修行,称之为“三轮体空”。以布施为例,就是既不执著有一个能施的人,也不执著有一个受施的人,更不执著有一个行为叫布施。如此布施,才是真正修布施度,也才是真正修般若度。

为了说明以空性智慧修大乘行的重要性,佛陀在本节经文中也举了布施的例子。他说,一个大乘修行人应该“无所住”而“行于布施”。所谓无所住,就是不执著。要在哪些方面不执著呢?佛陀说,要在“色、声、香、味、触、法”六个方面都不执著。

◎最大的布施,就是放下你心中的执念

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六尘”,又称“六境”,囊括了世出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事物。六尘分别对应于人的“六根”,即人体的六部分器官:眼(眼睛)、耳(耳朵)、鼻(鼻子)、舌(舌头)、身(身体四肢)、意(大脑)。

色,就是眼睛所见的物质形相,如大小、方圆、黑白等。声,就是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香,就是鼻子所闻到的气味。味,就是舌头所尝到的滋味。触,就是身体和四肢所产生的触觉和知觉,如冷暖、软硬、粗细等。法,就是大脑意识所及的一切,包括所有不存在和虚构的事物。换言之,凡是产生于意识中的事物,无论在现实中是否存在,都统称为法。此六尘中,色、声、香、味、触属于物质范畴,法属于精神范畴。

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一个大乘行者修习布施时,必须在上述的所有方面都不执著。佛陀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普通的佛教徒在日常的信仰活动中几乎没有不执著的。比如,一般信众到寺院里,烧几炷香,供几斤水果,往功德箱里塞点钱,就要向佛菩萨求钱财、求福禄、求名利、求平安,求考上大学,求找到好工作,求好姻缘,求生儿子,等等。说白了,这根本不是真布施,也根本不是真学佛,而是在贿赂神明,是企图跟佛菩萨做生意——而且还是一本万利、以小博大的生意。此外,有些佛教徒虽然读过几本佛书,略微懂得教理,不至于把布施当成生意,但还是执著于放生、印经、造像、建寺等,认为做这些佛事“功德”很大。事实上,这样的布施仍旧是一种功利活动,因为他们心里还是惦记着“功德”,还在希求各种各样的回报。

上述这些现象,都是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所以都是佛陀在《金刚经》中驳斥的对象。在佛陀看来,只要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心有所求,不管求的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还是精神层面的事物,都属于“住相布施”,也就不是真布施。

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夏扎法王,是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很多人向他求法,也有很多人供养他。有一次,一个内地的富豪带着一大包美金去拜见法王,恭敬地说:“上师,这是供养您的。”

看着那包鼓鼓囊囊的钞票,法王笑了笑,说:“真的是给我的吗?”

富豪说:“是的。”

法王看着他,又问:“你真的不后悔给我吗?”

富豪坚定地回答:“当然。”

法王点点头:“那好吧,现在这些钱就是我的了,我们做一个火供吧。”说着,法王拿起那包美金,一下扔进了火炉。

富豪惊得目瞪口呆,眼睁睁地看着那包钞票化成了灰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是从著名佛教居士陈宇廷先生(国民党元老陈诚之孙)的书中看到的。在这个故事里,夏扎法王用他的智慧与慈悲,无声地向我们宣说了佛陀在《金刚经》中阐述的真理:“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法王知道,这个信徒很虔诚,求法之心也很恳切。这从那包美金的分量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法王也知道,这位信徒是以希求回报的心在行布施的。换言之,眼前这包美金的分量有多重,就说明这位信徒心中的执念有多深。而这份执著,正是他修行之路上的最大障碍。所以,为了点醒他,法王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把钞票丢进了火炉。

法王此举,显然是超越常理的,但恰恰只有这么做,才有可能让这位信徒契入真理,亦即领悟到最殊胜、最究竟的佛法。

什么才是最殊胜、最究竟的佛法?

三个字:无所住。

无所住就是不执著,就是无所得。只有以不执著、无所得的心去布施、去供养、去修习六度,才能契入大乘佛法的空性智慧。而空性智慧,就是最殊胜、最究竟的佛法。简言之,法王想要告诉这位信徒的,其实就是一句话——

最大的布施,就是放下你心中的执念。

我们并不知道,当火炉中的青烟袅袅升起时,这位信徒是打心眼里感觉肉疼,还是就此看穿了自己心中的执念。我们只知道,夏扎法王这个“火烧美金”的故事,与佛陀在本节经文中所宣说的真理是完全一味的:当你执著于福报、功德而行布施,你就称不上真正的大乘修行人,你的修行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福报和功德;恰恰相反,你不执著于任何回报而行布施,你的福报和功德才会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不可思量。

◎修行就是“做减法”

当佛陀告诉我们,“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就会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时,我们千万不要再用固有的功利思维去理解,以为真有什么天大的福报和功德会在未来等着我们。倘若如此理解,无疑是一种更大的执著。因为,只要你把佛说的福德理解成有形有相的物质上的东西,或者世俗的福报如名利、富贵之类,你就与佛陀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那么,佛陀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所谓如虚空般的不可思量福德,到底该如何理解?

事实上,佛陀这里所说的福德,与一般情况下所说的福报是不一样的。一般所说的福报,是指通过布施、持戒等善行而感召的世间福乐。在佛陀看来,这样的福报是虚幻不实的,仍然不免于生死轮回,所以称之为“有漏”。而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说的福德,则指的是一种“无漏福德”,亦即能够出离生死、获得自在解脱的福德。究竟而言,这样的福德其实就是般若智慧、空性智慧的代名词。因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若能以“不住相”的观念和心态去行布施,那就不仅是在修习布施,而且也是在修习般若了。所以,他当下便能契入空性智慧。这种意义上的福德,自然与任何物质上的东西和世俗的福乐无关。换言之,由“不住相布施”所获的福德,其实指的是一种精神的转化与心性的觉悟。

首先,所谓精神的转化,是指观念和心态的变化。

从小到大,我们早已养成一种习惯,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现实的、可见的回报,比如读书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挣钱,等等。当然,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种“希求回报”的观念和心态不能说是错的——假如上班得不到工资,做生意没有利润,我们恐怕就活不下去了。但是,佛法的修行与我们的世俗活动在这一根本点上却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世俗活动的本质是“做加法”,也就是凡事都要有所求、有所得;而佛法修行的根本精神却是“做减法”,亦即凡事都要无所住、无所得。所以,一旦我们把凡事希求回报的习惯带到佛法的修行中,用执著的观念和“有所得”的心态去追求福报和功德,无异于把修行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世俗活动和功利活动。倘若如此,我们又何必修学佛法呢?如果说,佛陀当年抛弃一切荣华富贵去追寻真理,最终却又教我们通过顶礼膜拜和布施供养去换取他所抛弃的一切,岂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若佛法果真如此,那它与世俗的宗教迷信和鬼神崇拜又有什么区别?

佛法与世间法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做减法”,也就是放下心中的执念,对一切事物都不产生执著。当然,放下不等于放弃。作为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们仍然可以在生活中追求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东西,仍然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各种各样的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应该让自己超越旧有的观念和心态,洞见一切事物当下的空性,以无所住、无所得之心去生活、去工作、去修行。如此,我们便能获得一种精神的转化。用禅宗的话说,这就叫“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其次,所谓心性的觉悟,就是悟到自心本具的佛性。我们前文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陀通过无数大乘经典告诉我们的生命真相。然而,很多人包括修学佛法多年的人即使听懂了这句话,也始终不敢“直下承当”,也就是不敢相信自己在本质上是与佛陀无二无别的。佛陀说我们皆有佛性、本来是佛,意思就是:我们本来拥有的智慧和福德正如虚空一样无量无边、不可思量,所以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打破固有观念的牢笼、挣脱妄想和执著的束缚而已。但我们却总是很“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凡夫和众生,从而不自觉地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把原本如虚空般的智慧和福德彻底障蔽了。

◎让存在向虚空敞开

唐朝的南阳慧忠禅师于六祖慧能座下得传心法,是禅门一代高僧,一生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被奉为国师。

一日,唐肃宗李亨问禅师:“国师在六祖那里,得的是什么法?”

慧忠没有作答,而是抬头看了看天,反问道:“天上有一片云,陛下看见了吗?”

肃宗有些诧异,说:“看见了。”

慧忠又问:“那片云是钉在天上了呢?还是悬挂在天上?”

肃宗越发纳闷,不知道禅师在说什么,只好杂七杂八地提了一些别的问题。慧忠耐心点拨,见他始终不能领悟,索性闭上眼睛,连看都不看他。

肃宗贵为天子却受此冷落,心里大为不悦,说:“朕是大唐天子,国师何以闭目不视?”

慧忠仍旧闭着眼睛:“陛下还看得见头上的虚空么?”

肃宗又一怔,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天,说:“当然看得见。”

慧忠淡淡一笑:“陛下虽贵为天子,但虚空可曾开眼,目视过陛下?”

肃宗顿时语塞。

很显然,这是一次毫不投机的谈话。尽管南阳慧忠禅师再三点拨,已经把最究竟的佛法和盘托出,但唐肃宗李亨却始终如堕五里雾中,一句也没有听懂。

不过,这也怪不得李亨,因为禅宗的机锋历来少有人懂。李亨问禅师从六祖那里得的什么法,禅师的反问其实就是回答:天上虽然有一片云,但是这片云却不会永远停留在天上,因为云是变幻无常的,既不是“钉”在天上,也不是“悬挂”在天上,只是暂时飘过而已。在此,禅师是想告诉唐肃宗:众生的生死和烦恼就像云翳,而自性则犹如虚空;云翳虽然会暂时遮蔽虚空,但它并不恒常,也不实有,所以不管它如何生灭变化,虚空始终湛然常住,不生不灭。

这就是南阳慧忠在六祖那里得到的法,也正是佛陀在《金刚经》中宣说的空性智慧。然而,肃宗李亨却不能领悟。慧忠禅师无奈,便故意表露不敬,激起皇帝的烦恼心,然后再以虚空作喻,指点皇帝反观自性。只可惜,肃宗李亨慧根不具,最终还是没能明心见性。

唐肃宗李亨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代表。

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执为恒常、实有,所以一旦发生变故,比如亲人猝然离世,或生活、学业、工作遭遇挫折,甚至只是股票暴跌,我们就会感觉天塌地陷,轻则痛苦焦虑,重则一蹶不振,极端者甚至会放弃生命。

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同时,网上爆出两则新闻,一则是河北的一位公安局政委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其妻不堪承受,跳楼自尽;另一则是说一位大妈借高利贷炒股,亏了180万仍执迷不悟,她老公规劝无果,愤而将其砍杀,随即锒铛入狱。此外,平时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因失恋、失业或考不上大学而自杀的新闻。为什么有这么多悲剧屡屡在我们身边发生?这其中固然有许多个人的、社会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太过执著,不愿意面对存在的真相。

一片云出现在空中,它昨天没有在那里,明天也不会在那里。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所以我们既不会妄想这片云本来就在那里,也不会执著地认为这片云应该一直在那里。既然如此,我们又凭什么要求身边的人、事、物就要如我们所期待的一样,永远都在那里呢?就存在的真相而言,不管是一朵云还是一个你爱的人,或者是你持有的一只股票,在本质上都不是恒常的。把无常的事物执为恒常,就叫妄想;坚持这样的妄想,就是执著。而这样的妄想和执著,就是我们所有痛苦和烦恼的根源,也是人世间许多不幸和悲剧的根源。因此,要想获得真正的自在和解脱,我们就要听从南阳慧忠禅师的指点,把眼睛转向虚空:你将会看见,虚空中生出很多云,但虚空并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更不会被染污;你还会看见,当所有的云消失之后,虚空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减损什么,当然也没有变得清净。

自性就是这样的虚空。它从不被烦恼染污,也不因生死而变易。无论你在六道中如何升沉轮转,也无论你以怎样的生命形态而存在,更无论你遭遇怎样的荣辱贵贱、顺逆苦乐、贫富穷通,你的自性始终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

但是,要认识自性,你就必须从妄想和执著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让存在向虚空敞开。实际上,佛陀告诉我们“无所住”,不仅是希望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不执著,更是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打破妄想、放下执念,让有限的存在向无边的虚空敞开。

一旦透过云层看见虚空,你也就看见了自性。

如此,你便达成了精神的转化和心性的觉悟,同时也就获得了佛陀所说的如虚空般不可思量的福德。究竟而言,说“获得”还是不准确的,因为你所“得”的其实只是你心性本具的智慧(空性智慧),或者说只是让本来就有的佛性显露出来而已。既然本自具足、本来就有,那还有什么“得”可言呢?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佛陀所说的“不可思量福德”,我们才不至于再度落入功利思维和实用主义的窠臼。 oueUCJXI8j67EV+HuoW0Y4bXakkMYiFgncmoF38HBLCmCWFj0y4FQ2aDL4eYu6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